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所以,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学生问问题,其本质就是学生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学习将更有效。
对学生进行问问题策略的教学,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课如果能够创设一种贯彻整个科学课的问问题的策略,那么将会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发现,在预测环节、探究环节、讨论环节进行问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
一、观察时疑问——展现预测思维
预测,是科学课中一个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问问题,特别是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当然,预测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提高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充分调动眼睛、嘴巴、耳朵、手、鼻子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充分调动自己的前概念,进行合理的预测,发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里,就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会问个为什么,而且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要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我们提倡学生问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在进行遴选、比较的时候,要选择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蜗牛(一)》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几只蜗牛,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请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往往会问:“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怎么爬行……”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增强问问题的意识。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蜗牛,直接让学生问问题,是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在初步观察基础上生发的新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开始。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而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学科学课堂是充满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课堂,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对学生主动性思维的有效训练。
二、探究中疑问——挖掘思维深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是科学课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探究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好是能够促进他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思考,是和科学课中所提倡的实证主义相符合的。
例如,在教学《蜗牛(二)》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时候,把蜗牛放在青菜叶、香蕉、橘子、苹果的中间,让学生观察蜗牛到底喜欢往哪里爬。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提问。如当学生看到蜗牛在橘子上嚼了一会儿,又爬到香蕉上嚼起来,接着爬到青菜上时,学生会问:“是不是蜗牛喜欢吃好几种食物啊?蜗牛的嘴巴的牙齿有多少颗?蜗牛怎么排泄?蜗牛能离开壳吗……”类似这些问题,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探究价值的。
教师应该树立“问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的观念,因为只有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选择其中的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讨论时疑问——扩展思维空间
讨论,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交流,让思想发射出光芒。科学课,要注重学生在科学探究完成以后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从和同伴的对话中修正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获得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做完“点亮小灯泡”活动以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很自然地问道:“还有其他方法能够点亮小灯泡吗?”于是,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了挖掘,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点亮小灯泡,使学生的思维的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可见,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的时候,对于探究活动的思索,远远不能够停止,相反更加深入的思考,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反思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对所知能够有所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主动思维的人,在整个科学课的教学中,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去观察和深入思考,坚持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让疑问伴随科学课堂的始终,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责编杜华)
对学生进行问问题策略的教学,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课如果能够创设一种贯彻整个科学课的问问题的策略,那么将会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发现,在预测环节、探究环节、讨论环节进行问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
一、观察时疑问——展现预测思维
预测,是科学课中一个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问问题,特别是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当然,预测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提高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充分调动眼睛、嘴巴、耳朵、手、鼻子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充分调动自己的前概念,进行合理的预测,发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里,就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会问个为什么,而且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要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我们提倡学生问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在进行遴选、比较的时候,要选择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蜗牛(一)》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几只蜗牛,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请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往往会问:“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怎么爬行……”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增强问问题的意识。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蜗牛,直接让学生问问题,是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在初步观察基础上生发的新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开始。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而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学科学课堂是充满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课堂,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对学生主动性思维的有效训练。
二、探究中疑问——挖掘思维深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是科学课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探究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好是能够促进他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思考,是和科学课中所提倡的实证主义相符合的。
例如,在教学《蜗牛(二)》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时候,把蜗牛放在青菜叶、香蕉、橘子、苹果的中间,让学生观察蜗牛到底喜欢往哪里爬。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提问。如当学生看到蜗牛在橘子上嚼了一会儿,又爬到香蕉上嚼起来,接着爬到青菜上时,学生会问:“是不是蜗牛喜欢吃好几种食物啊?蜗牛的嘴巴的牙齿有多少颗?蜗牛怎么排泄?蜗牛能离开壳吗……”类似这些问题,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探究价值的。
教师应该树立“问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的观念,因为只有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选择其中的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讨论时疑问——扩展思维空间
讨论,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交流,让思想发射出光芒。科学课,要注重学生在科学探究完成以后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从和同伴的对话中修正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获得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做完“点亮小灯泡”活动以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很自然地问道:“还有其他方法能够点亮小灯泡吗?”于是,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了挖掘,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点亮小灯泡,使学生的思维的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可见,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的时候,对于探究活动的思索,远远不能够停止,相反更加深入的思考,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反思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对所知能够有所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主动思维的人,在整个科学课的教学中,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去观察和深入思考,坚持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让疑问伴随科学课堂的始终,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