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育 的"职业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代文学》课程的文学性、艺术性。本文说明了《现代文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并从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序化角度探索了《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对接的措施。
关键词:现代文学,课程标准,职业岗位,对接,实践
目前,《现代文学》课程标准的定位必须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确定课程标准与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培养学生的优良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
一、《现代文学》课程标准特点
1.文学性
体会文学的社会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了解作家的主体性和作品的思想艺术性,穿插介绍同一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流派变革。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风格,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并能够利用所学欣赏方法对选讲作品进行熟练阐述, 并熟练对同类作品进行初步解读。
2.艺术性
《现代文学》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次,延伸层次和拓展层次。基础、延伸、拓展三层次的现代文学课程体系做到了点面的纵横交错,了解现代文学的文学现象,精读并背诵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个人的语言水平、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尤其是通过文学 作品的赏析、解读、移情换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联想在感情上获得快感和美感的一种精神活动,不断提高其人文素质。
二、《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有效对接
1.教学资源的选择
通过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把岗位任务引入课堂。 例如, 现代文学专业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现代文学阅读”实训项目课程,首先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现代文学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并把阅读鉴赏作为本课程的 教学重点,并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整合,让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们还带领学生听了老师的公开课,让学生对课程首先有个感性的认识。选用《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作为基本教材 ,该教程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阅读技巧为核心,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支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还大量吸取了古今中外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动态,使得现代文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学内容的序化
2.1调整现代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从课程内容上,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同时要强化对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和技。从课程实施上,实行全程交替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在中文专业开设了《现代文学》课。遵循“分科培养,注重综合,强化实践,发展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文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与现代汉语、古代文学构建成课程系统,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学是感性的,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忽略心灵的感染和审美的熏陶。本课程架构符合小教大专培养目标的《现代文学》的课程体系,用文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诗性思维、诗化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能力。
2.2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知识点,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独立的思想、 开放的理念、 广博的知识、 探究的的精神。现代文学课只有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语文教师。目前,基础教育随之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契机 。《现代文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 、 审美与探究能力 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地发展。遵循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 。这就决定了文学课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不但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要注重把相关知识渗透到课堂中。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以及审美情趣,并进而为其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或各种社会文化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人文基础。
3.《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基本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着眼于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解决职业岗位问题。课程评价标准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比较接近,符合教师的教学习惯。二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本课程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课程设计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能够使用主题思想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刻画分析和形象语言分析进行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作为中介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
三是基于项目的课程标准。即以一个真实情境作为一个学习单元,整个课程以完成项目为课程目标,学生围绕项目开展自主性学习。如:结合作品作家人品风格及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提出有助于审美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大胆而流利顺畅地 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增加文学积累,促使他们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现阶段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应该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規律。无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是不合适的。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决于文学的性质和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四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关键。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征,通过学习环境与时间场所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以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例,在上课前一周将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搜集代表性文学作品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每个小组抽取1~2名同学进行提问记入期末成绩,以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各自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精神。
4.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
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成效不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实际岗位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我们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文学课程评价上采用“双岗共评”模式。除了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外,还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既关注学生形成性评价,又关注了教学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总之,实现《现代文学》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的对接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有在我们深层次地考虑区域变化、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萌;;中文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策略与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7年25期
[2] 郑家春;张萍辉;;文学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6年04期
[3] 张焱;;浅析现代文学以真实项目主导的“阶段培养、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张天翔;石家庄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特点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宗佳音;高等院校中文专业设计课程中文学专业基础教学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关键词:现代文学,课程标准,职业岗位,对接,实践
目前,《现代文学》课程标准的定位必须坚持课程在知识、技能、素质三个维度上与职业岗位的有效对接。确定课程标准与专业对接的职业岗位目标,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所谓胜任岗位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岗位上经过短期的学习和自我调适即能完成相应工作任务的岗位。《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不可能将所有职业行动领域全部转化为学习领域,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培养学生的优良的职业能力与综合水平。
一、《现代文学》课程标准特点
1.文学性
体会文学的社会作用、教育作用和美感作用,了解作家的主体性和作品的思想艺术性,穿插介绍同一时期同一题材作品的流派变革。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全面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风格,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道德品质。并能够利用所学欣赏方法对选讲作品进行熟练阐述, 并熟练对同类作品进行初步解读。
2.艺术性
《现代文学》课程体系分为基础层次,延伸层次和拓展层次。基础、延伸、拓展三层次的现代文学课程体系做到了点面的纵横交错,了解现代文学的文学现象,精读并背诵现代文学经典作品,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个人的语言水平、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尤其是通过文学 作品的赏析、解读、移情换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联想在感情上获得快感和美感的一种精神活动,不断提高其人文素质。
二、《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有效对接
1.教学资源的选择
通过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 把岗位任务引入课堂。 例如, 现代文学专业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开发了“现代文学阅读”实训项目课程,首先通过对学生的访谈,了解现代文学阅读中存在的困惑,并把阅读鉴赏作为本课程的 教学重点,并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整合,让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我们还带领学生听了老师的公开课,让学生对课程首先有个感性的认识。选用《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作为基本教材 ,该教程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阅读技巧为核心,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支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主题,还大量吸取了古今中外的新观点、新理论和新动态,使得现代文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前瞻性。
2.教学内容的序化
2.1调整现代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从课程内容上,要体现主要职业行动领域的要求,同时要强化对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和技。从课程实施上,实行全程交替的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合格的实用性人才,在中文专业开设了《现代文学》课。遵循“分科培养,注重综合,强化实践,发展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现代文学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与现代汉语、古代文学构建成课程系统,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学是感性的,传统的《现代文学》教学重在知识的传授,忽略心灵的感染和审美的熏陶。本课程架构符合小教大专培养目标的《现代文学》的课程体系,用文学的方式鼓励学生诗性思维、诗化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能力。
2.2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基本知识点,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空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具备独立的思想、 开放的理念、 广博的知识、 探究的的精神。现代文学课只有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语文教师。目前,基础教育随之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契机 。《现代文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 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 、 审美与探究能力 的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地发展。遵循并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堂” 。这就决定了文学课要求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不但要对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而且还要注重把相关知识渗透到课堂中。本课程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文学修养、语言水平以及审美情趣,并进而为其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或各种社会文化工作奠定坚实可靠的人文基础。
3.《现代文学》课程标准与岗位要求对接的基本模式
一是基于岗位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着眼于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解决职业岗位问题。课程评价标准与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比较接近,符合教师的教学习惯。二是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标准。本课程基于就业岗位群的实际工作需要,课程设计要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 能够使用主题思想分析、情节分析、人物刻画分析和形象语言分析进行独立学习;在此基础上,将教材作为中介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
三是基于项目的课程标准。即以一个真实情境作为一个学习单元,整个课程以完成项目为课程目标,学生围绕项目开展自主性学习。如:结合作品作家人品风格及作品思想文化内涵提出有助于审美体验与创新思维的启发性问题,利用课堂答题和讨论活动锻炼学生大胆而流利顺畅地 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增加文学积累,促使他们养成经常动笔的良好习惯。现阶段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应该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規律。无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还是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其都采用同一种模式是不合适的。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取决于文学的性质和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四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是关键。教学场所的环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征,通过学习环境与时间场所一体化的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拓展迁移能力。以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为例,在上课前一周将任务书发放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搜集代表性文学作品情节与结构,语言特征,以中外重要文学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为线索。每个小组抽取1~2名同学进行提问记入期末成绩,以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各自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爱岗敬业精神。
4.课程评价与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
现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成效不是以学生成绩来衡量的,而是以学生在实际岗位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我们注重学生的平时练习和创新能力,将成绩评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文学课程评价上采用“双岗共评”模式。除了充分参考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外,还从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既关注学生形成性评价,又关注了教学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
总之,实现《现代文学》课程标准和岗位标准的对接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只有在我们深层次地考虑区域变化、职业需求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完善《现代文学》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1] 李萌;;中文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的策略与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7年25期
[2] 郑家春;张萍辉;;文学专业课程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16年04期
[3] 张焱;;浅析现代文学以真实项目主导的“阶段培养、项目带动”的人才培养模式[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张天翔;石家庄高职院校现代文学教学模式特点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宗佳音;高等院校中文专业设计课程中文学专业基础教学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