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研究护理干预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共有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对其之间的干预效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的NOSIE-30(观察量表)各个因素的评分以及N-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以后试验组的SD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护理干预 住院 慢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因此,必须要对其采取相对应的康复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可是侧重于护理干预方面的相关报道却较为少见。本文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共有80例,对当中40例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共有80例,80例病人全部符合CCMD-2-R的临床诊断标准。另外,精神症状为阴性症状为主,ASNS(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在48分以上,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以及智能障碍。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当中,试验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0-52岁,平均年龄为37.5±11.6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2-56岁,平均年龄为40.3±12.4岁。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临床护理干预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1)病人进入医院14天为初期,这个时期病人由于病情严重或者复发而出现精神症状活跃,自知能力缺失以及无法安心住院等,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增强服用药物管理以及检查,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进而使病人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2)病人进入医院5-6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可是仍然存在精神症状,护理干预的重点是要对病人采取自知力教育以及心理护理。护士应该完全掌握病人的家庭状况、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通过心理护理以及良好的沟通,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时间为1小时,协助病人纠正错误观念,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而建立一个战胜“病魔”的自信心;(3)3-4周随着病情的有效缓解,其护理重心应该从心里护理转为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年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以及性别等将采取不同的技能训练,例如,花木管理、手工作业以及蔬菜种植等,同时将病人日常生活全权交由病人自行处置;(4)出院前期,护理重点在于针对病人的自卑感、悲观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给予护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以及座谈会等来讲授相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采取药物自我处置以及症状自我监控,为病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5)出院以后,由两名主管护师着急病人亲属采取家庭驾驭,其中包括有讲授病人的婚姻、生育、社区康复以及家庭监护等相关内容,时间為六个月。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病人采取NOSIE-3-总评估:观测时点总评估分-入组时点总评分;护理人员采取N-BPRE总分:入组时点评分-观察时点评分,每隔14天评定1次。另外,出院以后采取SDSS进行评定[1]。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NOSIE-30和N-BPRE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干预以后,试验组的NOSIE-30(观察量表)各个因素的评分以及N-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出院以后SDSS评分情况对比
出院以后试验组的SD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精神分裂症通常需要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长期住院隔绝了正常的社会生活,时间长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其社会功能缺陷。根据相关报道表明[2],精神科的治疗与康复属于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则是最为理想。精神科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多,也最为密切,其不只是治疗的执行这,同时也是病人日常活动的组织以及管理者,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根据相关报道表明[3],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并可以使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的NOSIE-30(各个因素的评分以及N-BPRS总分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以后试验组的SDS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总之,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2]王俊,许爱宏,张红梅,等.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心理社会干预的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11,14(3):189-190.
[3]瓮永振,向应强,陈学清,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35(1):32-35.
【关键词】 护理干预 住院 慢性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因此,必须要对其采取相对应的康复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可是侧重于护理干预方面的相关报道却较为少见。本文笔者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共有80例,对当中40例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共有80例,80例病人全部符合CCMD-2-R的临床诊断标准。另外,精神症状为阴性症状为主,ASNS(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在48分以上,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以及智能障碍。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当中,试验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20-52岁,平均年龄为37.5±11.6岁;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22-56岁,平均年龄为40.3±12.4岁。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的相关资料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临床护理干预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有以下几点;(1)病人进入医院14天为初期,这个时期病人由于病情严重或者复发而出现精神症状活跃,自知能力缺失以及无法安心住院等,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增强服用药物管理以及检查,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进而使病人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2)病人进入医院5-6周,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可是仍然存在精神症状,护理干预的重点是要对病人采取自知力教育以及心理护理。护士应该完全掌握病人的家庭状况、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等,通过心理护理以及良好的沟通,每天最少一次,每次时间为1小时,协助病人纠正错误观念,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进而建立一个战胜“病魔”的自信心;(3)3-4周随着病情的有效缓解,其护理重心应该从心里护理转为社会功能康复训练,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年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以及性别等将采取不同的技能训练,例如,花木管理、手工作业以及蔬菜种植等,同时将病人日常生活全权交由病人自行处置;(4)出院前期,护理重点在于针对病人的自卑感、悲观以及恐惧等不良情绪给予护理干预,通过健康宣教以及座谈会等来讲授相关精神疾病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采取药物自我处置以及症状自我监控,为病人回归社会做好准备;(5)出院以后,由两名主管护师着急病人亲属采取家庭驾驭,其中包括有讲授病人的婚姻、生育、社区康复以及家庭监护等相关内容,时间為六个月。
1.3 临床评价标准
对病人采取NOSIE-3-总评估:观测时点总评估分-入组时点总评分;护理人员采取N-BPRE总分:入组时点评分-观察时点评分,每隔14天评定1次。另外,出院以后采取SDSS进行评定[1]。
1.4 临床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NOSIE-30和N-BPRE评分情况对比
临床干预以后,试验组的NOSIE-30(观察量表)各个因素的评分以及N-BPRS(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病人出院以后SDSS评分情况对比
出院以后试验组的SD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由一组症状群所组成的临床综合征,它是多因素的疾病。尽管目前对其病因的认识尚不很明确,但个体心理的易感素质和外部社会环境的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已被大家所共识。无论是易感素质还是外部不良因素都可能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同患者其发病的因素可能以某一方面较为重要。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精神分裂症通常需要和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强迫性神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长期住院隔绝了正常的社会生活,时间长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其社会功能缺陷。根据相关报道表明[2],精神科的治疗与康复属于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果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则是最为理想。精神科护士和病人的接触最多,也最为密切,其不只是治疗的执行这,同时也是病人日常活动的组织以及管理者,因此,精神科护理工作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根据相关报道表明[3],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能够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良好控制,并可以使病人的社会功能缺陷得到明显改善,进而使患者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本文结果显示,试验组的NOSIE-30(各个因素的评分以及N-BPRS总分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以后试验组的SDSS评分要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基本相同。
总之,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7.
[2]王俊,许爱宏,张红梅,等.精神分裂症恢复期心理社会干预的对照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11,14(3):189-190.
[3]瓮永振,向应强,陈学清,等.精神分裂症院内康复措施及其疗效的一年随访[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2,35(1):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