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疑问伴随科学课的始终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的对待科学学习的态度。所以,在实际的科学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让学生比一比谁提的问题多,谁提的问题好。学生问问题,其本质就是学生主动性思维的训练,学习将更有效。
  对学生进行问问题策略的教学,能够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课如果能够创设一种贯彻整个科学课的问问题的策略,那么将会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我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发现,在预测环节、探究环节、讨论环节进行问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热情,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
  一、观察时疑问——展现预测思维
  预测,是科学课中一个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问问题,特别是问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当然,预测是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教师要提高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充分调动眼睛、嘴巴、耳朵、手、鼻子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充分调动自己的前概念,进行合理的预测,发掘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里,就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从小就会问个为什么,而且是在观察的基础上的问题。
  《课程标准》指出:“要有机会让他们选择感兴趣的探究问题,鼓励他们从探究的过程中生发现新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探究活动,要由扶到放,逐步培养,我们提倡学生问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扶的过程,在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安排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在进行遴选、比较的时候,要选择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蜗牛(一)》一课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几只蜗牛,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蜗牛,请学生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往往会问:“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怎么爬行……”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增强问问题的意识。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蜗牛,直接让学生问问题,是很难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在初步观察基础上生发的新问题,是学生的主动探究的开始。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而教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成功的小学科学课堂是充满了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课堂,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对学生主动性思维的有效训练。
  二、探究中疑问——挖掘思维深度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探究是科学课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探究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而这些信息正好是能够促进他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是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的思考,是和科学课中所提倡的实证主义相符合的。
  例如,在教学《蜗牛(二)》一课时,学生在探究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时候,把蜗牛放在青菜叶、香蕉、橘子、苹果的中间,让学生观察蜗牛到底喜欢往哪里爬。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会生发出新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提问。如当学生看到蜗牛在橘子上嚼了一会儿,又爬到香蕉上嚼起来,接着爬到青菜上时,学生会问:“是不是蜗牛喜欢吃好几种食物啊?蜗牛的嘴巴的牙齿有多少颗?蜗牛怎么排泄?蜗牛能离开壳吗……”类似这些问题,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探究价值的。
  教师应该树立“问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的观念,因为只有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疑问,选择其中的确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研究,才能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讨论时疑问——扩展思维空间
  讨论,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交流,让思想发射出光芒。科学课,要注重学生在科学探究完成以后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因为,讨论的过程,学生能够从和同伴的对话中修正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获得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在学生做完“点亮小灯泡”活动以后,让学生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很自然地问道:“还有其他方法能够点亮小灯泡吗?”于是,学生的思维深度得到了挖掘,让学生尝试用各种方法点亮小灯泡,使学生的思维的创造力也得到了锻炼。可见,在探究活动告一段落的时候,对于探究活动的思索,远远不能够停止,相反更加深入的思考,将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反思自己所学习的知识,对所知能够有所思考,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主动思维的人,在整个科学课的教学中,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感官去观察和深入思考,坚持每个环节,都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让疑问伴随科学课堂的始终,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实践性品德作业指根据教学要求、学生实际,在家庭、学校、社区等能够支持的范围内,以个体、小组、中队等形式完成的,用肢体去实现的所谓“动”的作业。《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延伸课堂教学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和研究社会,使学生不断体验、感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实践体验的作用不仅在于加深
随着传统教育机制向素质教育机制的转变,规章制度的约束已不再是学校管理模式的核心。人在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占据了中心地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育理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与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结合起来,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笔者认为,“依法办学,人文管理”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管理学校、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一、精彩的情境导入——成功的一半  片断一:  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马过河的故事吗?(课件播放小马过河的故事)为什么同样的水深,牛伯伯和小松鼠说的完全不一样呢?  生:因为老牛个子高,所以它觉得水不深;小松鼠个子矮,所以它觉得水很深。  师:原来牛伯伯和小松鼠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标准去测量水深的。标准不同,量得结果也不同。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长度时,需要统一测量的标准。  赏析:片断一以学生耳熟能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就是看学生有无进步或是否有发展。无论课改进行到哪里,有效教学都应是我们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在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就有效教学的策略谈几点
开发背景:  广州是祖国南大门广东的省会,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地方。随着2010年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的临近,广州举世瞩目。为此,我们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爱好体育、向往亚运、争强好胜的特点,组织学生参与开发《品德与社会》的校本课——《2010,广州之约》。  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亚运历史,感受和体验中国运动会在亚运会上的拼搏精神,激发学生的
叶圣陶先生指出,在语言文字训练“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字是基本,说的功夫扎实了,“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多了。这段精辟的话阐述了口语训练的重要性。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交往频繁、信息万变的社会,人们只有通过交往这一载体,开放自己,大量吸收社会信息,丰富各类情感体验,接受社会文化的辐射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才能在社会中立足和发展。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每一位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而语言表达能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绝大部分学生上课全身心地投入,学得开开心心,只有极少数几个学生在场地边嬉戏。对这极少数学生来说,体育课已变成了“休闲课”。这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低于一般水平,没有明显的体育特长,在体育教学中,他们往往得不到关注,往往得到的是训斥和责怪。正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学困生有意无意地或徘徊于体育课边缘,或游离于课堂之外。如何提高体育学困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本文笔者通过在实际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与重要性,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创设有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情境三个方面去探讨农村小学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的成功之处。   一、小学科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及重要性  1.什么是小学科学情境呢?  笔者认为,小学科学的情境创设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新的知识过程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教学资源;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它直观、生动、形象,能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情境创设得好,既可以将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那么,创设
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表达习惯和规则不同,学生容易混淆英汉语法概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把语法教学讲解得既生动活泼,又浅显易懂呢?我以现在进行时为例,进行了以下教学尝试。  一、以形象感知来巩固语法  现在进行时比较抽象,难理解,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在教学这一语法知识点时,先让学生形象感知,真实体会一些相关知识,不作任何要求。  如在教学I can sing时,引出 I can sing, I am 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