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開卷考试是指允许学生带课本和资料进入考场,在规定的时间内借助课本和资料独立作答的一种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模式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佳考试模式,是促进和更新教与学理念的最有效的措施,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但是在实行开卷考试以后,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基础知识掌握甚少;概念把握不准确、审题能力不强;错别字太多;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过差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要适应开卷考试必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基础
在开卷考试背景下,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开卷考试,读不读书都不重要,考试只带课本抄抄就行,因而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不高。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对学生自我阅读的相应要求。可以运用阅读导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做详细讲解,仅作点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地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不阅读就不会),使学生增强自我阅读的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点评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
当学生具有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时,教师应教会他们怎么去读,授之以渔。思想品德教科书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具体化,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
结合开卷考试的实际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SQ3R 阅读法,其主要内容是S(Surrey)——纵览,Q(Question)——提问,3R(Read、Recite、Review)——阅读、背诵、复习。
1.纵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一学期一节课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前言》和总目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整体知识体系,增强自觉性,形成内驱力,同时还大致了解学习内容和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第二阶段就是学习某一单元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这一课的前言即课前引言,通过读引言,明确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或者学习本课应解答哪些主要问题,以便在进一步学习各节各框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第三阶段就是在对每一课时进行讲解前,先让学生迅速对本课时的内容浏览一遍,了解本课时有几目,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认真浏览到每一个要点,包括课文中的小字和插图等“边角料”。
2.提问: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在纵览时设疑,给自己提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积极思考,联系自己的知识和原来的观点相比较,有重点、有分析地阅读。如果有障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主要围绕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3.阅读:这是读书的中心步骤,对重要章节要读得慢而透彻,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并不时返回前面去重温某些读过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清教材的脉络和线索,以及各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争取一遍读下来,基本掌握全部内容。
4.背诵:这种背诵除了对重要原理、政治专业术语和重要知识点要求一字不差外,一般只要求提纲挈领地记住主要内容。背诵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又促进理解。
5.复习:就阅读而言,重复或反复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复习必须及时,即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就复习一次,不要过分依赖总复习。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清理记忆的“误区”。
阅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而阅读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总结。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1.重点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预习情况很差,根本没有预习或不知如何预习。对于学生的预习,笔者在编写学案时,特意依据教材内容,编写一部分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完成。
2.强化课堂中快速阅读。新授课中,设计5~8分钟的快速阅读环节,目的有二,其一是利用提供的导读问题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其二则是为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情景以激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使学生的思维经受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但是在实行开卷考试以后,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基础知识掌握甚少;概念把握不准确、审题能力不强;错别字太多;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过差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从这个层面上说要适应开卷考试必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基础
在开卷考试背景下,有的同学认为既然是开卷考试,读不读书都不重要,考试只带课本抄抄就行,因而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不高。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突出对学生自我阅读的相应要求。可以运用阅读导学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不做详细讲解,仅作点拨,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辨。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去提取信息、发现问题,从而不断地清除学生的惰性意识(不阅读就不会),使学生增强自我阅读的意识;然后根据教材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加强实践磨练,并对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引导分析,以摸索技巧、训练方法,使学生阅读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针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做好及时点评(点评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表扬与鼓励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方法的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关键
当学生具有阅读的动机和兴趣时,教师应教会他们怎么去读,授之以渔。思想品德教科书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具体化,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而且也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取系统知识的主要材料,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
结合开卷考试的实际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SQ3R 阅读法,其主要内容是S(Surrey)——纵览,Q(Question)——提问,3R(Read、Recite、Review)——阅读、背诵、复习。
1.纵览: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一学期一节课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前言》和总目录,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整体知识体系,增强自觉性,形成内驱力,同时还大致了解学习内容和方法,做到心中有底。
第二阶段就是学习某一单元之前,指导学生阅读这一课的前言即课前引言,通过读引言,明确本课讲述的主要内容或者学习本课应解答哪些主要问题,以便在进一步学习各节各框中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第三阶段就是在对每一课时进行讲解前,先让学生迅速对本课时的内容浏览一遍,了解本课时有几目,主要讲了几个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认真浏览到每一个要点,包括课文中的小字和插图等“边角料”。
2.提问:在这一阶段,一方面学生在纵览时设疑,给自己提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积极思考,联系自己的知识和原来的观点相比较,有重点、有分析地阅读。如果有障碍,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主要围绕学生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
3.阅读:这是读书的中心步骤,对重要章节要读得慢而透彻,找准关键词、关键句,并用记号记下,找出问题与问题间的内在关系,并不时返回前面去重温某些读过的内容。在这一阶段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理清教材的脉络和线索,以及各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争取一遍读下来,基本掌握全部内容。
4.背诵:这种背诵除了对重要原理、政治专业术语和重要知识点要求一字不差外,一般只要求提纲挈领地记住主要内容。背诵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同时又促进理解。
5.复习:就阅读而言,重复或反复更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复习必须及时,即学完一课或一个单元就复习一次,不要过分依赖总复习。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清理记忆的“误区”。
阅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只能是一句空话,而阅读方法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传授,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不断的总结。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笔者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针对这种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1.重点强化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的预习情况很差,根本没有预习或不知如何预习。对于学生的预习,笔者在编写学案时,特意依据教材内容,编写一部分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完成。
2.强化课堂中快速阅读。新授课中,设计5~8分钟的快速阅读环节,目的有二,其一是利用提供的导读问题加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其二则是为了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利用问题的情景以激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使学生的思维经受不同程度的锻炼。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活动过程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