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阶段的高中教学中一方而是国家和社会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却是课堂上的低效教学行为。这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如此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而前,让我们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是什么导致这种情形的产生呢。笔者以自己十余载的教学生涯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对物理课堂教学的了解进行了一些分析,其中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设置特点与现存的课堂教学的相处模式值得我们反思:
一、新课标的基础性与课堂的公式化
高中物理课程是初中义务教育的延续,使得教育目的仍然是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尽管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它仍属于基础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担负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为以后应对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它仍然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有了这些明确的要求,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记得曾经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这位教师整节课充满激情,按教材的顺序介绍了功的定义,功的公式,功是标量,正功和负功,以及怎样求几个力的总功,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没讲例题就让学生直接到黑板上做例题,结果三个同学上来没有一个做对的。还有一位教师对学生讲解“矢量”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物理虽,他先给出定义,然后用丰富的语言词汇进行解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清楚,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告诉学生哪些是矢量,它与标量的区别是什么,然后问学生听懂了没有,除了少数几个学生点头以外,大部分同学仍是茫然地望着黑板,不知所云。现在让我们来反思这二个案例:教师不能说不用心,他们课前作了大最的准备,课件做得精美,课堂上更是使出浑身的解数来让学生明白。可是学生就是不明白,而我们的教师也不明白,明明解说得这么清楚了,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课堂效率怎么就这么低呢?而且就算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这些概念,但我们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从何这来呢?由此可见,仅有新教材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用新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真正要求。
二、新课标的时代性与课堂内的漠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应用已逐步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时刻接受到来自社会来自科技前沿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新课标中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增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例如我们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第一节课后,就有“科学漫步”,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第二章《匀变速商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课后,有“做一做”,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有些课后还有一些“STS”问题,分别介绍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们在物理发展学史中的重要作用,或者是一些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包括我自己),基本上是用了两种处理方式:如果与考纲有关系,属于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则进行讲解与学习;如果与考纲无关,那么为了赶进度,课堂上是不会“浪费时间”来加以引导的。因此我们学生大好的接受情感教育的机会,了解科研前沿发展的机会,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机会,与同学增强交流的机会就这样被我们的教师无声无息地关闭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就这样被还来不及改变的应试教育的招生制度扼杀了。
三、新课标的多样化与课堂的简单化
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而新课标为了学生将来能独立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白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编写中特别注意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知道,“实验”是物理学习的灵魂,我们的新课标只留下少数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取消了很多以前我们的旧教材规定的所谓“必做”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探究性的实验,例如高一物理第三章第四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还有同一实验不同实验方案的实验,例如第五章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以及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器材做出硬性规定的实验,以便师生能提出不同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从而加强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器材,步骤等条文。然而新课标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却被我们的教师“简单化”了:必做的实验先演示讲解,再让学生做,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多半不做,演示实验也是能免则免,至于要师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更是轻易不会提起的,因而本来可以通过感性商观的教育很轻易就能让学生接受的内容,变成了课堂上老师口里晦涩难懂“高深知识”了,长此以往,课堂效率又何以保证!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低效并非“孪生”。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它,理解它,新课程背景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生本课堂”的思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思考学生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学,还应该思考学生更愿意在什么状态,什么环境下学,并且是愉快的、高效率的学习、要培养和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是新课程的首席执行者,应该为此作出必要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新课标的基础性与课堂的公式化
高中物理课程是初中义务教育的延续,使得教育目的仍然是侧重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尽管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它仍属于基础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担负起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为以后应对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它仍然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有了这些明确的要求,那么我们的教师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呢,记得曾经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是高一《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这位教师整节课充满激情,按教材的顺序介绍了功的定义,功的公式,功是标量,正功和负功,以及怎样求几个力的总功,后来由于时间关系,没讲例题就让学生直接到黑板上做例题,结果三个同学上来没有一个做对的。还有一位教师对学生讲解“矢量”的概念。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物理虽,他先给出定义,然后用丰富的语言词汇进行解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清楚,又列举了大量的例子告诉学生哪些是矢量,它与标量的区别是什么,然后问学生听懂了没有,除了少数几个学生点头以外,大部分同学仍是茫然地望着黑板,不知所云。现在让我们来反思这二个案例:教师不能说不用心,他们课前作了大最的准备,课件做得精美,课堂上更是使出浑身的解数来让学生明白。可是学生就是不明白,而我们的教师也不明白,明明解说得这么清楚了,为什么就是不明白呢?课堂效率怎么就这么低呢?而且就算我们用我们的方法让学生明白了这些概念,但我们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又从何这来呢?由此可见,仅有新教材还不够,我们还必须用新理念和科学的方法来处理这些教材,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达到新课标的真正要求。
二、新课标的时代性与课堂内的漠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应用已逐步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学生在校园内外都会时刻接受到来自社会来自科技前沿的各类社会热点问题,因此在新课标中体现了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了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增强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就意味着新课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来适应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例如我们高一物理教材中,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第一节课后,就有“科学漫步”,介绍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第二章《匀变速商线运动的研究》第一节课后,有“做一做”,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绘制V—t图象;有些课后还有一些“STS”问题,分别介绍与教材知识点相关的科学家,物理学家的生平简介,以及他们在物理发展学史中的重要作用,或者是一些所学知识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呢。我们大部分的教师(包括我自己),基本上是用了两种处理方式:如果与考纲有关系,属于学生要掌握的内容,则进行讲解与学习;如果与考纲无关,那么为了赶进度,课堂上是不会“浪费时间”来加以引导的。因此我们学生大好的接受情感教育的机会,了解科研前沿发展的机会,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力的机会,与同学增强交流的机会就这样被我们的教师无声无息地关闭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要求,就这样被还来不及改变的应试教育的招生制度扼杀了。
三、新课标的多样化与课堂的简单化
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而新课标为了学生将来能独立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白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材的编写中特别注意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知道,“实验”是物理学习的灵魂,我们的新课标只留下少数学生必须要完成的实验,取消了很多以前我们的旧教材规定的所谓“必做”的实验,取而代之的是探究性的实验,例如高一物理第三章第四节“探究求合力的方法”;还有同一实验不同实验方案的实验,例如第五章第三节“实验:研究平抛运动”;以及没有对实验的具体做法、使用器材做出硬性规定的实验,以便师生能提出不同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从而加强实验中的科学思想,而不是背诵实验器材,步骤等条文。然而新课标的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却被我们的教师“简单化”了:必做的实验先演示讲解,再让学生做,可做可不做的实验多半不做,演示实验也是能免则免,至于要师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更是轻易不会提起的,因而本来可以通过感性商观的教育很轻易就能让学生接受的内容,变成了课堂上老师口里晦涩难懂“高深知识”了,长此以往,课堂效率又何以保证!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低效并非“孪生”。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它,理解它,新课程背景中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树立“以人为本”、“生本课堂”的思想,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思考学生要学些什么,应该怎么学,还应该思考学生更愿意在什么状态,什么环境下学,并且是愉快的、高效率的学习、要培养和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是新课程的首席执行者,应该为此作出必要的努力,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