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乡土资源,有效运用,丰富习作题材,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乡土”意为本乡本土。习作教学的乡土化是指习作内容方面向本土资源的倾斜与靠拢。
一、价值:习作素材的有效创生
小学生作文写人写事类屡见不鲜,虽不乏真情实感,但总未免取材的狭隘与生活的狭窄。如果南方的学生写写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北方的学生写写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边关燧火台,那么展示的将是何其丰富的世界。
习作内容乡土化有效地拓展了习作范围,丰富了习作素材,弥补了当前小学生习作取材“窄化”的不足,打开了一条颇为宽广的思路。其实,乡土资源随处可见:名胜古迹、地方饮食、地方服饰、地方民居、名人名作、河湖路桥、亭台楼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季节气候、民风民俗等等,这是一笔庞大的教育财富,是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教育宝藏。小学习作教学乡土化的研究就是要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习作题材,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二、设计: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乡土资源或显或隐、或静或动,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具体策略很重要,可以通过系列的指导与训练,以达成学生自主寻找、自我体验、自己表达的目标。以《家乡的广场》为例,试谈具体的开发过程。
1.观察阶段。这是一个作前准备阶段,激发学生观察与体验的兴趣,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直观的素材和直接经验。并布置学生搜集某广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从而对广场有进一步客观理性完整的认识。只有真切地感知,真实地体验,才能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表达才能具有真情实感。
2.指导阶段。学生头脑中有了直观表象之后,表达欲望是强烈的,不吐不快。但要注意,这些表象是个体的、杂乱的、无序的。指导的意义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个次序,从而让其有序地、通顺地表达。考察回来之后,趁热打铁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习作,共同讨论要向别人介绍广场的哪些方面,确定之后,自己思考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最想特别指出的是什么等等。完成了有序介绍之后,书面作文则“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从题材的选择到考察活动的策划,从无序观察到有序观察,从习作的书写到修改评议,教师由扶到放,成功地让学生走到了台上,成为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负责人和受益人。
三、成果:习作乡土化是可行的
迄至今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在文火慢熬式的进程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顾平日的实验,每个周末、节假日,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完成了少量的家庭作业之后,他们结伴而行,徒步家乡,大运河边指点江山,立交桥头激昂文字,火车站的送别,古迹前的瞻仰……每一次经历都是阅历的丰富,情感的震撼。游兴未尽归之家中提笔成文。学生真正获得了习作的自由和源自习作本身的乐趣,乐此不疲。
2.锻炼了学生观察的本领。习作是生活的再现,是心灵的记录。通过习作,学生不仅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收集到的、感受到的信息储存起来,同时也通过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培养了自己观察的本领,在观察之中又提高了自己有序观察的能力。请看研究班学生的习作片段:
我家有一个水龙头。这个水龙头是乳白色的,形状很像大逗号,后面还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你可别把那当成真的尾巴,那只是一个通水的软钢管。这个钢管可好玩了,只要一通热水,它立刻就成了海绵,软软的。(陈迪《我家的水龙头》)
3.提高了学生表达的能力。习作表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习作实践,立意、构思、用词、造句等基本功的培养也不能脱离习作实践,在多次的实践中教师悉心指导,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表达有了长足的发展,表述生动、比拟形象,词句琅琅上口。以文为例:
迷人的经济开发区广场使人流连忘返,它像一幅瑰丽的图画,镶嵌在城市中心,又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令家乡淮安熠熠生辉。(刘璐《家乡的广场》)
4.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乡土资源中浓郁的乡情、灿烂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无一不浸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灵,他们如幼苗吮吸甘霖般接受着种种美好的熏陶,这对其健全人格的确立有重大影响。健全人格体现于习作,即可窥见一斑。
红绿灯一直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它就像交警一样不怕烈日,不怕寒风,一直无声无息地工作,时刻都不停。(周雨《红绿灯》)
小学习作教学乡土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需要以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态度去改进和创新,最终必能生成丰硕的果实。
吉利,教师,现居江苏淮安。
一、价值:习作素材的有效创生
小学生作文写人写事类屡见不鲜,虽不乏真情实感,但总未免取材的狭隘与生活的狭窄。如果南方的学生写写姑苏寒山寺、徽州西递村,北方的学生写写长安马嵬坡、黄河风陵渡、边关燧火台,那么展示的将是何其丰富的世界。
习作内容乡土化有效地拓展了习作范围,丰富了习作素材,弥补了当前小学生习作取材“窄化”的不足,打开了一条颇为宽广的思路。其实,乡土资源随处可见:名胜古迹、地方饮食、地方服饰、地方民居、名人名作、河湖路桥、亭台楼阁、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季节气候、民风民俗等等,这是一笔庞大的教育财富,是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教育宝藏。小学习作教学乡土化的研究就是要开发和利用这些乡土教育资源,丰富习作题材,激发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二、设计: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乡土资源或显或隐、或静或动,开发与利用乡土资源的具体策略很重要,可以通过系列的指导与训练,以达成学生自主寻找、自我体验、自己表达的目标。以《家乡的广场》为例,试谈具体的开发过程。
1.观察阶段。这是一个作前准备阶段,激发学生观察与体验的兴趣,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直观的素材和直接经验。并布置学生搜集某广场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从而对广场有进一步客观理性完整的认识。只有真切地感知,真实地体验,才能激发其表达的欲望,表达才能具有真情实感。
2.指导阶段。学生头脑中有了直观表象之后,表达欲望是强烈的,不吐不快。但要注意,这些表象是个体的、杂乱的、无序的。指导的意义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个次序,从而让其有序地、通顺地表达。考察回来之后,趁热打铁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习作,共同讨论要向别人介绍广场的哪些方面,确定之后,自己思考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先介绍什么、再介绍什么、最想特别指出的是什么等等。完成了有序介绍之后,书面作文则“风行水上,自然成纹”。
从题材的选择到考察活动的策划,从无序观察到有序观察,从习作的书写到修改评议,教师由扶到放,成功地让学生走到了台上,成为乡土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负责人和受益人。
三、成果:习作乡土化是可行的
迄至今日,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在文火慢熬式的进程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1.激发了学生习作的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回顾平日的实验,每个周末、节假日,学生都跃跃欲试,在完成了少量的家庭作业之后,他们结伴而行,徒步家乡,大运河边指点江山,立交桥头激昂文字,火车站的送别,古迹前的瞻仰……每一次经历都是阅历的丰富,情感的震撼。游兴未尽归之家中提笔成文。学生真正获得了习作的自由和源自习作本身的乐趣,乐此不疲。
2.锻炼了学生观察的本领。习作是生活的再现,是心灵的记录。通过习作,学生不仅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收集到的、感受到的信息储存起来,同时也通过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培养了自己观察的本领,在观察之中又提高了自己有序观察的能力。请看研究班学生的习作片段:
我家有一个水龙头。这个水龙头是乳白色的,形状很像大逗号,后面还拖着一个长长的“尾巴”,你可别把那当成真的尾巴,那只是一个通水的软钢管。这个钢管可好玩了,只要一通热水,它立刻就成了海绵,软软的。(陈迪《我家的水龙头》)
3.提高了学生表达的能力。习作表达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习作实践,立意、构思、用词、造句等基本功的培养也不能脱离习作实践,在多次的实践中教师悉心指导,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的综合表达有了长足的发展,表述生动、比拟形象,词句琅琅上口。以文为例:
迷人的经济开发区广场使人流连忘返,它像一幅瑰丽的图画,镶嵌在城市中心,又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令家乡淮安熠熠生辉。(刘璐《家乡的广场》)
4.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乡土资源中浓郁的乡情、灿烂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无一不浸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灵,他们如幼苗吮吸甘霖般接受着种种美好的熏陶,这对其健全人格的确立有重大影响。健全人格体现于习作,即可窥见一斑。
红绿灯一直默默地为人民服务,它就像交警一样不怕烈日,不怕寒风,一直无声无息地工作,时刻都不停。(周雨《红绿灯》)
小学习作教学乡土化是一个历久弥新的研究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需要以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态度去改进和创新,最终必能生成丰硕的果实。
吉利,教师,现居江苏淮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