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的问题,是针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等现象而提出的。虽然语文课与思想品德、天文地理或其他自然科学有关,但是,语文课决不是思想品德课、天文地理课和其他自然学科课,而是借助这些学科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课。我理解的所谓的语文味,就是围绕“语文”二字进行教学,就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理解,就是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
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例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里说,植物开花与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密切的关系,那"密切"是什么意思呢?
生:秘密的,看不见的。
生:茂密的。
生:很密的,没有缝隙。
生:很整齐的,像刀切的一样。
从这个片断可以看出,学生对“密切”的理解是没有到位的,如此情况下,老师只得自己将“密切”的意思告诉学生。接下来的讲解,学生也只能茫然地跟从。这样的课还是保持了语文味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肯定“无味”。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有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语文味”。例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玫瑰问学生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答曰红色;又问玫瑰花还有什么颜色,学生回答了很多;“那么,玫瑰花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呢?要了解这一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接着,老师就花色形成、变化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的关系等知识开展教学,有讲解,有提问,有实验,老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最后,老师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
这样的一堂课,看起来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老师在津津乐道,学生也津津有味,给人的感觉似乎很精彩、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除了生物知识外,几乎没有“语文味”。
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课堂既有“语文味”而又“有味”呢?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
一、可以通过“变着法地看”让语文味有味
学习“万紫千红”,就出示紫色花和红色花的图片给学生看,这当然是不错的做法。下面的教学片断却更有味道。
(大屏幕出示词语)
咆哮而下逐渐枯竭滔滔不绝
生命垂危一泻千里奄奄一息
师:请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读词语。
生:(横着读了一遍)
师:读得真响亮,有没有其他读法?(一生竖着读了一遍)你为什么竖着读啊?
生:第一排讲的是壮观的瀑布,第二排讲的是枯竭的瀑布。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啊!谁能通过朗读,就能让我们感受这些词语的意思?
(一生读,没有读出区别。另一生读)
师:他把第一排词语读得响亮高昂,第二排词语读得低沉缓慢,我们从中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这是有关《特殊的葬礼》一课的教学片断。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课文中一些相关的词语提取出来,然后分类整合,再用对列的形式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观察、思考,再通过学生诵读、比较,体会了蕴含在两组词语中的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情感色彩,从而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这里,浓浓的语文味和浓浓的学习趣味都展现出来了。
二、可以通过“疑问式地引读”让语文味有味
先展示一个教学片断。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继续领读。)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学生在听读和自读的过程中,通过语音、语调、语气以及肢体语言作用于感官,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又产生形象,然后在形象中感悟、理解词义。朗读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三、可以通过“追问畅想”让语文味有味
下面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撞击,船上的人们各是什么反应呢?
生:有的人在奔跑,有的人在尖叫,有的人在哭泣。
生:还有的人在喊救命。
生:还有的人像疯了一样在拼命拥挤……
师: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这就叫着——
生:惊恐万状。
师:对。大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惊恐万状”的意思。
教师遵循了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用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场面,最后水到渠成地领会了“惊恐万状”的含义。
四、可以通过“做”让语文味有味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小扣柴扉久不开”中扣的意思是——
生: 敲。
师:那我们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敲”放在这里就不合适,读起来也别扭。“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小扣就是轻轻地“扣”。(该生用动作区分了起来)
师:谢谢你的比较。那我们一起用动作体会体会。(学生以手敲桌)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是用手背“敲”,现在却用手心“扣”。同学们就用她的样子扣一扣。
(师生用手指轻扣)
师:从这个“小”字,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小心——(生齐)翼翼”。(老师让同学小心翼翼,轻轻的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
生:扣了很长时间,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
师:虽然性子我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就这么扣啊,扣出了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啊,那也是扣出了对春天的——
生:喜爱,热爱。
生:不忍心打扰春天。这个“扣”也体现了“怜”,喜爱中的怜惜。
通过模拟情境,由“敲”字引入“扣”字,在孩子们轻轻柔柔的“小扣”下,体会到了小心翼翼,体会到了无限怜爱,体会到了诗意等待。这里,去掉了繁琐的讲解,去掉了迫切的追问,使用的只是师生轻柔的动作,大家那样用心,那样用情,在师生一片轻扣声里,学生明白了诗句措词之妙,懂得了作者用情之深。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既要站在语文的角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而找准触点激发兴趣,循循善诱理解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这个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的功用。
(责任编辑:谢先国)
然而,有人把语文味等同于语文课的味。事实上,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味”。例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里说,植物开花与温度、湿度和光照有密切的关系,那"密切"是什么意思呢?
生:秘密的,看不见的。
生:茂密的。
生:很密的,没有缝隙。
生:很整齐的,像刀切的一样。
从这个片断可以看出,学生对“密切”的理解是没有到位的,如此情况下,老师只得自己将“密切”的意思告诉学生。接下来的讲解,学生也只能茫然地跟从。这样的课还是保持了语文味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肯定“无味”。
与上面的情况相反,有味的语文课不见得有“语文味”。例如下面一个教学片断:
老师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玫瑰问学生这是什么颜色,学生答曰红色;又问玫瑰花还有什么颜色,学生回答了很多;“那么,玫瑰花为什么有这么多颜色呢?要了解这一奥秘,今天我们来学习《万紫千红的花》一课。”接着,老师就花色形成、变化的原因以及花色与昆虫的关系等知识开展教学,有讲解,有提问,有实验,老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最后,老师还开展竞赛活动进一步巩固这些知识,学生回答踊跃。
这样的一堂课,看起来气氛活跃,热闹非凡,老师在津津乐道,学生也津津有味,给人的感觉似乎很精彩、很成功;可是,仔细一琢磨,除了生物知识外,几乎没有“语文味”。
语文课堂不能缺少“语文味”,因为这是语文课的本色要求;但语文课堂又要力求“有味”,因为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唯一手段。如何让语文课堂既有“语文味”而又“有味”呢?这里想就最具语文味的品词赏句方面做些探讨。
一、可以通过“变着法地看”让语文味有味
学习“万紫千红”,就出示紫色花和红色花的图片给学生看,这当然是不错的做法。下面的教学片断却更有味道。
(大屏幕出示词语)
咆哮而下逐渐枯竭滔滔不绝
生命垂危一泻千里奄奄一息
师:请声音响亮的同学来读读词语。
生:(横着读了一遍)
师:读得真响亮,有没有其他读法?(一生竖着读了一遍)你为什么竖着读啊?
生:第一排讲的是壮观的瀑布,第二排讲的是枯竭的瀑布。
师:你有一双火眼金睛啊!谁能通过朗读,就能让我们感受这些词语的意思?
(一生读,没有读出区别。另一生读)
师:他把第一排词语读得响亮高昂,第二排词语读得低沉缓慢,我们从中悟到了词语的意思。
这是有关《特殊的葬礼》一课的教学片断。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课文中一些相关的词语提取出来,然后分类整合,再用对列的形式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观察、思考,再通过学生诵读、比较,体会了蕴含在两组词语中的对比鲜明、反差极大的情感色彩,从而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这里,浓浓的语文味和浓浓的学习趣味都展现出来了。
二、可以通过“疑问式地引读”让语文味有味
先展示一个教学片断。
师:大家一起来读,开始。
生:(齐)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师:停,冰天雪地是什么样子?
生:寒冷的。
师:恶劣不恶劣?
生:恶劣。
师:你们读得恶劣吗?艰难地行进,你们读得艰难吗?你们要是能把艰难读出来,你们就会根据读时情感,想到冰天雪地的样子了。用读来理解,懂不懂啊?
生:(齐)懂。
师:再重读,开始。(生重读这句)
师:听我怎么读。(范读这句)再重读,像我这样读,看我的手势,开始。
(生读文,师配合手势,继续领读。)
师:你们听我读这两个词(读文):“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教师读得语调语势粗豪,铿然有力)你们听我这样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风太狂了,雪太大了,天气太冷了。
学生在听读和自读的过程中,通过语音、语调、语气以及肢体语言作用于感官,促进思维的发展,思维又产生形象,然后在形象中感悟、理解词义。朗读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语文学习方式。
三、可以通过“追问畅想”让语文味有味
下面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面对突如其来的撞击,船上的人们各是什么反应呢?
生:有的人在奔跑,有的人在尖叫,有的人在哭泣。
生:还有的人在喊救命。
生:还有的人像疯了一样在拼命拥挤……
师: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这就叫着——
生:惊恐万状。
师:对。大家结合上下文理解了“惊恐万状”的意思。
教师遵循了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先用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当时的场面,最后水到渠成地领会了“惊恐万状”的含义。
四、可以通过“做”让语文味有味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
师:“小扣柴扉久不开”中扣的意思是——
生: 敲。
师:那我们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敲”放在这里就不合适,读起来也别扭。“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小扣就是轻轻地“扣”。(该生用动作区分了起来)
师:谢谢你的比较。那我们一起用动作体会体会。(学生以手敲桌)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是用手背“敲”,现在却用手心“扣”。同学们就用她的样子扣一扣。
(师生用手指轻扣)
师:从这个“小”字,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小心——(生齐)翼翼”。(老师让同学小心翼翼,轻轻的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
生:扣了很长时间,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
师:虽然性子我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就这么扣啊,扣出了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啊,那也是扣出了对春天的——
生:喜爱,热爱。
生:不忍心打扰春天。这个“扣”也体现了“怜”,喜爱中的怜惜。
通过模拟情境,由“敲”字引入“扣”字,在孩子们轻轻柔柔的“小扣”下,体会到了小心翼翼,体会到了无限怜爱,体会到了诗意等待。这里,去掉了繁琐的讲解,去掉了迫切的追问,使用的只是师生轻柔的动作,大家那样用心,那样用情,在师生一片轻扣声里,学生明白了诗句措词之妙,懂得了作者用情之深。
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案时,既要站在语文的角度,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而找准触点激发兴趣,循循善诱理解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失语文本色,又让学生兴趣盎然,充分发挥语文课堂这个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重要场所的功用。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