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恩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北京弘医堂专家裴永清老师,对《伤寒论》的研究颇有见地,施之临床,常效如桴鼓,而裴老对科学饮食的重视,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一天,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坐下第一句话就是:“裴老,您给我看看,该怎么给我补补啊!我浑身没劲,整天没精神,出大汗,爱发火,双腿拔凉拔凉的,像泡在冰水里一样,还肾虚!”一眼望去,只见患者唇色暗红,再看舌苔黄腻而厚,手掌暗红……一派湿热瘀阻之象。裴老一边无奈地笑笑,一边开始问诊,切诊……诊毕,裴老断然曰:“您不虚,不能补,您体内是多东西了,不是缺东西了,需要清一清,而不是补一补!别老琢磨补自己,我72岁了都不敢补!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做一块儿手表,您这块表现在虽然有点走不动了,但不是没动力了,不是该上弦了,而是有油泥了,清清油泥就好了,吃点药调理调理就行,别老想着吃补药,补之则有害无益啊!”
经过几次复诊,这位患者自觉身轻有力,精神爽慧,双腿凉等症已愈十之七八,未进补益,施以清泻,诸症近失!裴老反复嘱咐我们:“在临床中要善于识别患者的主诉,不能患者说虚你就给他补,目前这种湿热内盛瘀的患者很多,属实证,非虚证,千万不能随着患者的心意而妄进补益!”
裴老接着讲到:早在《伤寒论》火逆证中即对此类病证进行过论述,即本来是热证,却按寒治,施以艾灸、火疗等等温补法,无异于火上浇油。如《伤寒论》第115条云:“……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116条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邪热郁闭盛时反而出现肢体凉、沉,所以千万不要看到“畏寒、怕凉”的症状就按“寒”治或“虚”治,妄进温补。
裴老每次为这类患者开完处方,都会不厌其烦地教给患者怎么科学饮食:“您平时鸡鸭鱼肉吃得太多,高热量,高营养,还不运动!以后要三分肉,七分菜;不要再吃火锅、麻辣烫,海鲜停掉,鲍鱼停掉;别老琢磨大枣,核桃之类;甜食停掉,蜂蜜停掉,平时别吃巧克力等甜食,大量甜食可导致腻膈,热量虽够了,但营养不够!水果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更不能随心所欲大量吃水果,因为水果又生湿又生热,多吃无益;不要喝饮料,饮料照样可以把人毁了,渴了就喝白开水。”说罢,拿起自己的水杯给患者看:“您看,我常年喝白开水!”
裴老常跟这类湿热、痰热兼瘀滞的患者讲:“您现在的身体是亚健康状态,就像阴天了,还没到下雨下雪的程度。您体内的热量太多了,要想回归健康,必须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改吃咱老百姓的家常饭,吃清淡的,少油少盐,炒菜时千万别咚咚倒一大堆油,那是害自己呢!千万别吃到心梗脑梗甚至坐着轮椅时再来找我!”当患者满怀感激地告别裴老,裴老又抬高声音,一字一顿地嘱咐患者:“您不虚,千万别补啊!”
现在很多人才30出头的年纪,便得了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痛风,甚至心梗、脑出血、脑梗死……本是正当干事业的年纪,有的失去劳动能力,成了家庭的负担,有的甚至撒手人寰,不仅不能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不能再为父母尽孝,亦不能再对子女尽责,这一切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盲目进补、过度进补,补出了一堆堆的垃圾,但仍不思悔改,还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把吃药!大病现前时方才后悔不迭!
所以,裴老在每次给那些中青年高血压、冠心病、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开完药后,都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国家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要花很多钱,我们要懂得怎样爱惜身体才能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您这病都是吃喝来的!以后要尽量多吃素,多吃清淡的。炒菜也要少油少盐。吃饭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狼吞虎咽,避免劳累生气,每天乐呵呵……您身体里不缺东西,不要再乱补了,我是在给您清,不是给您补!”
现在很多成功人士以酒为浆,以肉为粮,随意吃补药,自以为这样是保养自己,孰不知,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些吃法、做法都是不懂得怎样爱惜身体的错误知见!《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清代张琦注曰:“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即过食油腻之物,可使人阳气内郁而生内热;过食甜味之物,则易使中气滞缓而不行,导致脘腹胀满。所以,裴老常跟患者讲:“饮食养人,亦能害人……”
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告诉我们,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所以,我们吃饭要保证主食供给,不能“以肉为粮”,要多菜少肉,只吃七八分饱,不吃零食,如果老是让肠胃工作,则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生病起于过用”,过度使用自己的器官,必然导致它疾病丛生、寿命缩短!所以,我们要少吃多动,让自己的器官也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这样才是真正地爱惜自己。
同时,裴老强调要防止滥用补药,要遵《千金翼方》所训:“人体平和,唯须好将息,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器不平,易受外患。”因此,医者不宜滥用补药,病者亦不宜滥服补药。张从正亦曾言“善用药者,使病去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
有一天,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坐下第一句话就是:“裴老,您给我看看,该怎么给我补补啊!我浑身没劲,整天没精神,出大汗,爱发火,双腿拔凉拔凉的,像泡在冰水里一样,还肾虚!”一眼望去,只见患者唇色暗红,再看舌苔黄腻而厚,手掌暗红……一派湿热瘀阻之象。裴老一边无奈地笑笑,一边开始问诊,切诊……诊毕,裴老断然曰:“您不虚,不能补,您体内是多东西了,不是缺东西了,需要清一清,而不是补一补!别老琢磨补自己,我72岁了都不敢补!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做一块儿手表,您这块表现在虽然有点走不动了,但不是没动力了,不是该上弦了,而是有油泥了,清清油泥就好了,吃点药调理调理就行,别老想着吃补药,补之则有害无益啊!”
经过几次复诊,这位患者自觉身轻有力,精神爽慧,双腿凉等症已愈十之七八,未进补益,施以清泻,诸症近失!裴老反复嘱咐我们:“在临床中要善于识别患者的主诉,不能患者说虚你就给他补,目前这种湿热内盛瘀的患者很多,属实证,非虚证,千万不能随着患者的心意而妄进补益!”
裴老接着讲到:早在《伤寒论》火逆证中即对此类病证进行过论述,即本来是热证,却按寒治,施以艾灸、火疗等等温补法,无异于火上浇油。如《伤寒论》第115条云:“……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116条云:“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邪热郁闭盛时反而出现肢体凉、沉,所以千万不要看到“畏寒、怕凉”的症状就按“寒”治或“虚”治,妄进温补。
裴老每次为这类患者开完处方,都会不厌其烦地教给患者怎么科学饮食:“您平时鸡鸭鱼肉吃得太多,高热量,高营养,还不运动!以后要三分肉,七分菜;不要再吃火锅、麻辣烫,海鲜停掉,鲍鱼停掉;别老琢磨大枣,核桃之类;甜食停掉,蜂蜜停掉,平时别吃巧克力等甜食,大量甜食可导致腻膈,热量虽够了,但营养不够!水果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更不能随心所欲大量吃水果,因为水果又生湿又生热,多吃无益;不要喝饮料,饮料照样可以把人毁了,渴了就喝白开水。”说罢,拿起自己的水杯给患者看:“您看,我常年喝白开水!”
裴老常跟这类湿热、痰热兼瘀滞的患者讲:“您现在的身体是亚健康状态,就像阴天了,还没到下雨下雪的程度。您体内的热量太多了,要想回归健康,必须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改吃咱老百姓的家常饭,吃清淡的,少油少盐,炒菜时千万别咚咚倒一大堆油,那是害自己呢!千万别吃到心梗脑梗甚至坐着轮椅时再来找我!”当患者满怀感激地告别裴老,裴老又抬高声音,一字一顿地嘱咐患者:“您不虚,千万别补啊!”
现在很多人才30出头的年纪,便得了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痛风,甚至心梗、脑出血、脑梗死……本是正当干事业的年纪,有的失去劳动能力,成了家庭的负担,有的甚至撒手人寰,不仅不能再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不能再为父母尽孝,亦不能再对子女尽责,这一切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盲目进补、过度进补,补出了一堆堆的垃圾,但仍不思悔改,还在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把吃药!大病现前时方才后悔不迭!
所以,裴老在每次给那些中青年高血压、冠心病、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开完药后,都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国家培养一个干部不容易,要花很多钱,我们要懂得怎样爱惜身体才能为国家社会多做贡献。您这病都是吃喝来的!以后要尽量多吃素,多吃清淡的。炒菜也要少油少盐。吃饭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狼吞虎咽,避免劳累生气,每天乐呵呵……您身体里不缺东西,不要再乱补了,我是在给您清,不是给您补!”
现在很多成功人士以酒为浆,以肉为粮,随意吃补药,自以为这样是保养自己,孰不知,我们很多人就是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上看错了、想错了、说错了、做错了!这些吃法、做法都是不懂得怎样爱惜身体的错误知见!《素问·奇病论》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清代张琦注曰:“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即过食油腻之物,可使人阳气内郁而生内热;过食甜味之物,则易使中气滞缓而不行,导致脘腹胀满。所以,裴老常跟患者讲:“饮食养人,亦能害人……”
我们的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告诉我们,要“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所以,我们吃饭要保证主食供给,不能“以肉为粮”,要多菜少肉,只吃七八分饱,不吃零食,如果老是让肠胃工作,则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生病起于过用”,过度使用自己的器官,必然导致它疾病丛生、寿命缩短!所以,我们要少吃多动,让自己的器官也有足够的时间休息,这样才是真正地爱惜自己。
同时,裴老强调要防止滥用补药,要遵《千金翼方》所训:“人体平和,唯须好将息,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器不平,易受外患。”因此,医者不宜滥用补药,病者亦不宜滥服补药。张从正亦曾言“善用药者,使病去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