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原经济区”地处于我国中心地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原微天下之中的原野是华夏文明及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自古时就有二十多个王朝建都于中原,从而变得出“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由此可见中原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所占地位举足轻重。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文明历经多少沧桑岁月,其他三大文明古國都在岁月长河中被侵蚀,唯有中华文明在悠长历史岁月之中传承下来。
【关键词】民间舞蹈;“火龙舞”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豫西“火龙舞”起源
“火龙舞”为河南比较独特的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孟州辖区槐树乡龙台村和周边村庄以及到洛阳、济源等城市。民间流传着两种有关“火龙舞”的传说,一种是蜘蛛成精污染天河圣水,并利用蜘蛛网罩住天河。春季到来,却无法降雨滋润大地万物,华夏大地一片生灵涂炭,万物枯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令青龙去降服蜘蛛精。在降服过程中青龙被蜘蛛网所困,玉帝又命令火龙消灭蜘蛛精,于是蜘蛛精被火龙所喷的熊熊烈火烧成了火红火红的球团团。事后玉帝大喜,令火龙驻守龙台,让天河水能及时播雨灌田,使得万物自然生长,大地和谐为天下百姓所造福。故而天下百姓锣鼓齐鸣,舞火龙欢祝,从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第二种是起源于商周末期,商纣王在位时大兴土木,龙台村被分摊了大量的砖瓦烧制任务,天气久旱无雨建鹿台的砖瓦烧制不出来,人们畏惧纣王而不敢禀报无法生产,龙台的一个叫常的人想出用假龙来引雨,后来次次无果,便想出将油沽肚插入龙体内,夜晚祈求降雨效果不错,于是夜间“火龙舞”诞生。
二、豫西“火龙舞”的表演形式
民间“火龙舞”是社会历史形态的存留,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从而早期的“火龙舞”更表现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心理的存在。先秦时期的宗教祭祀乐舞“蜡”“雩”“傩”“巫舞”和《九歌》,伴随着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俗类歌舞日渐繁荣发展。舞蹈的表演形式更能真切的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民风民俗,舞蹈形式的存留更是抒发情感,借舞抒怀的工具。
时至今日,“火龙舞”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要组织多条火龙闹新春。舞龙之前必须先行五龙庙进行“火龙舞”的序—“祭龙”,之后才开始走街串巷的表演活动,蜘蛛灯在一只只“火龙”前引导前行,“火龙”则随着蜘蛛灯的节奏韵律随之翻腾、舞动前行。遇柱则盘旋而上或向蜘蛛灯喷射焰火。夜间火龙肚内将会插入“油沽肚”,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火龙舞”的表演借托于叙事性故事为主和独特的造型形象、表演手法,用以锣、鼓、螺号为伴奏的乐器进行表演。“当今“火龙舞”延续历史的轨迹在向前发展,古时龙在中华文化的标志。“火龙”的造型,类似麒麟,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一只完整的“火龙”。舞龙的同时伴有鼓点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形式。“火龙舞”主要有卧龙、闯四门、盘龙、龙上台等表演形式,并以这几种表演形式延续到今天,当今火龙舞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火龙舞”。
三、豫西“火龙舞”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发展时代更替,一代代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同的的时代环境,造成不同时期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审美角度以及文化的不同程度等都影响着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其不同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积淀,代表着一个地区历史的文化,更是展现着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独特性,独树一帜且源远流长。“火龙舞”体现着中原文脉的精神,是中原精神品质、劳动智慧的表现,更是体现了河南人积极向上、豪放洒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火龙舞”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民间舞蹈演出场地以及人们的喜爱程度都影响着“火龙舞”发展。舞蹈艺术在时光更替中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一批一批优秀的艺术文化。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民间艺术以如今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起源于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传承性。舞蹈作为较早出现一种艺术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手舞足蹈”来传情达意更创造了舞蹈所要借助的“工具”。
作者简介:陈玥(1997—),女,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在读,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2014级舞蹈编导班。
【关键词】民间舞蹈;“火龙舞”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豫西“火龙舞”起源
“火龙舞”为河南比较独特的民间舞蹈,主要分布于孟州辖区槐树乡龙台村和周边村庄以及到洛阳、济源等城市。民间流传着两种有关“火龙舞”的传说,一种是蜘蛛成精污染天河圣水,并利用蜘蛛网罩住天河。春季到来,却无法降雨滋润大地万物,华夏大地一片生灵涂炭,万物枯竭,民不聊生。玉皇大帝令青龙去降服蜘蛛精。在降服过程中青龙被蜘蛛网所困,玉帝又命令火龙消灭蜘蛛精,于是蜘蛛精被火龙所喷的熊熊烈火烧成了火红火红的球团团。事后玉帝大喜,令火龙驻守龙台,让天河水能及时播雨灌田,使得万物自然生长,大地和谐为天下百姓所造福。故而天下百姓锣鼓齐鸣,舞火龙欢祝,从而祈祷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第二种是起源于商周末期,商纣王在位时大兴土木,龙台村被分摊了大量的砖瓦烧制任务,天气久旱无雨建鹿台的砖瓦烧制不出来,人们畏惧纣王而不敢禀报无法生产,龙台的一个叫常的人想出用假龙来引雨,后来次次无果,便想出将油沽肚插入龙体内,夜晚祈求降雨效果不错,于是夜间“火龙舞”诞生。
二、豫西“火龙舞”的表演形式
民间“火龙舞”是社会历史形态的存留,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它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从而早期的“火龙舞”更表现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心理的存在。先秦时期的宗教祭祀乐舞“蜡”“雩”“傩”“巫舞”和《九歌》,伴随着小农经济和手工业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民俗类歌舞日渐繁荣发展。舞蹈的表演形式更能真切的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民风民俗,舞蹈形式的存留更是抒发情感,借舞抒怀的工具。
时至今日,“火龙舞”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十六,都要组织多条火龙闹新春。舞龙之前必须先行五龙庙进行“火龙舞”的序—“祭龙”,之后才开始走街串巷的表演活动,蜘蛛灯在一只只“火龙”前引导前行,“火龙”则随着蜘蛛灯的节奏韵律随之翻腾、舞动前行。遇柱则盘旋而上或向蜘蛛灯喷射焰火。夜间火龙肚内将会插入“油沽肚”,形象更是栩栩如生。“火龙舞”的表演借托于叙事性故事为主和独特的造型形象、表演手法,用以锣、鼓、螺号为伴奏的乐器进行表演。“当今“火龙舞”延续历史的轨迹在向前发展,古时龙在中华文化的标志。“火龙”的造型,类似麒麟,主要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一只完整的“火龙”。舞龙的同时伴有鼓点乐器,以打击乐器为主要伴奏形式。“火龙舞”主要有卧龙、闯四门、盘龙、龙上台等表演形式,并以这几种表演形式延续到今天,当今火龙舞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民间舞蹈“火龙舞”。
三、豫西“火龙舞”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发展时代更替,一代代人不同的价值追求、不同的文化认同、不同的的时代环境,造成不同时期的人民群众的审美追求,审美角度以及文化的不同程度等都影响着民间传统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不同的地域文化有着其不同的文化价值以及历史积淀,代表着一个地区历史的文化,更是展现着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独特性,独树一帜且源远流长。“火龙舞”体现着中原文脉的精神,是中原精神品质、劳动智慧的表现,更是体现了河南人积极向上、豪放洒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火龙舞”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民间舞蹈演出场地以及人们的喜爱程度都影响着“火龙舞”发展。舞蹈艺术在时光更替中不断发展,创造出了一批一批优秀的艺术文化。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民间艺术以如今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起源于人民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鲜明的传承性。舞蹈作为较早出现一种艺术形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手舞足蹈”来传情达意更创造了舞蹈所要借助的“工具”。
作者简介:陈玥(1997—),女,河南省驻马店人,本科在读,就读于西北民族大学,2014级舞蹈编导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