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产工艺对D2冷作模具钢组织的影响

来源 :热加工工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ok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研究了电炉和电渣重熔两种工艺生产的D2冷作模具钢铸锭和锻材组织,重点分析了合金中碳化物强化相的分布、形态及尺寸差异.结果 表明,电炉和电渣重熔工艺生产的D2钢中碳化物均以Cr7C3型为主,形态包含辐射状和片层状.与电炉工艺相比,电渣重熔工艺生产的铸锭晶粒尺寸较小,碳化物分布更均匀.在相同锻压比下,电渣钢组织质量更高,可在较小的锻压比下获得更均匀细小的组织.
其他文献
采用多层多道TIG焊实现了20 mm厚TA22/TA2异种钛合金板的有效连接,焊缝呈亮银色,有明显的鱼鳞纹,成型美观.经焊缝低倍组织检测未发现气孔、未熔合、裂纹等缺陷.TA22热影响区的组织主要是晶界α相和片状α相组成的魏氏组织,靠近熔合线的焊缝区为粗大的板条状α相组织;焊缝区、TA2侧热影响区组织均为锯齿状晶界的块状α相,且从焊缝区到母材区的块状α相尺寸逐渐减小.焊缝区打底层的硬度最高,填充层的硬度值较低,焊缝表面处的硬度略有上升;从TA22母材至焊缝区的硬度先增加后急剧下降;从TA2母材区至焊缝区的硬
采用背面氮气托衬方式实现了10mm厚SA553/AISI304异种钢板的光纤激光自熔焊.在偏焦量为0.5mm和0.8mm时均获得较好的焊缝成形,偏焦量对焊缝横截面形貌和尺寸影响较小,焊缝均呈现“哑铃”形.观察发现,SA553/AISI304异种钢光纤激光焊焊缝金属的成分与组织并不均匀,液态金属在熔池上部和中下部各形成一个对流环,导致母材金属在熔池上部混合程度最弱.焊缝上部靠近SA553母材一侧的铬元素含量较低,焊缝下部的铬元素含量较高.偏焦量较小时,焊缝上部靠近SA553母材一侧为硬度较高的马氏体;偏焦量
与传统的打印树脂材料相比,3D打印技术应用于复杂部件的增材制造方面,因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更可实现减材制造无法实现的复杂几何结构等优势.探讨激光同步送粉增材路径扫描工艺所存在的难题,重点研究扫描路径规划技术及其优化方法.激光同步送粉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热量,及金属材料的散热特性,导致材料增材过程中受热力学影响严重,不可避免的造成材料翘曲变形,影响了加工质量甚至造成工件的报废.这也提高了激光同步送粉技术的造价及应用,如何在扫描过程中考虑热力学导致的材料变形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上述瓶颈问题,通过计算机图
采用冷金属过渡(CMT)焊接工艺,分别选用ER308L及ER309L两种焊丝和不同的焊接规范,对304与430异种不锈钢之间的焊接性能进行了研究.观察比较焊接过程的稳定性、焊缝宏观成形和焊接变形量,并重点分析了接头的力学性能、金相组织和成分.结果 表明,焊接变形量较小,焊缝成形均匀一致,并且焊接过程中无飞溅.接头试样均断裂于430不锈钢母材处,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高于母材的,焊缝的金相组织为铁素体+奥氏体,晶粒为树枝晶形态,焊缝金属与母材熔合良好,力学性能及金相组织均符合使用要求.采用ER309L焊丝焊接的
TC4钛合金与碳碳复合材料连接强度不高,严重限制其在飞行器发动机喷管方面的应用.采用Ag-Cu-(4.6 wt%)Ti+0.3 wt% A12O3活性钎料分别在860~920℃,5~20 min条件下,对两者进行钎焊连接,测试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剪切强度,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对钎缝及断口微观组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表明:钎缝典型组织为TC4/Ti (s.s)/Ti2Cu/TiCu/Ag(s.s)+Ti3Ct4+TiCu/TiC+TiO/碳碳复合材料.钎焊温度决定着反应能否
17-4PH不锈钢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组织结构影响较大.为获得材料抗冲击性能,拟采用固溶+时效的方式,通过对比Cr、Si和Ni元素不同比例含量下材料的力学性能,以确定17-4PH不锈钢最佳元素的含量.结果 表明:当Ni和Si的元素含量不变时,随着Cr元素含量的增加,17-4PH不锈钢的冲击吸收功值、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先升高后降低,材料的布氏硬度则持续增加.当Cr和Si的元素含量不变时,Ni含量由4.1wt%增加到4.8wt%时,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升高,而冲击吸收功和布氏硬度逐渐下降
使用不同Mg含量的焊丝对4mm厚的5083-H116铝合金薄板进行MIG双面焊接试验,通过荧光渗透检测、低倍组织观察、SEM、EBSD检测分析手段对焊缝的热裂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5083铝合金薄板在背面焊接过程中,正面焊缝处受到较大的拉应力.随焊丝的Mg含量增大,正面焊缝的热裂倾向增大.5%Mg含量焊丝焊接时的正面部分焊缝出现表面热裂纹,4.6%Mg含量焊丝焊接时的正面焊缝未见表面热裂纹.在正面焊接时,焊缝冷凝过程中发生离异共晶反应,在晶界处析出低熔点共晶β相.焊丝的Mg含量越高,晶界处β相的数
利用计算机软件ProCAST模拟了高固相率的半固态流变成形A356铝合金轮毂.根据全立式压铸机的特点,设计了中心压铸方案.充型过程中,半固态铝合金浆料呈层流流动,没有卷气和涡流.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浆料温度570℃,模具预热温度250℃,压射速度0.3 m/s.在此工艺条件下,铝合金轮毂的内部缩孔缩松缺陷体积最小,为3.4615 cm3.通过X射线探伤得知轮毂中的缺陷基本被消除.
采用惯性摩擦焊接技术对活塞用Al-Si-Cu-Mg-Ni铝合金进行了焊接,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显微硬度测试、拉伸性能测试等手段分析了接头的组织变化、硬度分布以及室温拉伸性能.结果 表明:经惯性摩擦焊后,焊缝区组织被细化,强化相破碎呈弥散状,整体沿径向分布;热机影响区组织在摩擦力和顶锻力的作用下被扭转挤压,呈流线型分布,部分强化相破碎成颗粒状,并伴有微裂纹产生;焊缝中存在Si、Al、Al-Cu-Ni等相,没检测到Mg2Si和Al2Cu,焊缝处硬度最高,为154HV;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17
基于钢筋内部疲劳裂纹的扩展规律,利用断裂力学知识建立了钢筋的疲劳损伤本构模型,该模型中疲劳损伤变量是一个与钢筋直径、应力幅、应力比、屈服强度、极限强度、材料断裂韧性相关的函数.提出了由弹性预测、塑性修正、损伤更新三个步骤组成的钢筋疲劳损伤本构模型的数值算法.结果 表明:将钢筋的疲劳本构模型开发为子程序,与通用有限元程序搭建接口,得到的有限元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同时模型所估算出的钢筋疲劳寿命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