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提出:经验 反思=成长。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肤浅的经验,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思想品德课应当加强课后教学反思,促进教学与反思的有机结合,贯彻新课程理念,提高新课程实施能力,使思想品德课更和谐。我结合教学实际,就教学反思内容、方式和方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渐被师生互动的情境教学方式替代。尤其在公开课上,更强调情境教学。为了取得预期效果,教师把学生的活动,包括每一个环节都事先设计好,教学流程非常流畅丰富,但忽略课堂的主体——学生,没有给学生预留质疑的时间。一些活动课课堂气氛活跃,但有的学生只停留在“表演”层次,教学像演戏,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应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与优化。
2.反思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如讲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课时,一位学生问:“如果我不当官,考试不考,我们学这些知识有用吗?”“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例如,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时,什么是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单凭死记硬背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祖父辈的生活,通过二、三代人的生活差异感知小康生活的好处,效果不言而喻。
3.反思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情感体验的热烈氛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战胜挫折开拓进取”这一问题时,在课前布置调查访谈,内容是调查自己父母曾经遇到的挫折及他们应对挫折的方法。上课时,学生发言不很积极,看到这种情形,我给学生讲了自己的挫折经历,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学生,学生感到非常亲切。然后讲述了自己或父母曾经经历的挫折及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这种氛围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明白了挫折能带给他们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
1.撰写课后笔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回顾与小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举、不足之处、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学生精彩的表现等。撰写课后笔记是思想品德老师最为普遍和有效的自我反思形式。随手记下教学中的一些思想火花,以及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言、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补充作为今后教学之养分。利于我们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的教学链条,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和境界。有的教师把课后感整理成册,在教研组内交流,与同行分享,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然,反思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应做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对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同行及专家共同指导,提高课后反思质量。
2.加强教研活动,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经验是有限的,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离不开同行的关心和帮助,同行教师由于从事同类工作,关注共同的教育话题,因而往往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了解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容易发现彼此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要经常以课堂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备课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在反思、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因此,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同行间的交流,是思想品德课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搞好教研活动,必须重视合作,明确教研目的,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3.重视专家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有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但会得到各方面的评价,专家评价便是重要的一种。专家作为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者,站得高,看得远,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着全局的理性思考,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更为了解,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育理念把握得更为准确。广大一线老师由于长期战斗在教学岗位上,缺少教育专家的指导,因此,要深化教学反思,重视专家指导。例如,我在上教研活动课时,老教师、老专家就指出:一定要把最新的时政内容充实到教材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使我受益匪浅,专家深入思想品德教学第一线,能提供实时实地的教学指导,一线老师听取专家的点评和合理建议,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写“得意之举”、“败笔之处”、“智慧火花”、“他山之石”等探索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反思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高效互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逐渐被师生互动的情境教学方式替代。尤其在公开课上,更强调情境教学。为了取得预期效果,教师把学生的活动,包括每一个环节都事先设计好,教学流程非常流畅丰富,但忽略课堂的主体——学生,没有给学生预留质疑的时间。一些活动课课堂气氛活跃,但有的学生只停留在“表演”层次,教学像演戏,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因此,为了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应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运用与优化。
2.反思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如讲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课时,一位学生问:“如果我不当官,考试不考,我们学这些知识有用吗?”“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教师应尽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必然是枯燥的、乏味的、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例如,在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问题时,什么是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单凭死记硬背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应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祖父辈的生活,通过二、三代人的生活差异感知小康生活的好处,效果不言而喻。
3.反思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情感体验的热烈氛围,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战胜挫折开拓进取”这一问题时,在课前布置调查访谈,内容是调查自己父母曾经遇到的挫折及他们应对挫折的方法。上课时,学生发言不很积极,看到这种情形,我给学生讲了自己的挫折经历,用自己的经历感染学生,学生感到非常亲切。然后讲述了自己或父母曾经经历的挫折及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这种氛围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让他们明白了挫折能带给他们智慧和力量。
二、教学反思的方式和方法
1.撰写课后笔记,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及时回顾与小结,内容包括课堂教学中的成功之举、不足之处、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和学生精彩的表现等。撰写课后笔记是思想品德老师最为普遍和有效的自我反思形式。随手记下教学中的一些思想火花,以及自己的教学轨迹、教学感言、教学感悟、教学经验等,补充作为今后教学之养分。利于我们形成“反思—教学—再反思—再教学”的教学链条,唯有如此,才能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和境界。有的教师把课后感整理成册,在教研组内交流,与同行分享,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当然,反思问题不要停留在表面,应做深层次的挖掘与思考,对一些共性问题,需要同行及专家共同指导,提高课后反思质量。
2.加强教研活动,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个人经验是有限的,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离不开同行的关心和帮助,同行教师由于从事同类工作,关注共同的教育话题,因而往往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了解教学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容易发现彼此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要经常以课堂案例分析为主要形式,加强备课组之间的合作和交流,进行集体反思,在反思、探讨的过程中不断推进新课程的实施。因此,加强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同行间的交流,是思想品德课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搞好教研活动,必须重视合作,明确教研目的,推进教学反思的生成。
3.重视专家的培训和指导,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有时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但会得到各方面的评价,专家评价便是重要的一种。专家作为学科专业教育理论的研究者,站得高,看得远,他们对教育教学问题有着全局的理性思考,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更为了解,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教育理念把握得更为准确。广大一线老师由于长期战斗在教学岗位上,缺少教育专家的指导,因此,要深化教学反思,重视专家指导。例如,我在上教研活动课时,老教师、老专家就指出:一定要把最新的时政内容充实到教材中,不能局限于教材。这使我受益匪浅,专家深入思想品德教学第一线,能提供实时实地的教学指导,一线老师听取专家的点评和合理建议,能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提升教学反思水平。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反思,写“得意之举”、“败笔之处”、“智慧火花”、“他山之石”等探索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更好地促进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开拓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