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岳石文化以平度市东岳石遗址命名,是在海岱龙山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早期青铜时代文化。岳石文化被学术界推定为夏代东夷族群的遗存。分布范围覆盖了海岱龙山文化的分布区域,而且又有较大的拓展。其年代与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大体同时。到了商代伴随着商王朝对东夷的征伐,岳石文化逐渐被商文化所取代。岳石文化的命名确立,揭开了研究夏代及商代早期夷人文化的新篇章。今枣庄地区在夏代属九州之一的徐州,这一时期的枣庄先民在南部建立了邯国,在北部和西部建立了薛国。
岳石文化的族属非常复杂,除了赢姓、凤姓等东夷旧族外,还有许多的异姓部族生活于其间,如姜姓、妊姓、姒姓等族姓,但由于他们地处东夷之地,一般也将其称为东夷族。岳石文化时期各路诸侯纷争、万国林立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文献记载,从夏禹时代的万国林立到商汤建国时的诸侯三千,整个夏代是方国激烈兼并的时代,而夏代东夷地区应是兼并的主战场之一。
枣庄地区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存相对较少,在庄里西、薛国故城、前掌大、赵村、庙顶等遗址均发现了岳石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薛国故城内有较大面积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地层,厚达1~2米。二疏城遗址和晒米城遗址出土的平面呈半月形的双孔石刀也是岳石文化遗物。
岳石文化的社会经濟比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农业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植物考古学家的研究,经过数千年对农作物的选育、栽培,至岳石文化时期,粟、稻、黍、小麦和高粱等农作物都有种植。石器仍是岳石文化先民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但有了改进和创新。石质农具主要有铲、镢、镰、刀四类,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骨铲、蚌铲、蚌镰和蚌刀等。双孔石镢和双孔石刀是岳石文化特征的农具。石刀多为半月形,也有长方形的,刀身有两个穿孔,通体磨光,小巧玲珑。这种石刀主要用于收割秸穗,其形状大小,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鲁南山区农民用来割取高梁和谷穗的铁革刀非常相似。这都表明当时农具的发展和进步。岳石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少量的青铜器,种类有镞、锥、刀及手镯等。镞属于兵器,镯为装饰品,锥和刀为手工工具,但铜刀可能主要是作为农具使用的。
岳石文化先民的生活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泥质黑衣灰胎陶和夹砂褐陶为多,器壁变厚,蛋壳陶已经绝迹。泥质黑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上有一突出特征,就是在制作器胚时,将各部位的结合处施加一周明显的凸棱,这也是岳石文化陶器的独特的装饰风格。器形有炊器类的鼎、觑、罐、鬲和聋等;盛食器包括各类盆、罐和簋;属于饮食类的有尊、杯、盒和豆等。此外,岳石文化还出土了一些制作精致的彩绘陶纺轮。
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掠夺、兼并战争变得日益激烈,规模也逐渐扩大。因此,防御工事显得尤为重要。岳石文化的建筑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其筑城技术比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显著地进步。这一时期已发明了版筑技术,即在城墙内外两侧架上木板挡土夯筑。使用此法筑成的城墙内外壁比较陡直,既坚固耐用,又增强了防御功能。有的城址还出现了集束棍夯筑技术,即把数根木棍捆成一束作为夯具,这样即增加了夯具的重量和面积,又提高了劳动效率。993至1994年对薛国故城进行考古勘探时,在战国时期城址内的东南角探出了内城。内城可分为东、西城。西城筑于龙山文化时期,方角圆形,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个较小的龙山文化城。在东城的东部发现了一段夯土,应是东城的东垣。根据考古勘探提供的信息,夯土的年代和地层现象与西城(龙山城)截然不同,初步判断东城与西城是两个年代不同的小城,东城很可能就是岳石文化的城址。
岳石文化流行占卜风俗。经过科学发掘的岳石文化遗址几乎都出土有卜骨,其数量比龙山文化时期增多。岳石文化的卜骨是用牛、鹿、猪、和羊的肩胛骨修治而成的。卜骨上有钻有灼,根据卜骨的形状和加工痕迹,可以推测当时骨卜的使用方法。岳石文化的骨卜已相当成熟,巫师也更加专业化。
岳石文化的社会经濟和生产力水平,与龙山文化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而个别部门的衰落(如制陶业等)则与新产业的产生和人们习尚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青铜器的普遍出现,表明这一时期已步入青铜时代。枣庄地区岳石文化遗址的数量比龙山文化遗址大为减少,而且也明显少于其后的商文化遗址。这是因为当时日益加剧的战争造成的,当时中原地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夏王朝,势力范围不断东渐,日益压迫岳石居民的生存空间。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仲丁在位时曾经征伐过“蓝夷”。蓝夷的地点,据学者们考证在现在的滕州市境内。作为东夷土著的岳石居民,在政治、军事方面均处于劣势。在夏王朝不断东征下,有的迁徙,有的融合到华夏集团中。这种情况,直到商代没有改变,商代甲骨卜辞中,关于征伐东夷的纪录屡见不鲜。此外,发生在距今约4000~3500年的气温下降亦是造成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岳石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从大的方面看,仍然是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的延续,即属于城邦国家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家族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建立在家族基础上的分散王权得到普遍加强和发展,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出现,暗示着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酝酿之中。
岳石文化的族属非常复杂,除了赢姓、凤姓等东夷旧族外,还有许多的异姓部族生活于其间,如姜姓、妊姓、姒姓等族姓,但由于他们地处东夷之地,一般也将其称为东夷族。岳石文化时期各路诸侯纷争、万国林立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文献记载,从夏禹时代的万国林立到商汤建国时的诸侯三千,整个夏代是方国激烈兼并的时代,而夏代东夷地区应是兼并的主战场之一。
枣庄地区发现的岳石文化遗存相对较少,在庄里西、薛国故城、前掌大、赵村、庙顶等遗址均发现了岳石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薛国故城内有较大面积的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地层,厚达1~2米。二疏城遗址和晒米城遗址出土的平面呈半月形的双孔石刀也是岳石文化遗物。
岳石文化的社会经濟比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时期的农业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已有了相当高的水平。据植物考古学家的研究,经过数千年对农作物的选育、栽培,至岳石文化时期,粟、稻、黍、小麦和高粱等农作物都有种植。石器仍是岳石文化先民的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但有了改进和创新。石质农具主要有铲、镢、镰、刀四类,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骨铲、蚌铲、蚌镰和蚌刀等。双孔石镢和双孔石刀是岳石文化特征的农具。石刀多为半月形,也有长方形的,刀身有两个穿孔,通体磨光,小巧玲珑。这种石刀主要用于收割秸穗,其形状大小,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鲁南山区农民用来割取高梁和谷穗的铁革刀非常相似。这都表明当时农具的发展和进步。岳石文化遗址还出土了少量的青铜器,种类有镞、锥、刀及手镯等。镞属于兵器,镯为装饰品,锥和刀为手工工具,但铜刀可能主要是作为农具使用的。
岳石文化先民的生活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以泥质黑衣灰胎陶和夹砂褐陶为多,器壁变厚,蛋壳陶已经绝迹。泥质黑陶器在制作工艺和装饰上有一突出特征,就是在制作器胚时,将各部位的结合处施加一周明显的凸棱,这也是岳石文化陶器的独特的装饰风格。器形有炊器类的鼎、觑、罐、鬲和聋等;盛食器包括各类盆、罐和簋;属于饮食类的有尊、杯、盒和豆等。此外,岳石文化还出土了一些制作精致的彩绘陶纺轮。
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掠夺、兼并战争变得日益激烈,规模也逐渐扩大。因此,防御工事显得尤为重要。岳石文化的建筑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方面,其筑城技术比龙山文化时期有了显著地进步。这一时期已发明了版筑技术,即在城墙内外两侧架上木板挡土夯筑。使用此法筑成的城墙内外壁比较陡直,既坚固耐用,又增强了防御功能。有的城址还出现了集束棍夯筑技术,即把数根木棍捆成一束作为夯具,这样即增加了夯具的重量和面积,又提高了劳动效率。993至1994年对薛国故城进行考古勘探时,在战国时期城址内的东南角探出了内城。内城可分为东、西城。西城筑于龙山文化时期,方角圆形,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个较小的龙山文化城。在东城的东部发现了一段夯土,应是东城的东垣。根据考古勘探提供的信息,夯土的年代和地层现象与西城(龙山城)截然不同,初步判断东城与西城是两个年代不同的小城,东城很可能就是岳石文化的城址。
岳石文化流行占卜风俗。经过科学发掘的岳石文化遗址几乎都出土有卜骨,其数量比龙山文化时期增多。岳石文化的卜骨是用牛、鹿、猪、和羊的肩胛骨修治而成的。卜骨上有钻有灼,根据卜骨的形状和加工痕迹,可以推测当时骨卜的使用方法。岳石文化的骨卜已相当成熟,巫师也更加专业化。
岳石文化的社会经濟和生产力水平,与龙山文化相比,均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而个别部门的衰落(如制陶业等)则与新产业的产生和人们习尚的变化密切相关。尤其青铜器的普遍出现,表明这一时期已步入青铜时代。枣庄地区岳石文化遗址的数量比龙山文化遗址大为减少,而且也明显少于其后的商文化遗址。这是因为当时日益加剧的战争造成的,当时中原地区已经建立了强大的夏王朝,势力范围不断东渐,日益压迫岳石居民的生存空间。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仲丁在位时曾经征伐过“蓝夷”。蓝夷的地点,据学者们考证在现在的滕州市境内。作为东夷土著的岳石居民,在政治、军事方面均处于劣势。在夏王朝不断东征下,有的迁徙,有的融合到华夏集团中。这种情况,直到商代没有改变,商代甲骨卜辞中,关于征伐东夷的纪录屡见不鲜。此外,发生在距今约4000~3500年的气温下降亦是造成岳石文化时期海岱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岳石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从大的方面看,仍然是龙山文化时期社会形态的延续,即属于城邦国家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以家族所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日益巩固,建立在家族基础上的分散王权得到普遍加强和发展,军事力量不断扩大,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新生产力的出现,暗示着新的生产关系正在酝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