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要求下的生物学教学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sini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学生学习生物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普遍不高。那么,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呢?如何才能实现既要课改,又要教学质量呢?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观念: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路人
  新的课程标准所赋予生物教学的任务明确指出:生物教学的第一任务,就是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布置教学内容让学生“先学”,就是让整个课堂成为学生的战场、赛场和演场,就是学生义无反顾的鏖战、竭尽全力的拼搏、淋漓尽致的表演;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老师再教,就是教师战场外的命令、赛场边的指导,镜头后的点拨。这样的课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课堂成了学生的竞技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只是引路人,做到“惜言如金”,轻松自如地做好适时点拨,要求对症下药,击中要害,一针见血,点石成金。在教学中我力争让每一个学生能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并能形成持续的生物学习兴趣。如在分析《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时,让学生讨论环境恶化时怎样防止和消除;另外,在讲《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与学生共同分析基因工程的研究是否应谨慎地加以限制,可不可以克隆人;再比如在讲《计划生育》相关内容时,与学生共同探究如何应对世界人口的过快增长。
  二、不再亦步亦趋,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学
  现行的初中生物教材,在内容选取、体系编排、文字叙述、插图、练习等方面都注意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考虑教法的同时,仔细研究学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实行课件展示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学辅导法、实验探究法等,多种形式并举,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堂效果。
  生物学科本身有自己的优势,生物现象的千变万化、生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实验手段的多样性,新的生物科技不断出现。这一切都是进行生物教学的材料和内容,很容易激起学习生物的兴趣,也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素材。所以我想:要充分利用好生物教学资源,我们的课堂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的一方沃土。如在讲《鱼的呼吸》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鱼生活在水里,利用鳃从水里得到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微妙科学。教学中我对这部分的内容这样来处理:
  第一步:设疑激思——点出自学目标
  (1)活鱼的鳃是什么颜色的?(2)鳃的颜色为什么会是红的?(3)鱼用什么方式保证了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连续不断地从水中得到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假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第二步:追波逐源——检测自学效果
  我将事先放有金鱼的玻璃缸放到了学生面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水中的金鱼,并据此说出自己发现到的问题,比比谁发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科学价值。学生的求知意识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金鱼的眼睛总是睁得大大的?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很鲜艳?为什么金鱼的颜色多种多样?为什么金鱼喜欢停留在水的上层?为什么在河流中找不到金鱼?……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活学活用,认真实践“指导与运用”
  现在的各级考试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考查,其中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学习素质的核心。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过程中,却有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只是对孤立的知识点机械性记忆和理解,就事论事,割裂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对知识点之间关系的融合性理解与应用,窒息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这就要求生物学教师应掌握迁移理论,用迁移理论指导生物学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生物教学不但要完成基本生物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尽量使生物知识存在于生活的大环境,掌握与生物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做到举一反三。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认真搜集考纲和新科技新发现相关的内容,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分内容分小组的研究相关领域。在共同交流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真正做到“指导与运用”。
  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从而达到了业内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目的。
  四、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当堂训练
  作业和检测是对老师教学效果检测的尺子,是测定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绳。我每节课都确保留15分钟进行当堂检测教学效果。这样,把学生的作业留在课堂上像考试一样的紧张完成,要么当堂反馈矫正,要么下课就收上来。课外不布置作业,学生在学校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回家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轻松学习,查漏补缺。
  总之,我认为生物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思路,使教师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动上赶上时代教育发展的新步伐。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物教师转变观念,拓宽思路,改变方法,以全新的思路,全新的方法投入到生物新课标改革中,带领学生走进新的未知的生命科学领域,让他们超越前人,走进新的科学领域。
  
其他文献
小学书法教学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小学阶段由于重视文化课知识,往往忽略了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很多中小学校书法教师还没有突破零,因此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低落。笔者多年书法教学的
课外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阅读兴趣拓展视野,经常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今后习作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泛读法是一种有效而快速
介绍了运用水泥高压旋喷桩对正发生沉降的建筑物进行加固的方案.分析了使用该方案的理由,并给出了本次施工的地基土质情况.
结合实际,简单介绍了闻喜县职教中心的总体规划,并就其单体设计进行了详细说明,探讨了在狭长地形中学校的布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