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 irritans)研究的历史和进展进程。已知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分三个阶段:寄生阶段的滋养体期、分裂繁殖阶段的包囊期、具感染能力的幼虫期。介绍了刺激隐核虫的组织结构、感染机制等研究状况,并从化学、物理、免疫等方面探讨刺激隐核虫防治措施。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1951)隶属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Ophryoglenidae)[1],一种寄生在海水硬骨鱼上的全毛类纤毛虫。该虫是由日本学者Sikama[1]于1937年在日本爱知县东大农学部附属水产实验所的44种海水观赏鱼上首先发现的,并做了初步研究。该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的腮、皮肤、眼、舌等部位,病灶部位会出现边缘明显的“白点”,俗称“白点病”,它引起的病症和淡水小瓜虫病引起的病症类似,又称其为“海水小瓜虫”。 而正式定名是由英国学者Brown于1951年将这种寄生虫定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Brown,1951 ) [2]
1.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分类地位: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又称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两者同物异名。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
地理分布[3]:刺激隐核虫病的相关报道多数发生在海水养殖系统和海洋水族馆中。在中国、泰国、澳洲、日本等海域环境中,都能分离到刺激隐核虫。刺激隐核虫一度被认为只存在于温暖的环境中。但是Diamant et al.在1991年发现东地中海冷水海域有余刺激隐核虫对应的生物,Diggles and lester (1996)在水温能降到15℃的澳洲昆士兰的Moreton 湾也分离到了虫体。Diggles and Adlard 经过比较各地不同虫株的序列,断言刺激隐核虫也存在冷水和暖水亚种。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显微机构:与多子小瓜虫很相似,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其大核呈卵圆形团状,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超微机构:徐润林[4,8] (1992)等利用光镜观察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描述了其各阶段形态特征,而后对其幼虫和包囊壁结构做过超微结构研。Cheung[5]等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滋养体和包囊的结构,但没有研究幼虫的结构。Colorni 和 Diamant[6]以 及Matthews [7]等对刺激隐核虫不同发育期虫体超微结构作过一些描述。李安兴等[9]利用实验感染卵圆鲳参 (Trachinotus blochii),获取刺激隐核虫,研究DG1虫株胞口的超微结构,提出观点: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属前口类(Prostome),而非膜口类(Ophryoglenina)。Diggle[10]侧重对滋养体的扫描电镜方面进行报道。以上研究多是侧重进行某一阶段或是个别几个阶段虫体的结构研究。2005年,黄玮[11]等人则通过人工感染和传代的方法,选用中国南方常见的海水养殖的卵圆鲳参 (Trachinotus blochii)作为实验动物,收集各期虫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超微结构观察。
2.2 生活史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于淡水小瓜虫的生活史相似,是直接发育型(即不需要中间宿主) ,也有把其生活史分成四个阶段,Colorni and Burgess (1997) [12]将其分为:滋养体时期、原裂前体时期、分裂前体时期和掠食体时期。黄玮 [11](2005)等人则将其生活史分为营养期(feeding) 、休眠期( resting) 、分裂期 (dividing)和感染期( infecting) 4 个阶段。
常见的是将其生活史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寄生阶段的滋养体期:是指寄生在宿主上并不断生长的虫体,这时期虫体主要寄生在体表组织,以宿主细胞为食,宿主鱼组织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膜将虫体包住,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许多小白點。
2、分裂繁殖阶段的包囊期:滋养体发育成熟后就成为包囊前体,然后脱离宿主,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等基质,通过自身的分泌作用形成包囊;
3、具感染能力的幼虫期:包囊进行无性繁殖,分裂形成许多小仔体即幼体,最后幼体破囊逸出,形成幼虫。幼虫遇到合适的宿主后营寄生生活,逐步发展成滋养体。
2.3 流行性和致病性
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季节为5~10月份,高发期为夏、秋两季。虫体的最适繁殖水温为25℃左右,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发病后1~2d 内可全部死亡。在海水网箱养殖中,水体受污染、富营养化且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最易爆发。池塘放养中,常见于污染严重、流水率低的水池众。虫体无需中间宿主,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特征,一旦发病,难以控制。
刺激隐核虫具有广泛的致病性,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13]育苗、养殖过程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刺激隐核虫几乎可以感染我国南方所有海水养殖鱼类[14,15,16,17 ],能引起石斑鱼(Epinephelus spp.)50 %以上的死亡率,黄鳍鲷(Sparus lctus)75%的死亡率[17]。此外,刺激隐核虫还可以引起大菱鲆、鮸鱼、黑鲷、黄鲷、卵形鲳鲹、驼背鲈、牙鲆等多种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给养殖者带来极大的威胁。
2.4感染机制
Yoshinaga和Dickerson[18]及Burgess 和 Matthews[19]分别在黑锵鱼(Poecilialatipinna)和鲻鱼( Mugil cephalus)上建立了短暂的感染和传代。黄玮[4]等人也通过人工感染和传代的方法,选用中国南方常见的海水养殖的卵圆鲳参 (Trachinotus blochii)作为实验动物,收集各期虫体,了解其感染过程。
发病初期,幼虫钻入到宿主体表上皮后[3],在紧邻生发层定居下来。侵入速度快,侵入过程造成的损伤很快便愈合,1日龄的虫体侵入后不会给鱼体留下任何穿透性损伤的痕迹。期间,宿主鱼体因皮肤受侵发痒而表现异常,如摩擦硬物。随着滋养体的不断长大,病鱼体表逐渐出现肉眼可见的“白点”,这是虫体在鱼体表皮上钻孔,使鱼体受刺激通过自身分泌作用产生大量粘液将虫体包裹形成的且伴随表皮细胞增生产生的白色小囊泡。中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就会出现许多0.5~1 mm大小不等的小白点、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点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通常宿主体被中的一个位点仅生长一个虫体,但严重感染时,可见到2-4个虫体占据1个“腔穴”。甚至可见到在鳍条间聚集40个以上的虫体。通常,虫体的破坏还可导致细菌等其他致病因素的继发性感染。到了后期,病鱼身体机能下降,衰弱而死。而在宿主鱼体表的包囊内,刺激隐核虫进行无性繁殖,进而分裂形成许多小仔体即幼体,最后幼体破囊逸出,形成幼虫,幼虫再去感染其他鱼体。
3.预防措施
刺激隐核虫特殊的生活史,使治疗困难较大,尤其是包囊期包囊对外界的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平时养殖中应注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方针,这才是防控刺激隐核虫危害的根本。
3.1药饵预防
于天飞[20]等人用甲硝唑制成药饵,用于预防鲆鲽类刺激隐核虫病,预防效果良好。另外,中草药大蒜也能有效的预防该病。大蒜[15]作用范围广,能杀灭一定的鱼体内外寄生虫,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杀灭和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
黄玮、李安兴[14]等人提出,一些抗球虫药物如离子载体类药物、盐酸安丙啉能有效的预防淡水小瓜虫病。建议探讨这些药物在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效果。
有日本学者用中链脂肪酸处理刺激隐核虫游离的包囊和幼虫,杀虫效果显著。可尝试在饲料中加入高脂肪成分,探讨其在刺激隐核虫病预防方面的应用。利用药饵预防刺激隐核虫病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3.2改善养殖环境
在封闭式的水域环境中,须进行大量换水。水源要清洁、无污染。进水口需要有过滤和消毒设备。刺激隐核虫的成熟个体从鱼体脱落后,在没有找到寄主之前浮游在水中,提高换水率可以清楚幼虫甚至是包囊,减少传染的机会。在开放式的水域中,选择在水体流动较好、较清洁的海区养殖,可以有效缓解刺激隐核虫病引起的危害和死亡。
同时,要降低养殖密度,缓解高密度给养殖环境带来的压力。定期做好工作人员和养殖工具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的相互传播。
增强卫生意识,要及时将死亡或重病的鱼捞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造成二次污染,并做好消毒工作。
3.3提高鱼体免疫力
有研究表明[13],当鱼体的免疫力强时,即使虫体寄生后也会半路夭折。鱼体的免疫力能有效的抑制刺激隐核虫的传播和感染,因此提高鱼体免疫力显得力尤为重要。除了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外,提高饲料营养,投喂全价、增加复合维生素的饲料是鱼体健康的保证。
4.治疗措施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复杂,胞囊生命力强,治疗难度较大,直接破坏包囊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但是,该虫也有它的薄弱环节,即幼虫期。杀死幼虫,控制包囊形成成为治疗的切入点。
4.1化学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刺激隐核虫病主要依赖化学药物。福尔马林应用较多,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染料类药物如吖啶黄、亚甲基兰联合使用。一些人医和兽医用的抗原虫药物如喹林派生物也被尝试使用。此外,高锰酸钾、氯化钠、青霉素等均可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化学药物主要作用于包囊和幼虫,药物的作用时间是关键,而滋养体离开宿主的保护和幼虫脱囊的时期一般在夜间,所以化学治疗在夜间进行最有效。然而在治疗刺激隐核虫效果的评价体系标准还未形成的情况下,获得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尚需时日。
4.2物理治疗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可用低盐度或淡水处理。淡化处理对对包囊影响较,大滋养体影响不大。欧冲辉等[21]研究表明高强度的紫外线能杀死幼虫,臭氧可在一定时间内预防刺激隐核虫的爆发,他们向150t水体充人6mgh-1的臭氧,能使受刺激隐核虫轻度感染的鱼15天不发病。Wilkie and Gordin[22](1969)报道在15加仑水族箱中充入8mgh-1的O3能保护天使鱼在受虫害污染的水族箱中 21天不发病。
4.3免疫学方法
Burgess[19](1992)和Burgess and Matthews[7](1995)的研究表明鱼体在感染刺激隐核虫之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力,可见免疫方法可用于控制刺激隐核虫病。而且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活体接种刺激隐核虫能对宿主起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23,24,25]。此外,对于刺激隐核虫的体外长期保存、培养的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这对于长期获取抗原来制作疫苗提供了保障[25]。有效的免疫预防对鱼没有任何危害,相比其它的防止措施更具优势,免疫学方法为防止措施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4.4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来治疗也有一定的成效,且无毒。陈章群[26]用槟榔、苦参、苦楝三种中草药,熬成药汤泼洒全池,并配合投喂添加维生素和抗生素的饲料,交替使用,在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治愈率高达90%[26]以上。此外,大蒜除了能预防外,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中草药治疗刺激隐核虫的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发。
参考文献:
[1]毛国民等.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刺激隱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防治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5.9:24-29.
[2]徐润林.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研究的过去和现在[J].南海研究与开发.1992.9:8-13.
[3]黄玮,李安兴.刺激隐核虫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J].中国水产.2005,3:78-80.
[4]徐润林,江静波,陈毕生.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的光镜观察[J].海洋科学.1992.5:42-44.
[5]Cheung P F,Nigrelli R E,Ruggieri G D.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 on 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1951,a parasiticciliate in marine fishes [J].Aquaculture.1981,2:70-72.
[6] Colorni A,Diamont A.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a ciliate parasite of marine fish[J ].European Journal of Parasitology.1993,29:425-434.
[7]Matthews B F,Burgess P J.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1951(Ichthyophiriidae):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somatic cortex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J].Fish Disease,1993,16:339-349.
[8]徐润林,白庆笙,李贵生,等.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幼虫的超微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1:142-145.
[9]李安兴,黄玮,马跃,等.实验感染卵圆鲳参刺激隐核虫DG1虫株胞口的超微结构研究[J]. 动物分类学报.2006,9:256-263.
[10]Diggle B K.Some informa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from South 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Eur[J].Protistology.1997,33:200-210.
[11]黄玮,马跃,李安兴.人工感染的刺激隐核虫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D].水产学报.2005,5:635-642.
[12]Dan,A.X.Li,X.T.Lin,N.Teng,X.Q.Zhu.A standardized method to propagate Cryptocaryon irritans on a susceptible host pompano Trachinotus ovatus.sciencedricte[J].Aquaculture 258(2006) 127-133.
[13]王昌各,王月香.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J].水产科技情报.2002.29:60-62.
[14]黄玮,李安兴.集约化海水鱼养殖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上)[J].科学养鱼.2004.10:44-45.
[15]黄玮,李安兴.集约化海水鱼养殖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下)[J].科学养鱼.2004.11:42-43.
[16]Xu R L,Jiang J B,Chen B S. Microscopy observation on lifecycle of the Cryptocaryon irritans[J].Marine Siences.1992,4(2):87-90
[17]Luo X C,Xie M Q,Li A X.The host2 parasite relationshipsbetween marine fish and Cryptocaryon irritans [J].Dis AquatOrg.2005,66:275-280.
[18]Yoshinaga T,Dickerson H W.Laboratory propagation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on a saltwater adapted Poecilia hybrid,theblack molly[J].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1994,6:197-201.
[19]Burgess P J,Matthews R A.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the invivo maintenance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Ciliophora) using thegrey mullet Chelon labrosus as an experimental host [J].Parasitol,1994,80:288-292.
[20]于天飛,徐英杰.鲆鲽类、河豚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水产.2007.7:67.
[21]欧冲辉,张海发,王云新,等.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臼点病防治[J].渔业现代化.2006,2:35-37.
[22]Wilkie D W,Gordin H.Outbreak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in marine aquaria at Scripps In 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J].Calif Fish Game,1969,55:227-236.
[23]罗晓春.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 itans)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 filiis)免疫学特性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5.
[24]滕楠.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 irr itans Brown 1951)在卵形鲳( Trachinotus ovatus)上的传代及免疫应答反应[D].广州:中山大学,2005.
[25]但学明.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 irritans)的传代、保存及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26]陈章群.中草药防治红鳍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J].水产养殖. 2005,4(26):28.
[关键词] 刺激隐核虫
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1951)隶属纤毛虫纲膜口目、凹口科(Ophryoglenidae)[1],一种寄生在海水硬骨鱼上的全毛类纤毛虫。该虫是由日本学者Sikama[1]于1937年在日本爱知县东大农学部附属水产实验所的44种海水观赏鱼上首先发现的,并做了初步研究。该虫寄生于海水硬骨鱼的腮、皮肤、眼、舌等部位,病灶部位会出现边缘明显的“白点”,俗称“白点病”,它引起的病症和淡水小瓜虫病引起的病症类似,又称其为“海水小瓜虫”。 而正式定名是由英国学者Brown于1951年将这种寄生虫定名为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Brown,1951 ) [2]
1.分类地位和地理分布
分类地位: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又称海水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arinus),两者同物异名。属原生动物门、纤毛亚门、寡膜纤毛纲、膜口亚纲、膜口目、凹口科、隐核虫属的一种。
地理分布[3]:刺激隐核虫病的相关报道多数发生在海水养殖系统和海洋水族馆中。在中国、泰国、澳洲、日本等海域环境中,都能分离到刺激隐核虫。刺激隐核虫一度被认为只存在于温暖的环境中。但是Diamant et al.在1991年发现东地中海冷水海域有余刺激隐核虫对应的生物,Diggles and lester (1996)在水温能降到15℃的澳洲昆士兰的Moreton 湾也分离到了虫体。Diggles and Adlard 经过比较各地不同虫株的序列,断言刺激隐核虫也存在冷水和暖水亚种。
2.生物学特性
2.1形态特征
显微机构:与多子小瓜虫很相似,呈球形或卵形,全身被有纤毛,前端有一胞口。区别在于,其大核呈卵圆形团状,4~8个,一般4个,相连呈念珠状,作“U”形排列。虫体透明度低,显微镜下常呈黑乳白色,难见其大核。
超微机构:徐润林[4,8] (1992)等利用光镜观察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描述了其各阶段形态特征,而后对其幼虫和包囊壁结构做过超微结构研。Cheung[5]等用扫描电镜观察了滋养体和包囊的结构,但没有研究幼虫的结构。Colorni 和 Diamant[6]以 及Matthews [7]等对刺激隐核虫不同发育期虫体超微结构作过一些描述。李安兴等[9]利用实验感染卵圆鲳参 (Trachinotus blochii),获取刺激隐核虫,研究DG1虫株胞口的超微结构,提出观点:刺激隐核虫的分类更适合归属前口类(Prostome),而非膜口类(Ophryoglenina)。Diggle[10]侧重对滋养体的扫描电镜方面进行报道。以上研究多是侧重进行某一阶段或是个别几个阶段虫体的结构研究。2005年,黄玮[11]等人则通过人工感染和传代的方法,选用中国南方常见的海水养殖的卵圆鲳参 (Trachinotus blochii)作为实验动物,收集各期虫体,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超微结构观察。
2.2 生活史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于淡水小瓜虫的生活史相似,是直接发育型(即不需要中间宿主) ,也有把其生活史分成四个阶段,Colorni and Burgess (1997) [12]将其分为:滋养体时期、原裂前体时期、分裂前体时期和掠食体时期。黄玮 [11](2005)等人则将其生活史分为营养期(feeding) 、休眠期( resting) 、分裂期 (dividing)和感染期( infecting) 4 个阶段。
常见的是将其生活史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寄生阶段的滋养体期:是指寄生在宿主上并不断生长的虫体,这时期虫体主要寄生在体表组织,以宿主细胞为食,宿主鱼组织受到刺激后,形成白色膜将虫体包住,肉眼可见病鱼体表有许多小白點。
2、分裂繁殖阶段的包囊期:滋养体发育成熟后就成为包囊前体,然后脱离宿主,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等基质,通过自身的分泌作用形成包囊;
3、具感染能力的幼虫期:包囊进行无性繁殖,分裂形成许多小仔体即幼体,最后幼体破囊逸出,形成幼虫。幼虫遇到合适的宿主后营寄生生活,逐步发展成滋养体。
2.3 流行性和致病性
刺激隐核虫病的流行季节为5~10月份,高发期为夏、秋两季。虫体的最适繁殖水温为25℃左右,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发病后1~2d 内可全部死亡。在海水网箱养殖中,水体受污染、富营养化且水流缓慢、养殖密度过大情况下最易爆发。池塘放养中,常见于污染严重、流水率低的水池众。虫体无需中间宿主,靠胞囊及其幼虫传播。具有高致病性和高暴发性特征,一旦发病,难以控制。
刺激隐核虫具有广泛的致病性,刺激隐核虫引起的白点病在大黄鱼[13]育苗、养殖过程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病害,给养殖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刺激隐核虫几乎可以感染我国南方所有海水养殖鱼类[14,15,16,17 ],能引起石斑鱼(Epinephelus spp.)50 %以上的死亡率,黄鳍鲷(Sparus lctus)75%的死亡率[17]。此外,刺激隐核虫还可以引起大菱鲆、鮸鱼、黑鲷、黄鲷、卵形鲳鲹、驼背鲈、牙鲆等多种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给养殖者带来极大的威胁。
2.4感染机制
Yoshinaga和Dickerson[18]及Burgess 和 Matthews[19]分别在黑锵鱼(Poecilialatipinna)和鲻鱼( Mugil cephalus)上建立了短暂的感染和传代。黄玮[4]等人也通过人工感染和传代的方法,选用中国南方常见的海水养殖的卵圆鲳参 (Trachinotus blochii)作为实验动物,收集各期虫体,了解其感染过程。
发病初期,幼虫钻入到宿主体表上皮后[3],在紧邻生发层定居下来。侵入速度快,侵入过程造成的损伤很快便愈合,1日龄的虫体侵入后不会给鱼体留下任何穿透性损伤的痕迹。期间,宿主鱼体因皮肤受侵发痒而表现异常,如摩擦硬物。随着滋养体的不断长大,病鱼体表逐渐出现肉眼可见的“白点”,这是虫体在鱼体表皮上钻孔,使鱼体受刺激通过自身分泌作用产生大量粘液将虫体包裹形成的且伴随表皮细胞增生产生的白色小囊泡。中期,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就会出现许多0.5~1 mm大小不等的小白点、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点状充血,鳃组织因贫血而呈粉红色。通常宿主体被中的一个位点仅生长一个虫体,但严重感染时,可见到2-4个虫体占据1个“腔穴”。甚至可见到在鳍条间聚集40个以上的虫体。通常,虫体的破坏还可导致细菌等其他致病因素的继发性感染。到了后期,病鱼身体机能下降,衰弱而死。而在宿主鱼体表的包囊内,刺激隐核虫进行无性繁殖,进而分裂形成许多小仔体即幼体,最后幼体破囊逸出,形成幼虫,幼虫再去感染其他鱼体。
3.预防措施
刺激隐核虫特殊的生活史,使治疗困难较大,尤其是包囊期包囊对外界的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平时养殖中应注意“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治疗方针,这才是防控刺激隐核虫危害的根本。
3.1药饵预防
于天飞[20]等人用甲硝唑制成药饵,用于预防鲆鲽类刺激隐核虫病,预防效果良好。另外,中草药大蒜也能有效的预防该病。大蒜[15]作用范围广,能杀灭一定的鱼体内外寄生虫,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杀灭和抑制细菌、真菌和病毒。
黄玮、李安兴[14]等人提出,一些抗球虫药物如离子载体类药物、盐酸安丙啉能有效的预防淡水小瓜虫病。建议探讨这些药物在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效果。
有日本学者用中链脂肪酸处理刺激隐核虫游离的包囊和幼虫,杀虫效果显著。可尝试在饲料中加入高脂肪成分,探讨其在刺激隐核虫病预防方面的应用。利用药饵预防刺激隐核虫病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
3.2改善养殖环境
在封闭式的水域环境中,须进行大量换水。水源要清洁、无污染。进水口需要有过滤和消毒设备。刺激隐核虫的成熟个体从鱼体脱落后,在没有找到寄主之前浮游在水中,提高换水率可以清楚幼虫甚至是包囊,减少传染的机会。在开放式的水域中,选择在水体流动较好、较清洁的海区养殖,可以有效缓解刺激隐核虫病引起的危害和死亡。
同时,要降低养殖密度,缓解高密度给养殖环境带来的压力。定期做好工作人员和养殖工具的消毒工作,避免病原的相互传播。
增强卫生意识,要及时将死亡或重病的鱼捞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造成二次污染,并做好消毒工作。
3.3提高鱼体免疫力
有研究表明[13],当鱼体的免疫力强时,即使虫体寄生后也会半路夭折。鱼体的免疫力能有效的抑制刺激隐核虫的传播和感染,因此提高鱼体免疫力显得力尤为重要。除了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外,提高饲料营养,投喂全价、增加复合维生素的饲料是鱼体健康的保证。
4.治疗措施
刺激隐核虫的生活史复杂,胞囊生命力强,治疗难度较大,直接破坏包囊的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但是,该虫也有它的薄弱环节,即幼虫期。杀死幼虫,控制包囊形成成为治疗的切入点。
4.1化学药物治疗
目前,治疗刺激隐核虫病主要依赖化学药物。福尔马林应用较多,可单独使用,也可与染料类药物如吖啶黄、亚甲基兰联合使用。一些人医和兽医用的抗原虫药物如喹林派生物也被尝试使用。此外,高锰酸钾、氯化钠、青霉素等均可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化学药物主要作用于包囊和幼虫,药物的作用时间是关键,而滋养体离开宿主的保护和幼虫脱囊的时期一般在夜间,所以化学治疗在夜间进行最有效。然而在治疗刺激隐核虫效果的评价体系标准还未形成的情况下,获得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尚需时日。
4.2物理治疗
刺激隐核虫又称海水小瓜虫,可用低盐度或淡水处理。淡化处理对对包囊影响较,大滋养体影响不大。欧冲辉等[21]研究表明高强度的紫外线能杀死幼虫,臭氧可在一定时间内预防刺激隐核虫的爆发,他们向150t水体充人6mgh-1的臭氧,能使受刺激隐核虫轻度感染的鱼15天不发病。Wilkie and Gordin[22](1969)报道在15加仑水族箱中充入8mgh-1的O3能保护天使鱼在受虫害污染的水族箱中 21天不发病。
4.3免疫学方法
Burgess[19](1992)和Burgess and Matthews[7](1995)的研究表明鱼体在感染刺激隐核虫之后能产生获得性免疫力,可见免疫方法可用于控制刺激隐核虫病。而且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活体接种刺激隐核虫能对宿主起到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23,24,25]。此外,对于刺激隐核虫的体外长期保存、培养的方法也有了新的突破,这对于长期获取抗原来制作疫苗提供了保障[25]。有效的免疫预防对鱼没有任何危害,相比其它的防止措施更具优势,免疫学方法为防止措施指引了一条新的道路。
4.4中草药治疗
中草药来治疗也有一定的成效,且无毒。陈章群[26]用槟榔、苦参、苦楝三种中草药,熬成药汤泼洒全池,并配合投喂添加维生素和抗生素的饲料,交替使用,在治疗刺激隐核虫病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治愈率高达90%[26]以上。此外,大蒜除了能预防外,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目前,中草药治疗刺激隐核虫的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的研发。
参考文献:
[1]毛国民等.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Basilewsky)刺激隱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防治研究[J].现代渔业信息.2005.9:24-29.
[2]徐润林.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研究的过去和现在[J].南海研究与开发.1992.9:8-13.
[3]黄玮,李安兴.刺激隐核虫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J].中国水产.2005,3:78-80.
[4]徐润林,江静波,陈毕生.刺激隐核虫生活史的光镜观察[J].海洋科学.1992.5:42-44.
[5]Cheung P F,Nigrelli R E,Ruggieri G D.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 on 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1951,a parasiticciliate in marine fishes [J].Aquaculture.1981,2:70-72.
[6] Colorni A,Diamont A.Ultrastructural features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a ciliate parasite of marine fish[J ].European Journal of Parasitology.1993,29:425-434.
[7]Matthews B F,Burgess P J.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1951(Ichthyophiriidae):the ultrastructure of the somatic cortexthroughout the life cycle[J].Fish Disease,1993,16:339-349.
[8]徐润林,白庆笙,李贵生,等.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感染幼虫的超微结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5.1:142-145.
[9]李安兴,黄玮,马跃,等.实验感染卵圆鲳参刺激隐核虫DG1虫株胞口的超微结构研究[J]. 动物分类学报.2006,9:256-263.
[10]Diggle B K.Some information on the morphology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from South East Queensland Australia. Eur[J].Protistology.1997,33:200-210.
[11]黄玮,马跃,李安兴.人工感染的刺激隐核虫各期虫体的超微结构[D].水产学报.2005,5:635-642.
[12]Dan,A.X.Li,X.T.Lin,N.Teng,X.Q.Zhu.A standardized method to propagate Cryptocaryon irritans on a susceptible host pompano Trachinotus ovatus.sciencedricte[J].Aquaculture 258(2006) 127-133.
[13]王昌各,王月香.大黄鱼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J].水产科技情报.2002.29:60-62.
[14]黄玮,李安兴.集约化海水鱼养殖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上)[J].科学养鱼.2004.10:44-45.
[15]黄玮,李安兴.集约化海水鱼养殖中刺激隐核虫病的综合防治(下)[J].科学养鱼.2004.11:42-43.
[16]Xu R L,Jiang J B,Chen B S. Microscopy observation on lifecycle of the Cryptocaryon irritans[J].Marine Siences.1992,4(2):87-90
[17]Luo X C,Xie M Q,Li A X.The host2 parasite relationshipsbetween marine fish and Cryptocaryon irritans [J].Dis AquatOrg.2005,66:275-280.
[18]Yoshinaga T,Dickerson H W.Laboratory propagation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on a saltwater adapted Poecilia hybrid,theblack molly[J].Journal of Aquatic Animal Health.1994,6:197-201.
[19]Burgess P J,Matthews R A.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the invivo maintenance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Ciliophora) using thegrey mullet Chelon labrosus as an experimental host [J].Parasitol,1994,80:288-292.
[20]于天飛,徐英杰.鲆鲽类、河豚刺激隐核虫病防治技术探讨[J].中国水产.2007.7:67.
[21]欧冲辉,张海发,王云新,等.海水小瓜虫生活史及臼点病防治[J].渔业现代化.2006,2:35-37.
[22]Wilkie D W,Gordin H.Outbreak of Cryptocaryon irritans in marine aquaria at Scripps In 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J].Calif Fish Game,1969,55:227-236.
[23]罗晓春.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 itans)与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multi filiis)免疫学特性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5.
[24]滕楠.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 irr itans Brown 1951)在卵形鲳( Trachinotus ovatus)上的传代及免疫应答反应[D].广州:中山大学,2005.
[25]但学明.刺激隐核虫( Cryptocaryon irritans)的传代、保存及刺激隐核虫病的防治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6.
[26]陈章群.中草药防治红鳍东方鲀刺激隐核虫病[J].水产养殖. 2005,4(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