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本科生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思路有: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思维,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创建国际化办学实践平台。
[关键词]本科教学;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139-03
随着以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进入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工业4.0时代,以及2015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工业互联网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制造业中。任何产品都涉及软件和无线网络领域,人机交互以及机器间的对话越来越普遍,员工从服务者、操作者逐渐转变成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因此,工业4.0时代的实践对产业链高端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德国认为其传统大学教育理念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需求所制定的,难以培养出能够掌握并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业体系的综合型人才。
全球化创造了世界级的创新能力,为了加快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眼光、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使命和职责。[1] [2]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适应工业4.0时代的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完成的任务。
一、国际化视野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国际工程专业人才。[3]国际业务的不断扩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挑战,还能让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构造新的发展潜力。同时,企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的培养方式、理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大都沿用传统的专业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直接导致了我国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严重不足,[4]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化人才的局面。企业不能只依靠引进国外的国际化人才,应该把目光放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这会更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5]
开展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和研究,有利于让大学生用国际眼光审视自我、发展自我,用国际标准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竞争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6]企业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熟悉掌握国际标准
世界制造业已经超越国界,只有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的产品才能打入全球市场,只有能够开发出标准产品的企业才具有国际竞争力。[6]这就要求国际化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法、国际条约等国际规则,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的国际合作的程序和规则,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企业在实施全球化业务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是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 目前很多企业要求员工能用英文写技术文档,员工需要经常跨越时区出差或派驻在海外工作,另外还有很多外籍员工。因此,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不能只关注技能、技巧,更要培养其跨文化沟通、合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前沿
企业要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具有国际开放意识, 具有敏锐的国际眼光和洞察能力,能够紧盯国际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最新动态,时刻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并根据国内外行业的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理念。不断进行创新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与信息处理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文沟通,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应该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四)全球化就业的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需要、态度和價值观等,慢慢地形成比较清楚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当学生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就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规划职业、人生。
(五)能参加国际竞赛、获国际专业证书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往往接受知识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应试能力较强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是创新人才教育所面临的课题。[7]大学生参与国际竞赛是激励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专注度,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的诸多国际项目也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专业的国际证书。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我国众多高校已积极融入国际化教育的大潮,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投入,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8]然而,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
从重点高等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基本类似, 缺乏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才的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实际工程能力较弱。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多采用输送国外就读模式,虽然能够迅速培养国际化人才,但学生的参与受经济条件限制,学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国际化水平。[9]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在当前高校培养模式下,由于缺乏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工程实践能力较弱,所学习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相关社科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经过企业系统培训很难适应国际项目的要求。
(二)缺乏完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许多高校缺乏全英文专业课程,以及国际化视野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教师教学方法大都延续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较少,形式单一,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同时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师外语水平不足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是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而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则是影响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长期聘请外籍专业课教师受各种原因限制实现难度较大,很多学校目前还不能配备外籍专业教师。而我国大多本土高校教师也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外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强,听、说和外语应用能力较弱,能熟练应用英语思维并全程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较少,从而阻碍了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多采用教师到国外进行访问交流的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学术及外语水平,但是一般只是提升学术方面的能力,对教学技能的提升非常有限,也难以全方位提升国内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水平。[5]
(四) 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战略的核心是人才,未来的机械工程师应能适应日趋国际化的项目需求并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具备国际化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人才培养方法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当前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综合素质不足,缺乏职业精神,缺乏国际化视野以及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思路
企业和高校都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把大规模培养和储备国际化人才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化综合性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着力推进理论、实践和能力培养结合的教学模式。
1.国际化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进全英文教学,构建一个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学”为主线的全英文教学系列课程体系,尽可能采用原版教材,方便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完善的课程体系,[10]同时应设置相关英文文献检索课程。使学生大学四年一直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学习,为其毕业后就业及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做好准备。[11]另一方面,学校可同时构建一个“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相互交替螺旋上升型课程体系,即以理论授课为主线,建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中,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断深入融合,有效实现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学校也可以提供平台和通道增加外籍留学生比例,促进我国文化的输出并让国内高校优秀课程得到广泛的传播。
2.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应增加专业或行业的国际前沿内容,而在专业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也应使用最新国际标准。
3.随着社会国际化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证书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也是对目前学历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因此,学校应在学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对学生获得专业证书的要求,从而适应国际就业市场需求。
4.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势必愈来愈大,在职业生涯相关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以一些国际企业为案例增加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二)革新教学思维,优化教學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可采用过程化考核,在阶段知识讲授结束后设置相关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结构和设备,并运用前沿科技原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考核,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案例来讲授重要专业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学知识以演讲和案例讨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聘用机制,招聘高层次的外国教师以及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杰出青年学者来进行英语教学,同时聘请国外本课程所在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以及跨国公司行业专家举办学术报告和校内讲座,为跨文化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及更有利的环境。[12]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稳定的国外合作院校,发展校级学术与文化交流项目、跨国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实现国内外的有机结合。在师资培养方面,鼓励和选派本校教师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出国培训、进修和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不断增加此人数比例。
(四)校企合作,创建国际化办学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实际操作能力。
1.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设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环节,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国外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国内企业和利用假期到国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3],锻炼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同时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3.和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国际学术活动,让学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同时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制造领域发展的新动態,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走国际化道路,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把握当前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和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波,张志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电子信息类高校为视角[J]. 黑龙江高等教育,2010(195):138-140.
[2] 汤晓燕,云忠.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 大学教育,2016(11):102-103.
[3] 程光.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3(2): 106-107.
[4] 卢苇,蔡圆媛,邢薇薇等. 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76-83.
[5] 韩凤艳. 浅析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 对外经贸,2012(11):143-144.
[6] 林雪莹, 张兰芳.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160-161.
[7] 皮德常, 吴庆宪.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 44-45.
[8] 唐皓,邓鹏程,罗立纳等. 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路径选择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4): 107-109
[9] 邢薇薇,卢苇等. 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34-36.
[10] 王时龙, 王勇勤,唐倩等.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 20-22.
[11] 汤晓燕,云忠,王艾伦.机械工程系列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6(5):104-106.
[12] 吴显英.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J]. 教学研究, 2007(2):140-142.
[13] 陈庆俊,叶泉鹏. 对当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兼谈与印尼华侨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1): 87-89.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键词]本科教学;国际化视野;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12-0139-03
随着以德国为代表的制造业进入了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工业4.0时代,以及2015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工业互联网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制造业中。任何产品都涉及软件和无线网络领域,人机交互以及机器间的对话越来越普遍,员工从服务者、操作者逐渐转变成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和决策者。因此,工业4.0时代的实践对产业链高端的技术人才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德国认为其传统大学教育理念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需求所制定的,难以培养出能够掌握并适应日益复杂的制造业体系的综合型人才。
全球化创造了世界级的创新能力,为了加快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眼光、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使命和职责。[1] [2]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适应工业4.0时代的需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育理念,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对接产业、协同创新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完成的任务。
一、国际化视野要求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国际工程专业人才。[3]国际业务的不断扩展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挑战,还能让企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构造新的发展潜力。同时,企业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工程师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的培养方式、理念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目前大都沿用传统的专业培养方式进行人才培养,直接导致了我国具备国际化素质的人才严重不足,[4]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国际化人才的局面。企业不能只依靠引进国外的国际化人才,应该把目光放在本土人才的培养上,这会更有利于我国企业的发展。[5]
开展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和研究,有利于让大学生用国际眼光审视自我、发展自我,用国际标准评价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竞争力,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6]企业要求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机械类专业大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熟悉掌握国际标准
世界制造业已经超越国界,只有遵循国际标准和规范的产品才能打入全球市场,只有能够开发出标准产品的企业才具有国际竞争力。[6]这就要求国际化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法、国际条约等国际规则,还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国际标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关的国际合作的程序和规则,为企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企业在实施全球化业务发展的过程中, 往往是将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 目前很多企业要求员工能用英文写技术文档,员工需要经常跨越时区出差或派驻在海外工作,另外还有很多外籍员工。因此,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不能只关注技能、技巧,更要培养其跨文化沟通、合作的素质和能力。
(三)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发展前沿
企业要求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要具有国际开放意识, 具有敏锐的国际眼光和洞察能力,能够紧盯国际制造业产业的发展最新动态,时刻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并根据国内外行业的发展趋势,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理念。不断进行创新就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文献检索与信息处理能力,能熟练阅读英文文献和进行英文沟通,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应该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四)全球化就业的能力
在全球化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优势、需要、态度和價值观等,慢慢地形成比较清楚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概念。当学生对自己的天资和能力、动机和需要以及态度和价值观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就能准确进行自我定位,规划职业、人生。
(五)能参加国际竞赛、获国际专业证书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高校大学生往往接受知识能力较强而创新能力不足,应试能力较强而综合应用知识能力较弱,抽象思维能力较强而实际应用能力较弱。如何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是创新人才教育所面临的课题。[7]大学生参与国际竞赛是激励学生充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专注度,通过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企业的诸多国际项目也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专业的国际证书。
二、高校培养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近几年的热点问题,我国众多高校已积极融入国际化教育的大潮,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模式,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投入,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绩。[8]然而,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养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明确
从重点高等院校到普通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基本类似, 缺乏明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人才的特色不突出,毕业生实际工程能力较弱。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仍以考试成绩为主,使学生逐渐失去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多采用输送国外就读模式,虽然能够迅速培养国际化人才,但学生的参与受经济条件限制,学校也并不能真正提高国际化水平。[9]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还需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在当前高校培养模式下,由于缺乏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先进的实践教学环境,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工程实践能力较弱,所学习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相关社科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经过企业系统培训很难适应国际项目的要求。
(二)缺乏完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符合国际化标准的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许多高校缺乏全英文专业课程,以及国际化视野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教师教学方法大都延续以往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较少,形式单一,并没有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同时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不仅会降低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师外语水平不足
国际化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是较强的外语沟通能力,而教师队伍的外语水平则是影响国际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长期聘请外籍专业课教师受各种原因限制实现难度较大,很多学校目前还不能配备外籍专业教师。而我国大多本土高校教师也是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习外语,阅读、写作能力较强,听、说和外语应用能力较弱,能熟练应用英语思维并全程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的教师较少,从而阻碍了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对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多采用教师到国外进行访问交流的模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学术及外语水平,但是一般只是提升学术方面的能力,对教学技能的提升非常有限,也难以全方位提升国内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水平。[5]
(四) 国际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战略的核心是人才,未来的机械工程师应能适应日趋国际化的项目需求并能够解决全球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具备国际化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人才培养方法培养的本科毕业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当前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综合素质不足,缺乏职业精神,缺乏国际化视野以及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三、机械类专业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思路
企业和高校都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把大规模培养和储备国际化人才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为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
国际化综合性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学校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素养培育为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着力推进理论、实践和能力培养结合的教学模式。
1.国际化人才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一方面,学校应积极推进全英文教学,构建一个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学”为主线的全英文教学系列课程体系,尽可能采用原版教材,方便教师学习借鉴国外完善的课程体系,[10]同时应设置相关英文文献检索课程。使学生大学四年一直在全英文教学环境下学习,为其毕业后就业及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做好准备。[11]另一方面,学校可同时构建一个“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相互交替螺旋上升型课程体系,即以理论授课为主线,建立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中,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不断深入融合,有效实现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学校也可以提供平台和通道增加外籍留学生比例,促进我国文化的输出并让国内高校优秀课程得到广泛的传播。
2.在授课内容上,教师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应增加专业或行业的国际前沿内容,而在专业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也应使用最新国际标准。
3.随着社会国际化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证书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也是对目前学历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因此,学校应在学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增加对学生获得专业证书的要求,从而适应国际就业市场需求。
4.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势必愈来愈大,在职业生涯相关课程中,授课教师可以以一些国际企业为案例增加就业指导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二)革新教学思维,优化教學方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用项目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可采用过程化考核,在阶段知识讲授结束后设置相关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结构和设备,并运用前沿科技原理,对学生的整体素质进行全面考核,激发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工程应用中的实际案例来讲授重要专业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所学知识以演讲和案例讨论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报告、沟通交流的能力。
(三)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聘用机制,招聘高层次的外国教师以及在海外留学和工作的杰出青年学者来进行英语教学,同时聘请国外本课程所在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以及跨国公司行业专家举办学术报告和校内讲座,为跨文化沟通创造更多的机会及更有利的环境。[12]另外,学校可以通过稳定的国外合作院校,发展校级学术与文化交流项目、跨国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实现国内外的有机结合。在师资培养方面,鼓励和选派本校教师进行长期或短期的出国培训、进修和赴境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不断增加此人数比例。
(四)校企合作,创建国际化办学实践平台
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既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实际操作能力。
1.在课程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开设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环节,完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2.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国外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到国内企业和利用假期到国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13],锻炼学生的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同时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3.和企业共同组织学生参与相关国际学术活动,让学生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同时能及时掌握国际先进制造领域发展的新动態,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只有走国际化道路,高校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基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可以借鉴国内外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把握当前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课程和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与优化,加强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具有多元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能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波,张志华.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电子信息类高校为视角[J]. 黑龙江高等教育,2010(195):138-140.
[2] 汤晓燕,云忠.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J]. 大学教育,2016(11):102-103.
[3] 程光. 应用型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3(2): 106-107.
[4] 卢苇,蔡圆媛,邢薇薇等. 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 76-83.
[5] 韩凤艳. 浅析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 对外经贸,2012(11):143-144.
[6] 林雪莹, 张兰芳.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4):160-161.
[7] 皮德常, 吴庆宪. 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 44-45.
[8] 唐皓,邓鹏程,罗立纳等. 大学生国际化视野培育路径选择研究[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4): 107-109
[9] 邢薇薇,卢苇等. 国际化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等教育,2012(8):34-36.
[10] 王时龙, 王勇勤,唐倩等. 机械类高水平本科生国际化培养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12(4): 20-22.
[11] 汤晓燕,云忠,王艾伦.机械工程系列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 理工高教研究,2006(5):104-106.
[12] 吴显英.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J]. 教学研究, 2007(2):140-142.
[13] 陈庆俊,叶泉鹏. 对当前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兼谈与印尼华侨企业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实践[J]. 中国成人教育,2016(11): 87-89.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