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业论文答辩是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培训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亟待加强并改进。从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化的角度看,结业论文答辩应成为反思校长专业发展的平台,分享办学实践智慧的展台,研习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台。提升论文答辩质量的主要对策是,提前介入写作指导以放好论文的“样子”,认真评阅结业论文以选好答辩的“种子”,着力营造学术民主氛围以搭好互动的“台子”。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校长专业化 任职资格培训 结业论文 论文答辩
中小学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如何提升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切实加强并改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其在校长职业生涯初期促进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值得培训机构及培训者探究。
一、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之现状分析
结业论文通常作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总作业”布置给参培学员,而论文答辩亦随之成为整个培训阶段的“最后一课”。作为具有阶段性培训成果鲜明显示度的重要环节,结业论文答辩之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尚存较大的质量提升空间。
首先,从论文形成的过程看,基本处于“自发生长”状态。结业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均由校长个体完成,既缺少与导师的沟通,亦缺乏与同伴的交流。培训机构直到接收参培校长提交的论文,方才得知各位校长在本次培训中学习研究的关注点所在,更遑论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予以指导与监督。究其原因,固然与成人学习、干部培训的特点相关,亦与培训机构的重视程度、指导力量不无关系。
其次,从论文写作的质量看,总体情况并不那么令人乐观。虽然结业论文中不乏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严谨的优秀之作,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五失”。一曰:失之于思考不足。有文无论既是一大通病,也是一大顽症。虽然一些论文也不乏“器”的精巧与美丽,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缺少“道”的深邃与广博。有叙事没研究、有案例欠分析、有做法缺依据、有经验少提炼的现象并不鲜见。二曰:失之于层次不清。有的一级标题之间相互有交叉,有的二级标题与上面的一级标题不对应。三曰:失之于表达不准。例如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未予定义者有之,未选取权威定义者有之,甚至援引学界普遍认为错误定义者亦有之。四曰:失之于格式不对。虽说不能苛求结业论文完全达到科研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但出现题名下缺失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后缺失参考文献这样的低级错误,委实不应该。五曰:失之于学术不端。通过“复制 粘贴”方式抄袭而来的论文虽属极其个别,但为了“赶结业班车”而拼凑论文的现象亦并非个别。
再次,从论文答辩的安排看,大多采用示范性答辩模式。提交结业论文是参培校长人人必做的“规定动作”,然而由于培训课程多且课时紧、培训机构人手不足等原因,论文答辩并非人人必过的结业“门槛”,而只是其中优秀代表被培训机构指定的动作。笔者通过网上调研发现,不少培训机构将示范性论文答辩与结业典礼在时间安排上紧相衔接,使之成为上下两个半场。但由于上下两场活动性质与氛围基调截然不同,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的目标指向和心理期待也不尽相同,加之时间局促,很难确保结业论文答辩的示范性到位,“最后一课”亦难免沦为草草走过场的一课。
二、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之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准确定位校长培训论文答辩之功能是提升论文答辩质量的内在诉求。而准确定位的逻辑起点,则是对校长专业化及其实现方式的科学认识。
校长专业化有两层含义,既指校长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亦指校长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意义上的专业化通常又称“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在逐步深化对教育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专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与伦理追求、不断提高学校领导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过程”[1]。它既需要校长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岗位实践与反思、理论学习与研究等自我修炼,也需要培训机构提供“以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改进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持性服务”[2],而结业论文答辩恰是二者“零距离”对接的接口。
教育部近年来陆续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幼儿园等四个校(园)长专业标准,是广大中小学校长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校长要扮演好《标准》所要求的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三大角色,履行好《标准》所赋予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职责,必须首先突破理性视角缺乏、理论思维薄弱这个专业发展的“瓶颈”,前述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即是不证之证。“一个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校长不可能成为学校变革的领头人,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校长群体绝不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职业群体。”[3]校长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经由培训机构一次或N次带有“充电”、“加油”性质的培训、研修一蹴而就;提升校长的理论思维水平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大功告成。但努力提升校长培训结业论文答辩质量,无疑是培训机构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此,笔者将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论文答辩的基本功能定位于“三台”,即:反思校长专业发展的平台,分享办学实践智慧的展台,研习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台。
自我反思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的良性伴侣。“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地思考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结合已有知识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4]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多为校长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在自身岗位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实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产物。对作者而言,论文答辩是一个再学习、再反思、再提升的过程。其对论文内容的自我陈述,既包括对自己教育管理思想的审视和教育管理实践的追问,也包括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谋划。对观摩者而言,论文答辩则是一个以人为镜、学习如何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从中获取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等多方面的启迪。 智慧共享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任何行业的成长都有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5]结业论文公开答辩恰似一个“相观而善”的展台,作者基于自己所在学校及所分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植根校本实践创新的亮点做法与成功经验及其相应的理论阐述在此分享。其基于学校并努力发展学校的教育理想令人感动,直面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出路的探索精神令人尊重,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成果令人钦佩。即便作者分享的是困难、困境与困惑等“成长的烦恼”,亦令人深思,对促进校长群体专业成长不无裨益。
论文写作是提升校长专业水准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中小学校长藉此积累并提炼教育管理经验,体认并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砥砺并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探索并开辟教学管理新路。对于以新任校长为主体的任职资格培训班来说,结业论文中出现不够准确、严谨之笔,有待充实、完善之处等问题在所难免。通过公开答辩这种更具现场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将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及其表达方式昭示于人,而且可以使全体学员在观摩作者与同伴、与专家的对话过程中,在聆听专家点评的过程中,重新考量该论文的选题价值,进一步认识该论文在确立主旨、论证观点、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劣得失,进而加深理解教育管理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
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论文答辩的“三台”定位是一个有机整体,大体可与古人所谓“三不朽”之说相对应:反思的平台是校长“立德”的推手,由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等构成的反思人格直接指向如何做人;分享的展台是校长“立功”的帮手,校长个体分享的鲜活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对校长群体专业化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研习的讲台是校长“立言”的助手,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写论文,方能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自觉,进而实现从管理者到研究者的跨越。
三、提升校长培训结业论文答辩质量之对策建议
1.放好“样子”:提前介入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答辩质量的基础在于结业论文本身的质量。惟有“关口”不断前移,从源头上提高结业论文写作质量,方能实现论文答辩质量之提升。
(1)发布论文选题指南。确定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指南对于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具有定向、定位、定点等指导作用,应在学员报到之初与办班计划、学员手册等同步发布。由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周期较短,结业论文选题指南不应该也不可能像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那样包罗万象。其编制时基本遵循的原则有三。一是目的性原则。所谓目的性,即指南所设定的选题范围应与任职资格班的培训目标相呼应。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以新提任的中小学副职校级领导为主体,他们多由一线优秀教师、中层管理骨干走上现工作岗位,正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原始积累”时期,恰恰需要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交流教育管理经验,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拓宽教育管理视野,提升教育管理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二是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即指南所涉及的选题内容与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现阶段在学校改革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相贴近,如此,方可促进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所在学校发展、校长个体专业成长的互动共赢。三是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即指南应充分考虑学员所在学校的类型差异以及学员自身不同的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岗位需要、研究志趣等因素,以保证人人有题可选,有文可写。
(2)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达成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之重要载体,应贯穿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全过程。其对于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的作用有二。一曰“启思”。培训机构应以助推学员加速实现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向合格的学校领导者、管理者角色转变为中心来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所开设的每一个专题讲座都要凸显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都可视为结业论文的“先修课程”,都有义务为结业论文这门自然延伸的“后续课程”服务,都要有意识地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结业论文写作从确立选题、深入研究、借鉴成果等方面开启思路。二曰“导写”。培训机构还应针对论文写作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开设带有直接指导意义的专题讲座。
(3)提供答辩陈词范本。答辩陈词范本宜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前、结业论文草成之后发给学员,要求他们参照范本格式给自己的论文写一篇答辩陈词,与结业论文一并提交。此举目的在于促使参训校长将准备答辩的压力转化为修改论文的动力,“倒逼”自己认真审读、推敲论文草稿,从中查找并弥补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的逻辑漏洞,进而将自己的基本观点建立在比较充分的理论思考基础之上并自圆其说,将自己的基本经验建立在比较系统的实践反思基础之上并提炼升华,从而避免言之乏理的平平之作、东拼西凑的敷衍之作、甚至是复制 粘贴的抄袭之作“出笼”。
2.选好“种子”:精心遴选参与答辩人选
对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来说,如果条件许可,人人参加论文答辩是再好不过的一种制度安排。倘若受制于各方面因素,挑出部分优秀论文进行示范性答辩,也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笔者认为,选好答辩种子选手是最大限度发挥论文答辩示范效应的必要前提。
(1)认真审读论文。这是遴选“种子”的基础。每一期任职资格培训班结业前,干训中心都要聘请2~3位专家,认真审读每一位校长提交的结业论文,以全面了解学员学习、研究与写作的态度和水平,从中发现适合公开答辩的“种子”。
(2)确立入选标准。这是选好“种子”的关键。我们可以确立“基本” “附加”的入选标准。基本标准是“四性”,即:选题的价值性,能回应当今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的诉求;观点的正确性,能旗帜鲜明地亮出对“问题”的发现及研究的结论;材料的丰富性,能在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展示学校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的生态多样性;表达的逻辑性,能完整地、有层次地、语言流畅地、用词比较准确地展开论证,前后观点没有矛盾。附加标准是“三度”:一是信度,指结业论文为作者本人真题实做的原创作品,与作者平时工作、研究领域以及曾主持、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经系统查重检测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二是效度,指论文选题切中不同层次、类型的中小学亟待解决的共性矛盾和突出问题,不仅能在答辩中引发学员参与共同话题的讨论,而且能在答辩后为学员所在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参考、借鉴;三是“不饱和度”,指论文本身在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实践创新、理论思考、文章结构、文字表达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存在一定的探讨空间,可以通过答辩明确深化研究或修改论文的思路,并使之更加深入推进或更臻于严谨、完美。 (3)明确答辩要求。这是发挥“种子”功能的必要准备。干训中心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联系拟作示范性答辩的论文作者,明确要求他们从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课题、如何解释所发现的问题、课题研究有什么创新、研究过程遇到哪些困难、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做好答辩准备。
3.搭好“台子”:着力营造学术民主氛围
论文答辩作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最后一课”,是一种以多元对话取代单向独白的特别课程,是一个从学习资源到学习方式都带有开放性的特殊课堂。确保“最后一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论文作者与答辩专家共同致力于打造以学术民主为核心,求真、向善、立美的课堂文化。所谓求真,是指籍答辩过程中的观点交锋激发捕捉现实问题的灵感,激活多向思维的灵性,激励追求教育管理研究规范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心志;所谓向善,是指答辩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来汲取人格力量,从中感悟论文作者勤于理论学习、勇于实践创新、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所谓立美,是指籍答辩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来提升审美品质,从中领略优秀论文内蕴的思维缜密之美、内容翔实之美、结构严谨之美以及语言顺畅之美。论文答辩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起始环节——“答”。这个环节的主角是论文作者本人,主要任务是阐述论文的基本观点以引发对于论文的审读讨论。为了避免作者自陈时述无巨细、照本宣科,可采取“一发”、“二限”的措施加以控制。“一发”就是提前将参加答辩的论文复印好并发放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这样既可方便与会人员了解论文全貌,又可免除论文作者全文宣读之累。“二限”就是限定答辩人自述时间与自述内容。时间上,一般要求控制在10分钟之内完成;内容上,要求简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方法、主要的观点、创新与不足之处等。
(2)中间环节——“辩”。这个环节没有绝对主角,人人皆可参与。答辩专家与论文作者的对话自然不可缺少,给其他学员提供与论文作者对话的机会亦很重要。在此环节中,作者须凭借自己平时的积累沉着应答专家的质疑问难,即便不能对答如流,这场对话对答辩人及观摩者来说,都具有挑起认知矛盾、激发深度思考的助力作用。观摩者也不等于旁听或旁观者,他们可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身份在答辩中发出自己的“好声音”。无论是谦逊的“悟”——提纲挈领地概述自己在阅读论文、聆听答辩过程中得到的收获,还是友善的“补”——以个人的实践经验或体会补充作者论文中的疏漏之处,抑或是率真的“刁难”——直截了当地提出异见请作者解答,同窗之间这种参与式、分享式的互动研讨,皆可收到助益校长专业发展之效。当然,“好声音”也是需要练习的。答辩会召开之前,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确定进行示范性答辩的论文名单,挑出结业论文选题范围与答辩人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作者,提前通知他们一对一地阅读准备进行答辩的论文,写出点评意见,这是答辩会现场观摩者发出“好声音”必要的“开声”“练嗓”活动。
(3)最后环节——“评”。这个环节的主角是答辩专家。专家组成员以2~3人为宜,最好能实现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共舞”。答辩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在听取现场答辩的基础上,对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所撰写的论文作出点评。点评内容既包括“栽花”,也包括“栽刺”,且“花”要“栽”在闪光点、“刺”要“栽”在破绽处。点评方式可以由一人主评,其他人补评。不同专家的点评见仁见智,哪怕意见相左、没有共识也无妨,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如此更有利于拓宽校长们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是一种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策略。其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培训机构的精心组织、培训过程的扎实高效、培训学员的认真准备,三者缺一不可。只要培训机构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不断创新,结业论文答辩质量不断提升并非不可期。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B).
[2] 雷振海.校长专业化需要培训专业化[N].中国教师报,2013-10-9(1).
[3] 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 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 帕克·帕尔默(ParkerJ.Palmer).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白文军】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 校长专业化 任职资格培训 结业论文 论文答辩
中小学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校长培训是促进校长专业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校长任职资格培训中,如何提升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质量,切实加强并改进这一环节,充分发挥其在校长职业生涯初期促进专业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值得培训机构及培训者探究。
一、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之现状分析
结业论文通常作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总作业”布置给参培学员,而论文答辩亦随之成为整个培训阶段的“最后一课”。作为具有阶段性培训成果鲜明显示度的重要环节,结业论文答辩之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尚存较大的质量提升空间。
首先,从论文形成的过程看,基本处于“自发生长”状态。结业论文从选题到定稿均由校长个体完成,既缺少与导师的沟通,亦缺乏与同伴的交流。培训机构直到接收参培校长提交的论文,方才得知各位校长在本次培训中学习研究的关注点所在,更遑论在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等环节予以指导与监督。究其原因,固然与成人学习、干部培训的特点相关,亦与培训机构的重视程度、指导力量不无关系。
其次,从论文写作的质量看,总体情况并不那么令人乐观。虽然结业论文中不乏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严谨的优秀之作,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五失”。一曰:失之于思考不足。有文无论既是一大通病,也是一大顽症。虽然一些论文也不乏“器”的精巧与美丽,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缺少“道”的深邃与广博。有叙事没研究、有案例欠分析、有做法缺依据、有经验少提炼的现象并不鲜见。二曰:失之于层次不清。有的一级标题之间相互有交叉,有的二级标题与上面的一级标题不对应。三曰:失之于表达不准。例如对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未予定义者有之,未选取权威定义者有之,甚至援引学界普遍认为错误定义者亦有之。四曰:失之于格式不对。虽说不能苛求结业论文完全达到科研论文的规范化与标准化要求,但出现题名下缺失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后缺失参考文献这样的低级错误,委实不应该。五曰:失之于学术不端。通过“复制 粘贴”方式抄袭而来的论文虽属极其个别,但为了“赶结业班车”而拼凑论文的现象亦并非个别。
再次,从论文答辩的安排看,大多采用示范性答辩模式。提交结业论文是参培校长人人必做的“规定动作”,然而由于培训课程多且课时紧、培训机构人手不足等原因,论文答辩并非人人必过的结业“门槛”,而只是其中优秀代表被培训机构指定的动作。笔者通过网上调研发现,不少培训机构将示范性论文答辩与结业典礼在时间安排上紧相衔接,使之成为上下两个半场。但由于上下两场活动性质与氛围基调截然不同,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的目标指向和心理期待也不尽相同,加之时间局促,很难确保结业论文答辩的示范性到位,“最后一课”亦难免沦为草草走过场的一课。
二、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之功能定位
笔者认为,准确定位校长培训论文答辩之功能是提升论文答辩质量的内在诉求。而准确定位的逻辑起点,则是对校长专业化及其实现方式的科学认识。
校长专业化有两层含义,既指校长职业群体的专业化,亦指校长个体的专业化。后者意义上的专业化通常又称“校长专业发展”,是指“校长在逐步深化对教育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与专业精神、不断提升道德与伦理追求、不断提高学校领导专业技能与能力的过程”[1]。它既需要校长个人在长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行岗位实践与反思、理论学习与研究等自我修炼,也需要培训机构提供“以提高校长素质和能力,改进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持性服务”[2],而结业论文答辩恰是二者“零距离”对接的接口。
教育部近年来陆续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幼儿园等四个校(园)长专业标准,是广大中小学校长走上专业化发展道路的行动指南。校长要扮演好《标准》所要求的领导者、教育者、管理者三大角色,履行好《标准》所赋予的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六大职责,必须首先突破理性视角缺乏、理论思维薄弱这个专业发展的“瓶颈”,前述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即是不证之证。“一个理论思维水平不高的校长不可能成为学校变革的领头人,一个缺乏理论思维的校长群体绝不是一个专业性强的职业群体。”[3]校长专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经由培训机构一次或N次带有“充电”、“加油”性质的培训、研修一蹴而就;提升校长的理论思维水平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大功告成。但努力提升校长培训结业论文答辩质量,无疑是培训机构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
基于此,笔者将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论文答辩的基本功能定位于“三台”,即:反思校长专业发展的平台,分享办学实践智慧的展台,研习论文写作规范的讲台。
自我反思是校长专业发展过程的良性伴侣。“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地思考经验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人们结合已有知识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以调整自己的行为。”[4]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多为校长在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下,在自身岗位实践的基础上,在与实践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的产物。对作者而言,论文答辩是一个再学习、再反思、再提升的过程。其对论文内容的自我陈述,既包括对自己教育管理思想的审视和教育管理实践的追问,也包括自己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谋划。对观摩者而言,论文答辩则是一个以人为镜、学习如何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从中获取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等多方面的启迪。 智慧共享是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有效手段。“任何行业的成长都有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5]结业论文公开答辩恰似一个“相观而善”的展台,作者基于自己所在学校及所分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植根校本实践创新的亮点做法与成功经验及其相应的理论阐述在此分享。其基于学校并努力发展学校的教育理想令人感动,直面学校教育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出路的探索精神令人尊重,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改革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成果令人钦佩。即便作者分享的是困难、困境与困惑等“成长的烦恼”,亦令人深思,对促进校长群体专业成长不无裨益。
论文写作是提升校长专业水准的重要举措。它有助于中小学校长藉此积累并提炼教育管理经验,体认并发展教育管理理论,砥砺并提高教育管理能力,探索并开辟教学管理新路。对于以新任校长为主体的任职资格培训班来说,结业论文中出现不够准确、严谨之笔,有待充实、完善之处等问题在所难免。通过公开答辩这种更具现场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将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基本观点及其表达方式昭示于人,而且可以使全体学员在观摩作者与同伴、与专家的对话过程中,在聆听专家点评的过程中,重新考量该论文的选题价值,进一步认识该论文在确立主旨、论证观点、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劣得失,进而加深理解教育管理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
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看,论文答辩的“三台”定位是一个有机整体,大体可与古人所谓“三不朽”之说相对应:反思的平台是校长“立德”的推手,由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反思行为等构成的反思人格直接指向如何做人;分享的展台是校长“立功”的帮手,校长个体分享的鲜活实践性知识和经验,对校长群体专业化而言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研习的讲台是校长“立言”的助手,踏踏实实地做研究、写论文,方能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自觉,进而实现从管理者到研究者的跨越。
三、提升校长培训结业论文答辩质量之对策建议
1.放好“样子”:提前介入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答辩质量的基础在于结业论文本身的质量。惟有“关口”不断前移,从源头上提高结业论文写作质量,方能实现论文答辩质量之提升。
(1)发布论文选题指南。确定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指南对于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具有定向、定位、定点等指导作用,应在学员报到之初与办班计划、学员手册等同步发布。由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周期较短,结业论文选题指南不应该也不可能像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指南那样包罗万象。其编制时基本遵循的原则有三。一是目的性原则。所谓目的性,即指南所设定的选题范围应与任职资格班的培训目标相呼应。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以新提任的中小学副职校级领导为主体,他们多由一线优秀教师、中层管理骨干走上现工作岗位,正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原始积累”时期,恰恰需要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学习教育管理理论,交流教育管理经验,更新教育管理观念,拓宽教育管理视野,提升教育管理能力,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二是针对性原则。所谓针对性,即指南所涉及的选题内容与任职资格培训班学员现阶段在学校改革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方面的急需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相贴近,如此,方可促进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校长所在学校发展、校长个体专业成长的互动共赢。三是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即指南应充分考虑学员所在学校的类型差异以及学员自身不同的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岗位需要、研究志趣等因素,以保证人人有题可选,有文可写。
(2)开设系列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达成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之重要载体,应贯穿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全过程。其对于校长培训结业论文写作的作用有二。一曰“启思”。培训机构应以助推学员加速实现从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向合格的学校领导者、管理者角色转变为中心来组织各项教学活动,所开设的每一个专题讲座都要凸显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专家引领作用,都可视为结业论文的“先修课程”,都有义务为结业论文这门自然延伸的“后续课程”服务,都要有意识地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结业论文写作从确立选题、深入研究、借鉴成果等方面开启思路。二曰“导写”。培训机构还应针对论文写作及与之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开设带有直接指导意义的专题讲座。
(3)提供答辩陈词范本。答辩陈词范本宜在培训课程结束之前、结业论文草成之后发给学员,要求他们参照范本格式给自己的论文写一篇答辩陈词,与结业论文一并提交。此举目的在于促使参训校长将准备答辩的压力转化为修改论文的动力,“倒逼”自己认真审读、推敲论文草稿,从中查找并弥补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的逻辑漏洞,进而将自己的基本观点建立在比较充分的理论思考基础之上并自圆其说,将自己的基本经验建立在比较系统的实践反思基础之上并提炼升华,从而避免言之乏理的平平之作、东拼西凑的敷衍之作、甚至是复制 粘贴的抄袭之作“出笼”。
2.选好“种子”:精心遴选参与答辩人选
对于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来说,如果条件许可,人人参加论文答辩是再好不过的一种制度安排。倘若受制于各方面因素,挑出部分优秀论文进行示范性答辩,也不失为一种策略选择。笔者认为,选好答辩种子选手是最大限度发挥论文答辩示范效应的必要前提。
(1)认真审读论文。这是遴选“种子”的基础。每一期任职资格培训班结业前,干训中心都要聘请2~3位专家,认真审读每一位校长提交的结业论文,以全面了解学员学习、研究与写作的态度和水平,从中发现适合公开答辩的“种子”。
(2)确立入选标准。这是选好“种子”的关键。我们可以确立“基本” “附加”的入选标准。基本标准是“四性”,即:选题的价值性,能回应当今时代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的诉求;观点的正确性,能旗帜鲜明地亮出对“问题”的发现及研究的结论;材料的丰富性,能在相关理论的关照下展示学校教育管理实践创新的生态多样性;表达的逻辑性,能完整地、有层次地、语言流畅地、用词比较准确地展开论证,前后观点没有矛盾。附加标准是“三度”:一是信度,指结业论文为作者本人真题实做的原创作品,与作者平时工作、研究领域以及曾主持、承担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密切相关,经系统查重检测不存在学术不端问题;二是效度,指论文选题切中不同层次、类型的中小学亟待解决的共性矛盾和突出问题,不仅能在答辩中引发学员参与共同话题的讨论,而且能在答辩后为学员所在学校某一方面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参考、借鉴;三是“不饱和度”,指论文本身在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实践创新、理论思考、文章结构、文字表达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存在一定的探讨空间,可以通过答辩明确深化研究或修改论文的思路,并使之更加深入推进或更臻于严谨、完美。 (3)明确答辩要求。这是发挥“种子”功能的必要准备。干训中心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多种方式,联系拟作示范性答辩的论文作者,明确要求他们从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课题、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个课题、如何解释所发现的问题、课题研究有什么创新、研究过程遇到哪些困难、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方面做好答辩准备。
3.搭好“台子”:着力营造学术民主氛围
论文答辩作为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的“最后一课”,是一种以多元对话取代单向独白的特别课程,是一个从学习资源到学习方式都带有开放性的特殊课堂。确保“最后一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培训机构与培训学员、论文作者与答辩专家共同致力于打造以学术民主为核心,求真、向善、立美的课堂文化。所谓求真,是指籍答辩过程中的观点交锋激发捕捉现实问题的灵感,激活多向思维的灵性,激励追求教育管理研究规范性、科学性、创新性的心志;所谓向善,是指答辩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来汲取人格力量,从中感悟论文作者勤于理论学习、勇于实践创新、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所谓立美,是指籍答辩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来提升审美品质,从中领略优秀论文内蕴的思维缜密之美、内容翔实之美、结构严谨之美以及语言顺畅之美。论文答辩必须着力抓好以下三个环节。
(1)起始环节——“答”。这个环节的主角是论文作者本人,主要任务是阐述论文的基本观点以引发对于论文的审读讨论。为了避免作者自陈时述无巨细、照本宣科,可采取“一发”、“二限”的措施加以控制。“一发”就是提前将参加答辩的论文复印好并发放给与会者,人手一份,这样既可方便与会人员了解论文全貌,又可免除论文作者全文宣读之累。“二限”就是限定答辩人自述时间与自述内容。时间上,一般要求控制在10分钟之内完成;内容上,要求简述论文选题的缘起、研究的方法、主要的观点、创新与不足之处等。
(2)中间环节——“辩”。这个环节没有绝对主角,人人皆可参与。答辩专家与论文作者的对话自然不可缺少,给其他学员提供与论文作者对话的机会亦很重要。在此环节中,作者须凭借自己平时的积累沉着应答专家的质疑问难,即便不能对答如流,这场对话对答辩人及观摩者来说,都具有挑起认知矛盾、激发深度思考的助力作用。观摩者也不等于旁听或旁观者,他们可以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者身份在答辩中发出自己的“好声音”。无论是谦逊的“悟”——提纲挈领地概述自己在阅读论文、聆听答辩过程中得到的收获,还是友善的“补”——以个人的实践经验或体会补充作者论文中的疏漏之处,抑或是率真的“刁难”——直截了当地提出异见请作者解答,同窗之间这种参与式、分享式的互动研讨,皆可收到助益校长专业发展之效。当然,“好声音”也是需要练习的。答辩会召开之前,培训机构可以根据已经确定进行示范性答辩的论文名单,挑出结业论文选题范围与答辩人相同或相近的论文作者,提前通知他们一对一地阅读准备进行答辩的论文,写出点评意见,这是答辩会现场观摩者发出“好声音”必要的“开声”“练嗓”活动。
(3)最后环节——“评”。这个环节的主角是答辩专家。专家组成员以2~3人为宜,最好能实现理论专家与实践专家“共舞”。答辩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在听取现场答辩的基础上,对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及其所撰写的论文作出点评。点评内容既包括“栽花”,也包括“栽刺”,且“花”要“栽”在闪光点、“刺”要“栽”在破绽处。点评方式可以由一人主评,其他人补评。不同专家的点评见仁见智,哪怕意见相左、没有共识也无妨,从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如此更有利于拓宽校长们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视野。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结业论文答辩,是一种促进校长专业成长的策略。其有效性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培训机构的精心组织、培训过程的扎实高效、培训学员的认真准备,三者缺一不可。只要培训机构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不断创新,结业论文答辩质量不断提升并非不可期。
参考文献
[1] 陈玉琨.校长专业化问题研究[J].上海教育,2004(3B).
[2] 雷振海.校长专业化需要培训专业化[N].中国教师报,2013-10-9(1).
[3] 褚宏启.对校长专业化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4] 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5] 帕克·帕尔默(ParkerJ.Palmer).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余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