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自然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现在也成为《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比如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其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通过讨论自行车众多部位的设计原理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汽垫船、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的基本原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使学生明白:再简单的物理原理都有很强的实用性,不管小发明还是大发明,物理知识在其中都起有重要的作用。
2、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发展的历史和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比如学习《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第一识课时只要能让学生在两种对立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与论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完成第一个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讲述(或在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发表信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伟大情怀。真理的出现是一条艰辛的研究之路,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条艰辛路,离不开人们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奋勇向前的精神,增强对科技研究的向往和神圣感。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十来年的教学所得,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比如“平面镜成像”,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既可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验证生活经验的正确与否(很多学生会认为物体靠近时像会变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具体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等环节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有些实验习题,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无法理解,但实验易操作,现象明显,就让学生用实验再现,使学生印象深刻、生动直观,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如物理8年级第96页习题3“猜想并验证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再如“一个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在光屏上成一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成像情况是什么”等都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性课外实验活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制作简易望远镜、制作水三棱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知识的实用性
物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良好的科技意识。
比如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其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就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通过讨论自行车众多部位的设计原理可以让学生恍然大悟,汽垫船、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的基本原理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使学生明白:再简单的物理原理都有很强的实用性,不管小发明还是大发明,物理知识在其中都起有重要的作用。
2、注重物理学史教学
物理发展史是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物理发展史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发展的历史和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动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
比如学习《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第一识课时只要能让学生在两种对立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与论证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完成第一个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对学生讲述(或在学生查阅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发表信息)牛顿第一定律的发展史,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伟大情怀。真理的出现是一条艰辛的研究之路,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这条艰辛路,离不开人们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奋勇向前的精神,增强对科技研究的向往和神圣感。
3、加强实验教学
加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根据十来年的教学所得,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改革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把部分演示实验改成学生上台演示或边讲边实验的形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机会。比如“平面镜成像”,可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既可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验证生活经验的正确与否(很多学生会认为物体靠近时像会变大)的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注重学生实验教学。对学生实验的教学,教师要求学生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具体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等环节进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根据实验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写出实验报告,从而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验习题的教学。对实验习题的教学,主要采取“自设方案——讨论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有些实验习题,学生现有的理论水平无法理解,但实验易操作,现象明显,就让学生用实验再现,使学生印象深刻、生动直观,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比如物理8年级第96页习题3“猜想并验证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再如“一个物体经凸透镜折射在光屏上成一实像,如果这时用硬纸板将凸透镜遮住一半则成像情况是什么”等都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培养他们的科技意识。
二、积极组织开展物理课外活动
物理课外活动也是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1、趣味性课外实验活动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飞机投弹”、“喷气火箭”、“纸锅烧水”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科技小制作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如自制电铃、自制平行光源、制作针孔照相机、制作潜望镜、制作简易望远镜、制作水三棱镜、自制量筒、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等,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组织学生阅读科普读物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
4、组织社会调查活动 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结合实际去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如学习“水能风能的利用”后,可调查当地能源使用情况、环境污染情况,并提出改进意见,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调查噪声污染、热机的使用、农村用电等情况。
总之,加强学生科技意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是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