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精神和创造意识是创新素质的起点,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才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主要从两方面去开拓:教会学生创造性学习,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一、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1、提倡发现法学习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发现学习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
如学生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计算老师列举的数9、12、63、510、123、1113等都能被3整除,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也能列举出很多能被3整除的数,并归纳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这个发现,对他们自己就是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这肯定是一种创新,如果此时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会大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到成功感和愉快感,提高学习兴趣。
2、促学法内化为能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法后,当他面临新的学习情景时,不仅能使用自己所学过的方法,而且能依据新的情景加以调整和改变,实现学法的迁移,使学法内化为学习的能力。
如学生在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用的割补的思想后,在日后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就会自觉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1、辨证分析,综合归纳,以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议、多辨,让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启迪,运用已有知识旁征博引,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不断开拓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我在“圆的面积练习课”中让学生解答一块蔬菜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2米。它的喷灌面积最大有多少平方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交流。
生1:这12米,实际是圆的半径,所以喷灌面积有452.16平方米。
生2:这道题答案不是惟一的,因为题中没有交待清楚喷灌装置装在菜地的什么地位置,如菜地是一个长方形,喷灌装置装在长方形的角上,喷灌面积只有1/4圆;如果喷灌装置在长方形草地的一条边上,喷灌面积只有1/2圆或小于是1/2圆;如果喷灌装置装在靠近一边上,喷灌面积则有可能大于1/2圆而小于一个圆……,所以说本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生3:题中并没有说这块地是长方形,如果是任意图形,这题的答案比生2所说的会更加复杂。
生4:题目中已说明“最大”。那么应排除各种因素,往最好的方向去思考,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452.16平方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阐述自己探索的成果,展示思维的过程,通过议辨促进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建立这样的议辨活动场,以问题自主探索为基础,使其有内容可辨,在经常的议辨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2、纵横比较,立体思维,以训练思维的灵敏性
以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层次结。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4)一题带一类,构建小系统。例如教完简单工程问题后,可将工程问题与工作问题及相遇的行程问题三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用同一知识统一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的小系统。
3、大胆想象,合理探索,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在自我潜在智能的开发阶段,这就需要多思善想,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如学了比和比例知识后,我把全体同学带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提出问题:“这根旗杆在约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在估测:10米、15米……多数同学摇头,少数的几同学窃窃私语。有人提出用一根长绳送到顶端,从上自下量一量,绳子怎么送到顶端去呢?有人提议:干脆把旗杆放到倒测量……,这时不动声色的我早已把准备好的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立在操场上,地上顿时出现了竹竿的影子,学生们低头不语,若有所思,有的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议论起来,量一量竹竿的长度,再量一下影子的长度,不就知道了竹竿与影子的关系了吗?再根据它们的关系,量出旗杆的影子长度,不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长度了吗?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碰上了。”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例如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让学生计算36×25=?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把36缩小4倍,把25扩大4倍,积不变,于是36×25=(36÷4)×(25×4)。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指导学生创造性学习
1、提倡发现法学习
“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步骤。”发现学习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得出结论。
如学生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计算老师列举的数9、12、63、510、123、1113等都能被3整除,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也能列举出很多能被3整除的数,并归纳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的规律。这个发现,对他们自己就是新颖而具有创造性的,这肯定是一种创新,如果此时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这会大大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得到成功感和愉快感,提高学习兴趣。
2、促学法内化为能力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学法后,当他面临新的学习情景时,不仅能使用自己所学过的方法,而且能依据新的情景加以调整和改变,实现学法的迁移,使学法内化为学习的能力。
如学生在有了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用的割补的思想后,在日后的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中就会自觉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1、辨证分析,综合归纳,以训练思维的严密性
心理学研究证明,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议、多辨,让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启迪,运用已有知识旁征博引,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不断开拓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我在“圆的面积练习课”中让学生解答一块蔬菜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2米。它的喷灌面积最大有多少平方米?在学生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及时组织交流。
生1:这12米,实际是圆的半径,所以喷灌面积有452.16平方米。
生2:这道题答案不是惟一的,因为题中没有交待清楚喷灌装置装在菜地的什么地位置,如菜地是一个长方形,喷灌装置装在长方形的角上,喷灌面积只有1/4圆;如果喷灌装置在长方形草地的一条边上,喷灌面积只有1/2圆或小于是1/2圆;如果喷灌装置装在靠近一边上,喷灌面积则有可能大于1/2圆而小于一个圆……,所以说本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生3:题中并没有说这块地是长方形,如果是任意图形,这题的答案比生2所说的会更加复杂。
生4:题目中已说明“最大”。那么应排除各种因素,往最好的方向去思考,因此本题的答案应是452.16平方米。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阐述自己探索的成果,展示思维的过程,通过议辨促进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发展。教师应为学生建立这样的议辨活动场,以问题自主探索为基础,使其有内容可辨,在经常的议辨中,发展思维,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2、纵横比较,立体思维,以训练思维的灵敏性
以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层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1)纵向延伸。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沟通前后联系,弄清知识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递进层次结。
(2)横向展开。学生解题后,还可横向展开,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进行解题。
(3)逆向回转,理解结论。训练学生从顺、逆两个方向思考问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4)一题带一类,构建小系统。例如教完简单工程问题后,可将工程问题与工作问题及相遇的行程问题三者联系起来,这样就能用同一知识统一解决不同问题的方法,构建知识的小系统。
3、大胆想象,合理探索,以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处在自我潜在智能的开发阶段,这就需要多思善想,无拘无束,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如学了比和比例知识后,我把全体同学带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提出问题:“这根旗杆在约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在估测:10米、15米……多数同学摇头,少数的几同学窃窃私语。有人提出用一根长绳送到顶端,从上自下量一量,绳子怎么送到顶端去呢?有人提议:干脆把旗杆放到倒测量……,这时不动声色的我早已把准备好的一根2米长的竹竿笔直立在操场上,地上顿时出现了竹竿的影子,学生们低头不语,若有所思,有的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议论起来,量一量竹竿的长度,再量一下影子的长度,不就知道了竹竿与影子的关系了吗?再根据它们的关系,量出旗杆的影子长度,不就可以算出旗杆的长度了吗?不知是谁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在这就碰上了。”
三、经历数学思维发展的过程
数学思维的方式很多,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等。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从中学会分析、掌握方法。
例如学习《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后,让学生计算36×25=?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乘积,再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同学说,可以先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于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学生说,可以根据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把36缩小4倍,把25扩大4倍,积不变,于是36×25=(36÷4)×(25×4)。
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要有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上述几种不同的解法,学生的语言描述恰好是很好的思维过程的展示,最后让学生评选出最优解法,实现了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和谐结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相继经历了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