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低碳社区建设是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作为内陆省份的甘肃省在“十三五”期间已开始了政策落实。对甘肃省低碳社区建设模式的介绍与研究,有利于西北其他省份学习借鉴,促进低碳文明建设发展。文章通过分析低碳社区建设的根本要求,提出降低碳排放的方式方法,供相关行业借鉴。
[关键词]低碳社区;社区建设;甘肃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025
1 甘肃省应对低碳经济浪潮的必然选择
甘肃省2018年全省耕地面积5372.67千公顷。农业生产造成的碳排放污染十分巨大,尤其以秸秆燃烧和养殖污染为重。甘肃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的废弃污染,以排放因子计算,是相当骇人的。以玉米秸秆对应燃烧的排放因子为例,分别为114.7 g/kg、1261.5 g/kg,这一一来自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而在2016年,甘肃省秸秆使用量大约为2700万吨。这些秸秆全部被焚烧,其造成的大气污染危害极大。
家禽畜养殖以生猪为例。生猪养殖碳排放量是以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的总和,包括从幼畜到出栏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统计数据显示,生猪养殖户按规模划分,从大、中、小分别为10.60kg/头、9.75kg/头、9.34kg/头的畜禽污染排放量。2015年甘肃全年生猪存、出栏分别为666.06万头、747.26万头。其中广大乡镇地区,生猪养殖以中小规模为主,其产生的碳排放污染相当严重。
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在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减少农业碳排放,是甘肃省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温室气体作为1950年以来世界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毋庸置疑。
低碳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其一,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消除环境污染,利于生态建设;其二,具有明显的能源效益,能突破能源瓶颈,开发新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其三,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可应对传统经济的挑战,能提升产业结构,推动本地经济走上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其四,具有间接的社会效益,利于社会持续发展、利于国民身体健康。甘肃正着眼未来,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经济新趋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迎接全球低碳经济浪潮。甘肃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前瞻性地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打牢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
建设低碳社区是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建构社会环境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措施:其一,有效培育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意识。低碳经济是一种责任经济,要承担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责任和生活责任。建设低碳社区,须驻区企业和社区居民树立低碳生产责任意识。其二,能更彻底地改变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尤其能改变居民耗材和耗能的住房方式、高污染的出行方式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其三,可催发社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组织。社区生态保护志愿组织通过各种社区生态保护活动,达到宣传生态环保观念、干预高能耗、高污染的破坏社区生态环保行为,促进低碳社区建设。其四,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培训工作。社区能利用社区学院开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掌握低碳生产技术的劳动者、职业者和生活者,为低碳经济发展打好主体基础。
2 甘肅省实施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是一项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发展战略措施。中国编制了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多个方面制定了行动方案。甘肃省毫不例外地也要实施对应方案,建设低碳社区就是甘肃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建设低碳社区就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必须在所有社区内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必须实施耕地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保护,改善生产的生态环境;必须严格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必须落实节能减排的责任制、使所有驻区企业和社区家庭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些措施都能促使甘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完全合乎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在要求。
《甘肃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在“控制重点行业排放,培育低碳产业体系”中要求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尤其是毫不迟疑地加强农作物秸秆、农林废物、牲畜粪便三大类的不同转化利用,并持续不断地推进具有一定保护意义的耕作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厕池改造、家庭电器普及等利民绿化低碳工程,以符合实际标准来规划养殖,做好循环利用,同时,要将低碳农业试点示范作为一项重点。城镇低碳化更是毫不动摇地落实到位,包括大力推进城乡低碳化建设、切实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理、着力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在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的实践上,甘肃省已于2016年12月确定,同意在金川区陈家沟社区等12个社区开展省级低碳社区试点,试点期三年。各试点地区在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控制城乡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为甘肃省实现低碳发展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径。同时,为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城市先行先试、探索总结低碳发展经验,更大范围带动我国低碳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1月确定,包括甘肃省兰州市、敦煌市在内的45个城市(区、县)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各试点城市将努力在探索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推广、碳排放率先达峰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为推进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探索路径。
3 甘肃省降低碳排放的路径选择
降低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区的责任。相对而言,社区监控和管理驻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碳排放行为比政府更有优势。一是社区比政府在把握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信息方面,更具直接性和地缘优势,更能准确了解驻区企业和居民的碳排放信息。二是社区工作人员比政府公务员在监控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碳排放方面具有时效性,更能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三是社区可以利用熟人社会及其相互监督机制,对社区内的碳排放行为进行相互监督。四是在碳排放问题上,社区居民和碳排放主体是利益对抗关系,不存在利益牵连关系,社区居民追求生活利益;碳排放主体追求经济利益,两者不可能在碳排放问题上兼容、妥协。政府就不同,政府倡导降低碳排放,但在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与企业存在齿唇相依的利益关联,政府受增加财源的诱导,难免向碳排放企业妥协。 建设低碳社区,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社区内的碳排放。其一,社区可以通过发展无尾气污染的公交体系和督促居民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减少社区内的尾气污染。其二,社区可以通过抵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礦业经济,清理整顿资源型企业,关闭煤矿、砂石企业、石灰土窑,降低工业碳排放。其三,社区可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建设生态涵养社区,加速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矿山土地复垦、退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社区的碳汇能力。其四,社区可以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碳排放。就城市社区而言,可实施城镇园林化工程;就农村社区而言,可实施村庄森林化工程;城乡社区都可实施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工程,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其五,通过发展生态产业,降低碳排放。就城市社区而言,可发展新材料产业、节能产业、生物医药、信息网络产业、创意产业、高端低碳制造业等低碳产业,以此实现碳排放。农村社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殖业、绿色种植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强植被的固碳能力;还可大力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等,减少社区生产和生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六,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基本路径。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集中缓解 CO2 排放量增长对地球和人类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四位一体”循环体系正在构建中。循环型农业的突出表征就是减量优化,而循环型工业体系更是以资源利用作为独特之道。因此,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以构建循环服务体系作为重点推进,包括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废弃物处理。
4 甘肃省落实社区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
社区是生活共同体,保障居民的生活是社区运行的根本。由于人类生活需要有天然生活资料和人工生活资料,所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足量的、优质的天然生活资料和人工生活资料。在满足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用等人工生活资料方面,社区应当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节能降耗活动,督促居民建造节能环保、依靠自然能源生活的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低碳社区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低碳建筑设计、管理、评价标准及体系等多个方面;通过改造化学农业,发展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安全优质的有机农产品或绿色农产品;修建便捷的低碳交通设施,建立环保的社区公共交通体系,推行绿色出行方式;倡导原生态的、能重复使用的、不会造成污染的生活用具;修建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修建完善的、环保的、便利的水资源利用系统、用电和网络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保护自然景观、推行立体式绿化模式。这一切都有赖于建设低碳社区和社区低碳化。在低碳社区建设上,从选址与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公众参与机制、个体低碳社区理念提升,以及能源利用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在保证天然生活资料的纯净、绿色与无害的同时,加强人工生活资料的质量。只有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低碳社区,社区居民的天然生活资料和人工生活资料的需求才能充分满足,并达到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郑微微,胡浩,周力.基于碳排放约束的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60-67.
[2]张金艳.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联系与共同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36-38.
[作者简介]杨千里,男,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治理;通讯作者:谷中原,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区发展研究。
[关键词]低碳社区;社区建设;甘肃省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3.025
1 甘肃省应对低碳经济浪潮的必然选择
甘肃省2018年全省耕地面积5372.67千公顷。农业生产造成的碳排放污染十分巨大,尤其以秸秆燃烧和养殖污染为重。甘肃农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研究表明,小麦秸秆燃烧排放的废弃污染,以排放因子计算,是相当骇人的。以玉米秸秆对应燃烧的排放因子为例,分别为114.7 g/kg、1261.5 g/kg,这一一来自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而在2016年,甘肃省秸秆使用量大约为2700万吨。这些秸秆全部被焚烧,其造成的大气污染危害极大。
家禽畜养殖以生猪为例。生猪养殖碳排放量是以排放到大气中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的总和,包括从幼畜到出栏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统计数据显示,生猪养殖户按规模划分,从大、中、小分别为10.60kg/头、9.75kg/头、9.34kg/头的畜禽污染排放量。2015年甘肃全年生猪存、出栏分别为666.06万头、747.26万头。其中广大乡镇地区,生猪养殖以中小规模为主,其产生的碳排放污染相当严重。
碳排放量逐年增长,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在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减少农业碳排放,是甘肃省农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温室气体作为1950年以来世界气温升高的罪魁祸首,毋庸置疑。
低碳经济这种经济模式,其一,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能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暖、消除环境污染,利于生态建设;其二,具有明显的能源效益,能突破能源瓶颈,开发新能源,确保能源安全;其三,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可应对传统经济的挑战,能提升产业结构,推动本地经济走上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道路;其四,具有间接的社会效益,利于社会持续发展、利于国民身体健康。甘肃正着眼未来,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经济新趋势,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迎接全球低碳经济浪潮。甘肃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前瞻性地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环境、打牢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基础。
建设低碳社区是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建构社会环境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措施:其一,有效培育低碳经济主体的责任意识。低碳经济是一种责任经济,要承担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产责任和生活责任。建设低碳社区,须驻区企业和社区居民树立低碳生产责任意识。其二,能更彻底地改变社区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尤其能改变居民耗材和耗能的住房方式、高污染的出行方式等,养成低碳生活方式。其三,可催发社区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组织。社区生态保护志愿组织通过各种社区生态保护活动,达到宣传生态环保观念、干预高能耗、高污染的破坏社区生态环保行为,促进低碳社区建设。其四,有利于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培训工作。社区能利用社区学院开展低碳经济方面的技术培训,培养掌握低碳生产技术的劳动者、职业者和生活者,为低碳经济发展打好主体基础。
2 甘肅省实施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根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是一项实现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发展战略措施。中国编制了世界上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多个方面制定了行动方案。甘肃省毫不例外地也要实施对应方案,建设低碳社区就是甘肃实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建设低碳社区就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区、必须在所有社区内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促进社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必须实施耕地保护、森林植被和水资源保护,改善生产的生态环境;必须严格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必须落实节能减排的责任制、使所有驻区企业和社区家庭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些措施都能促使甘肃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扎实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完全合乎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的内在要求。
《甘肃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在“控制重点行业排放,培育低碳产业体系”中要求积极发展低碳农业,尤其是毫不迟疑地加强农作物秸秆、农林废物、牲畜粪便三大类的不同转化利用,并持续不断地推进具有一定保护意义的耕作技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农村厕池改造、家庭电器普及等利民绿化低碳工程,以符合实际标准来规划养殖,做好循环利用,同时,要将低碳农业试点示范作为一项重点。城镇低碳化更是毫不动摇地落实到位,包括大力推进城乡低碳化建设、切实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低碳化处理、着力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以及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在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的实践上,甘肃省已于2016年12月确定,同意在金川区陈家沟社区等12个社区开展省级低碳社区试点,试点期三年。各试点地区在有效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控制城乡居民生活领域温室气体排放过快增长,为甘肃省实现低碳发展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径。同时,为鼓励和推动更多的城市先行先试、探索总结低碳发展经验,更大范围带动我国低碳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年1月确定,包括甘肃省兰州市、敦煌市在内的45个城市(区、县)开展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各试点城市将努力在探索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推广、碳排放率先达峰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为推进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探索路径。
3 甘肃省降低碳排放的路径选择
降低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区的责任。相对而言,社区监控和管理驻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的碳排放行为比政府更有优势。一是社区比政府在把握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信息方面,更具直接性和地缘优势,更能准确了解驻区企业和居民的碳排放信息。二是社区工作人员比政府公务员在监控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碳排放方面具有时效性,更能对其进行实时监控。三是社区可以利用熟人社会及其相互监督机制,对社区内的碳排放行为进行相互监督。四是在碳排放问题上,社区居民和碳排放主体是利益对抗关系,不存在利益牵连关系,社区居民追求生活利益;碳排放主体追求经济利益,两者不可能在碳排放问题上兼容、妥协。政府就不同,政府倡导降低碳排放,但在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政府与企业存在齿唇相依的利益关联,政府受增加财源的诱导,难免向碳排放企业妥协。 建设低碳社区,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社区内的碳排放。其一,社区可以通过发展无尾气污染的公交体系和督促居民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减少社区内的尾气污染。其二,社区可以通过抵制高耗能、高污染的礦业经济,清理整顿资源型企业,关闭煤矿、砂石企业、石灰土窑,降低工业碳排放。其三,社区可通过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建设生态涵养社区,加速生态修复工作,加强矿山土地复垦、退化土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全面实施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社区的碳汇能力。其四,社区可以通过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降低碳排放。就城市社区而言,可实施城镇园林化工程;就农村社区而言,可实施村庄森林化工程;城乡社区都可实施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工程,有效地降低碳排放。其五,通过发展生态产业,降低碳排放。就城市社区而言,可发展新材料产业、节能产业、生物医药、信息网络产业、创意产业、高端低碳制造业等低碳产业,以此实现碳排放。农村社区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健康养殖业、绿色种植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增加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增强植被的固碳能力;还可大力开发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光能、生物质能垃圾资源化等,减少社区生产和生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其六,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一种基本路径。低碳经济要解决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问题,集中缓解 CO2 排放量增长对地球和人类造成的灾难和严重影响。
甘肃省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四位一体”循环体系正在构建中。循环型农业的突出表征就是减量优化,而循环型工业体系更是以资源利用作为独特之道。因此,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以构建循环服务体系作为重点推进,包括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和生活废弃物处理。
4 甘肃省落实社区生活保障的重要手段
社区是生活共同体,保障居民的生活是社区运行的根本。由于人类生活需要有天然生活资料和人工生活资料,所以,保障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就是为社区居民提供足量的、优质的天然生活资料和人工生活资料。在满足社区居民衣、食、住、行、用等人工生活资料方面,社区应当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节能降耗活动,督促居民建造节能环保、依靠自然能源生活的低碳建筑。低碳建筑是低碳社区实现碳减排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表现在低碳建筑设计、管理、评价标准及体系等多个方面;通过改造化学农业,发展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安全优质的有机农产品或绿色农产品;修建便捷的低碳交通设施,建立环保的社区公共交通体系,推行绿色出行方式;倡导原生态的、能重复使用的、不会造成污染的生活用具;修建可再生能源利用设施;修建完善的、环保的、便利的水资源利用系统、用电和网络设施、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保护自然景观、推行立体式绿化模式。这一切都有赖于建设低碳社区和社区低碳化。在低碳社区建设上,从选址与规划、评价体系的构建、公众参与机制、个体低碳社区理念提升,以及能源利用等多个维度综合考虑,在保证天然生活资料的纯净、绿色与无害的同时,加强人工生活资料的质量。只有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低碳社区,社区居民的天然生活资料和人工生活资料的需求才能充分满足,并达到健康可持续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郑微微,胡浩,周力.基于碳排放约束的生猪养殖业生产效率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60-67.
[2]张金艳.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联系与共同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4):36-38.
[作者简介]杨千里,男,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治理;通讯作者:谷中原,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