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自主创新是近些年来,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而作为工业城市转型中的大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要在产业集群内部实现,并受到产业集群的制约。本文从产业集群对大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效应分析入手,结合大庆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大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瓶颈,从重视集群建设环境及选择合适创新模式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52-03
1 大庆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目前,大庆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尚很少并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见下表)。
大庆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并且效果显著。2008年,大庆市兴化精细化工、石化产业等10个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完成利税11亿元。龙凤石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肇源皮革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被省中小企业局命名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但是,当前大庆的产业集群大都面临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层次较低。不少集群增长方式粗放,产品档次较低,其竞争优势仍主要依靠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资成本优势。
二是网络不发达。各种专业化的中间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发育严重滞后。
三是创新力不足。各集群大都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模拟之风盛行。
四是品牌的缺失。集群内企业主要进行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缺乏自主品牌。
五是根植性较差。在那些依靠外力驱动发展起来的集群,外来企业与地区经济还没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游弋性产业较多,没有解决好“落地生根”的问题。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大庆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目前大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轻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 大庆民营企业在产业集群环境中自主创新的瓶颈分析
根据大庆民营企业的现状,表面上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对现代生产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缺乏足够知识准备以及技术创新经验不足。但实际上,真正阻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是现行创新体制和创新政策存在缺陷、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缺少先进创新文化的支撑。
2.1 创新体制和政策存在的缺陷
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动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尽管大庆在创新制度和政策的安排上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其发展。但是,由于我们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还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问题与不足。
创新环境尚未形成。目前为止,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建设还存在众多不足,包括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假冒产品生产行为存有宽容心态。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创新行为形成巨大负面压力。
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虽然初步建立了创新体系,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的,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转轨的特征。因此,国家创新体系难免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摩擦,从而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
创新激励不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和不配套,是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大庆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要自主创新,但是实际上民营企业却是信贷、税收、土地和能源供给严重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大庆民营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给予了肯定性评价,并且认为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较为完善,问题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较弱。因此,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一般,这应当引起大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2 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创新管理落后
创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以及创新管理落后,是大庆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题。
人才供给数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总体上说,无论是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还是企业科技人员数量,或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但是,高质量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一是企业科技人员,尤其是研究开发人员数量占企业员工比重较低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是专门人才还处于奇缺状态。
尚未普遍建立与创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机制。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创新型人才,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能否建立与创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机制,是企业能否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庆民营企业来说,适应创新需要的用人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一是不少民营企业的用人观念陈旧;二是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三是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四是培训体系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
2.3 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现有创新资源配置格局中,民营企业占据什么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及其实现程度。大庆现行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存在很多缺陷,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创新。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市场化配置所占比重很小。创新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真正属于市场支配的创新资源并不多。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到目前为止,创新资源的配置仍然处于以政府配置为主的状态。创新资源向高校和科研部门配置多,向企业配置少,向民营企业配置就更少。政策性配置占的比重较大,市场化配置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市场已经成为实际上存在的资源配置基础,因此,尚未完成科研机制转换的高校和政府部门附属的科研机构,必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导致这类机构的研究成果脱离企业需求很难实现研究成果的商业性应用。
创新资源使用政策不合理。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忽视对应用研究的政策支持。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创新与政策性创新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基础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直接收益低、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市场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和经常处于“失效状态”的。大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才出现了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倾向。实际上,这种政策支持方式是有偏差的。创新型国家如美国的实践表明,支持基础研究并不等于要放弃对应用研究的支持。相反,国家财政投资既要为基础研究的展开提供财力支持,又要注意资助必要的应用研究和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研究。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把财政的无偿拨款与市场的约束与激励结合起来。
2.4 企业间创新协作与交流严重不足
对一个企业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仅通过内部交流和生产协作等方式是无法满足企业创新与快速发展要求的。因此,企业还必须着力拓展与外部的交流与协作。目前,大庆民营企业间的交流与协作仍面临众多困难,从而严重影响着企业创新的展开。
第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尚未建立起民营企业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相关创新机构间协作与交流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大庆民营企业的创新往往表现为孤军奋斗者多,交流和协作者少。
第二,由于仍然存在的所有制和诚信歧视,大庆民营企业很难与创新关联方建立应有的交流与协作机制。
第三,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协作和交流手段与理念的限制和欠缺,大庆民营企业还很难与外部创新关联方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关系和机制。
第四,未能建立有效的交流与协作利益机制。只有与交流协作方建立双赢或多赢的机制,交流与协作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但是直到现在,大庆民营企业与外部长期交流与协作的机制并未普遍建立。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关系,但一旦在收益分享上出现矛盾,这种交流与协作就会迅速解体。
3 产业集群下大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重视集群环境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必须是一个能不断刺激创新,并使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的环境。对单个企业来说,所有其他相关企业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法规等都是环境因素。各因素对单个企业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正向的、负向的、主要的或次要的。总体来看,环境的综合影响总是有利、不利或中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环境应该是有利于技术等知识的产生、传播及产业化的。对于集群环境来说,环境容量是个重要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由于环境的影响或制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一个起始容量和饱和容量,当企业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集群将自动成长,不同性质的及不同环境中集群成长的起始企业数一般是有差异的。集群不断扩大,到一定限度时,该地区的环境将不能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企业数目将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3.2 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这三种模式创新要求、创新难度各不相同。原始创新属于新领域内的创新,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均远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的创新;集成创新是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而实现的创新,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低于原始创新而高于消化创新;消化创新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上的再创新,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是三种创新模式中最低的。企业在定位自主创新模式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力,包括资金的充裕度、人才的专业和层次、科研设备的先进性,而且要对创新在时间上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避免在时间上消耗精力。一般来讲,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可以以原始创新为主,兼顾一定程度上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实力一般的,宜专注于集成创新;实力较弱的,则应从消化创新做起,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最好先不涉猎,等实力壮大后再作考虑。同时,处于不同产业集群的民营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航.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0(1):45-46.
[2]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2-76.
[3]赵丽丽.金融危机背景下看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J].2009(11):31-32.
[4]陈小霞,谢茂水.命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J].2009(11):33-35.
[作者简介]李丽萍(1972—),女,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区域经济;杨东红(1970—)女,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在读博士,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区域经济。
[关键词]产业集群;民营企业,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5-0052-03
1 大庆产业集群的现状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目前,大庆处于成熟阶段的典型产业集群尚很少并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但许多地区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都出现了类似产业集群的现象(见下表)。
大庆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并且效果显著。2008年,大庆市兴化精细化工、石化产业等10个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5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03亿元,完成利税11亿元。龙凤石化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和肇源皮革工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被省中小企业局命名为省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
但是,当前大庆的产业集群大都面临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发展层次较低。不少集群增长方式粗放,产品档次较低,其竞争优势仍主要依靠于低成本尤其是工资成本优势。
二是网络不发达。各种专业化的中间机构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发育严重滞后。
三是创新力不足。各集群大都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模拟之风盛行。
四是品牌的缺失。集群内企业主要进行贴牌生产和加工贸易,缺乏自主品牌。
五是根植性较差。在那些依靠外力驱动发展起来的集群,外来企业与地区经济还没有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游弋性产业较多,没有解决好“落地生根”的问题。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大庆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目前大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轻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 大庆民营企业在产业集群环境中自主创新的瓶颈分析
根据大庆民营企业的现状,表面上看,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足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实力有限、对现代生产技术创新组织和流程缺乏足够知识准备以及技术创新经验不足。但实际上,真正阻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要是现行创新体制和创新政策存在缺陷、创新人才短缺、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缺少先进创新文化的支撑。
2.1 创新体制和政策存在的缺陷
制度安排和政策推动是民营企业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撑。尽管大庆在创新制度和政策的安排上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及其发展。但是,由于我们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时期,自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还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问题与不足。
创新环境尚未形成。目前为止,产业集群创新环境建设还存在众多不足,包括社会上还有很多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和假冒产品生产行为存有宽容心态。这种情况必然会对创新行为形成巨大负面压力。
创新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虽然初步建立了创新体系,但必须看到,由于国家创新体系是建立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的,还不可避免地带有转轨的特征。因此,国家创新体系难免在某些方面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摩擦,从而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创新。
创新激励不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不完善和不配套,是影响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大庆市政府明确提出要鼓励民营企业要自主创新,但是实际上民营企业却是信贷、税收、土地和能源供给严重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大庆民营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给予了肯定性评价,并且认为现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较为完善,问题是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力度较弱。因此,大多数企业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环境一般,这应当引起大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2.2 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创新管理落后
创新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以及创新管理落后,是大庆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难题。
人才供给数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随着大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总体上说,无论是企业从业人员数量,还是企业科技人员数量,或是企业研发人员数量,都不同程度地有所增加。但是,高质量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一是企业科技人员,尤其是研究开发人员数量占企业员工比重较低问题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二是专门人才还处于奇缺状态。
尚未普遍建立与创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机制。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信息社会里,如何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创新型人才,对企业发展尤为重要。能否建立与创新需要相吻合的用人机制,是企业能否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挑战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但是,对于大多数大庆民营企业来说,适应创新需要的用人机制还远未建立起来。一是不少民营企业的用人观念陈旧;二是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三是缺乏长效激励机制;四是培训体系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
2.3 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现有创新资源配置格局中,民营企业占据什么位置,直接关系到企业创新及其实现程度。大庆现行创新资源配置格局存在很多缺陷,影响着民营企业的创新。
行政手段配置为主,市场化配置所占比重很小。创新资源主要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真正属于市场支配的创新资源并不多。由于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到目前为止,创新资源的配置仍然处于以政府配置为主的状态。创新资源向高校和科研部门配置多,向企业配置少,向民营企业配置就更少。政策性配置占的比重较大,市场化配置占的比重较小。由于市场已经成为实际上存在的资源配置基础,因此,尚未完成科研机制转换的高校和政府部门附属的科研机构,必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导致这类机构的研究成果脱离企业需求很难实现研究成果的商业性应用。
创新资源使用政策不合理。重视对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忽视对应用研究的政策支持。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化创新与政策性创新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基础研究是一切研究的基础。但由于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直接收益低、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因此,市场在推动基础研究方面的作用是有限的和经常处于“失效状态”的。大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才出现了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的倾向。实际上,这种政策支持方式是有偏差的。创新型国家如美国的实践表明,支持基础研究并不等于要放弃对应用研究的支持。相反,国家财政投资既要为基础研究的展开提供财力支持,又要注意资助必要的应用研究和中小企业急需的技术研究。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把财政的无偿拨款与市场的约束与激励结合起来。
2.4 企业间创新协作与交流严重不足
对一个企业来说,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仅通过内部交流和生产协作等方式是无法满足企业创新与快速发展要求的。因此,企业还必须着力拓展与外部的交流与协作。目前,大庆民营企业间的交流与协作仍面临众多困难,从而严重影响着企业创新的展开。
第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尚未建立起民营企业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间以及民营企业与其他相关创新机构间协作与交流的平台。到目前为止,大庆民营企业的创新往往表现为孤军奋斗者多,交流和协作者少。
第二,由于仍然存在的所有制和诚信歧视,大庆民营企业很难与创新关联方建立应有的交流与协作机制。
第三,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协作和交流手段与理念的限制和欠缺,大庆民营企业还很难与外部创新关联方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协作关系和机制。
第四,未能建立有效的交流与协作利益机制。只有与交流协作方建立双赢或多赢的机制,交流与协作才可能长期持续下去。但是直到现在,大庆民营企业与外部长期交流与协作的机制并未普遍建立。虽然有些民营企业初步建立了与外界的交流与协作关系,但一旦在收益分享上出现矛盾,这种交流与协作就会迅速解体。
3 产业集群下大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
3.1 重视集群环境建设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必须是一个能不断刺激创新,并使创新成果迅速产业化的环境。对单个企业来说,所有其他相关企业都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法规等都是环境因素。各因素对单个企业的影响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正向的、负向的、主要的或次要的。总体来看,环境的综合影响总是有利、不利或中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环境应该是有利于技术等知识的产生、传播及产业化的。对于集群环境来说,环境容量是个重要的概念,环境容量是指由于环境的影响或制约,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有一个起始容量和饱和容量,当企业数目达到一定程度时,集群将自动成长,不同性质的及不同环境中集群成长的起始企业数一般是有差异的。集群不断扩大,到一定限度时,该地区的环境将不能为更多的企业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企业数目将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3.2 选择合适的自主创新模式
自主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这三种模式创新要求、创新难度各不相同。原始创新属于新领域内的创新,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均远高于其他两种模式的创新;集成创新是对知识和技术进行有效的综合开发而实现的创新,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低于原始创新而高于消化创新;消化创新是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之上的再创新,资金、人才、设备需求上是三种创新模式中最低的。企业在定位自主创新模式时,一定要结合自身实力,包括资金的充裕度、人才的专业和层次、科研设备的先进性,而且要对创新在时间上有一个合理的规划,避免在时间上消耗精力。一般来讲,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可以以原始创新为主,兼顾一定程度上的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实力一般的,宜专注于集成创新;实力较弱的,则应从消化创新做起,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最好先不涉猎,等实力壮大后再作考虑。同时,处于不同产业集群的民营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李航.我国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探讨[J].企业家天地,2010(1):45-46.
[2]陈云玲.基于知识管理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J].科学管理研究,2009(2):72-76.
[3]赵丽丽.金融危机背景下看我国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性[J].2009(11):31-32.
[4]陈小霞,谢茂水.命硬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分析与评价[J].2009(11):33-35.
[作者简介]李丽萍(1972—),女,硕士,东北林业大学在读博士,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区域经济;杨东红(1970—)女,硕士,东北石油大学在读博士,东北石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