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那部电影的缘故,“泰坦尼克”号之名,家喻户晓。但这部电影重在讲述爱情故事,“泰坦尼克”号只是一件豪华道具。关于它的悲剧故事,还是要从电影之外说起,从它的老板——白星公司说起。
后起之秀
地球超过七成表面积为水所占据,故而人类必须学会行水之法,其中主要一种,就是船。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等因素,西洋文明一直侧重此道,到了近代,更是有所谓的“大航海时代”出现。大批西洋船只,载着军队,漂洋过海抵达其他大陆,入侵当地并建立起殖民地来。当殖民地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便有民间资本势力进入,从事一些运输方面的事情,渐渐便形成了一些航运公司。
英国乃当时列强之首,殖民势力极盛,航运最为繁忙,这类公司也就多产于他家。诸多殖民地区中,又以北美经济最为发达,往来最为密切,对于航运需求也最大。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国政府就开创了跨北大西洋的官方定期航运服务,用船只运送一些达官贵人和邮件,后来又有私营公司纷纷介入,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商业运输逐渐代替了官方服务。1836年,英国议会决定,原有官方定期航运服务全部转到私营公司手中,由海军部负责监管,获得运营权的公司每年可获得政府高额补贴。
这意味着有一个巨大的蛋糕被抛了出来。
一时间各路势力云集伦敦,使出各种手段,希望能从中切到一块,那些政界人士也是不甘落后,勾结民间商人,成立起了许多航运公司,开始从事跨洋运输生意。
白星公司却并不在其中,它到1845年才成立,也就是英国议会那项决定颁布近十年之后,其所经营的航线,也不是当时的主流——北大西洋,而是从英国到澳洲。虽然走的是非主流航线,又没有政府补贴可拿,但因为竞争压力小,白星公司经营状况也不算差。特别是澳洲于19世纪中叶发现黄金之后,借着“淘金热”,白星公司狠赚了一笔,并开始购入一些能与北大西洋同行匹敌的大船,规模日渐壮大。
就在一切蒸蒸日上之际,却有一场沉船灾难降临。
1854年1月21日,白星公司旗下的新式船只“泰勒”(Tayleur)号,在处女航中沉没,六百余名乘客,生还者不到一半。
此船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铁甲风帆快船,但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工期却只有短短六个月,比同等大小木制帆船工期还短,制造工艺可想而知,许多关键部位都是敷衍了事,还没下水,就已暗藏隐患无数。此外,“泰勒”号船长年龄不满三十,初出茅庐,经验严重不足。麾下71名船员之中,则只有37人是货真价实的水手,其他的人是为了获得免费前往澳洲挖金矿的机会而冒充为船员。
若是此船一路顺风顺水,那还有平安到达澳洲的可能,但不料刚出海就遇上风暴,自船长以下,纷纷慌了手脚。加上铁制船体,对罗盘等导航设备产生干扰,方向出现错误,越走越偏,最后竟然一头撞向一个小岛。驾船都不会,救援自然是更不会,大难当头各自逃,最终乘客很多都淹死于冰冷海水之中,船员却基本上都逃了出来,包括他们的船长。
当媒体舆论为“泰勒”号的沉没一片哗然,纷纷将矛头指向那些船员时,官方调查却是自相矛盾。为了逃避责任,一些有船员监管之责的部门,认为都是船只本身的硬件问题,与船员无关;而那些有船只建造监管之责的部门,则认为是船员的大意酿成了如此大祸。
本应该受到严厉处罚的白星公司,在这种扯皮中竟得脱身。虽然“泰勒”号的沉没给其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它的生意并未因此受到太多影响,新船还在纷纷下水,航线还在扩展。数年之后,白星公司不仅有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蒸汽轮船,还插足北大西洋航运,开辟了从英国利物浦到美国纽约的航线。
当时北大西洋航运业的霸主,名为卡纳德公司。此公司为一帮政客和商人创建,与英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年都有高额补贴支持。以1867年为例,卡纳德公司从英国政府那里拿到了8万英镑的补贴(大约等于如今的650万英镑),是一笔巨款。有强硬后台,自然实力雄厚,该公司不仅船多,而且都很先进,速度颇快,是北大西洋航速竞赛“蓝飘带”奖的长期垄断者。
要与此等强手竞争,白星公司只有以更大资金注入,它可是没有什么官方补贴可拿的,只有去找银行借贷。当白星公司的借贷额超过50万英镑时,北大西洋航运业迎来寒冬。因为船太多,市场饱和,那些有政府补贴的公司还可以支持,没有政府补贴,公司就日子难过了。
1867年10月,欠下高额债务的白星公司,被银行方面发起强制破产。
不料,未到半年,它就再度崛起,并一路乘风破浪,成为与卡纳德公司并驾齐驱的航运巨头。
移民方舟
1868年1月,也就是白星公司破产之后大约四个月后,一位名为托马斯·亨利·伊斯梅的富豪,用1000英镑的价格从银行手中将其买下。此人来自于一个船商世家,岳丈也是圈子中的人,对于北大西洋的航运生意,早就有意介入。
用1000英镑买下一个破产公司,看似便宜,实则不然。航运公司靠的是船,1000英镑只是买来一个空壳,所需船只还要另外花钱购入,且当时蒸汽轮船已成标配,白星公司原有的帆船队伍只有淘汰。这番更新换代的成本,可有些高昂,高昂到让伊斯梅必须要谨慎行事。
这种谨慎首先就体现在造船商的选择上。
当时英国造船商很多,但其中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建造“泰勒”号的那一家就不怎么样。作为行业资深人士,伊斯梅一直没有选定合作的对象。直到买下白星公司差不多一年之后,他才在一次去酒吧打台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长久的伙伴。
在一局比赛中,他认识了一位富商,这位富商对投资白星公司颇有兴趣,但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白星公司此后的船只,都必须由他侄子的造船厂来建造。这家成立于1861年的造船厂,名为哈兰德&沃尔夫(Harland &Wolff)。此厂虽然历史不长,但技术方面比较先进,又有富商大笔投资,不缺钱的情况下比较注重品质。伊斯梅权衡再三,决定与之合作。但他提出一项附加条件,那就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此后只能为白星公司建造船只,同时船价也要相比于市场价有一定的折扣。 强强联手之下,白星公司再度现身江湖。1871年,第一条新造客船投入使用,开始横跨大西洋的旅程。此船号为“海洋”,采用蒸汽机与船帆并存的混合动力模式,能带1160余名乘客。来自于上层社会的伊斯梅,特别注重船上的设施,主打“豪华”牌。头等舱基本上都有自来水供应,还有电铃,随时都可用来唤人上门服务。普通舱没有自来水和电铃,被分作两段,单身男性集中住于前部,已婚夫妇和单身女性住在后部。相比于当时那些乱糟糟将乘客挤在一起的轮船,“海洋”号在当时是那样的舒适,而且还很经济,以至于当时报章将其描绘为“帝国游轮”。
那么这种经济而舒适的客船,服务的对象是谁?
移民。
白星公司复活之际,正值旧大陆向新大陆移民的高峰。许多在家乡混不下去的人,都纷纷搭乘客船,拖家带口,指望着能去美洲碰碰运气。美国人口开始步入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社会、政治发生巨变,“民族大熔炉”的说法顺应而生。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洲去往美国的移民总数接近千万,其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都是坐白星公司的船去了美国。五分之一也就是两百来万,这是包括卡纳德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公司都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
作为当时最大的“移民运输企业”,白星公司的成功有着必然的道理,那就是伊斯梅确立的舒适与经济原则。像卡纳德公司那样的巨头,注重速度,忽视乘客。怎奈以当时的技术,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结果是卡纳德公司的船只可能比白星公司的船只快一至两天到达美国,一路上的旅行体验却是糟糕透顶。白星公司的船虽然慢一点,也慢不到哪儿去,一路上却不那么受罪。为了加强这一原则,伊斯梅还强化船员管理,要他们同时扮演水手与酒店服务员的角色,给乘客以尽可能多的满足之感。
更加权威的解释来自于美国移民局,该局曾派出特工,对从事移民生意的航运公司下属船只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某些公司的船只上,不仅乘客拥挤、设施落后,而且缺乏医疗服务,很容易带来瘟疫。而在白星公司的船只上,特工则有另外一番发现。一位特工特意假扮乘客,从欧洲上船,与三名单身女性共居一室。她注意到每一个这样的普通舱室,都有电铃用于召唤船员上门服务,衣柜、镜子、面盆等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个阅读室和吸烟室。即便是普通舱乘客,也有许多时间能到甲板上透气,而不是像其他公司的船只那样,在长达一二十天的航行中,基本上将甲板空间都提供给了头等舱的富人去开派对。
根据这些报告,在美国移民局的名单上,白星公司被列为了“新型航运公司”,某些公司则被视作“落后的老式航运公司”,很显然,他们欢迎白星公司。
欧洲移民更是欢迎白星公司,经济而又舒适的白星客船,出没于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到意大利的几乎整个欧洲沿海地带,运走一批又一批移民。许多美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当年就是乘坐白星公司的客船来到了这片陌生土地,比如那位很有神秘色彩的“疯狂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白星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成长为一家与卡纳德公司不相上下的北大西洋航运巨头,旗下不断有新锐大船加入,船队规模十分可观。
可是,不久,白星公司就遇上了转折点,是一次比“泰勒”号要严重得多的海难。
“泰坦尼克”。
蹒跚巨人
“泰坦尼克”之意,乃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
此船排水量达5.2万余吨,长近270米,宽近30米,高近30米,有十层甲板,是当时全球最大船只。与之对比,同时代最大战舰也不到3万吨的排水量,和“泰坦尼克”号放在一起,有小弟弟和大哥哥的对比感。
这种大船还不止一艘,白星公司一下单就是三艘,分别名为“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巨人”号。
第一艘船开始建造的时间是1908年12月16日。
白星公司之所以要下此血本,乃是为了对抗卡纳德公司两艘新建成的高速大船:“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
话说19世纪末,德国、美国开始崛起,对英国霸权构成全方位挑战,航运业也不例外。一大波德、美航运公司,开始与英国航运公司展开激烈竞争。曾长期为卡纳德公司所垄断的“蓝飘带”奖,也随着这种竞争开始易手。美国摩根财团更是建立起来一个国际商业海运公司,将白星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企业收归旗下,图谋掌控海洋。
为了应对这种有力的竞争,1902年,英国政府拿出15万英镑的年度补贴,以及250万的低息贷款,用以资助卡纳德公司建造两艘史无前例的大船,排水量接近4.5万吨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这两艘大船不仅航速很高,而且一改卡纳德公司旧貌,配备了许多豪华设施。
白星公司闻讯后十分着急,在摩根财团强势资助之下,下单给船厂,称要设计建造比那两个“尼亚”还要牛的大船,“泰坦尼克”三姐妹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压过卡纳德公司的风头,白星公司再次走入了当年“泰勒”号的错误之路——压缩工期、偷工减料、盲目采用新技术……
此时白星公司的老总,是伊斯梅之子布鲁斯。他在建造过程中,致力于追求奢华,同时一再降低安全底线。如在他的强势干扰之下,“泰坦尼克”三姐妹救生艇的数量,从原设计的48艘削减到了官方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20艘,减去了二分之一还要多,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布置舞厅一类的奢华设施。
与此同时,伊斯梅亲自挑选了精兵强将,组成接近九百人的庞大船员队伍,自己也亲自上阵,坐镇“泰坦尼克”号,指挥此船做处女之航。
1912年4月10日上午,“泰坦尼克”号带着三千余人,缓缓驶离英国南安普顿,航向纽约。最初的航行十分正常,当天傍晚时分到达法国瑟堡,第二天中午到达爱尔兰皇后镇,然后驶入北大西洋。
为了造成更大的轰动,伊斯梅决定再来一个锦上添花,他要用这次航行来赢一个“蓝飘带”奖!于是,在他的命令下,“泰坦尼克”号从进入北大西洋开始,就加速到了23节左右。 彼时北大西洋已过隆冬时节,海上一片风平浪静,殊不知暗夜之中,却有一座巨大冰山正在逼近。
4月14日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开始沉没。
若当时按照原设计配齐48艘救生艇的话,那么运走船上三千余人并非难事,问题是为了搞舞厅,现在实际只有20艘,至多能带走一半的人。
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遇难乘客多达1500余名,其中多有妇孺老弱。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如同他的那些海军同行一样,没有逃生,而是与船同沉。他是白星公司最卓越的船长之一,为这家公司服务超过30年,获得了英国海军的荣誉军衔,坊间传闻,他原本打算完成“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之后,便退休还乡……
坐镇于船上的伊斯梅,当时的行踪则成为了一个谜。据他自己所言,他一直在船上待到最后一刻,目睹“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冰海之中,方才与一位头等舱的富豪卡特尔跳上一艘微型救生艇,逃了出来。
讽刺的是,包括伊斯梅在内的许多逃生者,竟是被路过的卡纳德公司“卡帕西亚”(Carpathia)号所救。四天之后,伊斯梅到达纽约,很快就受到美国政府的传唤,接受事故责任的调查。英美报界纷纷抨击、声讨伊斯梅及白星公司。
回国之后,伊斯梅又经历了英国政府的调查。虽然这些调查都没有将他送入监牢,却让他名誉尽毁,以至于事业也尽毁。一片骂声之下,伊斯梅长期躲在爱尔兰的一处别墅中,不敢露面。他后来患上糖尿病,被截去右腿,在病痛和懊悔中死去,颇为凄凉。
白星公司,也在经历此难之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消亡。
白星之末
“泰坦尼克”号的赔付主要由德国安联等保险公司承担,从财务上来看,白星公司并未受到多大损失,但如同伊斯梅的名誉损失不可恢复一样,白星公司多年苦心经营所换得的良好声誉,损失殆尽。
雪上加霜的是,两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包括白星公司在内的许多航运公司都被强征入伍,它们的船只纷纷充作军用运输船,穿梭于炮火之中,不幸被击沉者比比皆是。“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不列颠尼克”号(“巨人”号改名而来),就在大战中触雷沉没。除这艘大船之外,白星公司还损失了其余船只多艘。
一次大战之后,作为战胜国的企业,白星公司也获得了一些战利品,其中包括两艘德国大型客轮,更名之后分别叫做“庄严”号(Majestic)和“荷马”号(Homeric)。依靠这两艘大船,以及“泰坦尼克”号姐妹船中仅存的一艘“奥林匹克”号,白星公司开始了战后的复兴。
当时白星公司主打从英国南安普顿到美国纽约的特快专线,靠的就是这三艘快速大船。在上世纪20年代,这条线上的生意一度很不错,以至于白星公司逐渐又冒出了野心,要造一艘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超级巨轮“海洋三号”(Oceanic III)。此时白星公司已经脱离了摩根财团的控制,转属英国皇家邮船公司,新东家有政府背景。不料“大萧条”飓风刮起,全球经济一片惨淡,航运业生意锐减,建造中的超级巨轮,被直接拆掉,用来造了两艘小型客船。
这两艘客船在1932年服役,它们是最后的“白星船”,因为一年之后,白星公司将不复存在。
话说卡纳德公司看到白星公司要造8万吨巨轮后,也是不甘示弱,即便“大萧条”飓风已经刮到面前,也要强行上马一条8万吨巨轮,结果是很快就弄得倾家荡产,眼看就要倒闭了。
英国政府再次出面,要求两家公司合并。都已经走到山穷水尽境地的两个“世仇”,此时不得不低头,组成了一个名为卡纳德-白星的航运集团。旗下船只25艘,其中15艘来自于卡纳德公司,10艘来自于白星公司,其余船只都要出售。
白星公司保留下来的船只,多为中小型,“庄严”号被出售,“不列颠尼克”号被当作废品解体。只占有38%股份的它,成为了这场较量中的输家,在此后的岁月中,只有扮演一个戏份越来越小的配角。与之对比的是,卡纳德公司则在英国政府强势支持下,连续建成8万吨巨轮多艘,并换上了洋气的官方名字:“玛丽女王”号,“伊丽莎白女王”号……
在二战中,两家公司的船只和船员一同出生入死,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上与德国潜艇周旋,耐人寻味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只表示卡纳德公司的几个“女王”号对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不久,卡纳德公司便强势购买了白星公司的那点股份,并将这家合伙公司中的“白星”两字去掉。此前,公司旗下船只都是各挂各的船旗,此后,白星公司的船旗就是非法的存在了。
白星公司至此已经消亡。
笑到最后的卡纳德公司,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了白星公司的服务理念,以经营日渐火爆的游轮观光生意。为此,还特意建立起了白星学院,以培训船员。
至于消失许久的白星公司船旗,也从此时开始,于每年的4月15日,升起在所有卡纳德公司的船只之上。
纪念那场灾难,也纪念那家因这场灾难而沉没于史海之中的公司。
后起之秀
地球超过七成表面积为水所占据,故而人类必须学会行水之法,其中主要一种,就是船。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结构等等因素,西洋文明一直侧重此道,到了近代,更是有所谓的“大航海时代”出现。大批西洋船只,载着军队,漂洋过海抵达其他大陆,入侵当地并建立起殖民地来。当殖民地成长到一定规模之后,便有民间资本势力进入,从事一些运输方面的事情,渐渐便形成了一些航运公司。
英国乃当时列强之首,殖民势力极盛,航运最为繁忙,这类公司也就多产于他家。诸多殖民地区中,又以北美经济最为发达,往来最为密切,对于航运需求也最大。在美国独立之前,英国政府就开创了跨北大西洋的官方定期航运服务,用船只运送一些达官贵人和邮件,后来又有私营公司纷纷介入,行业规模逐渐扩大,商业运输逐渐代替了官方服务。1836年,英国议会决定,原有官方定期航运服务全部转到私营公司手中,由海军部负责监管,获得运营权的公司每年可获得政府高额补贴。
这意味着有一个巨大的蛋糕被抛了出来。
一时间各路势力云集伦敦,使出各种手段,希望能从中切到一块,那些政界人士也是不甘落后,勾结民间商人,成立起了许多航运公司,开始从事跨洋运输生意。
白星公司却并不在其中,它到1845年才成立,也就是英国议会那项决定颁布近十年之后,其所经营的航线,也不是当时的主流——北大西洋,而是从英国到澳洲。虽然走的是非主流航线,又没有政府补贴可拿,但因为竞争压力小,白星公司经营状况也不算差。特别是澳洲于19世纪中叶发现黄金之后,借着“淘金热”,白星公司狠赚了一笔,并开始购入一些能与北大西洋同行匹敌的大船,规模日渐壮大。
就在一切蒸蒸日上之际,却有一场沉船灾难降临。
1854年1月21日,白星公司旗下的新式船只“泰勒”(Tayleur)号,在处女航中沉没,六百余名乘客,生还者不到一半。
此船号称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铁甲风帆快船,但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工期却只有短短六个月,比同等大小木制帆船工期还短,制造工艺可想而知,许多关键部位都是敷衍了事,还没下水,就已暗藏隐患无数。此外,“泰勒”号船长年龄不满三十,初出茅庐,经验严重不足。麾下71名船员之中,则只有37人是货真价实的水手,其他的人是为了获得免费前往澳洲挖金矿的机会而冒充为船员。
若是此船一路顺风顺水,那还有平安到达澳洲的可能,但不料刚出海就遇上风暴,自船长以下,纷纷慌了手脚。加上铁制船体,对罗盘等导航设备产生干扰,方向出现错误,越走越偏,最后竟然一头撞向一个小岛。驾船都不会,救援自然是更不会,大难当头各自逃,最终乘客很多都淹死于冰冷海水之中,船员却基本上都逃了出来,包括他们的船长。
当媒体舆论为“泰勒”号的沉没一片哗然,纷纷将矛头指向那些船员时,官方调查却是自相矛盾。为了逃避责任,一些有船员监管之责的部门,认为都是船只本身的硬件问题,与船员无关;而那些有船只建造监管之责的部门,则认为是船员的大意酿成了如此大祸。
本应该受到严厉处罚的白星公司,在这种扯皮中竟得脱身。虽然“泰勒”号的沉没给其带来了巨大损失,但它的生意并未因此受到太多影响,新船还在纷纷下水,航线还在扩展。数年之后,白星公司不仅有了当时风头正劲的蒸汽轮船,还插足北大西洋航运,开辟了从英国利物浦到美国纽约的航线。
当时北大西洋航运业的霸主,名为卡纳德公司。此公司为一帮政客和商人创建,与英国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每年都有高额补贴支持。以1867年为例,卡纳德公司从英国政府那里拿到了8万英镑的补贴(大约等于如今的650万英镑),是一笔巨款。有强硬后台,自然实力雄厚,该公司不仅船多,而且都很先进,速度颇快,是北大西洋航速竞赛“蓝飘带”奖的长期垄断者。
要与此等强手竞争,白星公司只有以更大资金注入,它可是没有什么官方补贴可拿的,只有去找银行借贷。当白星公司的借贷额超过50万英镑时,北大西洋航运业迎来寒冬。因为船太多,市场饱和,那些有政府补贴的公司还可以支持,没有政府补贴,公司就日子难过了。
1867年10月,欠下高额债务的白星公司,被银行方面发起强制破产。
不料,未到半年,它就再度崛起,并一路乘风破浪,成为与卡纳德公司并驾齐驱的航运巨头。
移民方舟
1868年1月,也就是白星公司破产之后大约四个月后,一位名为托马斯·亨利·伊斯梅的富豪,用1000英镑的价格从银行手中将其买下。此人来自于一个船商世家,岳丈也是圈子中的人,对于北大西洋的航运生意,早就有意介入。
用1000英镑买下一个破产公司,看似便宜,实则不然。航运公司靠的是船,1000英镑只是买来一个空壳,所需船只还要另外花钱购入,且当时蒸汽轮船已成标配,白星公司原有的帆船队伍只有淘汰。这番更新换代的成本,可有些高昂,高昂到让伊斯梅必须要谨慎行事。
这种谨慎首先就体现在造船商的选择上。
当时英国造船商很多,但其中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建造“泰勒”号的那一家就不怎么样。作为行业资深人士,伊斯梅一直没有选定合作的对象。直到买下白星公司差不多一年之后,他才在一次去酒吧打台球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长久的伙伴。
在一局比赛中,他认识了一位富商,这位富商对投资白星公司颇有兴趣,但附加了一个条件,那就是白星公司此后的船只,都必须由他侄子的造船厂来建造。这家成立于1861年的造船厂,名为哈兰德&沃尔夫(Harland &Wolff)。此厂虽然历史不长,但技术方面比较先进,又有富商大笔投资,不缺钱的情况下比较注重品质。伊斯梅权衡再三,决定与之合作。但他提出一项附加条件,那就是哈兰德&沃尔夫造船厂此后只能为白星公司建造船只,同时船价也要相比于市场价有一定的折扣。 强强联手之下,白星公司再度现身江湖。1871年,第一条新造客船投入使用,开始横跨大西洋的旅程。此船号为“海洋”,采用蒸汽机与船帆并存的混合动力模式,能带1160余名乘客。来自于上层社会的伊斯梅,特别注重船上的设施,主打“豪华”牌。头等舱基本上都有自来水供应,还有电铃,随时都可用来唤人上门服务。普通舱没有自来水和电铃,被分作两段,单身男性集中住于前部,已婚夫妇和单身女性住在后部。相比于当时那些乱糟糟将乘客挤在一起的轮船,“海洋”号在当时是那样的舒适,而且还很经济,以至于当时报章将其描绘为“帝国游轮”。
那么这种经济而舒适的客船,服务的对象是谁?
移民。
白星公司复活之际,正值旧大陆向新大陆移民的高峰。许多在家乡混不下去的人,都纷纷搭乘客船,拖家带口,指望着能去美洲碰碰运气。美国人口开始步入高速增长阶段,经济、社会、政治发生巨变,“民族大熔炉”的说法顺应而生。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欧洲去往美国的移民总数接近千万,其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人,都是坐白星公司的船去了美国。五分之一也就是两百来万,这是包括卡纳德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公司都望尘莫及的一个数字。
作为当时最大的“移民运输企业”,白星公司的成功有着必然的道理,那就是伊斯梅确立的舒适与经济原则。像卡纳德公司那样的巨头,注重速度,忽视乘客。怎奈以当时的技术,再快也快不到哪里去,结果是卡纳德公司的船只可能比白星公司的船只快一至两天到达美国,一路上的旅行体验却是糟糕透顶。白星公司的船虽然慢一点,也慢不到哪儿去,一路上却不那么受罪。为了加强这一原则,伊斯梅还强化船员管理,要他们同时扮演水手与酒店服务员的角色,给乘客以尽可能多的满足之感。
更加权威的解释来自于美国移民局,该局曾派出特工,对从事移民生意的航运公司下属船只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在某些公司的船只上,不仅乘客拥挤、设施落后,而且缺乏医疗服务,很容易带来瘟疫。而在白星公司的船只上,特工则有另外一番发现。一位特工特意假扮乘客,从欧洲上船,与三名单身女性共居一室。她注意到每一个这样的普通舱室,都有电铃用于召唤船员上门服务,衣柜、镜子、面盆等等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几个阅读室和吸烟室。即便是普通舱乘客,也有许多时间能到甲板上透气,而不是像其他公司的船只那样,在长达一二十天的航行中,基本上将甲板空间都提供给了头等舱的富人去开派对。
根据这些报告,在美国移民局的名单上,白星公司被列为了“新型航运公司”,某些公司则被视作“落后的老式航运公司”,很显然,他们欢迎白星公司。
欧洲移民更是欢迎白星公司,经济而又舒适的白星客船,出没于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到意大利的几乎整个欧洲沿海地带,运走一批又一批移民。许多美国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当年就是乘坐白星公司的客船来到了这片陌生土地,比如那位很有神秘色彩的“疯狂科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白星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成长为一家与卡纳德公司不相上下的北大西洋航运巨头,旗下不断有新锐大船加入,船队规模十分可观。
可是,不久,白星公司就遇上了转折点,是一次比“泰勒”号要严重得多的海难。
“泰坦尼克”。
蹒跚巨人
“泰坦尼克”之意,乃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巨人。
此船排水量达5.2万余吨,长近270米,宽近30米,高近30米,有十层甲板,是当时全球最大船只。与之对比,同时代最大战舰也不到3万吨的排水量,和“泰坦尼克”号放在一起,有小弟弟和大哥哥的对比感。
这种大船还不止一艘,白星公司一下单就是三艘,分别名为“奥林匹克”号、“泰坦尼克”号、“巨人”号。
第一艘船开始建造的时间是1908年12月16日。
白星公司之所以要下此血本,乃是为了对抗卡纳德公司两艘新建成的高速大船:“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
话说19世纪末,德国、美国开始崛起,对英国霸权构成全方位挑战,航运业也不例外。一大波德、美航运公司,开始与英国航运公司展开激烈竞争。曾长期为卡纳德公司所垄断的“蓝飘带”奖,也随着这种竞争开始易手。美国摩根财团更是建立起来一个国际商业海运公司,将白星公司在内的诸多航运企业收归旗下,图谋掌控海洋。
为了应对这种有力的竞争,1902年,英国政府拿出15万英镑的年度补贴,以及250万的低息贷款,用以资助卡纳德公司建造两艘史无前例的大船,排水量接近4.5万吨的“卢西塔尼亚”号和“毛尼塔尼亚”号。这两艘大船不仅航速很高,而且一改卡纳德公司旧貌,配备了许多豪华设施。
白星公司闻讯后十分着急,在摩根财团强势资助之下,下单给船厂,称要设计建造比那两个“尼亚”还要牛的大船,“泰坦尼克”三姐妹应运而生。
为了尽快投入使用,压过卡纳德公司的风头,白星公司再次走入了当年“泰勒”号的错误之路——压缩工期、偷工减料、盲目采用新技术……
此时白星公司的老总,是伊斯梅之子布鲁斯。他在建造过程中,致力于追求奢华,同时一再降低安全底线。如在他的强势干扰之下,“泰坦尼克”三姐妹救生艇的数量,从原设计的48艘削减到了官方规定的最低标准,也就是20艘,减去了二分之一还要多,以腾出更多空间用于布置舞厅一类的奢华设施。
与此同时,伊斯梅亲自挑选了精兵强将,组成接近九百人的庞大船员队伍,自己也亲自上阵,坐镇“泰坦尼克”号,指挥此船做处女之航。
1912年4月10日上午,“泰坦尼克”号带着三千余人,缓缓驶离英国南安普顿,航向纽约。最初的航行十分正常,当天傍晚时分到达法国瑟堡,第二天中午到达爱尔兰皇后镇,然后驶入北大西洋。
为了造成更大的轰动,伊斯梅决定再来一个锦上添花,他要用这次航行来赢一个“蓝飘带”奖!于是,在他的命令下,“泰坦尼克”号从进入北大西洋开始,就加速到了23节左右。 彼时北大西洋已过隆冬时节,海上一片风平浪静,殊不知暗夜之中,却有一座巨大冰山正在逼近。
4月14日夜,“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开始沉没。
若当时按照原设计配齐48艘救生艇的话,那么运走船上三千余人并非难事,问题是为了搞舞厅,现在实际只有20艘,至多能带走一半的人。
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
遇难乘客多达1500余名,其中多有妇孺老弱。
船长爱德华·史密斯,如同他的那些海军同行一样,没有逃生,而是与船同沉。他是白星公司最卓越的船长之一,为这家公司服务超过30年,获得了英国海军的荣誉军衔,坊间传闻,他原本打算完成“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之后,便退休还乡……
坐镇于船上的伊斯梅,当时的行踪则成为了一个谜。据他自己所言,他一直在船上待到最后一刻,目睹“泰坦尼克”号缓缓沉入冰海之中,方才与一位头等舱的富豪卡特尔跳上一艘微型救生艇,逃了出来。
讽刺的是,包括伊斯梅在内的许多逃生者,竟是被路过的卡纳德公司“卡帕西亚”(Carpathia)号所救。四天之后,伊斯梅到达纽约,很快就受到美国政府的传唤,接受事故责任的调查。英美报界纷纷抨击、声讨伊斯梅及白星公司。
回国之后,伊斯梅又经历了英国政府的调查。虽然这些调查都没有将他送入监牢,却让他名誉尽毁,以至于事业也尽毁。一片骂声之下,伊斯梅长期躲在爱尔兰的一处别墅中,不敢露面。他后来患上糖尿病,被截去右腿,在病痛和懊悔中死去,颇为凄凉。
白星公司,也在经历此难之后,元气大伤,一蹶不振,逐渐走向了消亡。
白星之末
“泰坦尼克”号的赔付主要由德国安联等保险公司承担,从财务上来看,白星公司并未受到多大损失,但如同伊斯梅的名誉损失不可恢复一样,白星公司多年苦心经营所换得的良好声誉,损失殆尽。
雪上加霜的是,两年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包括白星公司在内的许多航运公司都被强征入伍,它们的船只纷纷充作军用运输船,穿梭于炮火之中,不幸被击沉者比比皆是。“泰坦尼克”号的姐妹船“不列颠尼克”号(“巨人”号改名而来),就在大战中触雷沉没。除这艘大船之外,白星公司还损失了其余船只多艘。
一次大战之后,作为战胜国的企业,白星公司也获得了一些战利品,其中包括两艘德国大型客轮,更名之后分别叫做“庄严”号(Majestic)和“荷马”号(Homeric)。依靠这两艘大船,以及“泰坦尼克”号姐妹船中仅存的一艘“奥林匹克”号,白星公司开始了战后的复兴。
当时白星公司主打从英国南安普顿到美国纽约的特快专线,靠的就是这三艘快速大船。在上世纪20年代,这条线上的生意一度很不错,以至于白星公司逐渐又冒出了野心,要造一艘排水量超过8万吨的超级巨轮“海洋三号”(Oceanic III)。此时白星公司已经脱离了摩根财团的控制,转属英国皇家邮船公司,新东家有政府背景。不料“大萧条”飓风刮起,全球经济一片惨淡,航运业生意锐减,建造中的超级巨轮,被直接拆掉,用来造了两艘小型客船。
这两艘客船在1932年服役,它们是最后的“白星船”,因为一年之后,白星公司将不复存在。
话说卡纳德公司看到白星公司要造8万吨巨轮后,也是不甘示弱,即便“大萧条”飓风已经刮到面前,也要强行上马一条8万吨巨轮,结果是很快就弄得倾家荡产,眼看就要倒闭了。
英国政府再次出面,要求两家公司合并。都已经走到山穷水尽境地的两个“世仇”,此时不得不低头,组成了一个名为卡纳德-白星的航运集团。旗下船只25艘,其中15艘来自于卡纳德公司,10艘来自于白星公司,其余船只都要出售。
白星公司保留下来的船只,多为中小型,“庄严”号被出售,“不列颠尼克”号被当作废品解体。只占有38%股份的它,成为了这场较量中的输家,在此后的岁月中,只有扮演一个戏份越来越小的配角。与之对比的是,卡纳德公司则在英国政府强势支持下,连续建成8万吨巨轮多艘,并换上了洋气的官方名字:“玛丽女王”号,“伊丽莎白女王”号……
在二战中,两家公司的船只和船员一同出生入死,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上与德国潜艇周旋,耐人寻味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却只表示卡纳德公司的几个“女王”号对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战后不久,卡纳德公司便强势购买了白星公司的那点股份,并将这家合伙公司中的“白星”两字去掉。此前,公司旗下船只都是各挂各的船旗,此后,白星公司的船旗就是非法的存在了。
白星公司至此已经消亡。
笑到最后的卡纳德公司,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了白星公司的服务理念,以经营日渐火爆的游轮观光生意。为此,还特意建立起了白星学院,以培训船员。
至于消失许久的白星公司船旗,也从此时开始,于每年的4月15日,升起在所有卡纳德公司的船只之上。
纪念那场灾难,也纪念那家因这场灾难而沉没于史海之中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