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政教授基于“络病理论”论治痛风经验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x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秦国政教授认为,“湿、热”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瘀”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亦为病久之变,湿热瘀阻是其发病的基本病机,湿、热、瘀均可阻滞脉络肌腠,表现为络病的病理状态,不通则痛。因此,秦国政教授临床基于“络病理论”,以“清热利湿通络”为治法,采用经验方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痛风患者,多获良效。
   【关键词】 痛风;络病理论;治疗经验;湿热瘀阻;秦国政
   秦国政教授是云岭学者、云岭名医、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有三十余年的临证经验,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疑难杂症,尤对慢性病的诊疗有独到见解。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和尿酸盐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1]。HUA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约10%会发展为痛风[2]。痛风的患病率与人种、性别、年龄及地域等密切相关,我国普通人群痛风患病率为1%~3%[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4]。痛风急性发作期常用的西药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及白细胞介素-1R拮抗剂等[5]。慢性发作期的治疗目的为避免尿酸盐结晶沉积,预防痛风的发作,常用药物为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尿酸盐阴离子转运蛋白1抑制剂和尿酸氧化酶类似物[6]。但西药有较多不良反应,如别嘌醇可能引起危及生命的皮疹和(或)严重的多系统超敏反应综合征等[7]。而中医药在痛风治疗中具有作用靶点多、安全、有效等优点[8],因此,寻求中医药治疗成为多数痛风患者的选择。秦国政教授认为,“湿、热”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瘀”是痛风发病的关键环节,亦为病久之变,三者均可阻滞脉络肌腠,表现为络病的病理状态,不通则痛。因此,秦国政教授临床基于“络病理论”,予经验方通络止痛汤加减以“清热利湿通络”治疗痛风患者,多获良效。
  1 络病理论概述
   络病是指各种因素导致络中营卫气血津液运行、输布及渗化失常,最终出现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9-10]。
   络病理论萌芽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提出络脉的概念、循行、生理、病理和治疗,并指出络脉具有满溢灌注、渗布气血于全身的生理功能[11-12]。汉·张仲景创大黄?虫丸、抵挡汤等活血通络止痛,且善用虫类药搜剔通络。至清代,络病理论达到巅峰,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的观点,创立络病理论,认为寒、热、痰、湿、瘀血等均能导致络脉瘀阻,并创“辛温通络法”[13-14]。王清任创“益气通络法”之补阳还五汤,张锡纯推崇王清任之说,擅长“益气活血通络法”,重视“辛凉通络法”在温病中的应用[15]。络病理论源远流长,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而见“瘀阻”征象者,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其临床应用范围亦更为广泛。
  2 痛风病因病机
  2.1 “湿、热”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 痛风属中医学“痛痹”“历节”“脚气”等范畴[16-17]。中医痛风之名始于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曰:“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并指出痛风与风、湿、热、浊等密切相关[18]。《诸病源候论》言:“历节风之状……此由饮酒后腠理开……风历关节与血气相搏交击,故疼痛也。”《景岳全书·脚气》曰:“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明·程玠《松崖医径·痛风》曰:“痛风者,肥人多因风湿,瘦人多因血虚。”清·林佩琴《类症治裁》曰:“痛风,痛痹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到痛,至夜更剧。”清·张石顽《张氏医通》云:“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上赤肿灼热或壮热……。”清·龚廷贤《万病回春》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
   综上,痛风多与湿、热、寒、浊等密切相关,且互为因果,互生互化,多杂至发病,使痛风一病缠绵难愈。秦国政教授认为,痛风的发病因素不外乎寒、湿、热,而以“湿热互结”最为多见。朱婉华等[19]研究江苏省8家医院44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湿热蕴结证150例(33.78%),可见“湿、热”因素在痛风发病中的重要性。
  2.2 “瘀”是痛风发病的关键环节 《类证治
  裁·痹证论治》认为,久痹不愈“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临证指南医案》曰:“外邪留著,气血皆伤,其化为败瘀凝痰,混处经络。”《医林改错·卷下》中用活血化瘀法治療痹证。李兆文等[20]将90例痛风患者分别采用点刺穴位放血5 mL、10 mL及内服西药3种方法治疗,结果点刺穴位放血10 mL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表明“瘀”在痛风发病中的重要性。朱良春[21]认为,本病的诱因是感受寒湿,而主因是湿浊瘀滞内阻。涂平生[22]认为,“瘀”是痛风的最终病理趋势,临床从“瘀”论治获得良效。
   痛风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主归于“瘀”,所谓“无瘀无痛、瘀成痛见”,故秦国政教授认为,“瘀”是痛风发病的关键环节,亦为病久之变。
  2.3 湿热瘀阻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 痛风患者多喜食肥甘厚味,日久则湿热内生。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经络关节气血不通,故可见关节疼痛;热为阳邪,易致疮痈,聚于经络关节,腐蚀血肉,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的临床特征;湿热合邪,除湿多助热,清热多增湿,故湿热合邪可使痛风病程缠绵难愈。痛风患者出现关节疼痛的临床症状源于络脉瘀滞,且其关节疼痛表现为痛处固定不移。因此,秦国政教授认为,湿热瘀阻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
  3 基于“络病理论”治疗痛风
  3.1 络病与痛风相关性 络病是络脉瘀滞、痹阻不通的一类病证,与痛风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病因病机的相关性及临床表现的相似性。    络病与痛风病因病机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均会出现“瘀”的征象。两者病因病机均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主要为六淫外邪,内伤主要有情志过极、气血津液失和及脏腑失调。无论何种病因导致人体疾病,失治、误治均可久病入络,进而络脉瘀滞,表现为络病的病机状态。痛风一病,“湿、热”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瘀”是其发病的关键环节。“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通则血不行,久则络脉瘀滞。“热”易伤津,热淫于血脉之中,煎熬血液,使血液瘀滞;“热”易耗气,气耗则推动血液循行之力衰,血液不行则瘀滞于脉。由此,痛风“湿、热”之因均可导致络脉瘀滞,与络病在病因病机上具有相关性。
   络病与痛风临床表现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两者均可出现“疼痛”的临床症状。络病关键在于络脉瘀滞、痹阻不通,使络脉渗布气血的生理功能失常,出现“瘀阻”征象,临床主要表现为瘀阻部位的疼痛不适,且痛处固定不移。因此,络病与痛风临床表现相似。此外,两者相似的临床表现还有舌质黯红、舌下络脉迂曲及脉涩。
  3.2 倡“清热利湿通络法”治疗痛风 络病理论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其治法治则不断丰富和完善,如辛温通络法、辛凉通络法及益气通络法等。秦国政教授根据临床经验,认为痛风当以“清热利湿通络”为治疗大法,方可解关节之痹痛,通络脉之瘀滞。治疗痛风常以经验方通络止痛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5 g、鸡血藤15 g、烫狗脊15 g、制何首乌15 g、炒川牛膝30 g、益母草30 g、炒苍术10 g、白术30 g、炒黄柏10 g、砂仁10 g、炒薏苡仁30 g。瘀重者,加重活血药用量;病久瘀重者,加蜈蚣、水蛭、土鳖虫等虫类药;湿重及关节肿胀明显者,加荷叶、茯苓等;热重者,加石膏、知母、虎杖等;关节疼痛较甚者,加炒白芍、炙甘草、延胡索;关节活动不利者,加伸筋草、大血藤;尿酸高者,加老鹳草;关节见痛风石者,加龙骨、牡蛎、鳖甲等。体现秦国政教授临床用方而不拘泥于方,加减而不远离方旨。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60岁,2020年7月17日初诊。以双上肢指间关节反复疼痛10年余,加重1周为主诉。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指间关节疼痛不适,痛处固定,活动尚利,无发热等症,先后至多家医院予中药(具体不详)、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口服,症状稍有缓解,期间症状时有反复。1周前因进食海鲜后上症状再发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上肢指间关节疼痛不适,晨起痛甚,痛处固定不移,活动欠利,指间关节皮色稍红,皮温稍高,伴轻微肿胀,未见痛风石,平素精神尚可,喜食肥甘,体胖,偶感乏力,无发热、咳嗽、心慌、胸闷等,纳稍差,眠尚可,大便不成形,每日2~3次,小便稍黄,舌红,苔黄腻,舌下静脉迂曲,脉滑。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手术外伤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辅助检查:血尿酸670 μmol·L-1。西医诊断:痛风。中医诊断:痛痹(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用通络止痛汤加减,药物组成:当归15 g、鸡血藤30 g、烫狗脊15 g、制何首乌15 g、大血藤30 g、炒川牛膝30 g、益母草30 g、虎杖30 g、老鹳草30 g、伸筋草10 g、炒苍术10 g、白术30 g、炒黄柏10 g、砂仁10 g、炒薏苡仁30 g、炒麦芽30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患者禁食动物内脏、海鲜及啤酒等高嘌呤食物。
   2020年7月24日二诊,患者指间关节疼痛缓解,关节红肿消退,刻下汗出甚,动辄尤甚,余无特殊不适,纳眠尚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脉滑。前方加荷叶15 g、桑叶10 g。7剂,煎服方法同前。
   2020年7月31日三诊,患者指间关节疼痛明显缓解,关节无红肿,活动尚可,汗出较前明显缓解,余无特殊不适,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实有力。血尿酸396 μmol·L-1。前方加骨碎补30 g巩固疗效。7剂,煎服方法同前。
   按语:本例患者为中老年男性,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日久酿生湿热,湿热流注经络关节,阻滞气机,血气不通,络脉瘀滞,瘀血内停,故见关节疼痛不适,且痛处固定不移。结合患者舌脉象,四诊合参,中医辨证为湿热瘀阻证。治疗以“络病理论”为指导,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治法,选用经验方通络止痛汤加味。方中当归、鸡血藤、何首乌、大血藤、益母草活血补血,通络止痛,活血药配伍补血药,则活血而不耗血,应用鸡血藤及大血藤,取“诸藤达四肢”之意。烫狗脊可补益肝肾,虎杖、老鹳草、伸筋草可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方中含有清热利湿之四妙丸,四妙丸出自清·张秉成的《成方便读》,由二妙丸加牛膝、薏苡仁而成,秦国政教授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常用善逐瘀通经之川牛膝,更佐以白术,方中黄柏苦寒清热,苍术苦温燥湿,川牛膝逐瘀通经,薏苡仁祛湿热而利经络,白术与苍术相伍,一补一散,互为促进,中焦得健,脾胃纳运如常,水湿得化,奏运脾燥湿之功。加砂仁、炒麦芽以顾护脾胃,防苦寒伤脾。二诊患者症状缓解而见汗出甚,乃湿热之邪从汗得解,此时不可一味收敛止汗,而应助其汗出使湿热得解,故原方加荷叶、桑叶发表除湿。三诊患者症状已明显缓解,湿热之邪渐从汗而解,瘀血之象渐退,故而加骨碎补强健筋骨,鞏固疗效。纵观全方,首诊用药不过16味,而能除多年痼疾,全在于紧扣病机,灵活运用“络病理论”,以“清热利湿通络法”除流注之湿热、阻滞之瘀血,故可药专力宏,体现中医药诊疗的特色和优势。
  5 小 结
   中医学认为,痛风多与湿、热、寒、浊等密切相关,治疗多清热利湿或祛寒除痹。秦国政教授认为,“湿、热”是痛风发病的关键因素,“瘀”是痛风发病的关键环节,亦为病久之变,三者均可阻滞脉络肌腠,表现为络病的病理状态,不通则痛;因此,痛风的病因病机与“络病理论”具有相关性。基于此,秦国政教授临床应用“清热利湿通络法”,予经验方通络止痛汤加减治疗痛风患者,多获良效。从《黄帝内经》到《临证指南医案》,如今,“络病理论”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其临床应用将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原发性痛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4,8(3):178-181.
  [2] 何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病因与流行病学[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11-13.
  [3] 曾学军.《2010年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6):438-441.
  [4] 李孟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流行病学及影响因素研究[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11):1649-1650.
  [5] 陈光亮,周媛凤,张颖.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1):104-109.
  [6] 李丹,张剑勇.痛风现代流行病学及降尿酸药物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6,5(4):73-76.
  [7] 刘岩,李斯琪,刘兵,等.非布司他与别嘌醇治疗高龄高尿酸血症患者的效果和安全性[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20,23(5):607-612.
  [8] 陈琳,周静,马武开,等.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5):73-76.
  [9] 周水平,仝小林,徐远.络病的基本概念与病理特点探析[J].中医药学刊,2002,20(6):724-726.
  [10] 史鹏博,李沛.络病理论在痛风性关节炎临床辨治中指导作用探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6):48-51.
  [11] 雷燕.络病理论探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2):3-5.
  [12] 吴以岭.从络病学说论治冠心病心绞痛[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4):71-74.
  [13] 徐光福.络病的内涵及其外延释义[J].中医药学刊,2005,23(1):96-98.
  [14]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430-436.
  [15] 杨付明,袁德培,陈国栋.张锡纯络病学学术思想特点研究[J].新中医,2007,39(11):1-2,8.
  [16] 李满意,娄玉钤.痛风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6):57-62.
  [17] 杨梅,李琳荣,王雪梅,等.痛风的临床文献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8(6):2-3.
  [18] 刘孟渊.痛风的中医病机探析[J].中医研究,2004,17(1):5-8.
  [19] 朱婉华,张爱红,顾冬梅,等.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探讨[J].中医杂志,2012,53(19):1667-1670.
  [20] 李兆文,林石明,林俊山,等.刺血療法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90例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5):17-19.
  [21] 张侠福,何峰,顾冬梅,等.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疑难风湿病验案二则[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6-48.
  [22] 陈理才,孔勇杰,涂平生.涂平生从瘀论治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经验[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3(12):1365-1367.
  收稿日期:2021-05-29;修回日期:2021-06-24
其他文献
【摘 要】 强直性脊柱炎常伴有骨骼与软组织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性。运动康复又称为体疗,可结合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情特点,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干预有效缓解疾病引发的相关症状,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从疾病的长期控制角度来看,正确的运动康复训练策略是常规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通过阅读和整理近几年国内外有关运动康复训练策略作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文献,综述最新运动康复技术理念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肌肉功能、肢体活动度、心肺
期刊
【摘 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与总结中医药方剂治疗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1998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中医药治疗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文献并将其作为数据源,通过筛选后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集成的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嫡聚类等方法进行药物频次、四气五味、用药频次与规则、核心组合与新处方的数据
期刊
【摘 要】目的:觀察超短波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血清炎症因子、氧化应激表达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洛索洛芬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超短波治疗。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疼痛缓解时间、肿胀缓解时间、3-硝基
期刊
【摘 要】目的:了解临床患者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检测阳性的分布状况,探讨其与各类疾病的相关性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5 431例临床患者血清ANCA检测结果,并对临床诊断明确的1276例住院患者进行疾病分类,ANCA阳性率及阳性模式分析。ANCA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结果:15 431例患者血清ANCA阳性率1997例(12.94%)。60岁以上患者无论男
期刊
【摘 要】 总结娄多峰教授“虚邪瘀”治痹理论指导下治疗热痹病的经验。娄多峰教授将痹证分为正虚、邪实、瘀血3候,临床中常见的热痹主要有5型,属邪实候的有湿热痹、热毒痹、寒热错杂痹,属正虚候的有阴虚痹,属瘀血候的有瘀热痹。对热痹病5种证型的临床特点和治法方药,以及娄多峰教授学术思想的临床体会进行总结。   【关键词】 热痹;虚邪瘀;名医经验;中医药疗法;娄多峰   娄多峰教授是河南风湿病医院创始人
期刊
【摘 要】 微小RNA是一类长度约为22碱基高度保守的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具有保守性、时序性、组织特异性等生物学特点,同时也具有免疫调控、成骨分化、调控信号通路等功能。强直性脊柱炎侵蚀骶髂关节和脊柱中轴关节,慢性炎症累及软骨关节、滑膜关节、韧带以及肌腱。微小RNA广泛参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成骨细胞的分化,并对骨形成起关键调节作用,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组织纤维化与骨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 强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指导的康复锻炼方案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8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功能锻炼指导和健康教育,试验组除常规功能锻炼的方式外,实施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为基础的康复锻炼护理方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膝关节HSS评分、功能锻炼依从性、一般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
期刊
【摘 要】目的:分析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明确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有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的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所收录的文献,对基本信息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结果:共纳入79篇文献,仅有1篇文献为多中心研究,其余均为单个地区的研究。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中,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性别、女性绝
期刊
【摘 要】 赵文海教授是天池伤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其认为颈椎病病因多为血瘀气滞,无论是外伤、寒凝、痰湿、气郁等,还是血亏气弱,血气运行不畅,均可致血瘀。故而在颈椎病治疗中,根据不同的病因灵活应用活血法为主并结合其他方法辨证审情施治。赵文海教授善用丹参-葛根药对,同时配合天池伤科独创手法——“三步八法”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形成了中药内治与手法外调并重的治疗体系,其方法值得推广。   【关键词】 颈
期刊
【摘 要】 强直性脊柱炎传统治疗策略仅限于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然而临床中却存在着更精确、更高效治疗的需求。自从引入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以来,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随后,白细胞介素-17抑制剂、白细胞介素-23抑制剂、Janus激酶抑制剂的相继出现,成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新希望。回顾并总结近20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抑制剂等生物制剂在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上的现状及发展,为临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