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32-5281(2016)2
摘要: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通过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许多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这为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治疗上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
高血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病不仅是独立的心血管疾病,而且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降低血压能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有效控制血压历来备受关注。中医药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平衡,治疗高血压病有独特的疗效与方法。
一、病因病机
有文献分析认为高血压病病因是内外合因的结果,且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内因为精气衰退、禀赋阳盛阴虚,外因为情志、饮食、劳倦及房劳;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为肝肾阴阳平衡失调;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病位在肝肾,涉及脾、心、清窍、络脉等。有学者总结古代文献中“眩晕”的病因有外邪致病、因虚致病、与肝有关、与气的运行有关。认为基本病因是:体质偏盛偏衰;七情内伤,心肝火盛;劳逸失度,气血失调;饮食失节,痰浊内蕴;基本病机分为虚与实,实与肝失疏泄有关,虚与脾气亏虚、肾阴不足有关。因而,治疗原则为疏肝、健脾、补肾。且急则治标: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缓则治本:补肾健脾,柔肝调肝。
二、特色治疗方法
1、补益肝肾、调节阴阳
有学者认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键在于补益肝肾,调整阴阳平衡,临床中多采用以下自拟方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自拟方药物组成:豨莶草20g,夏枯草20g,杜仲12g,天麻12g,钩藤(后下)15g,葛根20g,牛膝15g。方中杜仲、牛膝为君,《本草纲目》称杜仲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本草经疏》称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二药合用补益肝肾以治本;天麻、钩藤平肝祛风,以制肝阳上逆之势,为臣;豨莶草补肝肾,夏枯草降肝火,二药合用既可补肝肾,又能制约君药温热之性,共为佐药;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可改善本病患者颈项强痛症状,为使药。诸药补肝肾之本,并治阴虚阳亢之标,甚合本病之病机。张氏[3]认为平肝降逆,重镇潜阳是急发之举,根据多年的经验自创“降压饮Ⅰ号方”。该方由黑芝麻、黄芩、夏枯草、天麻、葛根五味药组成,方中黑芝麻甘平,调五脏、补肝肾,滋阴养血柔肝;黄芩苦寒,能清上焦之火,兼泄肝经之热;夏枯草苦寒,清肝凉血,软坚散结,利尿降压;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可治肢体麻木,头晕昏旋等症;葛根解肌生津,疏肝柔络。全方药简意赅,补中有泻,守中寓清,能调阴阳而趋平衡。
2、单味中药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高血压病与血瘀的关系密切,徐凤芹[2]认为高血压在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等病理基础上再遇情志内伤或寒温失调使气血津液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血行不畅,经脉滞塞从而形成夹瘀的证候。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者约占76.7%,且各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并以III期高于II期、II期高于I期为趋势,说明血瘀证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现代研究已证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解除血液浓黏凝聚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脂等作用。目前已经发现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20余种中药对各切速下血液黏度与红细胞聚集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降低血液黏度和抑制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其中尤以丹参及其提取物丹参酮IIA在临床上最为广泛应用。唐忠志等[1]研究长期应用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大、纤维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WKY大鼠相比较,SHR大鼠左室肥大和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WKY组、全血黏度较正常WKY大鼠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升高,变形指数下降,而用丹参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较SHR组明显改善(P<0.05),且与WKY组近乎相同水平。郭自强等[4]通过研究丹参素对血管紧张素II(AngII)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中发现,心肌细胞在AngII的诱导下其蛋白含量、数目及大小均高于对照组(P<0.01),用丹参素干预后,上诉各项指标较AngII组明显改善(P<0.05),说明丹参素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江凤林等[5]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作用研究发现长期应用丹参酮IIA治疗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心肌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53明显增加;用丹参酮IIA治疗后Bcl-2表达显著增多Bax表达减少,p53表达显著下降。但收缩压改变不明显,说明丹参酮IIA干预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并不是通过降低收缩压,改善心脏压力负荷而产生的,而是与丹参酮IIA能影响上述心肌细胞凋亡蛋白即上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Bcl-2,下调Bax以及降低心肌p53的表达的作用密切相关。此外钩藤、罗布麻叶、葛根、天麻等均具有降压之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开阔了治疗途径,通过研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辨证思维和用药,使更多患者早日康复。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中药的降压机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这是中医药的优势,但尚需大量临床资料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因此,今后应加强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多靶点的、多效应的系列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中药降压机理,并筛选出更为有效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组分。
参考文献
[1]唐忠志,唐瑛.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病变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100103.
[2]徐凤芹.高血压中西医治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218-219.
[3]王见义,曹飞.张云鹏从肝肾论治高血压临证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49-2150
[4]郭自强,牛福玲,朱凌群,等.丹参素对血管紧张素II致心肌肥大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0-31.
摘要: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通过现代医学技术与中医药的有机结合研究,揭示了许多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这为中医药在治疗高血压病的治疗上提供了客观依据。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
高血压病是影响人类健康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病不仅是独立的心血管疾病,而且也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降低血压能有效控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以,有效控制血压历来备受关注。中医药从整体出发,调整阴阳平衡,治疗高血压病有独特的疗效与方法。
一、病因病机
有文献分析认为高血压病病因是内外合因的结果,且内因为本,外因为标,内因为精气衰退、禀赋阳盛阴虚,外因为情志、饮食、劳倦及房劳;病机为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主要为肝肾阴阳平衡失调;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虚;病位在肝肾,涉及脾、心、清窍、络脉等。有学者总结古代文献中“眩晕”的病因有外邪致病、因虚致病、与肝有关、与气的运行有关。认为基本病因是:体质偏盛偏衰;七情内伤,心肝火盛;劳逸失度,气血失调;饮食失节,痰浊内蕴;基本病机分为虚与实,实与肝失疏泄有关,虚与脾气亏虚、肾阴不足有关。因而,治疗原则为疏肝、健脾、补肾。且急则治标: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活血通络;缓则治本:补肾健脾,柔肝调肝。
二、特色治疗方法
1、补益肝肾、调节阴阳
有学者认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键在于补益肝肾,调整阴阳平衡,临床中多采用以下自拟方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自拟方药物组成:豨莶草20g,夏枯草20g,杜仲12g,天麻12g,钩藤(后下)15g,葛根20g,牛膝15g。方中杜仲、牛膝为君,《本草纲目》称杜仲为“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本草经疏》称牛膝“走而能补,性善下行,故入肝肾”,二药合用补益肝肾以治本;天麻、钩藤平肝祛风,以制肝阳上逆之势,为臣;豨莶草补肝肾,夏枯草降肝火,二药合用既可补肝肾,又能制约君药温热之性,共为佐药;葛根善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可改善本病患者颈项强痛症状,为使药。诸药补肝肾之本,并治阴虚阳亢之标,甚合本病之病机。张氏[3]认为平肝降逆,重镇潜阳是急发之举,根据多年的经验自创“降压饮Ⅰ号方”。该方由黑芝麻、黄芩、夏枯草、天麻、葛根五味药组成,方中黑芝麻甘平,调五脏、补肝肾,滋阴养血柔肝;黄芩苦寒,能清上焦之火,兼泄肝经之热;夏枯草苦寒,清肝凉血,软坚散结,利尿降压;天麻息风止痉,平肝潜阳,可治肢体麻木,头晕昏旋等症;葛根解肌生津,疏肝柔络。全方药简意赅,补中有泻,守中寓清,能调阴阳而趋平衡。
2、单味中药的研究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高血压病与血瘀的关系密切,徐凤芹[2]认为高血压在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等病理基础上再遇情志内伤或寒温失调使气血津液进一步发展,可引起血行不畅,经脉滞塞从而形成夹瘀的证候。高血压患者有血瘀者约占76.7%,且各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瘀证候,并以III期高于II期、II期高于I期为趋势,说明血瘀证贯穿于高血压病的始终。现代研究已证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变血液流变性、解除血液浓黏凝聚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血脂等作用。目前已经发现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20余种中药对各切速下血液黏度与红细胞聚集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有降低血液黏度和抑制红细胞、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其中尤以丹参及其提取物丹参酮IIA在临床上最为广泛应用。唐忠志等[1]研究长期应用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左室肥大、纤维化指标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发现与WKY大鼠相比较,SHR大鼠左室肥大和纤维化指标明显高于WKY组、全血黏度较正常WKY大鼠升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红细胞压积、聚集指数升高,变形指数下降,而用丹参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较SHR组明显改善(P<0.05),且与WKY组近乎相同水平。郭自强等[4]通过研究丹参素对血管紧张素II(AngII)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中发现,心肌细胞在AngII的诱导下其蛋白含量、数目及大小均高于对照组(P<0.01),用丹参素干预后,上诉各项指标较AngII组明显改善(P<0.05),说明丹参素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江凤林等[5]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心肌细胞凋亡蛋白的作用研究发现长期应用丹参酮IIA治疗可预防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肥厚的形成。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组心肌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p53明显增加;用丹参酮IIA治疗后Bcl-2表达显著增多Bax表达减少,p53表达显著下降。但收缩压改变不明显,说明丹参酮IIA干预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并不是通过降低收缩压,改善心脏压力负荷而产生的,而是与丹参酮IIA能影响上述心肌细胞凋亡蛋白即上调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Bcl-2,下调Bax以及降低心肌p53的表达的作用密切相关。此外钩藤、罗布麻叶、葛根、天麻等均具有降压之功。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并开阔了治疗途径,通过研究可进一步指导临床辨证思维和用药,使更多患者早日康复。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中药的降压机制不明确,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中药复方具有多途径、多靶点作用,这是中医药的优势,但尚需大量临床资料提供更为可靠的证据。因此,今后应加强中药复方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多层次的、多靶点的、多效应的系列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研究中药降压机理,并筛选出更为有效的中药复方及其有效组分。
参考文献
[1]唐忠志,唐瑛.丹参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心肌病变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100103.
[2]徐凤芹.高血压中西医治疗[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218-219.
[3]王见义,曹飞.张云鹏从肝肾论治高血压临证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11):2149-2150
[4]郭自强,牛福玲,朱凌群,等.丹参素对血管紧张素II致心肌肥大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