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牛走到哪里,哪里就会生机勃勃,牛王会打到谁家,谁家就会兴旺发达,牛王老爷保佑,乡邻一年四季平安。”在陕北,每年的正月里,横山都要举办规模盛大、已有上千年传统的牛王大会,整个活动包括礼仪、建筑、手工艺、雕塑、绘画、秧歌、文学等多种文化形式,集结了陕北最全、最大的民间社火活动,逐渐成为了黄土高原上最大的民俗文化盛会。
历史悠久的民间盛会
地处无定河畔的横山马坊村,最显眼的建筑当属建在山顶的华严寺,皑皑白雪映衬下的古寺更显金碧辉煌。正月十二刚过午后,我们来到华严寺时,寺前广场上已经热闹非凡。年届70的马坊牛王会总会副会长刘世清,参与牛王会已有几十年了,他告诉我们,在陕北的神话传说中牛王是掌管人间五谷粮草的一位神,为得到它的庇佑,每年正月都要举办牛王大会,一来是春节刚过,年尚未离去,办牛王会热闹喜庆,二来是春耕即将来临,请来牛王老爷敬奉,恳请牛王保佑耕种顺利,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马坊华严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寺里的石碑记载,明宣德年间(1427-1435),时任工部尚书给华严寺进献镏金铜熏炉一鼎,从此,牛王会进入鼎盛时期。每逢元宵节,牛王菩萨(坐在牛背上的菩萨)诞生之日,善男信女便自发云集华严寺,拜佛、进香、献饭,供奉牛王,以祈福驱邪、求子嗣、祛病痛、保吉祥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的不断壮大,逐渐演化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祭祀程序,包括:拜神、起驾、参驾、接驾、安佛、请神、上供、赦祸、跑场、安神、诵经、出榜、画押、迎幡、转九曲、成大塔、观灯、书写赦免名单、跑马放赦、推幡、踩火场、銮驾回府等。后来,活动传遍了整个陕北,直至影响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
牛王大会是横山以至榆林地区影响最大的民间盛会,据说,牛王信仰最初脱身于原始的动物信仰,在积贫积弱的陕北历史上,战争频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农业生产只能听天由命。耕畜(牛马驴骡)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因此,他们需要一位法力巨大的神灵来保佑家中的耕畜。陕北分布区域极广的“马王爷”、“牛王爷”等神灵便由此而生。牛王会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在重大灾难后鼓舞人们挺过难关,迎接未来平安与美好的生活。特殊时期,马坊牛王会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屡经磨难的牛王会在1984年重新兴起。现如今,马坊牛王会已经形成五个乡镇、八个大会、三十个村庄共同参与的盛会。每个村庄轮流办会,一年一换。百姓们心中,牛王大会到哪村,哪村本年就会大获丰收,如果谁不积极参与大会,谁家就会大祸临头,因而,村民们都特别虔诚地参与办会。
正说话间,今年办会的响水镇大会长手持接会旌带领唢呐队、副会长来到马坊。广场上的唢呐队到了华严寺就开始吹打助兴,整个晚上,华严寺彻夜灯火通明,香火不息,每续一柱香就放一串鞭炮,噼啪声、唢呐声、欢笑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雷。许多时候,我相信民间的力量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样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幸运的是,如今,我还能在这些偏僻的山村里,目睹这—幕幕盛大的民间民俗活动。
迎牛王焚香拜
正月十三的清晨,华严寺早早点燃香火,地主马坊村的秧歌队祭祀完佛爷与牛王菩萨之后,便下山到村口迎接前来接驾的本届牛王会主办村响水镇的秧歌队伍。随后,各分会的秧歌队也陆续抵达华严寺,进入寺内祭拜菩萨,五颜六色的队伍轮番在功德殿前广场献舞,乐器以腰鼓、钹为主,男人们狂放刚猛的旋转、抬腿、击鼓,富有节奏,煞是好看。婆姨们举伞、扬扇、挥舞,舞姿轻快,柔情婉约。不同的队伍暗自较劲,也彼此观摩,悄悄打量哪支队伍跟去年相比又增添了什么花样,改变了什么队形。
八时一到,响水镇的和尚、銮轿、銮驾、旌旗、秧歌队、唢呐队等数百人前来马坊接牛王菩萨,前一天到的会长等人回归本村队伍,马坊的会长等在马坊村附近举行迎接仪式,两家秧歌对打对唱,两家会长三参三拜。迎接仪式举行后,秧歌队前迎后送到华严寺请牛王菩萨,号手到各个神位前鸣号放炮,办会村执事头顶香炉跪拜各路神仙。此时,唢呐声不断,两家的数队秧歌轮流打公场,最后由会长等跪拜请老佛爷、牛王菩萨上鸾轿。整个仪式锣鼓喧腾,队伍浩浩荡荡,好不热闹。
随着架在车上的电子炮发出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回响,迎神的队伍在秧歌和无数彩旗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山路出发了。远远望去,几百人的队伍如同从天而降,前边的摩托队足有三四十辆摩托,疾驰的车轮带起翻飞的黄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甚为壮观。一路上清水洒路、号手鸣号、炮手放炮、秧歌打场。值得一提的是,自1984年重办牛王会以来,牛王会信众一直坚持以全程步行的方式将神灵抬回办会村庄。为了近距离体验当地民众对牛王菩萨的信仰,我们也随着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向响水镇进发。
从马坊村到响水镇的路途大约十公里,沿途的山路起伏蜿蜒,从出发开始,卜沙滩、杨口则、马家渠、赵石窑……迎神队伍经过的每一个村落,都有大量的牛王会信众自愿在路边搭起火塔塔跪迎神灵,待到队伍临近,等候在村口的乡民们立刻乱作一团,他们争抢着跪在大路两旁点香焚纸,神楼来到跟前时,人们纷纷向神楼叩头,楼轿也向群众回礼。一时间,鞭炮脆响,香烟弥漫,没有人顾及地上脏不脏,上百人就那样跪在土地上,虔诚地迎接牛王的到来。这时候一路走累了的秧歌队也似乎忽然来了精神,把腰鼓打得虎虎生风,出神入化,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和着锣鼓的节点扭着、闹着,可谓是一路前行,一路欢腾。
安神灵上贡品
午后时分,队伍终于到达了响水镇,在村口举行完迎接仪式后,人们便把牛王供奉在临时搭建的佛堂中。佛堂的位置讲究也很多,办会村选好会址后,会在村口路边搭建彩门,出告示告知周边民众,本村今年举办牛王会,也就是从这天起,任何牲畜都不能经过这里,直至牛王会结束。同时,本村的人就开始戒荤了,不能吃肉、不近女色、不喝酒,饭里不能放葱、姜、蒜等辛辣之物,鸡蛋等具有生命之意的东西也不能吃。同时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主要是搭建戏台、九曲场和佛堂,这些场所一般要搭建在相邻且呈三角形的三座山顶上。
今年负责办会的响水镇早已在一个宽阔地搭建好了“佛堂”。棚前彩门的上方横匾书有“牛王大会”四个大字,佛堂面积大约十米见方,棚内中央挂着三世佛的坐画像,两边分挂着四大天王和关公及韦陀护法,另有29幅水陆画分挂在东西两壁,佛画像正前面摆放着一张用大木板拼接起的大案台,门口的桌案前有和尚、居士诵经文。
接着要开始上贡,会长带着众人到蒸贡房迎贡,四十八个放有贡品的红色木盘被人们顶在头上在秧歌腰鼓的陪伴下来到佛堂前,跪成两排长长的队伍,一盘盘依次递入佛堂,在牛王菩萨像前摆好,贡品有干贡(一般为油炸品)、湿贡(蒸品)和水贡(水果类)三种,每种48盘。干贡是将面粉捏制成各种形状的食品,蒸熟后再用油炸,湿贡是由面捏做的各种形状的食品,有花、鱼、鸟、虫等,上笼蒸熟后,冷却,点上红和绿两种颜色。这些面供的花形主要代表“生、旺”。水贡是代表12个月的供品,有:梨、红(赤)糖、枣、白糖和葡萄等。代表24节气的供品为:金针、炸豆腐、枣卷、荠菜、海带、豆腐、蘑菇、木耳、瓜等。代表日月的供品为:两盅糖水两盅茶。代表四季的供品为:四碟杂菜。
随后的几天中,再经过正月十四的上高贡、十五的跑马放赦,晚上观灯转九曲、推幡、踩火场、放烟花。至正月十六日清早,将一切纸扎、牌位、赦单焚烧,送老佛爷和牛王菩萨回华严寺,一年一度的牛王会便圆满结束。
站在黄土高坡,回望五颜六色的队伍,我内心不由得澎湃起来。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朴实憨厚的面孔,他们朝圣时的虔诚愉悦,让人深受感染。也许,更令我感到愉悦的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我能置身于这种规模宏大的民间活动中来,能真切地感受和体味这个过程所带给我心灵的兴奋和冲动。
历史悠久的民间盛会
地处无定河畔的横山马坊村,最显眼的建筑当属建在山顶的华严寺,皑皑白雪映衬下的古寺更显金碧辉煌。正月十二刚过午后,我们来到华严寺时,寺前广场上已经热闹非凡。年届70的马坊牛王会总会副会长刘世清,参与牛王会已有几十年了,他告诉我们,在陕北的神话传说中牛王是掌管人间五谷粮草的一位神,为得到它的庇佑,每年正月都要举办牛王大会,一来是春节刚过,年尚未离去,办牛王会热闹喜庆,二来是春耕即将来临,请来牛王老爷敬奉,恳请牛王保佑耕种顺利,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马坊华严寺始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寺里的石碑记载,明宣德年间(1427-1435),时任工部尚书给华严寺进献镏金铜熏炉一鼎,从此,牛王会进入鼎盛时期。每逢元宵节,牛王菩萨(坐在牛背上的菩萨)诞生之日,善男信女便自发云集华严寺,拜佛、进香、献饭,供奉牛王,以祈福驱邪、求子嗣、祛病痛、保吉祥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规模的不断壮大,逐渐演化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祭祀程序,包括:拜神、起驾、参驾、接驾、安佛、请神、上供、赦祸、跑场、安神、诵经、出榜、画押、迎幡、转九曲、成大塔、观灯、书写赦免名单、跑马放赦、推幡、踩火场、銮驾回府等。后来,活动传遍了整个陕北,直至影响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
牛王大会是横山以至榆林地区影响最大的民间盛会,据说,牛王信仰最初脱身于原始的动物信仰,在积贫积弱的陕北历史上,战争频频,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使得农业生产只能听天由命。耕畜(牛马驴骡)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因此,他们需要一位法力巨大的神灵来保佑家中的耕畜。陕北分布区域极广的“马王爷”、“牛王爷”等神灵便由此而生。牛王会最大的社会价值就是在重大灾难后鼓舞人们挺过难关,迎接未来平安与美好的生活。特殊时期,马坊牛王会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屡经磨难的牛王会在1984年重新兴起。现如今,马坊牛王会已经形成五个乡镇、八个大会、三十个村庄共同参与的盛会。每个村庄轮流办会,一年一换。百姓们心中,牛王大会到哪村,哪村本年就会大获丰收,如果谁不积极参与大会,谁家就会大祸临头,因而,村民们都特别虔诚地参与办会。
正说话间,今年办会的响水镇大会长手持接会旌带领唢呐队、副会长来到马坊。广场上的唢呐队到了华严寺就开始吹打助兴,整个晚上,华严寺彻夜灯火通明,香火不息,每续一柱香就放一串鞭炮,噼啪声、唢呐声、欢笑声连成一片,响彻云雷。许多时候,我相信民间的力量就像翻滚的海浪一样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幸运的是,如今,我还能在这些偏僻的山村里,目睹这—幕幕盛大的民间民俗活动。
迎牛王焚香拜
正月十三的清晨,华严寺早早点燃香火,地主马坊村的秧歌队祭祀完佛爷与牛王菩萨之后,便下山到村口迎接前来接驾的本届牛王会主办村响水镇的秧歌队伍。随后,各分会的秧歌队也陆续抵达华严寺,进入寺内祭拜菩萨,五颜六色的队伍轮番在功德殿前广场献舞,乐器以腰鼓、钹为主,男人们狂放刚猛的旋转、抬腿、击鼓,富有节奏,煞是好看。婆姨们举伞、扬扇、挥舞,舞姿轻快,柔情婉约。不同的队伍暗自较劲,也彼此观摩,悄悄打量哪支队伍跟去年相比又增添了什么花样,改变了什么队形。
八时一到,响水镇的和尚、銮轿、銮驾、旌旗、秧歌队、唢呐队等数百人前来马坊接牛王菩萨,前一天到的会长等人回归本村队伍,马坊的会长等在马坊村附近举行迎接仪式,两家秧歌对打对唱,两家会长三参三拜。迎接仪式举行后,秧歌队前迎后送到华严寺请牛王菩萨,号手到各个神位前鸣号放炮,办会村执事头顶香炉跪拜各路神仙。此时,唢呐声不断,两家的数队秧歌轮流打公场,最后由会长等跪拜请老佛爷、牛王菩萨上鸾轿。整个仪式锣鼓喧腾,队伍浩浩荡荡,好不热闹。
随着架在车上的电子炮发出一阵阵震耳欲聋的回响,迎神的队伍在秧歌和无数彩旗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沿山路出发了。远远望去,几百人的队伍如同从天而降,前边的摩托队足有三四十辆摩托,疾驰的车轮带起翻飞的黄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甚为壮观。一路上清水洒路、号手鸣号、炮手放炮、秧歌打场。值得一提的是,自1984年重办牛王会以来,牛王会信众一直坚持以全程步行的方式将神灵抬回办会村庄。为了近距离体验当地民众对牛王菩萨的信仰,我们也随着浩浩荡荡的迎神队伍向响水镇进发。
从马坊村到响水镇的路途大约十公里,沿途的山路起伏蜿蜒,从出发开始,卜沙滩、杨口则、马家渠、赵石窑……迎神队伍经过的每一个村落,都有大量的牛王会信众自愿在路边搭起火塔塔跪迎神灵,待到队伍临近,等候在村口的乡民们立刻乱作一团,他们争抢着跪在大路两旁点香焚纸,神楼来到跟前时,人们纷纷向神楼叩头,楼轿也向群众回礼。一时间,鞭炮脆响,香烟弥漫,没有人顾及地上脏不脏,上百人就那样跪在土地上,虔诚地迎接牛王的到来。这时候一路走累了的秧歌队也似乎忽然来了精神,把腰鼓打得虎虎生风,出神入化,让人眼花缭乱,人们和着锣鼓的节点扭着、闹着,可谓是一路前行,一路欢腾。
安神灵上贡品
午后时分,队伍终于到达了响水镇,在村口举行完迎接仪式后,人们便把牛王供奉在临时搭建的佛堂中。佛堂的位置讲究也很多,办会村选好会址后,会在村口路边搭建彩门,出告示告知周边民众,本村今年举办牛王会,也就是从这天起,任何牲畜都不能经过这里,直至牛王会结束。同时,本村的人就开始戒荤了,不能吃肉、不近女色、不喝酒,饭里不能放葱、姜、蒜等辛辣之物,鸡蛋等具有生命之意的东西也不能吃。同时开始做各种准备工作,主要是搭建戏台、九曲场和佛堂,这些场所一般要搭建在相邻且呈三角形的三座山顶上。
今年负责办会的响水镇早已在一个宽阔地搭建好了“佛堂”。棚前彩门的上方横匾书有“牛王大会”四个大字,佛堂面积大约十米见方,棚内中央挂着三世佛的坐画像,两边分挂着四大天王和关公及韦陀护法,另有29幅水陆画分挂在东西两壁,佛画像正前面摆放着一张用大木板拼接起的大案台,门口的桌案前有和尚、居士诵经文。
接着要开始上贡,会长带着众人到蒸贡房迎贡,四十八个放有贡品的红色木盘被人们顶在头上在秧歌腰鼓的陪伴下来到佛堂前,跪成两排长长的队伍,一盘盘依次递入佛堂,在牛王菩萨像前摆好,贡品有干贡(一般为油炸品)、湿贡(蒸品)和水贡(水果类)三种,每种48盘。干贡是将面粉捏制成各种形状的食品,蒸熟后再用油炸,湿贡是由面捏做的各种形状的食品,有花、鱼、鸟、虫等,上笼蒸熟后,冷却,点上红和绿两种颜色。这些面供的花形主要代表“生、旺”。水贡是代表12个月的供品,有:梨、红(赤)糖、枣、白糖和葡萄等。代表24节气的供品为:金针、炸豆腐、枣卷、荠菜、海带、豆腐、蘑菇、木耳、瓜等。代表日月的供品为:两盅糖水两盅茶。代表四季的供品为:四碟杂菜。
随后的几天中,再经过正月十四的上高贡、十五的跑马放赦,晚上观灯转九曲、推幡、踩火场、放烟花。至正月十六日清早,将一切纸扎、牌位、赦单焚烧,送老佛爷和牛王菩萨回华严寺,一年一度的牛王会便圆满结束。
站在黄土高坡,回望五颜六色的队伍,我内心不由得澎湃起来。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他们朴实憨厚的面孔,他们朝圣时的虔诚愉悦,让人深受感染。也许,更令我感到愉悦的是,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我能置身于这种规模宏大的民间活动中来,能真切地感受和体味这个过程所带给我心灵的兴奋和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