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一直保持着优秀的习惯。
而吴璇的优秀,在于她的人生几乎很少会出现“挣扎”与“犹豫”,她永远都清晰而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以“狂人”一般的“勤奋与努力”去执行自己的理想。
同时,吴璇在道德上还具备着一份审慎,任性追逐自我并不能为她带来慰藉,创业的前提是对孩子、父母、团队的整体未来都有个交代。
在创业公司融资消息中,能达到D轮的创业企业可以说凤毛麟角,而时趣Social Touch就是为数不多能闯过“C轮死”的创业公司。去年此时联想控股宣布以5850万美元战略投资时趣,这也是时趣的D轮融资。
“四五年前,没有人知道‘时趣’。今天,不能说整个营销圈,但提到数字化营销,就一定会有人知道时趣。而在社交营销领域,时趣一定是NO.1。”
吴璇身上有股子“杀气”,那是杀出重围的精英才拥有的气质。坐在印有“时趣Social Touch”品牌标识的会议室里,时趣互动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COO)——吴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时趣从成立那天开始就注定不是一个‘小’公司。”吴璇说,“如何使用创意、技术、内容,帮助品牌连接每一个消费者,被品牌的理想、价值观、产品、服务、科技所触动,最终帮助品牌形成一个新的营销模式和生态,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我要超出老板的预期
吴璇的人生,几乎很少会出现“挣扎”与“犹豫”,她永远明确而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初中时,父亲送给吴璇一本“香港第一代广告人”黄霑先生的书,让她对营销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广告文案,既不是纯粹的艺术,也不是纯粹的商业,而是艺术与商业结合得刚刚好的地带。能通过自己对事情的总结与提炼,让大家最终购买这个产品,我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很有挑战,同时也很有意思。”
高考时,吴璇报考了北大广告系——尽管她最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关贸易专业,与北大失之交臂。这次失利让她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出于喜爱,她仍去辅修了一个市场营销的学位,并做了部分市场调研,而后她愈加坚定地确认了今后要走这条路。
顺理成章的,奥美成为职场新人吴璇的第一份工作。除去明确与果断外,她还具备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类似于“狂人”一般的“勤奋与努力”。因为她高速且高强度的学习,奥美两年的职场积累,被吴璇过成了普通奥美员工的四年或五年。
吴璇说:“虽然普通人每天的正常工作时长是8小时,但其实大部分人真正有效工作时长不超过4小时。如果我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长不止4小时而是12小时,人家一天做3件事,我一天做9件事;那我的一天,就相当于别人的三天,我的一年就相当于别人的三年。”
当吴璇从奥美离职选择创业时,有人问过她:“是否曾提前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她回答道:“从未有过。”
吴璇说她初入职场时,所有的想法就只是积累:“我要超出老板的预期,多做5-10%的活儿。我相信只有当我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后,老板才会给我第二件或第三件事情去做。只要我能做更多的事,我就能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当我不断成长时,机会就会回来找我。而我并不用这么积极地去寻找所谓的机会,因为我思考的是:‘当这个机会来了,我是不是能抓得住?’”
奥美的两年时间,让吴璇对执行层面上的事务有了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同时,这也让她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她都不会有太多的突破与提升。
于是,当一个创业机会被抛向吴璇时,她果断地抓住了。而这次选择,也意味着吴璇从执行到管理角色的转变:“从别人把一件事情前前后后都想好,然后我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到现在我需要自己去决定应该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算是我人生阶段的转变。”
创业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
“我当时去创业的话,付出的代价会很小。反而是工作了10年或者20年的人选择去创业,付出的代价会很大。因为他要承担自己的家庭、父母、以及团队的多重压力。但当时的我,一身轻松。”
离开奥美后,吴璇开始了一段混沌的摸索期。她一直处于想idea,但无法落实idea的过程中,而这种状况持续了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这算不上是一次自主而成功的创业,这个团队也都还太过稚嫩。“我们曾经疯狂地思考过自己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后来发现,我们不是Zuckerberg,我们写不出FaceBook的故事。”
采访时,吴璇回顾这段经历时总结道:“由于我们粗浅的商业思考,导致许多产品的想法都无法落地。其中的硬伤在于我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无从上手,以及对线上产品形态的过分生疏。”
当吴璇结束这段不太靠谱的跋涉之后,她回到了一个实际的生意上来:广告公司,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感谢当年在奥美我积累了些不错的口碑,很多老客户都回来找我。”于是,2008年年底便有了“博智时代”,而吴璇的第一次创业,也正式走上了正轨。
“当时我们的公司租了一间小楼,楼下是个地产经纪公司。有天夜里,我们公司的厕所漏水,把楼下店面的库房给淹了。我还记得店主当天早上5:30气愤地打电话给我,让我马上过去解决这件事情。以至于,我生平第一次被告上了法庭。”当吴璇讲起当年操持“博智时代”的这一段创业经历时,她开朗地大笑,直言“有趣”。
创业,一个在旁人看来无比光鲜的词语。它意味着可以主导自己的职业轨道,不再为别人的想法买单。然而,只有当你亲身参与时,你才能真切体味出这两字的重量。 吴璇说,当年着手开办一家公司时,才发现最难的并不是敲定一份案子、搞定一个客户,而是先要依次趟平工商税务、电工水工以及消防这三件事,打点妥当后便进入了一条处理细碎事物的道路。
“你是一个老板的同时,还是一名前台、一个行政、一个文案。大到公司重要决策,小到招聘打扫卫生的阿姨,事无巨细,都要一一处理。”
而当她一手经营起来的“博智时代”规模渐大,盈利渐丰时,吴璇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讶异的决定:抛弃百万年薪,再次创业。
为什么?吴璇回应道:“因为我当时局限于自己的知识与资源,很难将自己搭的这个小平台做大起来。我们缺乏走向企业规范化的路径、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升级化的管理。挣点钱很容易,但对于团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当吴璇开始在外界寻找机会时,她碰见了现在时趣的CEO——张锐。
品牌背后细密而庞杂的根基
其实早在2006年吴璇就认识张锐,当时张锐还在全身心经营魔时网。在2009年时张锐就有邀请吴璇加入,然而被她拒绝了,理由是她要赚钱。“如果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应该先让自己的孩子与父母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之后,再去选择创业,毕竟谈理想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这是吴璇对责任理解的底线。
“2010年年底,我去参加了当时张锐的年会。那一年的聚会,我印象特别深。我记得,当大伙儿都散了以后,几个核心成员留下来围坐一桌儿,聊着聊着,大家就哭得稀里哗啦了。只有经历过创业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哭得这么厉害。”
那次聚会后,让吴璇突然意识到:既然自己有这份做事的使命感,同时又有底气承受最坏的可能性,那为何不去尝试一下呢?
于是,吴璇与张锐一拍即合。
从构思“时趣”这个名字,到思考“时趣”的价值点,以及每天高质量地持续累积行业内的知名度,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建立一个品牌,需要一个庞杂而细密的根基来支撑。
如何用心去经营“时趣”的品牌,吴璇总结了几点。
首先将最宝贵的东西“免费”出来,“时趣为客户提供的最大价值是一个智囊团,它可以引领客户在社交时代去做营销。而我们的品牌,就是从一个微博和一个博客,一步步做起来的。”对于一个初创品牌,将自己最优秀的东西免费分享出来,才能吸引第一波流量以及收获大众的认可。
“其次,当时趣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公司才做的事情:建立了一个社群,通过这个社群来聚集我们的流量与权威,但不挂我们自己的任何品牌。”
这种集体式的分享所激发出来的能量,不仅丰富了“时趣”的内容来源,还影响了很多世界五百强的用户。在业内累积影响力的同时,还为他们引来了生意。
最后,就是持续不断地创新,以此提升自己“新陈代谢”的速度。
“时趣”把更多的经营焦点放在了社群与粉丝上,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分享与互动,不仅聚拢了粉丝,传递了品牌的独特定位,更激发了潜在的品牌溢价。从而让“时趣”打出了今天这片天下。
而吴璇的优秀,在于她的人生几乎很少会出现“挣扎”与“犹豫”,她永远都清晰而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以“狂人”一般的“勤奋与努力”去执行自己的理想。
同时,吴璇在道德上还具备着一份审慎,任性追逐自我并不能为她带来慰藉,创业的前提是对孩子、父母、团队的整体未来都有个交代。
在创业公司融资消息中,能达到D轮的创业企业可以说凤毛麟角,而时趣Social Touch就是为数不多能闯过“C轮死”的创业公司。去年此时联想控股宣布以5850万美元战略投资时趣,这也是时趣的D轮融资。
“四五年前,没有人知道‘时趣’。今天,不能说整个营销圈,但提到数字化营销,就一定会有人知道时趣。而在社交营销领域,时趣一定是NO.1。”
吴璇身上有股子“杀气”,那是杀出重围的精英才拥有的气质。坐在印有“时趣Social Touch”品牌标识的会议室里,时趣互动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运营官(COO)——吴璇,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时趣从成立那天开始就注定不是一个‘小’公司。”吴璇说,“如何使用创意、技术、内容,帮助品牌连接每一个消费者,被品牌的理想、价值观、产品、服务、科技所触动,最终帮助品牌形成一个新的营销模式和生态,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我要超出老板的预期
吴璇的人生,几乎很少会出现“挣扎”与“犹豫”,她永远明确而坚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初中时,父亲送给吴璇一本“香港第一代广告人”黄霑先生的书,让她对营销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广告文案,既不是纯粹的艺术,也不是纯粹的商业,而是艺术与商业结合得刚刚好的地带。能通过自己对事情的总结与提炼,让大家最终购买这个产品,我觉得自己的这份工作很有挑战,同时也很有意思。”
高考时,吴璇报考了北大广告系——尽管她最后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海关贸易专业,与北大失之交臂。这次失利让她低迷了很长一段时间。然而,出于喜爱,她仍去辅修了一个市场营销的学位,并做了部分市场调研,而后她愈加坚定地确认了今后要走这条路。
顺理成章的,奥美成为职场新人吴璇的第一份工作。除去明确与果断外,她还具备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以及类似于“狂人”一般的“勤奋与努力”。因为她高速且高强度的学习,奥美两年的职场积累,被吴璇过成了普通奥美员工的四年或五年。
吴璇说:“虽然普通人每天的正常工作时长是8小时,但其实大部分人真正有效工作时长不超过4小时。如果我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长不止4小时而是12小时,人家一天做3件事,我一天做9件事;那我的一天,就相当于别人的三天,我的一年就相当于别人的三年。”
当吴璇从奥美离职选择创业时,有人问过她:“是否曾提前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她回答道:“从未有过。”
吴璇说她初入职场时,所有的想法就只是积累:“我要超出老板的预期,多做5-10%的活儿。我相信只有当我把这一件事情做好后,老板才会给我第二件或第三件事情去做。只要我能做更多的事,我就能有一个更好的成长。当我不断成长时,机会就会回来找我。而我并不用这么积极地去寻找所谓的机会,因为我思考的是:‘当这个机会来了,我是不是能抓得住?’”
奥美的两年时间,让吴璇对执行层面上的事务有了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认知。同时,这也让她意识到,在未来很长一段的时间里,她都不会有太多的突破与提升。
于是,当一个创业机会被抛向吴璇时,她果断地抓住了。而这次选择,也意味着吴璇从执行到管理角色的转变:“从别人把一件事情前前后后都想好,然后我把这件事情做出来,到现在我需要自己去决定应该做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算是我人生阶段的转变。”
创业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
“我当时去创业的话,付出的代价会很小。反而是工作了10年或者20年的人选择去创业,付出的代价会很大。因为他要承担自己的家庭、父母、以及团队的多重压力。但当时的我,一身轻松。”
离开奥美后,吴璇开始了一段混沌的摸索期。她一直处于想idea,但无法落实idea的过程中,而这种状况持续了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这算不上是一次自主而成功的创业,这个团队也都还太过稚嫩。“我们曾经疯狂地思考过自己做些什么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后来发现,我们不是Zuckerberg,我们写不出FaceBook的故事。”
采访时,吴璇回顾这段经历时总结道:“由于我们粗浅的商业思考,导致许多产品的想法都无法落地。其中的硬伤在于我们对于互联网技术的无从上手,以及对线上产品形态的过分生疏。”
当吴璇结束这段不太靠谱的跋涉之后,她回到了一个实际的生意上来:广告公司,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感谢当年在奥美我积累了些不错的口碑,很多老客户都回来找我。”于是,2008年年底便有了“博智时代”,而吴璇的第一次创业,也正式走上了正轨。
“当时我们的公司租了一间小楼,楼下是个地产经纪公司。有天夜里,我们公司的厕所漏水,把楼下店面的库房给淹了。我还记得店主当天早上5:30气愤地打电话给我,让我马上过去解决这件事情。以至于,我生平第一次被告上了法庭。”当吴璇讲起当年操持“博智时代”的这一段创业经历时,她开朗地大笑,直言“有趣”。
创业,一个在旁人看来无比光鲜的词语。它意味着可以主导自己的职业轨道,不再为别人的想法买单。然而,只有当你亲身参与时,你才能真切体味出这两字的重量。 吴璇说,当年着手开办一家公司时,才发现最难的并不是敲定一份案子、搞定一个客户,而是先要依次趟平工商税务、电工水工以及消防这三件事,打点妥当后便进入了一条处理细碎事物的道路。
“你是一个老板的同时,还是一名前台、一个行政、一个文案。大到公司重要决策,小到招聘打扫卫生的阿姨,事无巨细,都要一一处理。”
而当她一手经营起来的“博智时代”规模渐大,盈利渐丰时,吴璇却做出了一个令人讶异的决定:抛弃百万年薪,再次创业。
为什么?吴璇回应道:“因为我当时局限于自己的知识与资源,很难将自己搭的这个小平台做大起来。我们缺乏走向企业规范化的路径、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升级化的管理。挣点钱很容易,但对于团队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当吴璇开始在外界寻找机会时,她碰见了现在时趣的CEO——张锐。
品牌背后细密而庞杂的根基
其实早在2006年吴璇就认识张锐,当时张锐还在全身心经营魔时网。在2009年时张锐就有邀请吴璇加入,然而被她拒绝了,理由是她要赚钱。“如果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应该先让自己的孩子与父母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之后,再去选择创业,毕竟谈理想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这是吴璇对责任理解的底线。
“2010年年底,我去参加了当时张锐的年会。那一年的聚会,我印象特别深。我记得,当大伙儿都散了以后,几个核心成员留下来围坐一桌儿,聊着聊着,大家就哭得稀里哗啦了。只有经历过创业的人,才能理解为什么会哭得这么厉害。”
那次聚会后,让吴璇突然意识到:既然自己有这份做事的使命感,同时又有底气承受最坏的可能性,那为何不去尝试一下呢?
于是,吴璇与张锐一拍即合。
从构思“时趣”这个名字,到思考“时趣”的价值点,以及每天高质量地持续累积行业内的知名度,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建立一个品牌,需要一个庞杂而细密的根基来支撑。
如何用心去经营“时趣”的品牌,吴璇总结了几点。
首先将最宝贵的东西“免费”出来,“时趣为客户提供的最大价值是一个智囊团,它可以引领客户在社交时代去做营销。而我们的品牌,就是从一个微博和一个博客,一步步做起来的。”对于一个初创品牌,将自己最优秀的东西免费分享出来,才能吸引第一波流量以及收获大众的认可。
“其次,当时趣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做了一个传统意义上大公司才做的事情:建立了一个社群,通过这个社群来聚集我们的流量与权威,但不挂我们自己的任何品牌。”
这种集体式的分享所激发出来的能量,不仅丰富了“时趣”的内容来源,还影响了很多世界五百强的用户。在业内累积影响力的同时,还为他们引来了生意。
最后,就是持续不断地创新,以此提升自己“新陈代谢”的速度。
“时趣”把更多的经营焦点放在了社群与粉丝上,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分享与互动,不仅聚拢了粉丝,传递了品牌的独特定位,更激发了潜在的品牌溢价。从而让“时趣”打出了今天这片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