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存贷款利率管制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的生存空间非常狭窄,各大商业银行的激烈的竞争中渐渐探索出“理财产品”这一游离于管制利率之外的连接投融资的渠道,“影子银行”开始浮现。在信贷理财领域,银行与监管机构开始了各式的博弈。同时存在着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和商业银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场利率的冲动,于是政府和银行间你来我往;因为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自由定价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资产和负债,市场主体自身很难达到均衡的市场利率,于是理财发行机构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又因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只有在金融市场中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务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银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理财 博弈 开放
一、银行理财背景介绍
(一)银行理财诞生
2004年10月,光大银行首开先河,发行了内地第一个人民币理财-光大阳光理财计划。之后招商、华夏、中信、民生、兴业等多家银行跟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2005年初开始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争相发展理财业务由此拉开帷幕。最初发行的产品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和国债。
(二)银行理财攻防博弈战
1.监管开始介入。2005年9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定义、管理以及监督制定了原则性的条款。之后又颁布细则,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合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理财自此开始创新。银行理财产品自此并未“安分守己”,而是追随市场和政策的形势不断“创新”。2006年后资本市场进入大牛市,如果银行还是只提供固定收益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由于信托公司什么都可以做,因此就与信托公司合作,出现了一些打新股和投资顾问的产品。后来又有QDII,进入到海外的资本市场。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与此同时,由于高风险产品被销售给了普通投资者,银行理财风险收益问题凸现。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08年,由于监管部门自年初开始严格控制信贷额度,实行从紧的信贷政策,而理财产品为腾挪信贷空间提供了一条通道,银行的信贷资产类产品自此突飞猛进,信贷类理财产品悄然登台,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风生水起。银行与信托合作,通过信托做信贷类理财产品,可以给客户相比债券货币类理财更有吸引力的收益,于是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银信合作犹如一辆驶上快车道的列车,轰然前行。2009年全年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规模就达到1万亿左右。
4.重新确立游戏规则。2010年8月初,监管层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核心内容是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至此,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风靡两年多的信贷类产品偃旗息鼓。
5.绕过监管,继续狂飙。2011年理财市场狂飙突进,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出去年全年7.05万亿。同时,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如银行短期产品价格战,绕过信托直接发放委托贷款、银行投资他行或本行的理财产品、资产池运作等。
二、博弈论分析
(一)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博弈
1.博弈双方。(1)政府:认识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若不放开管制,人民币的地位永远不会为国际市场承认,制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路线图,已经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允许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管理和理财投资业务,却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其他各种考虑,依旧把持最关键的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对以理财产品作为利率市场化突破口的“影子银行”并不全盘否定,却时不时出手进行管制。(2)银行:出于资本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以及追求更高利润的意愿,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出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用远高于政府限定的最高存款利率来吸收储蓄,通过投融资手段进入资本市场,以期取得更高的回报。
政府监管和银行创新已经在事实上形成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对博弈体。
2.博弈分析。现阶段,政府主动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人民币能够像美元、欧元一样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加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进程,并在2012开始试行存贷款利率有管制的浮动,故在银行停止经营理财产品,政府依旧严格利率监管的策略下,政府和银行的收益都为-10;而在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逃避监管,“影子银行”派生加速,理财利率陷入囚徒困境的形式下,政府严格利率监管的收益为5,而银行面临监管带来的成本和损失,收益为-12;如果政府逐步放开,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有序发展理财市场,那么政府银行都获益,收益都为10;如果政府缓慢放开利率,银行却不经营理财,那么银行的收益要小于利率监管下收益,为-15,政府收益依旧为10。
综上,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为(10,10),即“政府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二)银行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博弈
1.案例背景。银行理财产品近年以来就得以迅速发展,在当前银行拉存款压力骤增的情况下,其发行量更是出现了迅速上升的势头。在银行内部,理财产品是银行揽储的一大渠道,特别是在月末、季末、年末等时间节点,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银行希望这种方式,吸收更多存款,增加流动性,满足存贷比考核指标。
2.博弈方。在这种理财产品大战中,博弈方为发行理财产品的各银行。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参与方简化为银行A和银行B。
银行A和银行B在国家银根收紧情况下,为了增加流动性,尤其是考核期限前满足存贷比考核性要求,有通过理财产品进行揽储的需求。在这情况下,两个银行之间就是一种竞争关系,为了吸收更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成各银行策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以看成是理财产品的价格,从这个角度分析,这其实就是银行间关于理财产品的价格大战。 3.博弈分析。为了分析,我们做如下假定:在双方都不提高收益率的情况下,双方各自的收益分别为2;如果银行A选择“提高收益率”,而银行B“不提高收益率”,那么银行A收益为3,银行B收益为1;反之亦然。如果双方都选择“提高收益率”,由于银行自身的利润率降低,双方收益各为1.5。所以收益矩阵如下:
从银行A的角度看,银行B选择“提高收益率”的情况下,选择“提高收益率”是最优选择;银行B选择“不提高收益率”的情况下,选择“提高收益率”也是最优选择。反之,从银行B的角度分析,也是一样的结果。所以,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就是(提高收益率,提高收益率),无论从整体收益还是单方收益来看,双方都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除了陷入囚徒困境的价格战,还可以从其他博弈角度来理解银行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博弈,首先是动态博弈。价格战首先表现为竞争者互相降价,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有先后次序的,结合之前假设的效用,可以得到以下博弈树:
运用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到最后的精炼纳什均衡依旧是两家银行都选择提高收益;其次是完全信息的博弈,表现为企业的定价行为是公开的,最终要面向消费者,竞争对手很容易获取价格的信息。再次是斗鸡博弈,如果两家银行意识到囚徒困境的最终结果是净息差和利润的减小,达成共识不再各自提价恶性竞争,或者有外部监管机构的介入惩罚高息揽存行为,从而改变双方支付,这个博弈可能转化为斗鸡博弈,社会总存款量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下相对稳定的,无论银行各显神通采取什么方式竞争,收益大体上是此消彼长。
三、结论——走向利率市场化
上述所有博弈,归根结底,是管制利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博弈。
因为同时存在着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和商业银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场利率的冲动,于是政府和银行间你来我往。
因为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自由定价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资产和负债,市场主体自身很难达到均衡的市场利率,于是理财发行机构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
又因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
透过这一系列的博弈,隐约可以看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是必然趋势,监管层再如何瞻前顾后,也明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若不放开管制,人民币的地位永远不会为国际市场承认;金融机构,出于资本市场的需要和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发展和更高利润的需要,不断挣脱监管束缚,寻求市场价格。金融发展呼唤利率市场化,中国也许将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通过资金脱媒化来实现市场化利率,在融资方面,目前直接融资已占社会总融资量的一半,融资利率已日益市场化,而在投资和存款方面,也许理财将承担起这一重任,也就是说,银行存款以外的金融产品,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只有在金融市场中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务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银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理财 博弈 开放
一、银行理财背景介绍
(一)银行理财诞生
2004年10月,光大银行首开先河,发行了内地第一个人民币理财-光大阳光理财计划。之后招商、华夏、中信、民生、兴业等多家银行跟进,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2005年初开始推出各自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国内商业银行争相发展理财业务由此拉开帷幕。最初发行的产品主要投资于央行票据和国债。
(二)银行理财攻防博弈战
1.监管开始介入。2005年9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定义、管理以及监督制定了原则性的条款。之后又颁布细则,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合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理财自此开始创新。银行理财产品自此并未“安分守己”,而是追随市场和政策的形势不断“创新”。2006年后资本市场进入大牛市,如果银行还是只提供固定收益产品就没有竞争力,由于信托公司什么都可以做,因此就与信托公司合作,出现了一些打新股和投资顾问的产品。后来又有QDII,进入到海外的资本市场。这种势头一直持续到金融危机爆发前。与此同时,由于高风险产品被销售给了普通投资者,银行理财风险收益问题凸现。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2008年,由于监管部门自年初开始严格控制信贷额度,实行从紧的信贷政策,而理财产品为腾挪信贷空间提供了一条通道,银行的信贷资产类产品自此突飞猛进,信贷类理财产品悄然登台,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风生水起。银行与信托合作,通过信托做信贷类理财产品,可以给客户相比债券货币类理财更有吸引力的收益,于是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银信合作犹如一辆驶上快车道的列车,轰然前行。2009年全年银信合作理财业务规模就达到1万亿左右。
4.重新确立游戏规则。2010年8月初,监管层下发《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核心内容是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至此,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风靡两年多的信贷类产品偃旗息鼓。
5.绕过监管,继续狂飙。2011年理财市场狂飙突进,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超出去年全年7.05万亿。同时,各种创新层出不穷,如银行短期产品价格战,绕过信托直接发放委托贷款、银行投资他行或本行的理财产品、资产池运作等。
二、博弈论分析
(一)政府与银行之间的博弈
1.博弈双方。(1)政府:认识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若不放开管制,人民币的地位永远不会为国际市场承认,制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路线图,已经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允许商业银行进行资产管理和理财投资业务,却出于中国特殊国情和其他各种考虑,依旧把持最关键的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对以理财产品作为利率市场化突破口的“影子银行”并不全盘否定,却时不时出手进行管制。(2)银行:出于资本市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以及追求更高利润的意愿,商业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和研发,不断推出新的投资理财产品投放市场,用远高于政府限定的最高存款利率来吸收储蓄,通过投融资手段进入资本市场,以期取得更高的回报。
政府监管和银行创新已经在事实上形成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一对博弈体。
2.博弈分析。现阶段,政府主动提出人民币国际化,希望人民币能够像美元、欧元一样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加速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进程,并在2012开始试行存贷款利率有管制的浮动,故在银行停止经营理财产品,政府依旧严格利率监管的策略下,政府和银行的收益都为-10;而在商业银行不断进行金融创新逃避监管,“影子银行”派生加速,理财利率陷入囚徒困境的形式下,政府严格利率监管的收益为5,而银行面临监管带来的成本和损失,收益为-12;如果政府逐步放开,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有序发展理财市场,那么政府银行都获益,收益都为10;如果政府缓慢放开利率,银行却不经营理财,那么银行的收益要小于利率监管下收益,为-15,政府收益依旧为10。
综上,这一博弈的纳什均衡为(10,10),即“政府平稳推进利率市场化,银行进行金融创新”。
(二)银行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博弈
1.案例背景。银行理财产品近年以来就得以迅速发展,在当前银行拉存款压力骤增的情况下,其发行量更是出现了迅速上升的势头。在银行内部,理财产品是银行揽储的一大渠道,特别是在月末、季末、年末等时间节点,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比比皆是。银行希望这种方式,吸收更多存款,增加流动性,满足存贷比考核指标。
2.博弈方。在这种理财产品大战中,博弈方为发行理财产品的各银行。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参与方简化为银行A和银行B。
银行A和银行B在国家银根收紧情况下,为了增加流动性,尤其是考核期限前满足存贷比考核性要求,有通过理财产品进行揽储的需求。在这情况下,两个银行之间就是一种竞争关系,为了吸收更多客户购买理财产品,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就成各银行策略。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可以看成是理财产品的价格,从这个角度分析,这其实就是银行间关于理财产品的价格大战。 3.博弈分析。为了分析,我们做如下假定:在双方都不提高收益率的情况下,双方各自的收益分别为2;如果银行A选择“提高收益率”,而银行B“不提高收益率”,那么银行A收益为3,银行B收益为1;反之亦然。如果双方都选择“提高收益率”,由于银行自身的利润率降低,双方收益各为1.5。所以收益矩阵如下:
从银行A的角度看,银行B选择“提高收益率”的情况下,选择“提高收益率”是最优选择;银行B选择“不提高收益率”的情况下,选择“提高收益率”也是最优选择。反之,从银行B的角度分析,也是一样的结果。所以,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就是(提高收益率,提高收益率),无论从整体收益还是单方收益来看,双方都陷入了典型的囚徒困境。
除了陷入囚徒困境的价格战,还可以从其他博弈角度来理解银行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博弈,首先是动态博弈。价格战首先表现为竞争者互相降价,这一过程可以看作是有先后次序的,结合之前假设的效用,可以得到以下博弈树:
运用逆向归纳法,可以得到最后的精炼纳什均衡依旧是两家银行都选择提高收益;其次是完全信息的博弈,表现为企业的定价行为是公开的,最终要面向消费者,竞争对手很容易获取价格的信息。再次是斗鸡博弈,如果两家银行意识到囚徒困境的最终结果是净息差和利润的减小,达成共识不再各自提价恶性竞争,或者有外部监管机构的介入惩罚高息揽存行为,从而改变双方支付,这个博弈可能转化为斗鸡博弈,社会总存款量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下相对稳定的,无论银行各显神通采取什么方式竞争,收益大体上是此消彼长。
三、结论——走向利率市场化
上述所有博弈,归根结底,是管制利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博弈。
因为同时存在着政府对利率的管制和商业银行逐利需要追求自由化的市场利率的冲动,于是政府和银行间你来我往。
因为商业银行利用理财自由定价的同时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大量管制利率下的资产和负债,市场主体自身很难达到均衡的市场利率,于是理财发行机构陷入了价格战的囚徒困境。
又因为利率市场化发展,市场主体对风险的忽略和高收益的追逐使金融体系孕育着风险。
透过这一系列的博弈,隐约可以看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已是必然趋势,监管层再如何瞻前顾后,也明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白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若不放开管制,人民币的地位永远不会为国际市场承认;金融机构,出于资本市场的需要和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求自身发展和更高利润的需要,不断挣脱监管束缚,寻求市场价格。金融发展呼唤利率市场化,中国也许将走发达国家的老路,通过资金脱媒化来实现市场化利率,在融资方面,目前直接融资已占社会总融资量的一半,融资利率已日益市场化,而在投资和存款方面,也许理财将承担起这一重任,也就是说,银行存款以外的金融产品,包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只有在金融市场中创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务来逐步替代银行存款,银行存款作为货币供应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银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才能最终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