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文化是高校的精髓和灵魂。对刚刚起步的民办高校而言,其大学文化具有发展的特殊性。本文围绕民办高校的特点,就构建独具特色的大学文化进行了分析,旨在发挥民办高校大学文化的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内涵;途径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关于大学文化的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十分明确并为广泛认同的界定。综合各家观点,大学文化应包含如下含义: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他社会单位和教育单位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一届一届的师生;第三,大学文化是传承、创造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笔者认为。大学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广义的大学文化分为4个部分。即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其中。大学精神文化是整个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
卓越的大学往往具有卓越的文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影响力是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气质。这是一流大学所特有的。大学与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同的是,它聚集了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具有追求社会真理与现实,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特殊作用,因而会形成独特的氛围。大学不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存在。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是它的文化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高校间的竞争突破了层次、类型甚至是空问的界限。已经从单一的生源竞争发展为对多种办学资源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什么样的高校更具吸引力?这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人才质量、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将取决于大学的文化内涵。取决于领导干部、教授、学者是不是具有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胸襟和进取的态度。取决于大学的制度和机制是否能够显现较高的治校水平。这些都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起跑线上新的竞争点,并日益引起重视。
二、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先进的大学文化,对形成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现代化大学、保证大学生全面成才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学文化建设却出现了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文化建设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少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操作上,缺乏对大学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大学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大学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忽视了大学文化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偏离了大学文化的作用方向,使目前大学文化建设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色彩,官僚作风、学术腐败日益严重。
如果说上述大学文化在建设中呈现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泛泛层面上的总结。那么对于起步较晚、发展短暂的民办高校而言,在大学文化建设上又有一些不同于公立高校的特殊表现: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根基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大学文化的依托。民办高校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均体现为公益性质。以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为追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也出现了个别民办高校缺乏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为了单纯追逐生源,出现了恶性竞争。加之大环境不是特别成熟,对于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真正做到平起平坐还存在一些瓶颈。这导致民办高校在投入方面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运转,背离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质。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往往比公办高校略低,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入学后他们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压力,此外在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也存在困惑。同时。民办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意识一般较其他学生略强,其思维活跃、能动性强。在民办的机制下,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颇高,但又受到自身人文素养普遍偏低的制约。而教师作为大学文化的另一主体,其对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则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从民办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许多民办高校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出现了或“老”(离退休返聘人员多)或“少”(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多)的现象。同时,民办高校通常实行的是全员聘任制,它与教师的关系基本上是松散的临时雇佣关系,受学校约束少,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客体来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理念的影响。即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清,制度建设松散,同时,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这表现为学校占地少、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师资不稳定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民办高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这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大学文化的忽视。造成了对大学文化的规划不足。
从大学文化精神的培育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起步发展较晚,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园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学校的整体特色以及人才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一所优秀高校的大学精神。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而对民办高校来讲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因此,对民办高校而言,如果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式和方法不做调整,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将在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大学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三、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稳固制度文化建设,凝聚大学文化。稳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这是构建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办高校兴起和建设时期较为短暂,松散而不规范的制度文化造成了大学文化建构的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办学经验的匮乏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欠缺,这不仅造成在学校管理上的松散。也造成教职员工对民办高校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丧失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活力,难以激发民办高校自身的独特魅力。因而。民办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时,要体现自己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到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
第二,弘扬行为文化建设。润华大学文化。师生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方式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校凝聚力、生命力和活力的集中体现。民办高校要将每一个师生参与主体纳入优良行为文化建设的体系中,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点带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如罗晓明先生所提到的“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学风和教风,这是铸造大学文化精神的关键,也是民办高校焕发蓬勃生机的不竭源泉。
第三。厚实物质文化建设。承托大学文化。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整体感,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民办高校特别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的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同时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体现学校的人文思想、办学理念。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第四,锤炼精神文化,塑造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内容是塑造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虽说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但大多民办高校专业特色突出。顺应时代潮流。只要办学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提炼大学精神,就会为民办高校的百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设大学文化,要认真汲取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和内容,提炼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确保大学的社会责任,民办高校必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郭士琪)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内涵;途径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
关于大学文化的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十分明确并为广泛认同的界定。综合各家观点,大学文化应包含如下含义:第一,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所形成的文化,而不是以其他社会单位和教育单位为载体形成的文化:第二,大学文化的主体是一届一届的师生;第三,大学文化是传承、创造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筛选、积淀过程。笔者认为。大学文化就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的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广义的大学文化分为4个部分。即大学制度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和大学精神文化。其中。大学精神文化是整个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
卓越的大学往往具有卓越的文化。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影响力是其独特的内涵和精神气质。这是一流大学所特有的。大学与其他的社会组织不同的是,它聚集了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具有追求社会真理与现实,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特殊作用,因而会形成独特的氛围。大学不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存在。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是它的文化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起点上。高校间的竞争突破了层次、类型甚至是空问的界限。已经从单一的生源竞争发展为对多种办学资源的竞争。在这样的竞争中,什么样的高校更具吸引力?这一方面取决于学校的学科实力、师资力量、人才质量、社会声誉;另一方面将取决于大学的文化内涵。取决于领导干部、教授、学者是不是具有创新的精神、开放的胸襟和进取的态度。取决于大学的制度和机制是否能够显现较高的治校水平。这些都决定了大学文化建设必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新起跑线上新的竞争点,并日益引起重视。
二、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
大学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影响。先进的大学文化,对形成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现代化大学、保证大学生全面成才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大学文化建设却出现了问题,突出表现在过分注重实用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价值意义,使大学文化建设在貌似轰轰烈烈的表面下,渐渐显露出偏离其价值意义的倾向。不少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的操作上,缺乏对大学文化系统而又高位的把握,造成大学文化活动有“形”无“神”;重视物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精神等隐性文化作用。使大学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忽视了大学文化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偏离了大学文化的作用方向,使目前大学文化建设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微乎其微,甚至出现了越来越突出的喧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色彩,官僚作风、学术腐败日益严重。
如果说上述大学文化在建设中呈现的问题主要针对的是泛泛层面上的总结。那么对于起步较晚、发展短暂的民办高校而言,在大学文化建设上又有一些不同于公立高校的特殊表现: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根基而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大学文化的依托。民办高校和其他公办高校一样,均体现为公益性质。以追求真理、崇尚学术自由为追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也出现了个别民办高校缺乏对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为了单纯追逐生源,出现了恶性竞争。加之大环境不是特别成熟,对于民办高校和公立高校真正做到平起平坐还存在一些瓶颈。这导致民办高校在投入方面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良性运转,背离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质。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来看。民办高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往往比公办高校略低,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入学后他们在学习上有较大的压力,此外在经济、生活、就业等方面也存在困惑。同时。民办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意识一般较其他学生略强,其思维活跃、能动性强。在民办的机制下,学生对学校的期望值颇高,但又受到自身人文素养普遍偏低的制约。而教师作为大学文化的另一主体,其对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则起着导向性的作用。从民办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许多民办高校中存在着师资结构不合理现象。出现了或“老”(离退休返聘人员多)或“少”(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多)的现象。同时,民办高校通常实行的是全员聘任制,它与教师的关系基本上是松散的临时雇佣关系,受学校约束少,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学校教风、学风的提高。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客体来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制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指导理念的影响。即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不清,制度建设松散,同时,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这表现为学校占地少、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师资不稳定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大环境对民办教育的期望值普遍提高,民办高校对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而这往往导致了对隐性的大学文化的忽视。造成了对大学文化的规划不足。
从大学文化精神的培育来看,由于民办高校的起步发展较晚,许多民办高校的校园精神尚处于雏形的塑造中,学校的整体特色以及人才规格还需要接受时间和社会的检验。一所优秀高校的大学精神。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和提炼。而对民办高校来讲则是一个更为长期的过程。因此,对民办高校而言,如果大学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方式和方法不做调整,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将在误区中越陷越深,最终使大学文化越来越远离大学的培养目标。
三、民办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途径
第一。稳固制度文化建设,凝聚大学文化。稳固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日趋稳定的独特价值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风俗习惯等,这是构建大学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办高校兴起和建设时期较为短暂,松散而不规范的制度文化造成了大学文化建构的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办学经验的匮乏和教学管理经验的欠缺,这不仅造成在学校管理上的松散。也造成教职员工对民办高校往往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从而丧失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性和活力,难以激发民办高校自身的独特魅力。因而。民办高校在制度文化建设时,要体现自己的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精神文化方面的诉求。给制度以灵魂。强调师生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做人准则,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既能起到强制作用,又能发挥激励规范作用。
第二,弘扬行为文化建设。润华大学文化。师生以教学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方式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体现,也是学校凝聚力、生命力和活力的集中体现。民办高校要将每一个师生参与主体纳入优良行为文化建设的体系中,充分发挥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点带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正如罗晓明先生所提到的“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科技创新,人格本位”。要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学风和教风,这是铸造大学文化精神的关键,也是民办高校焕发蓬勃生机的不竭源泉。
第三。厚实物质文化建设。承托大学文化。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校园文化。体现了学校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整体感,体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民办高校特别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的教学设备,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同时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体现学校的人文思想、办学理念。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精神,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
第四,锤炼精神文化,塑造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内容是塑造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精神形态的文化氛围。虽说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但大多民办高校专业特色突出。顺应时代潮流。只要办学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注重提炼大学精神,就会为民办高校的百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设大学文化,要认真汲取代表人类优秀文化的思想和内容,提炼具有时代特色的大学精神。确保大学的社会责任,民办高校必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朵奇葩。
(责任编辑:郭士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