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上海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创新转型、社会管理等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曾经引领风尚的上海品牌建设却出现了明显的短腿现象,始终成为上海城市名片的隐痛。无论是消费类、现代服务业品牌,还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上海至今尚没有出现能与上海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真正有代表性的品牌。2013年的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上,与会的一些国际企业家也殷切希望上海能尽快形成几个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相匹配、并能让人产生城市联想的标志性品牌。
近年来,为了重振上海品牌,市区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众多企业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的想在上海老字号、老品牌的振兴上找回一些美好的记忆,如海鸥照相机、永久自行车、百雀羚等,有的通过开展培育“上海名牌”活动,支持一些品牌脱颖而出,有的通过授予品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来充分肯定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尽管我们非常努力,社会各界也做了很多工作,也的确形成了一大批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上海名牌”。但这些工作除了在量上增加了上海的品牌基数,扩大了品牌池之外,上海能叫得响的品牌似乎仍寥若晨星,上海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依然非常有限,对所在行业的引领力也远远不足。笔者也经常听到一些国有和民营大集团的老总在不同场合谈品牌发展,有的雄心勃勃,志存高远,希望成为上海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的代表,有的希望成为上海老品牌的杰出传承。但上海品牌的影响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人说,上海近三十年尚没有出现一个品牌能真正代表上海形象。
那么,什么样的品牌能代表上海品牌呢?
我以为,上海的城市发展、经济容量的确需要涌现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上海名牌、著名商标,形成庞大的品牌基数,但“上海名牌”、“著名商标”的评选,只是对我们品牌创新、品牌美誉度提升的工作肯定,不能简单地将其叠加成为“上海品牌”的代表,“上海名牌”和“上海品牌”,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质数甚远。我们探讨、追寻的“上海品牌”,必须是能够代表上海城市精神,成为城市符号之一的品牌,这样的上海品牌应该是有一定的经济体量、辐射当量并有良好带动作用的“旗舰品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会在各行各业形成许多品牌,但能让人产生品牌联想的并能够代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旗舰品牌不会很多。旗舰品牌是在庞大的品牌群的基数上脱颖而出的,之所以能登顶成为旗舰,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系统集成,特别是品牌背后的文化力量。如果一定要用数字来衡量的话,其能级必须是千亿以上的,既可以是销售过千亿的品牌、商号,也可以是市值、资产过千亿的品牌、商号。从某种角度来讲,上海尽快拥有或出现几家千亿能级的消费类品牌,既是我们上海品牌的发展愿景,也是我们倾力培育、关注品牌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上海品牌是否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要提出千亿能级品牌的思考?
放眼中国,我们耳熟能详的消费类、服务类、创新型的品牌无不都是千亿能级以上的,如联想、华为、海尔、美的、格力、苏宁、京东商城等。也有一批五百亿以上能级的,如娃哈哈、长虹、腾讯等。还有一大批数百亿能级的企业,如百度、新浪、小米手机、伊利、青岛啤酒等等。
反观上海,绝大多数获得“上海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其销售额都在百亿以下,既不是行业龙头,也不是品牌制高点,甚至许多企业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互联网企业,上海有携程、盛大、分众、大众点评,他们似乎都引领了行业的变革,但都没有成为互联网的领袖企业;锦江之星是国内首创的经济型酒店,曾经的中国第一,但被三五年后才开业的如家、汉庭等超越;便利店行业中上海有联华快客、好德、光明等八九个国资背景的连锁品牌,但其品牌影响力远不及三年前刚进入上海的“全家便利”。
从世界500强来讲,能够代表上海品牌形象的主要是上汽集团和绿地集团,而上汽集团的自有品牌销售尚不到50亿;绿地集团的行业特殊性,又不能简单的划为本文探讨的品牌范畴。从中国500强来讲,民营企业只有复星营业额过了500亿,其他能够代表上海的500强企业,基本上都是拥有莫大商号、却短缺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的国有企业。
唯一值得书写的就是上海还拥有一家这几年一直卧薪尝胆、不懈努力的光明食品集团。正在冲击世界500强的光明集团在资本运营、生产经营、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业绩,其在国内食品行业中排名仅次于中粮集团。我以为,光明集团今后若能够在品牌文化建设上进一步挖掘、理顺、塑造,应该会成为一个真正与上海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千亿能级的上海品牌。
当然,之所以在今天提出“上海呼唤千亿能级的品牌”的战略愿景,不是去引导大家简单的对数字的追求,对品牌人格化的硬凑,更不是倡导我们的企业都去追求做大式的唯GDP模式,背后深深期待的是我们上海的企业要敢为人先、砥砺奋进、勇于创造、引领时代,在创新中做大企业增量,在转型中做深品牌内涵,在发展中做强自身实力。
同时,我们提出培育千亿能级的上海品牌企业,更是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去带动、去塑造更多的企业通过品牌张力来集聚能量、永续发展,逐步打造和形成上海品牌的集群效应,特别是那些底蕴厚实、行业领先、处于隐形冠军的企业能够通过创新转型、深耕发展,在品牌再造中脱颖而出,成为几十亿、上百亿、数百亿的企业,共同形成本市品牌匯聚的巨大力量,去重振上海品牌的昔日雄风。我们还认为,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无论是多少当量的品牌,都应该有一位品牌的人格化代表,特别希望有一位怀揣激情和梦想的用心之人去经营品牌、做强做大品牌,而这个人最终能够与品牌紧紧的黏合在一起,乃至血溶于水,以至于品牌的个性就是其人格的具象化体现。或者说品牌与其个人的名声、价值取向、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消费者已经将其个人的荣誉与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紧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品牌的相互联想。
最后,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转型创新的改革思路,海纳百川的上海,一定会涌现一批能够代表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特征的品牌群,上海品牌一定会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一群闪耀明星。
(作者为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
近年来,为了重振上海品牌,市区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众多企业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有的想在上海老字号、老品牌的振兴上找回一些美好的记忆,如海鸥照相机、永久自行车、百雀羚等,有的通过开展培育“上海名牌”活动,支持一些品牌脱颖而出,有的通过授予品牌“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来充分肯定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尽管我们非常努力,社会各界也做了很多工作,也的确形成了一大批在一定范围内有影响力的“上海名牌”。但这些工作除了在量上增加了上海的品牌基数,扩大了品牌池之外,上海能叫得响的品牌似乎仍寥若晨星,上海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依然非常有限,对所在行业的引领力也远远不足。笔者也经常听到一些国有和民营大集团的老总在不同场合谈品牌发展,有的雄心勃勃,志存高远,希望成为上海的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的代表,有的希望成为上海老品牌的杰出传承。但上海品牌的影响力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人说,上海近三十年尚没有出现一个品牌能真正代表上海形象。
那么,什么样的品牌能代表上海品牌呢?
我以为,上海的城市发展、经济容量的确需要涌现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上海名牌、著名商标,形成庞大的品牌基数,但“上海名牌”、“著名商标”的评选,只是对我们品牌创新、品牌美誉度提升的工作肯定,不能简单地将其叠加成为“上海品牌”的代表,“上海名牌”和“上海品牌”,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质数甚远。我们探讨、追寻的“上海品牌”,必须是能够代表上海城市精神,成为城市符号之一的品牌,这样的上海品牌应该是有一定的经济体量、辐射当量并有良好带动作用的“旗舰品牌”。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会在各行各业形成许多品牌,但能让人产生品牌联想的并能够代表这个国家、这个城市的旗舰品牌不会很多。旗舰品牌是在庞大的品牌群的基数上脱颖而出的,之所以能登顶成为旗舰,一定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系统集成,特别是品牌背后的文化力量。如果一定要用数字来衡量的话,其能级必须是千亿以上的,既可以是销售过千亿的品牌、商号,也可以是市值、资产过千亿的品牌、商号。从某种角度来讲,上海尽快拥有或出现几家千亿能级的消费类品牌,既是我们上海品牌的发展愿景,也是我们倾力培育、关注品牌的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方向,更是上海品牌是否振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什么要提出千亿能级品牌的思考?
放眼中国,我们耳熟能详的消费类、服务类、创新型的品牌无不都是千亿能级以上的,如联想、华为、海尔、美的、格力、苏宁、京东商城等。也有一批五百亿以上能级的,如娃哈哈、长虹、腾讯等。还有一大批数百亿能级的企业,如百度、新浪、小米手机、伊利、青岛啤酒等等。
反观上海,绝大多数获得“上海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其销售额都在百亿以下,既不是行业龙头,也不是品牌制高点,甚至许多企业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如互联网企业,上海有携程、盛大、分众、大众点评,他们似乎都引领了行业的变革,但都没有成为互联网的领袖企业;锦江之星是国内首创的经济型酒店,曾经的中国第一,但被三五年后才开业的如家、汉庭等超越;便利店行业中上海有联华快客、好德、光明等八九个国资背景的连锁品牌,但其品牌影响力远不及三年前刚进入上海的“全家便利”。
从世界500强来讲,能够代表上海品牌形象的主要是上汽集团和绿地集团,而上汽集团的自有品牌销售尚不到50亿;绿地集团的行业特殊性,又不能简单的划为本文探讨的品牌范畴。从中国500强来讲,民营企业只有复星营业额过了500亿,其他能够代表上海的500强企业,基本上都是拥有莫大商号、却短缺产品品牌、服务品牌的国有企业。
唯一值得书写的就是上海还拥有一家这几年一直卧薪尝胆、不懈努力的光明食品集团。正在冲击世界500强的光明集团在资本运营、生产经营、品牌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业绩,其在国内食品行业中排名仅次于中粮集团。我以为,光明集团今后若能够在品牌文化建设上进一步挖掘、理顺、塑造,应该会成为一个真正与上海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千亿能级的上海品牌。
当然,之所以在今天提出“上海呼唤千亿能级的品牌”的战略愿景,不是去引导大家简单的对数字的追求,对品牌人格化的硬凑,更不是倡导我们的企业都去追求做大式的唯GDP模式,背后深深期待的是我们上海的企业要敢为人先、砥砺奋进、勇于创造、引领时代,在创新中做大企业增量,在转型中做深品牌内涵,在发展中做强自身实力。
同时,我们提出培育千亿能级的上海品牌企业,更是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去引领、去带动、去塑造更多的企业通过品牌张力来集聚能量、永续发展,逐步打造和形成上海品牌的集群效应,特别是那些底蕴厚实、行业领先、处于隐形冠军的企业能够通过创新转型、深耕发展,在品牌再造中脱颖而出,成为几十亿、上百亿、数百亿的企业,共同形成本市品牌匯聚的巨大力量,去重振上海品牌的昔日雄风。我们还认为,无论是老品牌还是新品牌,无论是多少当量的品牌,都应该有一位品牌的人格化代表,特别希望有一位怀揣激情和梦想的用心之人去经营品牌、做强做大品牌,而这个人最终能够与品牌紧紧的黏合在一起,乃至血溶于水,以至于品牌的个性就是其人格的具象化体现。或者说品牌与其个人的名声、价值取向、利益紧紧地连在一起,消费者已经将其个人的荣誉与品牌的美誉度、忠诚度紧紧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品牌的相互联想。
最后,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转型创新的改革思路,海纳百川的上海,一定会涌现一批能够代表上海城市精神和城市特征的品牌群,上海品牌一定会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中的一群闪耀明星。
(作者为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