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這个崇尚速度的快消费时代,一个看起来反潮流的现象诞生了:年轻人对与博物馆有关的一切着了迷,而总给人庄严肃穆感的博物馆,不仅走下神坛和年轻人玩到了一起,还越来越“皮”。近年来,与博物馆有关的文化消费,正在成为年轻人新的生活方式。而越来越会用各种形式跨界讲故事的博物馆,正在迎来一个属于行业的“文艺复兴”。
2015年以来,博物馆的转型与火爆程度有目共睹,大众以百米冲刺的架势争睹文物风采的情景甚至催生了“故宫跑”这样的热词。相关的博物馆应用APP、博物馆游戏、博物馆小程序、博物馆餐饮文创、博物馆数字艺术展和VR互动体验等,使古老的博物馆焕发出了年轻的活力。
陕师大妇博:看见另一半人间生活
2002年6月初的某天晚上,韩日世界杯正如火如荼地举行。屈雅君召唤学生们来家中“吹空调喝啤酒看球赛”,自己却转头和先生去了厨房,两人拿擀面杖轮流擀一张皱巴巴的旧海报,上面画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劳动赚公分的场景。
多年后,谁都不记得当时哪支球队赢得了出线权,只记得屈老师和先生花了一晚上,硬生生把海报给擀平了。
2002年6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妇女文化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师大妇博”,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中的一个分馆)正式开馆。这间屈雅君心心念“向(李)小江承诺过”的中国第一个妇女文化博物馆里,不仅有那张擀平的海报,还有当代中国女性学研究主要奠基人李小江带着研究团队下乡做田野调查时采集来的471件女性人类学藏品。
2019年,这间博物馆中的藏品,已从原来的四百多件增加到两千多件,大多数藏品由民间参观者自发捐赠。从学术界到民间,“陕师大妇博”的背后,有无数在女人和女人之间重新寻找自我的女人,还有在母亲和女儿之间重新认识女人的男人。
没有阐释,它们就是一堆破烂儿
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工作了几十年的屈雅君,在历届学生中的形象,除了“讲课极有趣,本人极热情”“以一己之力建了个博物馆的猛人”外,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是“抠”。
“穿着三十多块钱的衣服,就去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复印纸张时一定要正反面都利用上。”
……
在博物馆开馆之初,为了节流,屈雅君还把自家饮水机、咖啡机、茶叶搬来,供大家使用。博物馆是免费参观的,“走公益道路,不靠门票收益”的原则,是早在1997年博物馆筹建开始,李小江和屈雅君两人共同商定的。她们希望,那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藏品,可以让普通人更了解女性、可以让学者对女性做进一步的纵深研究。
那时,李小江所开拓的当代中国女性学,在国内才起步十几年,屈雅君也是主要学者之一,她们头上悬有无数个未知,女性在人类文明中,仅仅是操持家务的作用么?战争后方的姐妹们,是怎样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这些问题的答案,除了在文献里翻、在个体口述中采集,就是在女性用过的物品中寻找。
陕师大妇博里的藏品就是对各个时期女性的阐释,没有阐释,它们“就是一堆破烂儿”。
所幸,陕西师范大学(以下简称“陕师大”)为这批“破烂儿”提供了地方,“陕师大妇博”一共搬了三次家,从最初的60平米展室,扩展到如今的1100平米大展区。在这里,你可以重新看见,在男性史学视角下被忽视的“另一半人间生活”。
“为什么帝王将相史、改朝换代史,很多女人不爱看呢,没有她们的身影啊,要不就是红颜祸水。我们的研究告诉世人,女人在历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把女人的历史补进去,宏观的大历史才能被激活,因为这才是完整的人间生活。”李小江说。
Women can do everything
博物馆里有留言册,至今积累了十几本,上面有不同语种的留言,中文、英文、日文、韩文、藏文、阿拉伯文等。
有一条留言是:Men can do a lot of things, but women can do everything.据说是一位德国男外教留下的。
和普通博物馆的词条式描述不同,“陕师大妇博”里很多展品上,都尽量仔细地写下主人的故事。即使她们没有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但物件透露出女性的生活痕迹,让人心生敬意。
崭新的缎面枕头,主人是1946年订婚的李凤兰,16岁依风俗与公鸡拜堂,一辈子也没见到因保家卫国而牺牲的丈夫,却保存着少女时代亲手做的陪嫁枕头。 结拜自梳女的照片背后是广东顺德妇女自梳不嫁的风俗。经济独立的女性不愿倚靠男性生活,立志终身不嫁,相互帮扶。老姐妹们看起来坚韧又安逸,几乎算得上今天互助养老的先行者。
还有作为卫生巾替代品的树皮、草须、土灰、破布、旧板鞋;有尖锐毛刺的硬产床;被家族寄予生子热望的挂件……这一件件消失在由男性书写的历史中的“另一半人间生活”物证,在安静的展厅中仿佛发出波涛汹涌的浪潮声。
它们会唤起参观者怎样的情感呢?
“感受到女性的重要与伟大”、“以后要对老婆、妈妈好点”是很多男性的感慨。
“我更尊重自己了。”一位匿名女性写道。
有人曾问,爱是什么?在这间屋子里,爱就是感同身受。
这是我们的博物馆
有了感同身受,就会有理解,有不计回报的支持。
李小江回忆,去地方上做田野采集研究,其中妇联工作人员永远是响应最积极的群体。除此之外,但凡遇上需要沟通的情况,只要对方是女性,局面就很好打开,因为“她们会觉得是在给自己做事,为女人这个群体做有意义的事”。
屈雅君一直记得,西安长安大学某退休珠宝研究专家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大量玉器捐给博物馆,靠着义卖,帮她撑过了早期资金不足的窘境。
吉林延边一位妇联工作人员,知道博物馆还缺少朝鲜族的嫁衣,顶着家庭压力,捐出了自己的嫁衣。按照当地传统,嫁衣其实是“送老衣”,最后要被烧掉的,这位妇联人员的行为没少被妈妈婆婆唠叨。
很多男性参观者,也挑选母亲、姥姥用过的老物品、写过的书信,含泪捐给博物馆。
还有很多人和故事,李小江说到一半,挥挥手,“太多了,感动的事情太多了。”屈雅君补充讲,“除了外界的支持,我们学校的学生也非常支持博物馆!”
从2002年算起,陕师大妇博已建馆17年。一届届陕师大学生,用课余时间到博物馆做义务讲解员,很多人还将其看作大学生涯最骄傲的经历之一。在校内采访时,现任的年轻馆长于雯正在筹备新一届志愿者选拔,被选出来的学生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每周要在博物馆做八个小时义工。我问于雯,为什么历届学生会为这个博物馆投入如此大的热情,她轻轻歪头想了一下,说,“大概是,大家觉得,这是我们的博物馆。”
陕师大妇博不仅是女人的博物馆,也是记载人间生活的博物馆,用李小江的话说,这是属于全人类的博物馆。
手藝薪传:文物修复学校的年轻人们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把神秘的文物修复展示在大众面前,让许多人了解到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作的不易。历经时代的变迁,许多文物进入了沉睡,需要文物修复师还原面貌、唤醒活力。文物修复,既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这个越发浮躁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总是会被光怪陆离的新鲜事物吸引,鲜少能静下心来一直投身一件事情。但在文物修复学校学习的一群年轻人,却静下心来,选择了文物修复师这个用匠心守护古人智慧、用耐心重现古物光芒的冷门职业,立志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传统手艺人。
文物修复师是怎样炼成的?
文物修复是一门涉猎面很广的交叉学科,各种你意想不到的现代化程序和工序,共同让一件蒙尘已久的文物重见天日,所以文物修复师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有物理、生物、化学、文物保护、历史、考古、古代汉语、美术……当然还有最对口的文物修复。全国开设文物修复专业的院校不多,专职为文博行业培养职业技能人才的学校目前只有一家,就是坐落于西安白鹿原上的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
学院的书记孙顺杰介绍说,作为全国九个文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唯一的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把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放在第一位,设有考古发掘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维修保护三个大系,包含了考古探掘技术、考古绘图、文物修复与保护、古建筑维修、古建筑油饰彩画、古代彩塑造型与修复六大专业,其中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学生每年在80人左右,远远不够行业的发展需要。
文保专业的学生一进校门,首先要明白职业道德,学习文物法规、文物保护政策等,然后就是加强素描、色彩、白描等美术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古代汉语、历史学等能够让人更深刻理解文物知识的文化学科的学习。在三年学制中,陶器、瓷器、金银器、青铜器、壁画、玉器、书画等类别的修复都会学到,大一下半学期就开始有实践课了,各类田野、考古工地、博物馆都会有他们的身影。“过去这个行业大多是师徒制,老技工把自己的儿子、亲戚带入行,老师的风格对徒弟影响很大,不管优缺点都会传承下来。没有系统美术课程,徒弟都是照着师傅的画,看着像就好了。”文物修复师郭书侠老师说,“通过学校系统培养的文物修复师,综合素质更全面,学校会将文物法、职业道德、美学知识、审美和历史文化等学习贯穿始终。”
文保学科的教室也与众不同,学校自主研发定做的修复专用工作台上,打磨机、灯光放大镜等专业器械一应俱全,残缺的文物就在这里通过学生们的双手重获新生。学校给学生建立了文物修复标本室,让学生接触不同时代、不同器型的文物,通过不断地练习实践,培养出学生文物修复操作的手感和对文物的感情。在学校的练习,和他们将来在博物馆、工地上所干的活是一模一样的。比如在古建筑彩画的教学中,老师会使用传统的矿物颜料而不是现代的彩漆,因为只有了解传统颜料在不同环境下的显色变化,将来在真正的古建上操作才不会失误。
如今的文物修复一般分三大类,第一种是研究性修复,也叫考古上的修复,修复师需要将文物残缺的部分用石膏修补整齐,但是能明显看到修复痕迹;第二种是陈列性修复,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展出文物就属于这种,远看十分完整,近看则可以看出修复痕迹;第三种是商业性修复,这种修复需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所以也叫无痕修复。郭书侠说,学生主要学习研究性修复,后期会涉及到陈列性修复,商业修复比较少,学校主要是为科研单位提供人才,但如果学生去拍卖公司,也能胜任,修复工作都是相通的。
文物修复技艺薪火相传
央视拍摄的《大国工匠》记录片感动了一票人,随着国家对非物质遗产的重视,大众对手艺的认知也有所变化。但即使一片狂热地研究“工匠精神”、“职人精神”,真正下定决心成为一名手艺人的还是少之又少。
“太苦了”是陕西文物保护专修学院的很多老师对学生实习生活的评价。一线实习的文保学生,干的工作又脏又累,他们在田野不是郊游踏青,而是观察地形、捡拾瓦片,所到之处都是杂草丛生,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有时还会遇到野生动物出没。勘探的洛阳铲也要有力气使用,去实习的新丁用上一天就会满手血泡,腰酸背痛。这是个业务靠水平说话的行业,每个人的操作水平一目了然,完全没法“混日子”。郭书侠说:“文物修复师就像是文物医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的东西越多、修的东西越多,积累的经验和技能就越丰富,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文物修复专业二年级的尚立婧在实验室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着小组作业,今年她的校外实习已经占了学习的大部分时间,在她看来,现场工地作业,男同学劲儿大会比较方便,但是在实验室修复,男女是没有差别的,细心才是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尚立婧今年20岁,比起同龄人显得安静许多,她说因为这个专业总是和文物打交道,自己变得更耐心、更细心,连性子都磨平了。
“等我学成之后就是手艺人,现在只能算半个。”尚立婧觉得遇见这个专业很幸福。学习文物修复源自于她喜欢历史,每当她碰到文物的时候,一股责任感会油然而生,她说:“和其他年轻人比,我们更懂自己的愛好是什么,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职业方向是什么,其实挺幸运的,很多大学生四年学习后就转行,或者很迷惘,学校教的东西在社会上用不上,我们就不一样,转行的非常少,学校学的技能在工作上全都能用上。”虽然工地的日子比较辛苦,但比起在博物馆科室里修复,尚立婧还是更喜欢去现场,她说:“我的梦想是有一天能幸运地参加一个古墓从头到尾的挖掘,探究出一种未知的文化,这是一种非常神圣的感觉,我会非常有成就感。”
文物修复并不“高冷”,但十分磨炼人的耐性。烦琐的修复步骤,需要慢工出细活,除了专业技能和超强的耐心外,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不可或缺,只有一颗沉得下去的心,才能唤醒沉睡的珍宝。
博物馆达人,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在西安,一提到“蛋蛋哥哥”,相信许多热爱历史、喜欢逛博物馆的小朋友都会欢呼雀跃起来。“蛋蛋哥哥”是张和鑫在博物馆界的“大名”,最初源自于在农村小学支教时,名字里的“鑫”字孩子们不会写,他就画了三个圈代替,淘气的孩子就把他叫作“蛋蛋老师”,后来面向孩子进行博物馆讲解与教育活动时,就成了“蛋蛋哥哥”。这位蛋蛋哥哥至今还保持着西安博物院累计讲解一千多小时的志愿者纪录,不仅如此,九年多来,他仅在国内就“刷”了四百多家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达人。
张和鑫是从2012年开始关注博物馆儿童教育的,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通过对数百个家庭的问卷调查,他总结出了十条限制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的负面因素,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孩子走进博物馆听不懂,不爱听。因此张和鑫最先从这个问题入手,编写适合孩子们听的博物馆讲解词。这个工作可不容易,首先你要了解孩子,其次你还要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为此张和鑫还学习了儿童心理学课程,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他的小听众。
给孩子讲博物馆比给大人讲难得多,天文地理、自然物理、艺术科学都得学习。如果孩子问“古代的人没有卫生纸,他们上完厕所怎么办?”就要给他讲解古代的卫生习俗;如果孩子问“为什么三棱的青铜戈要比平面的戈杀伤力大?”就需要从医学、创伤学的角度给出科学的解释。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童博物馆讲师,张和鑫每天都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并且对博物馆里的展品进行各种角度的观察和了解。
儿童博物馆讲师不光是要像“杂货铺”一样包罗万象,还需要基于博物馆既有展览,结合孩子们的认知习惯和接受能力,把知识重新组合排列后传输给孩子们。张和鑫想到了向绘本学习、向迪士尼的儿童电影学习,他们最会讲故事,他们最能抓住孩子们的心,如今,张和鑫家里的绘本已经足够开一家小型绘本馆了。
而对孩子们来说,最吸引他们的学习方式依旧是“游戏式”,可以亲身参与体验的。为此张和鑫给孩子们策划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历史剧”、“博物馆奇妙夜”、“皇宫里的神秘宴会”等。
一直以来,以成人为主要受众的博物馆讲解词很难让孩子们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但在张和鑫独创的活动和讲解下,孩子们在博物馆玩得非常开心。本期,这些带孩子逛馆攻略将一一披露,爸爸妈妈们快来一起学学吧!
第一招:逛博物馆前,家长应提前做好准备
从2012年开始至今,张和鑫先后七次重走丝路,参观了丝路国内段全部相关遗址及博物馆。之所以反复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希望可以更好地在博物馆讲解丝路故事。作为参观者,一些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家长带着孩子去参观博物馆,需要做的行前准备和注意事项就更多了。 蛋蛋哥哥有话说:
首先,一定要对计划参观的博物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比如主要的陈列、开闭馆的时间等,国内大多数博物馆都是周一闭馆,如果不提前查好相关信息很可能会吃闭门羹。
其次,走进博物馆要“三分看,七分听”。由于国内博物馆陈列策展的特殊性,博物馆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还比较“专业”,所以参观博物馆请一个讲解员是非常明智的做法,特别是带孩子参观时。国内大多数的博物馆都会提供讲解服务,一般分为人工讲解和机器导览两种,推荐大家有条件的话尽可能选择人工讲解。
最后,如果是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那么出发前让孩子看一些相关纪录片或者书籍,一定会让你们的博物馆参观收获满满。
第二招:不要让孩子来博物馆“背书”
“一座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2015年习总书记在西安博物院调研工作时说。去博物馆学习知识、开拓视野、提升素养确实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如果将学习到多少知识作为是否有效地参观了博物馆的标准,恐怕就显得太过笼统而且不科学。
蛋蛋哥哥有话说:
具体到孩子,参观博物馆时更应该淡化知识上的要求。相当多的家长带孩子走进博物馆,最常说的三句话是:“你好好听,把老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你记住了没有”、“你听懂了没”。这三句话看似没有问题,可是当你深入分析背后的思维逻辑,你就会发现这三个问题集中反映了很多家长的功利心态以及对博物馆的不理解。
孩子们走进博物馆,第一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如果一开始就把知识学习放到第一位,而且缺乏科学的手段,那么孩子们对博物馆的印象就会很糟糕,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家长们的眼光可以长远一点,把让孩子们爱上博物馆作为目標,让孩子们将参观博物馆内化成一种自觉,成为一辈子的爱好。其次,博物馆对孩子们最大的价值体现在对孩子们的思维与观察力的锻炼,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一定要让孩子多观察、多思考,而不是像上课一样被“灌输知识”。家长们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去观察不同时代展品的材质有什么不同,或者具体到某一类展品上的纹饰有什么特点。这样的引导式参观、陪伴式参观,对于孩子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效的。
第三招:为各种年龄段的孩子选择合适的博物馆
比如走进佛教造像展厅,大人们的关注点是这个是什么佛、那个佛是什么时代的,孩子们问的最多的却是“为什么那么多佛像都缺胳膊断头”。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生活经历的差别,大人和孩子走进博物馆的关注点肯定不会在一个轴线上。
蛋蛋哥哥有话说:
其实为孩子选择博物馆很复杂,但是大致可以沿着这样一个原则进行,将孩子划分成学龄前、小学低段(1到2年级)、小学高段(3到6年级),学龄前的孩子,建议多选择生物自然类博物馆;小学低段的孩子多选择科技类博物馆、民俗体验类博物馆,可以稍微增加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人文历史类博物馆(比如史前遗址类博物馆);小学高段的孩子就可以有计划地以历史为主线,进行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的参观学习。
此外还需要关注一下孩子们的喜好。比如孩子喜欢军事,就带他参观军事类、兵器类展览的博物馆;孩子喜欢动物,就带他去参观自然博物馆,也可以将孩子带到人文历史类的博物馆里进行动物主题的参观,当然这样的尝试需要家长提前做足功课并对参观的内容和路线进行设计。
活动X博物馆
MIX当道,博物馆还有这些新玩法!
我哋省博,劲好玩!
近年来,活化博物馆是热门的议题。从做表情包、拍抖音、开发文创周边,到组织夜游等等,不一而足。博物馆仿佛一夜之间,从高处不胜寒的庙堂之上走进滚滚红尘的人间。什么才是好的公共博物馆呢?定位不一样的展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馆长助理王芳说: “只要是让藏品以及背后的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触摸到、感受到,成为大众生活的创意之源,其活动都值得博物馆尝试,因为这就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啊。”“我哋省博,劲好玩!”已经成了粤博近些年给大众的印象。
在博物馆谈情说爱,身心受益
粤博微博上有个标签“约会博物馆”。王芳发现,现在来博物馆谈恋爱的青年人可真不少。杏黄色的灯光、安静又不过于寂静的空间,以及自带话题的展品,形成了让关系升温的绝佳环境。“多好啊,在我们这儿谈情说爱,身心都受益。”王芳乐滋滋地讲。
玩家指导员:王芳博士
广东省博物馆馆长助理,研究馆员,中国博协专家组成员,中山大学、广州美院博物馆学硕士导师。著有《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为了明天的教育——史密森教育研究》,曾主持策划南越王墓“南越玩国”儿童区、广东省博物馆“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
王芳不觉得在博物馆谈恋爱“有辱斯文”,也不是很在乎来的人是不是一心向学。在她看来,公共博物馆不是高高在上的教育机构,而是把市民当伙伴的公益平台,换句话讲,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在博物馆里享受到乐趣,才是粤博要做的事情,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如何让参观者“轻松参与,尽情地玩”。 粤博死忠粉丝鹿影最近一次在粤博“玩开心”的回忆,是3月参加的“爱美的古埃及人”妆容体验。她跟在“cosplay埃及神职人员的寸头眼镜大哥”讲解员后面,看了一圈儿“尊贵法老同款”化妆管、研磨板,记住一堆“不实用但超有趣的埃及浓妆知识”,诸如“剃光头戴假发是为了防虱子”、“孔雀石粉做的厚眼影能避免苍蝇在眼皮上产卵”等等,在牢记“祥瑞金和深沉黑是流行色”“妆容重点在黑粗眉峰和眼线”等埃及贵妇美妆重点后,跟现场五十多位男女老少参与者,齐齐化起了埃及妆。最后的成妆照片,在鹿影的朋友圈里拿下212个赞,创造了她“2019年第一季度的点赞最高记录”。
而王芳对整场活动最深刻的记忆,来自一对五十多岁的夫妇。先生全程包揽了给太太化妆的任务,手法虽然生涩,最终效果却像模像样。后来太太开心地跟王芳讲:“这是他第一次为我化妆哦。”
人与人的关系,在博物馆中变得更亲密,参与者对世界的感知,也多了一层体验的维度。
The touching place
當前,脱离生活场景的展柜式传统公共博物馆已无法满足现代人的兴趣,未来的博物馆应该是什么样?它会是一个不断产生touching moment的地方么?
在王芳著写的《博物馆︰以教育为圆心的文化乐园》中,有对当代博物馆的功能描述:不仅仅是一栋漂亮的建筑和其中的收藏,更是向外延伸的触角。不管这触角变身为什么现代形式,只要是加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沟通,并利用博物馆资源去服务大众,满足大众需求,就值得鼓励。
她会跟她的学生们反复讲:博物馆的功能体现,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如何通过运营,激发公众创造新文化。
有了这个站位,就不难理解王芳,以及她身后的粤博开展的那些层出不穷的“玩开心”活动。
以教育为核心的文化乐园
粤博做过专门让幼童体验的“文物动物园”儿童专题展(获得2016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优胜奖)。王芳和其团队把展区布置得色彩缤纷,除了展示各式各样的动物元素精品文物外,还设置了许多有趣的互动装置。当孩子们看到各种动物落实在老虎口尿壶(虎子)、大怪兽酒杯(兽形觥)等文物上时,兴奋不已。文物对小朋友来讲,不再是冰冷玻璃展柜中的物件,而是活灵活现的生活。
好玩的活动不一定要在馆内,近年粤博持续在做“无边界博物馆”尝试,比如带着中学生“行走(广东)古驿道”。工作人员前期踩点时发现,古驿道包含梅关古道(《陋室铭》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被贬连州时经过的道路),于是专门请来毕业于英国戏剧教育专业的老师,帮助学生出演刘禹锡人生故事,以沉浸式戏剧体验感受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多变人生的哲学无法以答案和道理的形态灌输,但戏剧教育却能让少年体验、创造,建立起面对人生坎坷的力量。
博物馆和参观者的关系,也在一次次活动中逆转了主动与被动的角色位置。
在《牵星过洋——万历时代的海贸传奇》展中,粤博的工作人员提前九个月邀请学生志愿者,和水下考古队员、考古专家以及粤博馆长一起理清每个展示的步骤和视角。为什么要找非专业的学生来参与呢?“因为以普通人的眼和鼻来碰触,才能让普通人看懂。”王芳说。
后来,这批学生不负众望地生出新的脑洞与花火,做出水下沉船考古动漫脚本、考古专家采访、遍布展厅的知识加油站,甚至体验式逃生游戏。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兴奋,非专业参与者的热情,会让展柜中的文物滋生更多元化的解读。
TIPS:还有哪些博物馆的策划超正?
荷兰国立博物馆:向全世界开源
该馆2016年对全世界开放藏品版权,扩大艺术传播边界。比如与啤酒合作“限量设计版”、制作名画纹身贴等,换句话讲,任何人都可以用博物馆的超清展品图搞点艺术创作。
英国伦敦V&A儿童博物馆:可以吃的展览
这里曾举办了一个可以吃的展览,小朋友可以将飘动在空气中的泡泡吸进嘴巴里,或者拿起一根吸管去品尝欧洲防风草龙卷风的味道。活动方希望能改变孩子们对食物的态度(比如挑食),主动地进入厨房去创造新的奇迹。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起来健身
在非运营时间进入博物馆,在画廊里听着迪斯科音乐、在大理石地板上做运动后的放松和拉伸,嗯,听上去就很有趣对吧?
餐饮X博物馆
MIX当道,博物馆还有这些新玩法!
当古代茶饮遇见现代咖啡馆
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外的故宫角楼咖啡馆,因为“三千佳丽奶茶”、“康熙最爱巧克力”等一系列文创餐饮,在2018年一跃成为最火爆的“网红打卡地”。大众对其的关注,不仅因为这是开在故宫角楼的咖啡馆,更因为其贯穿着故宫的文创思路与产业脉络,是博物馆“餐饮文创”的一次开创性探索,同时也引领了一股文化热潮。 在“故宫热”的影响下,各地都涌现出了非常多的“餐饮文创”产品,陕西丝路旅游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牛荦对于文创产品的研发是这样理解的,“希望它可以固化下来,有更高的传承度,才有更多的保留和传承的意义。”
不一样的咖啡馆
位于西安博物院的荐福咖啡馆是一个“文化+”空间,因为紧邻历史遗迹小雁塔,而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所以咖啡馆取名“荐福”。从博物院西门进入之后,经过一座石拱桥,再穿过一个红墙绿瓦的门洞,古色古香的荐福咖啡馆就出现在眼前了。
作为在博物院里的“餐饮文创”,荐福咖啡馆整体的装修风格都与博物院相契合,无论是馆内的结构设计还是摆放的家居装饰,都充满了新中式的新颖和韵味。初进荐福咖啡馆,首先看到的一定是馆内红色的“福”墙。其实馆名“荐福”的由来除了因为临近小雁塔之外,更因为它是一个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咖啡馆,“福祉千年,来去于心”是荐福一直以来的文化宣传语。
玩家指導员:牛荦
陕西丝路旅游科技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荐福咖啡文创策划、主理人。
与普通的咖啡馆相比,除了装修风格偏中式之外,馆内从来不售卖咖啡豆、水杯等,展示架上都是一些博物院院藏文物的复仿版和用青瓷打造的文创产品。唐代八瓣仕女狩猎纹银杯、秦代高足玉杯、汉代陶耳杯等精致的产品非常受大家欢迎。
荐福咖啡馆通过与博物院合作,把传统的文物赋予了当下时代的新意义,让它飞进寻常百姓家,更有利于让大众了解传统文化、文物,也更有利于传统文化、文物从窄众走向大众。
把小雁塔带回家
外出游玩归家时怎能少了伴手礼?跟其他地方的伴手礼不同,荐福的伴手礼可以说非常具有本地特色。以小雁塔外形为设计元素的“小雁塔绿豆糕”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即便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都会忍不住想带一块缩小版的小雁塔回家!
除了“小雁塔绿豆糕”,荐福的花之客系列糕点也是伴手礼的首选,糕点以博物院院藏文物为设计元素,既好看又好吃,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各种历史文物。比如牡丹糕的创意源自唐代鸳鸯折枝花银碗,寓意富贵吉祥;莲花酥的创意源自元代三彩莲花纹碗,寓意洁净清廉;菊花酥的创意源自宋代四花镜,寓意健康长寿;梅花酥的创意源自明代喜上眉梢玉簪,寓意清雅高洁。
“通过生活的方式传达中国传统文化里最美好的东西给大家”是荐福做糕点的初心。
古人原来这样饮茶
说到喝茶,古人们真是有很多很多丰富的经验。古人最初发现茶,是从口嚼生食开始的,后来演变为煮熟了吃,再后来将茶叶晒干,随时取用。但古人的茶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茶,盐、姜、花瓣、鲜奶都能成为古人茶饮中的调味料。
在荐福你能体验到从唐代到清代的各式茶饮,感受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如果你来荐福,这五款古韵福茶一定要Pick住。
唐小醒:可以吃的茶
唐代中晚期虽然已经出现了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但其实煮茶才是最日常的。唐人喝茶注重茶的养生和提神,所以唐小醒以绿茶为主,加入姜和盐等调味料,形成一种现代人从未感受过的味道。你真的不来亲自体验一番吗?
宋小雅:闻着更香的茶
宋人喝茶较文雅,注重茶汤的清新雅致,喜爱以花入茶,冬季最常用梅花制成“暗香汤”。以白茶为底的“宋小雅”,加入淡雅的梅花,清新的茶味搭配淡淡的花香,入口微甜,像极了爱情的味道。
元小茶:耐人寻味的茶
元代以奶酪、肉类为主要食物,饮茶主要帮助消化,所以你猜到了吧,这款元小茶就是以红茶为底,加入鲜奶、杏仁、红枣和桂圆制成的奶茶,用奶茶续命的女孩们必须来一杯!
明小康:延年益寿的茶
茯茶是明代才出现的茶饮,因其有防癌抗癌、延年益寿的功效,备受人们喜爱。这款“明小康”就是以茯茶搭配酒酿和桂花,入口首先感受到酒酿的味道,其后缓缓品到桂花和茯茶的清甜,口味丰富。
清小美:国色天香的茶
八宝茶在清代流行很广,以绿茶为主底,加入枸杞、红枣、桂圆、洛神花、菊花、玫瑰、冰糖,味道可口且没有一般茶饮的苦涩,据说还有养颜美容的效果。清小美就是以八宝茶为灵感配制的茶饮,爱美的女孩千万别错过。
在这个崇尚速度的快节奏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放慢脚步去感受“慢生活”。荐福与西安博物院的合作是“餐饮文创”路上一个小小的尝试,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开端,在未来的发展中,荐福还会推出更多与博物院气质相吻合、真正与文化相融合的文创产品,相信用不了多久,“餐饮文创”的概念将在更多博物馆流行开来。
游戏X博物馆
MIX当道,博物馆还有这些新玩法!
TIPS:还有哪些关于博物馆的游戏可以玩?
《我的世界》:跳进画的世界
英国泰特美术馆曾将两幅现代派油画,在《我的世界》(一款创世电子游戏)中复原出来,并进行了创造性的拓展。玩家可以在画中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进行探索,或者跳上城中穿过的火车。很多人都想跳进画的世界,去感受不一样的视角,嗯,点开这款游戏,心愿立即实现。《Father and Son 》:走进游戏去考古
《Father and Son 》是那不勒斯考古博物馆亲自上手开发的游戏,带领人领略考古生活。故事的主线是,一个从末和考古学家父亲谋面的儿子,在探索和研究父亲的工作之后,穿越不同历史时代,去到古罗马、埃及、波旁和那不勒斯旅行,寻找有关世界的答案。总而言之,比较适合有颗考古心的玩家。
桌游,让博物馆有趣起来
一个普通的都市996码农,突然在家中的旧盒子里发现了民国年间西安一家古董店的日记,里面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护宝故事: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南宋山水画大家夏圭的《溪山无尽图》重现人间又突然消失,而盒子里就夹着寻找这件国宝的秘密线索……
所以,年轻人,要不要上车,一起去为国家寻宝呢?
会玩儿,会看,会开脑洞
上面的故事是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陕历博”)推出的桌游《古董局中局:无尽藏》的设定,背景虽然源自著名作家马伯庸小说《古董局中局》,然而游戏中讲述了民国初期陕西的一群爱国人士围绕《溪山无尽图》智斗文物贩子的故事,故事的内容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这是陕历博第二次通过桌游的形式做文物文化推广。
作为一个生活陷入选择困难时偶尔靠扔骰子来判定的桌游设计师,段小黑觉得,“让博物馆有趣”是设计《古董局中局:无尽藏》时最初的想法。
段小黑说自己在逛“陕历博”的时候,看到唐宋的人俑,就会联想到现代人喜欢收集的手办,如果当时民间也有收藏,那些玩家在制作、购买、收集甚至交换时,会不会与我们现代人有相同的地方,会不会有限量款、战损版……而这些是不是能融进游戏情节中呢?用大白话讲,就是用游戏化的运作机制,让博物馆里“僵着脸”的文物们,变得活色生香,重返蒸腾人间。
万物皆可游戏
制作桌游,不能像博物馆解说词那样,干巴巴地去介绍它的外在特征、工艺、尺寸,而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并且这个故事多少还能和我们熟悉的一些事件,或者当下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有所联系时,当你找到时,这些文物就会为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而这扇大门背后的文化容量,仅仅靠趣味性来摘取,是不够用的,还需要严谨与专业。
这次制作《古董局中局:无尽藏》,段小黑和其团队成员“大概读了一大箱三十多本书和近百篇史料、论文,才从里面抽丝剥茧写完整个故事”,这样做既保证了游戏的严谨性,也吸引了平时对某些文化、文物、博物馆无感的“普通人”。
在段小黑看来,游戏是降低博物馆欣赏门槛的捷径。谁说热爱传统文化,就一定要站在博物馆文物跟前读介绍呢,像《古董局中局:无尽藏》这样,以游戏载体吸引普通人一步步主动追逐情节中提到的文物、文化故事,已经是很多国内外博物馆在尝试的方式,“这也是博物馆的未来”。
博物馆研究院
都市青年私藏博物馆清单
如今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136家(2019年全国文物局长会议数据),2018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万个,近10亿人次走进博物馆。无论是城市窗口的各级公立博物馆,还是遍地开花的私人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日渐成为大家的一种生活方式。你可以在“能吃的博物馆”里用百年茶壶沏茶,也可以在“瓷房子”里邂逅一只瓷猫的伶俐;你可以在钟表博物馆了解用古怪方式上发条的钟,也可以在百履堂感受什么叫“小脚的解放”,甚至可以在烟草博物馆欣赏到古怪的烟标和烟盒……走进值得一逛的各式博物馆,你的旅行地会再添一景。
苏州博物馆
坐标: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在藏品和展览设计上并不突出,但是整个博物馆的设计与空间布局是最大的亮点。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先生及其团队亲自操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置身在苏州老城中,白墙黛瓦,清水环绕,一步一景,处处惊喜,真是应了“人在画中游”的那种氛围。
良渚博物院
坐标:杭州
这是一座新建成开放的史前遗址类博物馆,它的陳列做得非常细致并且人性化。在展览设计上,角度、思路非常清晰,布展的手段丰富多样,文物展品与模型、视频动画、辅助图版的配合很密切,几乎不用讲解员讲解,你就能够对良渚遗址遗迹背后的历史有清晰的了解。
观复博物馆
坐标:北京
很多小伙伴们认识马未都老师都是由《百家讲坛》的“马未都说收藏”开始的,殊不知他还是中国最早创办私人博物馆的人之一。观复博物馆的名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观复博物馆分设五个展馆,分别是占地700平方米,分六个展厅陈列了明清古家具的精华共200多件的家具馆;常年展出唐代至清代一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官窑、民窑瓷器150多件的陶瓷馆;展示陈逸飞、杨飞云、陈衍宁、刘文进、罗中立等现当代中国知名画家的作品及十多件现代雕塑品的油画馆;展出古代工艺品200余件,分三个展厅的工艺馆;最具特色的全国唯一集中展出古代门窗的门窗馆。
周园
坐标:南京
周园位于南京市溧水区白马镇,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馆,由英籍华人周贺桐先生创设,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享有“北有故宫,南有周园”的美誉。周园于2007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一百多亩,由周园、文化艺术展示中心及徽文化精品体验中心三部分组成。周园院落由御膳房、尚书房、养心殿、太和斋、保和斋和狮龙堂、千佛廊等组成,整个院落呈如意形。园内,有占地30平方米的红木床王、树龄3000多年的独木桌王、重达6.5吨的龙凤砚台、珍稀的红豆杉茶海、大大小小4000余尊石刻佛像、2000多平米大型精美手绘壁画。
粤唯鲜博物馆
坐标:天津
粤唯鲜号称天津首家私人博物馆,也号称是能吃的博物馆。由意大利建筑师鲍乃第设计,英国人建造,主体建筑俗称“疙瘩楼”。京剧大师马连良曾在此居住,现在是国家3A级景区。如今粤唯鲜在天津有三家分馆,分别是河北路上的“华蕴博物馆”、体院北的“隽祯博物馆”和马场道上的“古雅博物馆”。这三家分馆由于主题不同,所收的藏品也大有不同。在这里吃饭别有风味,触手可及都是古董,但千万小心别打碎了,随便一样摆设都是价格不菲啊。
陕西历史博物馆
坐标:西安
陕西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华夏珍宝库”,依托陕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拥有国内其他博物馆难以企及的馆藏体系,无论是数量、等级、谱系还是类别,都可“傲视群雄”。陕西历史博物馆基于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而举办的“大唐遗宝展”、基于西安及周边地区数量庞大的唐代贵族墓葬考古发掘举办的“唐墓壁画展”都是国内绝无仅有的顶级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