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两当县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约占粮田面积的50%。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发生范围最广,危害程度最大的一种病害。它不仅使植株失去光合作用,而且还损耗全株的营养和水分,使麦株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加强,水分蒸发迅速,一般比健株的蒸发量增加20~60%,使植株生长矮小,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均会降低,品质变劣。在病害大发生的年份,可使小麦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
一、 两当县发生小麦条锈病的环境条件
1、地理环境条件。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北靠天水市麦积区,西邻陇南市徽县,东部和南部与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勉县相接。两当县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由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象要素地域差异明显,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县境内分为南北深山林区和中部丘陵河谷区,最高海拔2738米,最低海拔773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由东向西随海拔由低到高呈递增趋势,是小麦条锈病菌适宜的循环侵染和越冬越夏的理想场所。
2、气候条件。两当县是冬播小麦区,小麦条锈病菌能在两当县越冬越夏。能否大面积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2、3、4月气温和相对湿度。两当县年平均气温11.3℃,一月份平均温度-0.5℃,二、三、四月份气温正常偏高0.5℃~1℃,相对湿度在70%~90%。因此,小麦条锈病能在两当县连年造成中度偏重,甚至大发生危害。特别是2005年病田率高达到94.3%,普遍率86%,严重度20%~60%~100%。
3、寄主条件。两当县是冬播麦区,播种面积约占粮田面积的50%,九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十月上旬出苗,十二月越冬,次年七月成熟,小麦生育期长,寄主条件非常适宜小麦条锈病菌的连续繁殖和反复侵染。
二、小麦条锈病在全县的危害情况
小麦条锈病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在春季,小麦条锈病是三种锈病中发生最早的一种。主要危害叶片,在叶鞘、杆穗上亦能发生。病斑不穿透叶片,夏孢子堆延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条锈病菌喜凉怕热,旬平均温度低至2℃,菌丝仍可侵染,旬平均温度超过22 ℃,侵染便完全停止,已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因此,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后春季侵染时间主要集中在2~5月。它在田间流行过程一般是出现单片病叶,后形成发病中心,在全田普发三个阶段。在拌种的前提下,出现单片病叶,后形成发病中心时早期防治,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时期。发病时间阳山比阴山早,川坝区比浅山区早,浅山区比深山区早。
二、 两当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发生特点
1、越冬基数大。根据近几年的越冬基数调查,病田率都稳定在20%左右,普遍率在0.25%左右,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病叶在早播的向阳麦田极易找到,病点率高,最大的发病中心面积达0.5m2~1.2m2,普遍率和病田率都高,越冬基数大。
2、突发性强,发生时间早,发生范围广。由于小麦条锈病菌能在两当县越冬越夏,初发病时具有普遍率高、严重度低、发病范围广的特点。根据本人调查,发病时间阳山比阴山早,川坝区比浅山区早,浅山区比深山区早。发病始见期每年提前14天左右,初发病部位主要在基部叶片,病叶和发病中心分布不均匀,以单片病叶为主。川坝区危害期长,受害较重,浅山和深山区危害期短,受害较轻。
3、发生危害时期长,传播速度快。小麦条锈病菌在小麦越冬时就开始出现病叶,扬花灌浆时达到危害高峰期,持续时间20~30天,蜡黄期开始越夏,全生育期都在发生危害。首先是川坝区、浅山区发病,5~6月漫延到深山区。在田间湿度大,气温回升快的条件下,从出现发病中心到全田普遍发生仅需要7~10天,严重威胁着两当县的小麦生产安全,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
三、 主要收获和体会
从农业技术推广的立场来讲,宣传调查,指导农民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农事行为,农民的农事活动行为在实际活动中得到改善,他们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去接受(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关)。过去认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太低,难以与农民交流。科技措施依靠行政力量去推动和推广,强加在农民头上,农民被动接受,决策者也没有因地制宜,全面考虑,科技活动走过场搞形式。因此,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不仅取决于农民本身,也与技术人员的素质,科技行为,领导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有很大关系。
四、 几点建议
1、加强小麦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指导防治工作。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性、季节性、时间性都很强。因此,要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2、建议农药部门在组织农药时,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要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上市。同时,在农药的使用方法上给予合理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防治病虫害水平。
3、技术人员要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学习,是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从而更好地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
一、 两当县发生小麦条锈病的环境条件
1、地理环境条件。两当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嘉陵江上游,北靠天水市麦积区,西邻陇南市徽县,东部和南部与陕西省凤县、略阳县、勉县相接。两当县属北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处在由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较多,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象要素地域差异明显,适宜多种植物生长,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样性。县境内分为南北深山林区和中部丘陵河谷区,最高海拔2738米,最低海拔773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由东向西随海拔由低到高呈递增趋势,是小麦条锈病菌适宜的循环侵染和越冬越夏的理想场所。
2、气候条件。两当县是冬播小麦区,小麦条锈病菌能在两当县越冬越夏。能否大面积发生流行,主要取决于2、3、4月气温和相对湿度。两当县年平均气温11.3℃,一月份平均温度-0.5℃,二、三、四月份气温正常偏高0.5℃~1℃,相对湿度在70%~90%。因此,小麦条锈病能在两当县连年造成中度偏重,甚至大发生危害。特别是2005年病田率高达到94.3%,普遍率86%,严重度20%~60%~100%。
3、寄主条件。两当县是冬播麦区,播种面积约占粮田面积的50%,九月中下旬开始播种,十月上旬出苗,十二月越冬,次年七月成熟,小麦生育期长,寄主条件非常适宜小麦条锈病菌的连续繁殖和反复侵染。
二、小麦条锈病在全县的危害情况
小麦条锈病菌属担子菌纲,锈菌目,柄锈菌科,柄锈菌属。在春季,小麦条锈病是三种锈病中发生最早的一种。主要危害叶片,在叶鞘、杆穗上亦能发生。病斑不穿透叶片,夏孢子堆延叶脉平行排列成条状。条锈病菌喜凉怕热,旬平均温度低至2℃,菌丝仍可侵染,旬平均温度超过22 ℃,侵染便完全停止,已侵染的叶片也不能正常发病。因此,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后春季侵染时间主要集中在2~5月。它在田间流行过程一般是出现单片病叶,后形成发病中心,在全田普发三个阶段。在拌种的前提下,出现单片病叶,后形成发病中心时早期防治,是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时期。发病时间阳山比阴山早,川坝区比浅山区早,浅山区比深山区早。
二、 两当县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发生特点
1、越冬基数大。根据近几年的越冬基数调查,病田率都稳定在20%左右,普遍率在0.25%左右,不同品种之间存在差异。病叶在早播的向阳麦田极易找到,病点率高,最大的发病中心面积达0.5m2~1.2m2,普遍率和病田率都高,越冬基数大。
2、突发性强,发生时间早,发生范围广。由于小麦条锈病菌能在两当县越冬越夏,初发病时具有普遍率高、严重度低、发病范围广的特点。根据本人调查,发病时间阳山比阴山早,川坝区比浅山区早,浅山区比深山区早。发病始见期每年提前14天左右,初发病部位主要在基部叶片,病叶和发病中心分布不均匀,以单片病叶为主。川坝区危害期长,受害较重,浅山和深山区危害期短,受害较轻。
3、发生危害时期长,传播速度快。小麦条锈病菌在小麦越冬时就开始出现病叶,扬花灌浆时达到危害高峰期,持续时间20~30天,蜡黄期开始越夏,全生育期都在发生危害。首先是川坝区、浅山区发病,5~6月漫延到深山区。在田间湿度大,气温回升快的条件下,从出现发病中心到全田普遍发生仅需要7~10天,严重威胁着两当县的小麦生产安全,对小麦生产极为不利。
三、 主要收获和体会
从农业技术推广的立场来讲,宣传调查,指导农民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农民的农事行为,农民的农事活动行为在实际活动中得到改善,他们只要认为是对的,就去接受(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有关)。过去认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太低,难以与农民交流。科技措施依靠行政力量去推动和推广,强加在农民头上,农民被动接受,决策者也没有因地制宜,全面考虑,科技活动走过场搞形式。因此,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不仅取决于农民本身,也与技术人员的素质,科技行为,领导的科技意识,科技水平有很大关系。
四、 几点建议
1、加强小麦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指导防治工作。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的技术性、季节性、时间性都很强。因此,要广泛宣传,积极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
2、建议农药部门在组织农药时,从源头上严把质量关。要加强农药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农药上市。同时,在农药的使用方法上给予合理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防治病虫害水平。
3、技术人员要加强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自身学习,是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证,是提高工作能力和保障工作效率的前提,从而更好地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