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总局向广大群众进行推广的健身气功功法已达9种,许多初学者热情很高,纷纷加入到练功的行列,这是十分可喜的。但对于初学者来说,无论选择了其中哪一种功法,都有一个科学练功的问题,也就是说,练功伊始,就得要求自己遵循共同的基本要求,亦即为练功要领。
那么,习练气功的要领有哪些?一般而言,需秉持和把握以下6大要领
1 松静自然的原则
松,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练功姿势中,不论偏于“静”还是偏重“动”的,都有一定的肌肉群处于紧张状态,以维持固定的姿势,但在保持姿势要求的前提下,全身各部肌肉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而在习练姿势时总会要求做到两眉舒展、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等。姿势放松的同时,还要求精神意念放松,即指在练功中要卸除一切思想紧张状态,放弃所有顾虑杂念,使练功者有意识地处于一种轻松舒适的状态。另外,松还指要做到呼吸放松。练功中呼吸要达到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这种呼吸状态,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肋间肌、膈肌、腹肌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训练形成。切忌一开始急于求成,憋气使劲、鼓腹挺腰等用力强练,否则容易出现胸胁胀满,腹部胀痛的紧张症状,反而达不到呼吸深长细匀的要求。
静,相对动而说。指在练功过程中,保持情绪的安宁。人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无时不在紧张工作,气功的入静则可使大脑达到休息的目的,以恢复大脑机能。但是,气功的入静休息与自然睡眠和普通休息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也称气功态,是在静中有动的情况下达到大脑休息、增强脑功能的一种特殊方法。静,除了内在的情绪安宁之外,还包括外部的环境安静。练功时要能做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可以避免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入静。
松与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又可进一步促进放松。故松与静是不可分割的。
所谓松静要“自然”,指练功的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各方面,要顺乎自然而不能勉强硬练。但顺乎自然又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意识的引导下,根据松静的原则进行锻炼。这也是练功入门的基础。
2 动静结合的原则
此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在练功方式上“动功”与“静功”相互配合。因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各有所偏,如能二者相互配合,动静兼修,内外并练,自当更有裨益;其二指练动功时,在外形动作的条件下,思想要安静,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动作上及呼吸上,即所谓以静驭动,动中有静;练静功时,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条件下,可促使内气产生,使气血运行的感觉更为明显,这种内动现象又能促使思想的集中,即所谓静中有动。
如何掌握动静结合的锻炼?需根据习练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练功进度等都是统筹考虑的因素。比如,对于年大体弱者,或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者,可先练静功,待体力恢复、病情好转时再加练动功;如习练者就是要以保健养生为主要追求目的,则可以动静兼练。体力好的以练动功为主,体力差的以练静功为主。在时间次数上,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掌握。一般早晨可以先静后动,以利于白天投入工作;晚上可先动后静,以利安眠入睡。总之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 意气相依的原则
“意”指在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气”指在练功中呼吸的运用和内气运行的感觉。意与气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练气功时须把握和注意的,一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领气,专门在呼吸动作上下功夫。事实上,呼吸的深长细匀,应是在练功过程中情绪安宁、意念集中的基础上自然出现的;二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随气的感觉。在练功中由于内气的增强,会出现各种特殊感觉,如沿经络走向的气流感、电麻感。有的偶而出现后又消失,有的经常出现。如果认为这些感觉是特殊效果,是练功的最终目的,用意加以追求,把思想完全集中在这些感觉上,就容易“走火入魔”。因此在练功中对待各种感觉,要任其自然出现、自然消失,不必过份地把意念力集中到感觉上去。对已出现的各种感觉既不恐惧,也不留恋。这样才能使意气相依的舒适感觉自然产生。
4 练养相兼的原则
“练”当然就是练功。经过一定气功锻炼后,习练者一般会出现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念集中和思想平静的松静舒适的状态,亦即气功中的“入静”状态。那么“养”则是指把这种“入静”状态有意识地保持下去,并使之不断地深入发展,境界更加深化,时间更加延长。
“养”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在练功之后平时的养功以及练功期间的养生。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长期保持养功,可使意念轻微地存于丹田部位,似守非守,所谓“养气存神”,“复命归根”,这样就能使真气不致耗散,日积月累,自然神旺气足。而所谓“养生”,是指练功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养生之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加强平时的修身养性,对练功养功就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 适度的原则
无论调身、调息、调心等等,均要掌握好适当的强度。度即“火候”,火候不到,难以收效;火候太过,物极必反,会起相反的作用,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在意念的掌握上,要做到“若有若无”,所谓“有意似无意,无意又有意”,如果意念过强就是火候太过,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呼吸的掌握方面,也要以适当的强度进行锻炼,才能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状态。呼吸时完全任其自然,与常人一样地“自然呼吸”是火候不及;有意加强呼吸,勉强用力,则又是火候太过,二者都不能达到目的。再如姿势的掌握方面,既要全身放松,舒适自然,又要有最低限度的支撑力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平衡,才能进行练功。如果全身肌肉完全松弛,趋于松懈无力,是火候不及;如有意挺胸收腹,四肢用力,使用僵硬,就是火候太过,都会影响练功效果。
6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习练气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对一般习练者而言,短期内学一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是完全可能的,但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效果,则必须在初练的基础上,长期坚持,不断积累经验和成果,才能达到目的。基础还不稳就欲急于求成,或练得过多过猛,所谓“拔苗助长”,非但不能得到效果,反而产生很多不良后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另一种倾向,即练功松懈散漫,放任自流,不能持之以恒,可能开始有一定效果,但疗效难以巩固。
还有些习练者常常见异思迁,不从身体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病情出发,乱换功法,朝练夕改,盲目追求所谓“高级功”,结果可能是一无所得。这是练功之大忌,必须避免。
那么,习练气功的要领有哪些?一般而言,需秉持和把握以下6大要领
1 松静自然的原则
松,指形与神、身与心的放松。练功姿势中,不论偏于“静”还是偏重“动”的,都有一定的肌肉群处于紧张状态,以维持固定的姿势,但在保持姿势要求的前提下,全身各部肌肉要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因而在习练姿势时总会要求做到两眉舒展、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松胯等。姿势放松的同时,还要求精神意念放松,即指在练功中要卸除一切思想紧张状态,放弃所有顾虑杂念,使练功者有意识地处于一种轻松舒适的状态。另外,松还指要做到呼吸放松。练功中呼吸要达到深、长、细、匀,气沉丹田。这种呼吸状态,是在意念的支配下,使肋间肌、膈肌、腹肌放松的状态下,逐渐训练形成。切忌一开始急于求成,憋气使劲、鼓腹挺腰等用力强练,否则容易出现胸胁胀满,腹部胀痛的紧张症状,反而达不到呼吸深长细匀的要求。
静,相对动而说。指在练功过程中,保持情绪的安宁。人在清醒状态下,大脑无时不在紧张工作,气功的入静则可使大脑达到休息的目的,以恢复大脑机能。但是,气功的入静休息与自然睡眠和普通休息又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功能状态,也称气功态,是在静中有动的情况下达到大脑休息、增强脑功能的一种特殊方法。静,除了内在的情绪安宁之外,还包括外部的环境安静。练功时要能做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可以避免外在环境因素的干扰,以保证入静。
松与静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放松可以帮助入静,入静又可进一步促进放松。故松与静是不可分割的。
所谓松静要“自然”,指练功的姿势、意念和呼吸等各方面,要顺乎自然而不能勉强硬练。但顺乎自然又不等同于放任自流,而是在意识的引导下,根据松静的原则进行锻炼。这也是练功入门的基础。
2 动静结合的原则
此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在练功方式上“动功”与“静功”相互配合。因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各有所偏,如能二者相互配合,动静兼修,内外并练,自当更有裨益;其二指练动功时,在外形动作的条件下,思想要安静,注意力集中在各种动作上及呼吸上,即所谓以静驭动,动中有静;练静功时,在思想安静、意念集中的条件下,可促使内气产生,使气血运行的感觉更为明显,这种内动现象又能促使思想的集中,即所谓静中有动。
如何掌握动静结合的锻炼?需根据习练者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年龄、性别、体质、病情、练功进度等都是统筹考虑的因素。比如,对于年大体弱者,或患有一定程度的慢性病者,可先练静功,待体力恢复、病情好转时再加练动功;如习练者就是要以保健养生为主要追求目的,则可以动静兼练。体力好的以练动功为主,体力差的以练静功为主。在时间次数上,也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适当掌握。一般早晨可以先静后动,以利于白天投入工作;晚上可先动后静,以利安眠入睡。总之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3 意气相依的原则
“意”指在练功中意念的运用;“气”指在练功中呼吸的运用和内气运行的感觉。意与气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习练气功时须把握和注意的,一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领气,专门在呼吸动作上下功夫。事实上,呼吸的深长细匀,应是在练功过程中情绪安宁、意念集中的基础上自然出现的;二是不要片面强调以意随气的感觉。在练功中由于内气的增强,会出现各种特殊感觉,如沿经络走向的气流感、电麻感。有的偶而出现后又消失,有的经常出现。如果认为这些感觉是特殊效果,是练功的最终目的,用意加以追求,把思想完全集中在这些感觉上,就容易“走火入魔”。因此在练功中对待各种感觉,要任其自然出现、自然消失,不必过份地把意念力集中到感觉上去。对已出现的各种感觉既不恐惧,也不留恋。这样才能使意气相依的舒适感觉自然产生。
4 练养相兼的原则
“练”当然就是练功。经过一定气功锻炼后,习练者一般会出现身体轻松舒适、呼吸柔和、意念集中和思想平静的松静舒适的状态,亦即气功中的“入静”状态。那么“养”则是指把这种“入静”状态有意识地保持下去,并使之不断地深入发展,境界更加深化,时间更加延长。
“养”的另一层含义则是指在练功之后平时的养功以及练功期间的养生。练功到了一定阶段,为了长期保持养功,可使意念轻微地存于丹田部位,似守非守,所谓“养气存神”,“复命归根”,这样就能使真气不致耗散,日积月累,自然神旺气足。而所谓“养生”,是指练功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养生之道,“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安作劳”,加强平时的修身养性,对练功养功就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5 适度的原则
无论调身、调息、调心等等,均要掌握好适当的强度。度即“火候”,火候不到,难以收效;火候太过,物极必反,会起相反的作用,甚至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在意念的掌握上,要做到“若有若无”,所谓“有意似无意,无意又有意”,如果意念过强就是火候太过,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呼吸的掌握方面,也要以适当的强度进行锻炼,才能达到深长细匀的呼吸状态。呼吸时完全任其自然,与常人一样地“自然呼吸”是火候不及;有意加强呼吸,勉强用力,则又是火候太过,二者都不能达到目的。再如姿势的掌握方面,既要全身放松,舒适自然,又要有最低限度的支撑力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平衡,才能进行练功。如果全身肌肉完全松弛,趋于松懈无力,是火候不及;如有意挺胸收腹,四肢用力,使用僵硬,就是火候太过,都会影响练功效果。
6 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习练气功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对一般习练者而言,短期内学一些基础知识和一些基本的锻炼方法是完全可能的,但要想得到进一步的效果,则必须在初练的基础上,长期坚持,不断积累经验和成果,才能达到目的。基础还不稳就欲急于求成,或练得过多过猛,所谓“拔苗助长”,非但不能得到效果,反而产生很多不良后果;与之相反的则是另一种倾向,即练功松懈散漫,放任自流,不能持之以恒,可能开始有一定效果,但疗效难以巩固。
还有些习练者常常见异思迁,不从身体的具体情况和实际病情出发,乱换功法,朝练夕改,盲目追求所谓“高级功”,结果可能是一无所得。这是练功之大忌,必须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