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禅香听茶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炎炎夏日,酷暑当空,知了长鸣。心烦。难得周末得一闲,想起约上三五好友,躲避着俗界杂事,找个地方泡茶发呆去。一通电话过去。老板们昨夜忙于应酬现在还在梦乡;上班一族们想必也忙于补休,大清早一切通信手段皆不通。信手再拨通死党茶友的电话,说明来意,居然不谋而合。于是赶紧收拾茶叶茶具,一溜烟地小跑下楼,和两位斋友直奔目的地。
  紫竹林寺,坐落在鹭岛市区内金傍山附近,也算闹中取静。沿着水泥小道,绕过金傍山后面,五六分钟的路程就到了。感觉寺庙有点小,静静的,鸟语花香。可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一打听,紫竹林寺乃是佛教界中著名的闽南佛学院之女众部。也算得上佛教中的高等学府。适逢佛学院入学大考,众多慧根灵巧的比丘尼在走动温习功课。我等不敢喧哗。早打听到寺中有位对茶道颇有造诣的比丘尼。在寺庙寻人时,得来全不费功夫,对面迎来一位面善的小尼。好像有过一面茶缘,自告奋勇地过去说明来意。稍等,小尼回来告知,法师稍候就到。
  小尼引着我等,沿着绿阴如画的清幽小径。踏着青翠的石板路,走往具有闽南建筑风格的用石头建造的客堂等候。进门,几张简洁的实木会议桌和一套气度不凡的红木茶几映入眼帘。爱好实木的我。稍坐,自然是不动声色地观察体验着实木的自然之美。法师来了,简单的寒暄,早得知法师珍藏有很多老茶。我当然不敢班门弄斧。仅从包里掏出几泡新茶和一泡老茶,希望抛砖引玉般一睹法师的上等好茶。
  席间,洁白的盖碗整齐朴素安静地排放在茶盘上,用开水烫过一遍之后,茶碗里正冒着袅娜的热气。掰一小块茶饼入碗,细看茶饼,条索挺拔、纤细、紧实、油润有光泽,色泽墨绿。沿碗壁绕圈注水而入,茶叶在水中微微地翻舞,淡然地伴随着太阳味道的自然香随热气幽幽散发开来,犹如受委屈的小孩负气而出,水色也随着茶香弥漫慢慢泛开淡出黄绿……
  茶汤清澈淡黄,隐约其间的黄绿更是带来了一份清幽无比的心境。边闻边嘬,聆听着法师谈起佛教的源流。谈语间,从南普陀的弘一法师闭关处远至虚云大师当年的修行出鸡足山。神望千山万水。感叹的是,近代高僧的脱俗和博艺。突然间。感觉到这新茶苦涩余香中缺少点什么,醇厚感!对了。缺少的是经过历史和沧桑岁月的陈年老味。其实是心经摸象,微动。提议换一泡老茶品茗。
  从那破脆的棉纸中。掰出一小块褐红油亮的条索分明的老茶饼,轻轻地放入碗中,沿碗壁微微注入温水,慢慢地打开老茶的历史之门;水加温,蟹眼已沸。再提壶注水。老茶独有的经过沧桑岁月的酒红色历史痕迹尽在水色中慢慢地呈现出来,有着琥珀般的晶莹……岁月如歌,听着法师讲起了喝普洱茶的历史,说起武夷岩茶的魅力,谈起铁观音的泡法,从中得知所谓的“茶胆”。茶胆,指的是一泡好茶的中间部分,也许不是最精华,可是它是每泡茶的核心。说的是——泡茶时,要沿着茶的四周慢慢地泡开,不要轻易地惊动它,为的是让“茶胆”的内质随着每一遍泡茶慢慢地渗透出。内敛不张扬。低调洒脱。茗兴正起,法师破天荒地邀请我等俗人到其修行处共茗。那当然是好,我等喜出望外。
  沿着福地而行,突然间,一小尼告知法师,有重要寺庙事务。我等乃知趣告辞。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不免有些遗憾,未睹法师好茶。折回原路,沿石阶而下,自思顿悟:我等上山其实不仅是寻找好茶,重要的是聆听茶叶的诉说。体会“茶胆”的内涵。叹有时遗憾也是一种美,喜欢的不一定要拥有,拥有的一定要喜欢。更叹有时人生犹如“茶胆”,一段感情,一段经历,也许是一辈子的财富,等着你用心地体会呵护着……学会惜福!真是“半日浮生一盏茶,紫竹禅香几忘尘”,也许,未来的日子,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地泡出自己的人生“茶胆”,若干年再回首不知如何?
其他文献
收藏和把玩古茶具,是我热心于中华茶文化的重要动源之一。从小的时候起,我不但开始得到茶的恩惠。品尝到了茶的美妙,而且。通过二十多年的苦苦寻觅,还有幸收藏到数十件古茶具。在所拥有的古茶具中,尤其是那些宋代建窑出产的兔毫盏,始终给了我魔力般的诱惑。于是。我沿着其魔力的指引,去找寻着那些已经久远的,与茶和茶事有关的陈年旧事。  每常把玩和研究这些珍贵的兔毫盏,透过这些已经跨越千年时空的古老茶具,我似乎亲身
期刊
“茶禅一体”或实有一说,只是从来未见。是否本来即是一道偈语,而没有更多的铺陈?如那段“吃茶去”的公案。分明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完全省却了参悟的过程,呈现出来的寥寥数语,不带任何阐释。有缘自得欢喜,无缘权听热闹。吃茶的还去吃茶,参禅的还去参禅,并不担心错会了此中禅机。至弄得茶不是茶,禅也不是禅。如此茶禅一体,吃茶便是悟禅。悟禅比如吃茶,其中况味,当然只有吃茶与悟禅者能够自品心得。只是因了禅的向来无状
期刊
阴雨绵绵的春季,对于茶叶的储存来说,显得特别重要,保管不当,再好的茶品也会失去真味。最佳的贮存方法。应该视不同茶品而决定。  经常有客人带着茶叶到店里和我一起品饮探讨茶叶品质如何。当我打开包装一看,某款本来香气扑鼻的武夷岩茶夹杂着一些令人不适的异味,或者清香型铁观音看起来却好似韵香型铁观音,砂绿的色泽已经变为黄绿色,开汤冲泡之后,香气和茶汤都大为逊色。详细了解之后,才知道他们在保存茶叶时没有在意,
期刊
古往今来,文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留下大量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而且还留下了不少趣味盎然的吟茶联。  茶联在异彩纷呈的茶文化中,可谓是芳香四溢的一朵奇葩!旧时茶馆有:  金鸡未唱水先沸;旭日初升茶溢香。  又有“煮沸三江水”之技,使客人有“同饮五岳茶”之乐。  喝茶的原因是:  身健都缘餐肉少;诗情却为饮茶多。  文人雅士更有:  为爱清香频入座;欣同知己共谈心。  慢品细研时,则:  薰心只觉浓
期刊
说到茶,说到茶道,大家都会联想到广东、福建、四川、云南这样既产茶,又有喝茶传统的地方。可能不太有人会把清韵悠远的茶味跟粗放豪迈的边疆联系在一起。北漂了若干年的我,走过了无数茶乡,喝过不少名茶。而在我心中刻骨的茶香。却是在天山下的那一碗香浓的砖茶。  好像只有西北人才喝那又黑又硬的砖茶,养尊处优的内地人尤其是茶道中人对于这种粗茶尤其不屑。的确,用“下脚料”凑合而成的廉价茯砖是不太上得了台面,可是在我
期刊
受聘“闽北慈善会”顾问,我有缘结识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的住持释泽道法师。每次访问祥寺,存素心、悟茶道的住持总是煮茶礼待,把茶当酒,与我谈禅论道,说理释经。讲述人与茶的自然和谐。  引茶入禅,源于禅宗寺院经济。禅机深厚。法缘殊胜的泽道施茶于我而言道:“茶佛一家,天心永乐也!”自北魏到隋唐,由于政教失融,儒、释、佛三教的论争,佛教曾经历几次毁与兴的洗礼。佛教子弟限于当时的社会实际。开始了佛教世俗化、大众
期刊
禅是什么,禅是拈花一笑的顿悟;茶是什么,茶是举杯轻呷的淡泊;而画,是那心灵感悟在笔尖的坦露。曾几何时。我期待有人能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一幅表现“茶禅一味”的茶画,悬挂于茶室之壁,助我茶兴,引我逸思,那该多好。当然,我的愿望在遇到《一品茶画》之日,终得实现,此虽我之幸,诚也为众茶人之幸事也。  作为潮汕人,自幼喝着“工夫茶”,对茶之偏好已久,是至不可一曰无茶。但近年来我非闲暇之余,从不喝
期刊
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之中。我端起一杯清水。啜上一口,有点甜。自恢复上班以来。上班时间很少品茶,连热水都觉得麻烦,只喝些纯净水。喝白水,也喝出了味道。谁说清水不是茶?  越来越厌倦所谓的茶道、茶人、茶文化,更对所谓的茶主义不明所以。觉得如今茶界中的很多人。不是钻进金钱的洞眼,就是玷污着古人的文化尸骸。平静是从内心散发到茶水中的,而不是一杯茶水可以带来,更不可能在汉服美人的茶艺表演中获得。有人说
期刊
有机茶作为茶叶发展的一个方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理念也是市场选择的必然;在那么多茶人津津乐道“有机茶”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在想,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茶农选择,茶商选择,茶人选择……在此,我们邀请了武夷山茶界的权威人士对四款不同山场、选用不同肥料培育的肉桂进行品鉴,为广大读者揭开有机茶的美丽面纱。    品鉴地:武夷山风情商苑钦品茶庄    品鉴专家  赵大炎:福建著名茶人,原武夷山岩茶总公
期刊
从来佳茗似佳人    女人与茶的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因为女人是水做的,而茶也只有在水中才舒展、绽开、散发出幽幽清香。女人虽然柔情似水、温婉可人,却依旧不失柔中带刚的韧劲,就像茶泡开后照样是挺秀有姿。茶水一样的女人有着茶一样的清新悠远的美。优雅、脱俗,需要细细品味。    闻茶识女人,茶解女人心  女人这杯茶,也许不是一遍就能品透的,需要用心去细细感悟与体味,茶水一样的女人有着茶一样清新悠远的美。闻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