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上,生、旦、净、丑着五彩华妆演绎百味人生;舞台下,唱、念、做、打练就深厚功底弘扬传统文化。一张红黑脸谱,勾勒出人世间的正义与邪恶;抑扬顿挫的唱腔,迸发出咏叹调的节奏张力。或激昂,或舒缓,或激烈明快,或婉转绵长,京剧总是以响亮的音色,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熨帖地结合,行云流水,珠联璧合。
国粹京剧在辉煌时期,名角一出,万人空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如痴如狂。如今京剧被高高供奉,剧院门可罗雀。庆幸的是,仍有人挑起弘扬国粹的这杆旗,在传承与创新中,演绎出京剧华彩的新风貌。
无论穿着还是相貌,宋柏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时髦的90后,很难把他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京剧联想起来。然而,年纪轻轻的他,早已获得不少戏曲奖项,从山东省红梅大赛“最佳表演奖”、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金奖”、文化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直至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武生组的“银奖”,一概被收入他的囊中。
为了强身健体,年龄很小的他便被父亲送去武校习武。即使在后来报名参加山东戏校的招生考试时,他对京剧还一知半解,但在慢慢学习京剧的过程中,其对武生这个行当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
在宋柏珑看来,京剧的魅力无处不在:在一部戏中,人们可以同时看到多个行当的不同表现形式,哪怕是最基本的唱、念、做、打也流露着丝丝不凡。至于目前京剧受冷落的原因,在他看来主要是演员自身的修为不够。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一方面要有优秀导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演员自身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孙卫安工老生,但他的确长了一张俊秀的脸。平日里,他喜欢养养花草、喝喝茶,自己也纳闷:为啥年龄不大,喜欢的却都是些老年人玩儿的东西呢?
在这六个人中他学习的京剧派别最多。在学校学习期间师从陈德俊、徐文奎以及谭派京剧名家殷宝忠,后来跟随余派名家高佩秋、蔡锡元、王立奎学习,随后,又跟随言派名家任德川学习言派艺术。此外,由宋玉庆、张志华指导的《奇袭白虎团》,李光指导的《野猪林》《汉宫惊魂》等都是其拿手的主演剧目。他说,“京剧博大精深,到底‘深’在哪里,只有亲自钻进去了才知道,真是个无底洞。”
受到酷爱京剧的父亲的影响,孙卫安从十多岁便开始正式学习京剧。“刚刚进学校学戏的时候,只是机械地学习,三四年之后才慢慢发觉京剧很有吸引力。”小时候努力学戏只是想用成绩证明自己能力的他,在深入研习京剧后有了传承京剧的责任感,“目前京剧受到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我希望发挥个人的一点力量能够使其传承下去。”在他看来,京剧要传承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赢得票房和粉丝,为此,不妨借鉴“饥饿营销”的商业手段为京剧造势。
刘栋工青衣,扮相俊俏,嗓音脆亮甜润,行腔舒展流畅。她的主演剧目有《望江亭》《秦香莲》《龙凤呈祥》等,曾获第二届北京“魅力春天”全国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新星·擂主奖”以及省内其他大奖。
小时候,奶奶经常会放京剧的老唱片,时间久了她不仅学会了唱而且唱得还字正腔圆。为了不埋没这份天赋,九岁的刘栋便被父母送入科班正式学习。她说,即使最初那几年的学习很苦很累,但自己一直咬牙坚持了下来,为的就是学成后能唱给奶奶听。学习京剧这么多年,她最大的感触就是,一旦入门便无法自拔——那是一种沉浸在表演中的自我陶醉,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前辈肯定的目光让台下付出的所有辛劳与汗水都值了。
她认为,京剧想要赢得年青观众的喜爱,可以选择题材上诙谐幽默、情感表达丰富的剧目,略做压缩精编,多以动作、舞蹈的形式,用肢体语言把他们吸引到剧情里来,让他们一看就能懂,产生一种互通互动的共鸣,而且意识到京剧其实并不晦涩,相反,它还非常有意思、很新鲜。也正因为看得不过瘾,他们就会想要看更丰富的剧目,由此一来,便慢慢地主动去了解京剧,主动走进剧场欣赏我们的国粹。
私底下,吴雪靖被大家称作山东省京剧院的“得奖专业户”,她在学习京剧将近20年的时间里,获奖无数。她15岁时就成功扮演了《李逵探母》中眼瞎又驼背的李母的经典舞台形象,其主演的《行路训子》曾获有京剧界奥运会之称的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金奖”。
得奖的背后是每天都很辛苦的训练。她说,刚开始学戏的那几年想过要放弃,不仅形体、唱腔都要练习,任务量大,而且一旦练不好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心情会很低落。“但是慢慢成长有所收获的时候,对京剧就会产生一种割舍不掉的爱。”“京剧最大的魅力就是有一种韵味,是别的行业比不了的。”
对于专业的京剧演员,她认为要尽自己的力量普及和推广京剧,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认识、了解京剧,让这种门艺术传承下去。
除了京剧,吴雪靖平时喜欢唱歌,特别是流行歌曲。她还曾参加过省内歌手比赛并拿了奖。她并不排斥流行与传统的结合,“如果要编排一幕现代戏剧的话,把劲舞、街舞搬到京剧舞台上也未尝不可,现在不都新、老结合了嘛。”
在家人的熏陶下,张国辉自小就对京剧不陌生。然而,他坦言,当自己真正去学习京剧的时候不是很喜欢,直至学了七八年以后才慢慢喜欢上京剧。京剧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艺术,学习京剧的过程很苦很乏味,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领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人们都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京剧。
张国辉说,京剧能够让演员充分展示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梦想——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与理解对角色进行塑造,而梦想则是努力之后观众的掌声与认可。
面对京剧的创新,他并不提倡盲目改变传统京剧的表现形式。在他看来,绚丽的灯光与现代舞美虽然很吸引人,但是应该在力所能及和大众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为京剧加入适当的艺术效果。
作为京剧承上启下的一代,他自言很尴尬:一方面,优秀的前辈都逐渐去世了;另一方面,中青年演员又很少有时间教后辈学习京剧。“京剧很危险,”他说,“人才远远不够,师资力量要解决好,老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汲取的京剧营养。”
“无丑不成戏”,在京剧中,丑角一般是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观众的笑声也多是由丑角搏得的。在与姚志刚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说话时不自觉得就有了舞台上的腔调。他自己也说,对京剧的感情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一旦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儿。 “它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做饭时也会哼唱起来。”
姚志刚的爷爷在京剧团工作,他从小就在剧团长大,舞台上的那些道具让他觉得好玩又新鲜。12岁时,为了达成爷爷的心愿,姚志刚开始正式学习京剧,这一学便是20多年。
京剧是一门非常传统而又博大精深的艺术,他并不讳言,京剧本身的一些东西与时代的发展不太一致。在他看来,作为中青年演员,要不断地学习,用自己过硬的表演来赢得观众的喜爱,由此才能以一传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京剧。
“学戏先学做人,做不好人就唱不好戏。”
国粹京剧在辉煌时期,名角一出,万人空巷: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如痴如狂。如今京剧被高高供奉,剧院门可罗雀。庆幸的是,仍有人挑起弘扬国粹的这杆旗,在传承与创新中,演绎出京剧华彩的新风貌。
无论穿着还是相貌,宋柏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时髦的90后,很难把他与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京剧联想起来。然而,年纪轻轻的他,早已获得不少戏曲奖项,从山东省红梅大赛“最佳表演奖”、优秀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金奖”、文化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直至中央电视台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武生组的“银奖”,一概被收入他的囊中。
为了强身健体,年龄很小的他便被父亲送去武校习武。即使在后来报名参加山东戏校的招生考试时,他对京剧还一知半解,但在慢慢学习京剧的过程中,其对武生这个行当的痴迷一发不可收拾。
在宋柏珑看来,京剧的魅力无处不在:在一部戏中,人们可以同时看到多个行当的不同表现形式,哪怕是最基本的唱、念、做、打也流露着丝丝不凡。至于目前京剧受冷落的原因,在他看来主要是演员自身的修为不够。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好演员,一方面要有优秀导师的指导,另一方面,演员自身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孙卫安工老生,但他的确长了一张俊秀的脸。平日里,他喜欢养养花草、喝喝茶,自己也纳闷:为啥年龄不大,喜欢的却都是些老年人玩儿的东西呢?
在这六个人中他学习的京剧派别最多。在学校学习期间师从陈德俊、徐文奎以及谭派京剧名家殷宝忠,后来跟随余派名家高佩秋、蔡锡元、王立奎学习,随后,又跟随言派名家任德川学习言派艺术。此外,由宋玉庆、张志华指导的《奇袭白虎团》,李光指导的《野猪林》《汉宫惊魂》等都是其拿手的主演剧目。他说,“京剧博大精深,到底‘深’在哪里,只有亲自钻进去了才知道,真是个无底洞。”
受到酷爱京剧的父亲的影响,孙卫安从十多岁便开始正式学习京剧。“刚刚进学校学戏的时候,只是机械地学习,三四年之后才慢慢发觉京剧很有吸引力。”小时候努力学戏只是想用成绩证明自己能力的他,在深入研习京剧后有了传承京剧的责任感,“目前京剧受到各种娱乐方式的冲击,我希望发挥个人的一点力量能够使其传承下去。”在他看来,京剧要传承和发展,当务之急是赢得票房和粉丝,为此,不妨借鉴“饥饿营销”的商业手段为京剧造势。
刘栋工青衣,扮相俊俏,嗓音脆亮甜润,行腔舒展流畅。她的主演剧目有《望江亭》《秦香莲》《龙凤呈祥》等,曾获第二届北京“魅力春天”全国青年京剧演员擂台赛“新星·擂主奖”以及省内其他大奖。
小时候,奶奶经常会放京剧的老唱片,时间久了她不仅学会了唱而且唱得还字正腔圆。为了不埋没这份天赋,九岁的刘栋便被父母送入科班正式学习。她说,即使最初那几年的学习很苦很累,但自己一直咬牙坚持了下来,为的就是学成后能唱给奶奶听。学习京剧这么多年,她最大的感触就是,一旦入门便无法自拔——那是一种沉浸在表演中的自我陶醉,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前辈肯定的目光让台下付出的所有辛劳与汗水都值了。
她认为,京剧想要赢得年青观众的喜爱,可以选择题材上诙谐幽默、情感表达丰富的剧目,略做压缩精编,多以动作、舞蹈的形式,用肢体语言把他们吸引到剧情里来,让他们一看就能懂,产生一种互通互动的共鸣,而且意识到京剧其实并不晦涩,相反,它还非常有意思、很新鲜。也正因为看得不过瘾,他们就会想要看更丰富的剧目,由此一来,便慢慢地主动去了解京剧,主动走进剧场欣赏我们的国粹。
私底下,吴雪靖被大家称作山东省京剧院的“得奖专业户”,她在学习京剧将近20年的时间里,获奖无数。她15岁时就成功扮演了《李逵探母》中眼瞎又驼背的李母的经典舞台形象,其主演的《行路训子》曾获有京剧界奥运会之称的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 “金奖”。
得奖的背后是每天都很辛苦的训练。她说,刚开始学戏的那几年想过要放弃,不仅形体、唱腔都要练习,任务量大,而且一旦练不好还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心情会很低落。“但是慢慢成长有所收获的时候,对京剧就会产生一种割舍不掉的爱。”“京剧最大的魅力就是有一种韵味,是别的行业比不了的。”
对于专业的京剧演员,她认为要尽自己的力量普及和推广京剧,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孩子认识、了解京剧,让这种门艺术传承下去。
除了京剧,吴雪靖平时喜欢唱歌,特别是流行歌曲。她还曾参加过省内歌手比赛并拿了奖。她并不排斥流行与传统的结合,“如果要编排一幕现代戏剧的话,把劲舞、街舞搬到京剧舞台上也未尝不可,现在不都新、老结合了嘛。”
在家人的熏陶下,张国辉自小就对京剧不陌生。然而,他坦言,当自己真正去学习京剧的时候不是很喜欢,直至学了七八年以后才慢慢喜欢上京剧。京剧是一个需要沉淀的艺术,学习京剧的过程很苦很乏味,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领悟,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人们都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形容京剧。
张国辉说,京剧能够让演员充分展示自己和实现自己的梦想——演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与理解对角色进行塑造,而梦想则是努力之后观众的掌声与认可。
面对京剧的创新,他并不提倡盲目改变传统京剧的表现形式。在他看来,绚丽的灯光与现代舞美虽然很吸引人,但是应该在力所能及和大众能够接受的情况下,为京剧加入适当的艺术效果。
作为京剧承上启下的一代,他自言很尴尬:一方面,优秀的前辈都逐渐去世了;另一方面,中青年演员又很少有时间教后辈学习京剧。“京剧很危险,”他说,“人才远远不够,师资力量要解决好,老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了学生汲取的京剧营养。”
“无丑不成戏”,在京剧中,丑角一般是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观众的笑声也多是由丑角搏得的。在与姚志刚的交谈中,你会发现,他说话时不自觉得就有了舞台上的腔调。他自己也说,对京剧的感情是慢慢培养出来的,一旦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儿。 “它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比如做饭时也会哼唱起来。”
姚志刚的爷爷在京剧团工作,他从小就在剧团长大,舞台上的那些道具让他觉得好玩又新鲜。12岁时,为了达成爷爷的心愿,姚志刚开始正式学习京剧,这一学便是20多年。
京剧是一门非常传统而又博大精深的艺术,他并不讳言,京剧本身的一些东西与时代的发展不太一致。在他看来,作为中青年演员,要不断地学习,用自己过硬的表演来赢得观众的喜爱,由此才能以一传十,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京剧。
“学戏先学做人,做不好人就唱不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