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记者跟随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现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高级顾问袁立本到下属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一航贵航集团)考察受中国一航委托实施的定点扶贫工作。这已是袁立本委员第27次来贵州扶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开展至今16年,他当了15年中国航空工业系统的扶贫领导小组组长。15载,扶贫路,他走了两万五千里;15载,他年年深入贵州镇宁、关岭、紫云和普定等贫困县、一类贫困村开展扶贫工作。
15年来,袁立本把自己的许多心血花在了扶贫工作上,他将传统的“输血”扶贫为主转为“造血”扶贫为主,以扶贫先扶智,建立起了八个航空希望学校,开办了十几个“希望班”、“蓓蕾班”,资助上千名山村贫困孩子读书;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开发山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建立扶贫“造血”机制,引领数以千计贫困农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只羡“罗仙”不羡仙
汽车穿过一条150多米长的隧洞后,眼前豁然一亮: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片坝子,清清的小河,绿油油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浓郁的复古建筑……青山绿水间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呈现在面前,这正是全国闻名的罗仙村。隧道是罗仙人耗时12年开凿的汪家关隧洞,它打开了罗仙村通向富裕的山门,谱写了一曲不屈不挠的壮丽诗篇,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当代愚公故事,也锤炼了罗仙人的斗志,铸就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罗仙精神”。
帮扶罗仙村,加快罗仙村扶贫开发步伐,中国一航贵航集团义不容辞再次担负重任。
随行的中国一航贵航集团党委书记江超介绍:“在中国一航的大力支持下,贵航集团专门制定了《对口帮扶罗仙村方案》,明确了帮扶的具体项目,同时对双阳厂的实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一年多来,双阳厂紧紧围绕‘罗仙’、‘山鹰’精神,从党建交流、河道整治、教育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帮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袁立本一行在参观村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查看蔬菜大棚后,考察了重点帮扶项目罗仙村河道整治工程。记者看到河道堡坎、步行堡坎、植树已完工。随行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脏水河,而现在河道和两岸的路都已经修好了,并且栽上了观赏树木,河水也清了,路面硬化可以通到每家每户门口了,很多村民正在按村里统一要求改建复古的“农家乐”建筑,有些已经开始对外营业了。
看到村民日子正一天比一天红火。一路走来,袁立本委员不断点头称赞。他动情的嘱咐随行的领导和当地群众:“组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是农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关键。用帮扶资金投入支持党支部的工作,只要党支部的工作真正加强了,就能调动好、组织好他们自身改变面貌的积极性,这是最根本最巨大的力量,也是我们党建扶贫的最根本的目标。”
“北京来的村支书”
今天考察的是中国一航贵航集团云马飞机制造厂、永红机械厂和安大锻造厂对口扶贫单位——镇宁自治县马厂乡、大山乡。
袁立本委员首先来到云马飞机制造厂帮扶的本寨村了解该村进村公路的改建工程情况,他说:“经济要发展,公路必先行,路修好了,可以把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大山,从而有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村党支部活动室,袁委员对该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满意,他指出:“依靠党支部,小康不是梦,只有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永红机械厂帮扶的牛田村,当看到该厂资助13万元修建的村党支部办公室正在破土动工时,袁立本委员异常高兴,一再叮嘱该厂领导要帮助该村把基层党的阵地建设好,同时要着眼于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
在大山乡养马村,由云马厂帮扶的街道硬化项目已全部连通,当地的村干部邀请袁老进村走一走,看一看。当看到一个孩子正在门口扒在椅子上写作业,袁老走上前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不慌不忙地做了回答。袁老将自己用了多年的钢笔送给孩子留作纪念,并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在考察中袁立本指示随行的中国一航贵航集团党委书记江超“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按照上级精神一如继往开展好帮扶工作,让当地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党建扶贫受益者,让党建扶贫的种子在帮扶点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本寨村考察时,袁老戏称自己是本寨村村支书,陪同的马厂乡党委书记王兴伦则亲切的称袁老为“北京来的村支书!”。随行的同行童先生告诉我,他多次随袁老考察扶贫,目睹了当地农民、学校、小学生们对袁老的尊敬和爱戴。每次袁老来,他们都会与袁老促膝谈心。此时的袁老更像是一名村干部,与村长、村民谈种植、谈收成、亲密无间。
袁老虽位居庙堂,但心系百姓,胸怀扶贫,这是大家共同的体会。
“瑞金”星火,足以燎原
按日程,我们要去关岭县板贵乡实地察看花椒基地的建设。一路走来,所见却是一片喜人景象:家家户户都建了漂亮的砖瓦房,在春天的雨露下,整个村子被片片绿叶装点,串串花椒蕾吐露着芬芳,人们笑容满面。
时间追述到1997年,这里95%是岩山,5%的零星土地,却有年平均3000多吨的水土流失模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农民连最根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能靠国家救济粮维系生活。甚至有关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地已经不适合人居住,建议尽早搬迁。同样是1997年,在中国一航的领导下,由贵航扶贫办组成的考察团到板贵乡考察后,与县政府商量,决定因地制宜,率先果断投入扶贫资金7万元,试种300亩花椒。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种花椒大潮在这个寂静的峡谷里涌动起来,2007年,板贵乡的花椒种植已达到2万亩,产值近7000万元。当地人们亲切的称当年试种的300亩花椒为“瑞金”,它为板贵花椒闻名全国点亮了星星之火。
随行的当地领导介绍,截止2007年板贵乡的贫困人口已经从种植花椒前1997年的3072人减少到746人,人均收入从651元增加到1890元,30%的农民买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同时,伴随着花椒林的扩大,石漠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遏制。目前,林草覆盖率已从1997年的14-16%提高到21-29%,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20万吨,新增蓄水22-48万立方米。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生态农业之路,在板贵乡已见雏形。并成立了专业的板贵花椒公司,解决了农民卖花椒的问题,初步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
袁立本委员欣慰的叮嘱随行的中国一航贵航集团扶贫工作负责人说: “7万元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我都没想到。这对我们今后的扶贫工作是个启示,要因地制宜选好项目,该投入的坚决投;只要负责任、动脑筋,我们就能花小钱办大事。”
茶香入心亦醉人
车辆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放眼望去,裸露的石岩披上了绿装,一片郁郁葱葱,满山生机盎然。远处的采茶人正在忙碌地赶采春茶。
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来到了中国一航贵航集团黎阳厂对口帮扶的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考察茶叶基地建设情况。在村委会做短暂的休息之后,袁老执意要到茶园去看一看。
看着满山遍野的茶树,焕发着勃勃生机,袁老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采茶的队伍中去。袁老一边采摘春茶一边介绍说,紫云县磨干地区是贫困山区,但当地的土层深厚,土质有机质含量高,海拔高度、气候十分适于茶叶生长,茶叶开园时间较其他地区早半个月,素有安顺“第一壶”之称。周边地区有茶园2000多亩,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由于距茶厂远,采摘的茶叶不便长途运输,买卖十分困难,鲜茶也卖不出好价钱。1997年黎阳厂决定在对口帮扶的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投资建设800亩茶叶基地。为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2002年又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0万元,建设了磨干有机绿茶厂,在解决农民卖茶难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又资助板当镇11万元,帮助茶厂扩种500亩茶场。
当得知今年的明前茶好于去年,又获得了大丰收时,如同品味到香茗。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人心亦醉人。在淡淡的茶花香中,袁老对村民们说:“明年这个时候我还要来,来看看你们村的变化。”
委员扶贫没有终点
多彩贵州,2008年的春天,我和贵州有个约会,春暖金黔大地,我们所到之地、是期待、是笑脸、是希冀……
这只是袁老15载扶贫工作的一小部分,袁老一直担任集团公司扶贫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一航拥有一支以贵航集团公司上至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下至企事业单位厂长、书记及普通员工组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扶贫工作队伍。他们将承载中国一航20多万名员工的爱心不断传递,谱写新时期军工为民的崭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袁老在担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我国扶贫事业发展不断建言献策。在2006年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搞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想法》的建议中认为“开发式扶贫必须要强调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技指导(农、牧、林),调动农民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他提醒人们“只有使广大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了解农村脱贫、富裕必然是个长期历史过程的基本国情,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而切实可行的脱贫战略,把扶贫工作搞得更加扎实。”建议中央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适当集中力量,重点搞好示范村、示范项目,使社会扶贫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袁老总结了十几年扶贫经验,认为“致富先立志、扶贫先扶智”,提出应《加大贫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力度》,建议在贫困地区多建立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紧密与农村发展需要相结合,还可设置一些培养专门技能的课程,使农村出外打工的毕业生尽可能的拥有一技之长。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年龄,避免未成年人过早的步入社会,且对社会的安定和农村青少年的成长乃至新农村的建设都大有好处。
如今袁立本委员因为年龄原因,已经不再担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但袁老的扶贫事业还在继续。正如他在委员心得中所写“委员中有许多是原来各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他们有着丰富的从政阅历,经历过成长和挫折,观察问题更加客观、历史和全面。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离开了现职岗位,也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顾虑,能更真实地反映情况和问题。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加之丰富的领导岗位的阅历,就能更客观、更深刻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袁老15年不懈扶贫的路还在继续着,正如贵州人民所期待的,这条路将越走越远,将凝聚党和国家、集团、贵州等各方力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的一枝绚丽的奇葩,绽放无限花蕾,将温暖传递给贵州各族人民。
15年来,袁立本把自己的许多心血花在了扶贫工作上,他将传统的“输血”扶贫为主转为“造血”扶贫为主,以扶贫先扶智,建立起了八个航空希望学校,开办了十几个“希望班”、“蓓蕾班”,资助上千名山村贫困孩子读书;帮助贫困地区人民开发山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建立扶贫“造血”机制,引领数以千计贫困农民逐步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只羡“罗仙”不羡仙
汽车穿过一条150多米长的隧洞后,眼前豁然一亮: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一片坝子,清清的小河,绿油油的田野,劳作的人们,浓郁的复古建筑……青山绿水间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呈现在面前,这正是全国闻名的罗仙村。隧道是罗仙人耗时12年开凿的汪家关隧洞,它打开了罗仙村通向富裕的山门,谱写了一曲不屈不挠的壮丽诗篇,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当代愚公故事,也锤炼了罗仙人的斗志,铸就了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罗仙精神”。
帮扶罗仙村,加快罗仙村扶贫开发步伐,中国一航贵航集团义不容辞再次担负重任。
随行的中国一航贵航集团党委书记江超介绍:“在中国一航的大力支持下,贵航集团专门制定了《对口帮扶罗仙村方案》,明确了帮扶的具体项目,同时对双阳厂的实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一年多来,双阳厂紧紧围绕‘罗仙’、‘山鹰’精神,从党建交流、河道整治、教育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多项帮扶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袁立本一行在参观村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查看蔬菜大棚后,考察了重点帮扶项目罗仙村河道整治工程。记者看到河道堡坎、步行堡坎、植树已完工。随行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年前这里还是一条脏水河,而现在河道和两岸的路都已经修好了,并且栽上了观赏树木,河水也清了,路面硬化可以通到每家每户门口了,很多村民正在按村里统一要求改建复古的“农家乐”建筑,有些已经开始对外营业了。
看到村民日子正一天比一天红火。一路走来,袁立本委员不断点头称赞。他动情的嘱咐随行的领导和当地群众:“组织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是农村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关键。用帮扶资金投入支持党支部的工作,只要党支部的工作真正加强了,就能调动好、组织好他们自身改变面貌的积极性,这是最根本最巨大的力量,也是我们党建扶贫的最根本的目标。”
“北京来的村支书”
今天考察的是中国一航贵航集团云马飞机制造厂、永红机械厂和安大锻造厂对口扶贫单位——镇宁自治县马厂乡、大山乡。
袁立本委员首先来到云马飞机制造厂帮扶的本寨村了解该村进村公路的改建工程情况,他说:“经济要发展,公路必先行,路修好了,可以把农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大山,从而有效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村党支部活动室,袁委员对该村基层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感到十分满意,他指出:“依靠党支部,小康不是梦,只有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才能真正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永红机械厂帮扶的牛田村,当看到该厂资助13万元修建的村党支部办公室正在破土动工时,袁立本委员异常高兴,一再叮嘱该厂领导要帮助该村把基层党的阵地建设好,同时要着眼于把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为党员。
在大山乡养马村,由云马厂帮扶的街道硬化项目已全部连通,当地的村干部邀请袁老进村走一走,看一看。当看到一个孩子正在门口扒在椅子上写作业,袁老走上前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孩子不慌不忙地做了回答。袁老将自己用了多年的钢笔送给孩子留作纪念,并鼓励孩子好好学习。
在考察中袁立本指示随行的中国一航贵航集团党委书记江超“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按照上级精神一如继往开展好帮扶工作,让当地人民群众成为真正的党建扶贫受益者,让党建扶贫的种子在帮扶点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本寨村考察时,袁老戏称自己是本寨村村支书,陪同的马厂乡党委书记王兴伦则亲切的称袁老为“北京来的村支书!”。随行的同行童先生告诉我,他多次随袁老考察扶贫,目睹了当地农民、学校、小学生们对袁老的尊敬和爱戴。每次袁老来,他们都会与袁老促膝谈心。此时的袁老更像是一名村干部,与村长、村民谈种植、谈收成、亲密无间。
袁老虽位居庙堂,但心系百姓,胸怀扶贫,这是大家共同的体会。
“瑞金”星火,足以燎原
按日程,我们要去关岭县板贵乡实地察看花椒基地的建设。一路走来,所见却是一片喜人景象:家家户户都建了漂亮的砖瓦房,在春天的雨露下,整个村子被片片绿叶装点,串串花椒蕾吐露着芬芳,人们笑容满面。
时间追述到1997年,这里95%是岩山,5%的零星土地,却有年平均3000多吨的水土流失模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农民连最根本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只能靠国家救济粮维系生活。甚至有关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认为,当地已经不适合人居住,建议尽早搬迁。同样是1997年,在中国一航的领导下,由贵航扶贫办组成的考察团到板贵乡考察后,与县政府商量,决定因地制宜,率先果断投入扶贫资金7万元,试种300亩花椒。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种花椒大潮在这个寂静的峡谷里涌动起来,2007年,板贵乡的花椒种植已达到2万亩,产值近7000万元。当地人们亲切的称当年试种的300亩花椒为“瑞金”,它为板贵花椒闻名全国点亮了星星之火。
随行的当地领导介绍,截止2007年板贵乡的贫困人口已经从种植花椒前1997年的3072人减少到746人,人均收入从651元增加到1890元,30%的农民买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同时,伴随着花椒林的扩大,石漠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遏制。目前,林草覆盖率已从1997年的14-16%提高到21-29%,每年可减少泥沙流失量20万吨,新增蓄水22-48万立方米。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的生态农业之路,在板贵乡已见雏形。并成立了专业的板贵花椒公司,解决了农民卖花椒的问题,初步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
袁立本委员欣慰的叮嘱随行的中国一航贵航集团扶贫工作负责人说: “7万元起了这么大的作用,我都没想到。这对我们今后的扶贫工作是个启示,要因地制宜选好项目,该投入的坚决投;只要负责任、动脑筋,我们就能花小钱办大事。”
茶香入心亦醉人
车辆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放眼望去,裸露的石岩披上了绿装,一片郁郁葱葱,满山生机盎然。远处的采茶人正在忙碌地赶采春茶。
在蒙蒙的细雨中,我们来到了中国一航贵航集团黎阳厂对口帮扶的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考察茶叶基地建设情况。在村委会做短暂的休息之后,袁老执意要到茶园去看一看。
看着满山遍野的茶树,焕发着勃勃生机,袁老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采茶的队伍中去。袁老一边采摘春茶一边介绍说,紫云县磨干地区是贫困山区,但当地的土层深厚,土质有机质含量高,海拔高度、气候十分适于茶叶生长,茶叶开园时间较其他地区早半个月,素有安顺“第一壶”之称。周边地区有茶园2000多亩,茶叶资源十分丰富。由于距茶厂远,采摘的茶叶不便长途运输,买卖十分困难,鲜茶也卖不出好价钱。1997年黎阳厂决定在对口帮扶的紫云县板当镇硐口村投资建设800亩茶叶基地。为更好的保证农民的利益,2002年又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0万元,建设了磨干有机绿茶厂,在解决农民卖茶难问题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2006年,又资助板当镇11万元,帮助茶厂扩种500亩茶场。
当得知今年的明前茶好于去年,又获得了大丰收时,如同品味到香茗。莫道醉人唯美酒,茶香人心亦醉人。在淡淡的茶花香中,袁老对村民们说:“明年这个时候我还要来,来看看你们村的变化。”
委员扶贫没有终点
多彩贵州,2008年的春天,我和贵州有个约会,春暖金黔大地,我们所到之地、是期待、是笑脸、是希冀……
这只是袁老15载扶贫工作的一小部分,袁老一直担任集团公司扶贫领导小组的组长,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一航拥有一支以贵航集团公司上至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下至企事业单位厂长、书记及普通员工组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扶贫工作队伍。他们将承载中国一航20多万名员工的爱心不断传递,谱写新时期军工为民的崭新篇章。
值得一提的是袁老在担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我国扶贫事业发展不断建言献策。在2006年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进一步搞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想法》的建议中认为“开发式扶贫必须要强调转变观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技指导(农、牧、林),调动农民自身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他提醒人们“只有使广大群众、各级领导干部真正了解农村脱贫、富裕必然是个长期历史过程的基本国情,才能制定出更加科学而切实可行的脱贫战略,把扶贫工作搞得更加扎实。”建议中央单位、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进一步推进扶贫工作时“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适当集中力量,重点搞好示范村、示范项目,使社会扶贫发挥更大作用。”2007年袁老总结了十几年扶贫经验,认为“致富先立志、扶贫先扶智”,提出应《加大贫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的支持力度》,建议在贫困地区多建立一些职业技术学校,课程设置紧密与农村发展需要相结合,还可设置一些培养专门技能的课程,使农村出外打工的毕业生尽可能的拥有一技之长。这样做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年龄,避免未成年人过早的步入社会,且对社会的安定和农村青少年的成长乃至新农村的建设都大有好处。
如今袁立本委员因为年龄原因,已经不再担任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但袁老的扶贫事业还在继续。正如他在委员心得中所写“委员中有许多是原来各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他们有着丰富的从政阅历,经历过成长和挫折,观察问题更加客观、历史和全面。他们之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离开了现职岗位,也免除了很多不必要的顾虑,能更真实地反映情况和问题。站在旁观者的位置,加之丰富的领导岗位的阅历,就能更客观、更深刻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
袁老15年不懈扶贫的路还在继续着,正如贵州人民所期待的,这条路将越走越远,将凝聚党和国家、集团、贵州等各方力量,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史上的一枝绚丽的奇葩,绽放无限花蕾,将温暖传递给贵州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