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习武,不悔初衷
河南省焦作市的陈家沟被认为是太极拳的发源地。这里地处河洛交界,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当地人坚信,天下之大,太极成于此处却是必然。刚刚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高崇,就来自于河南焦作“太极之乡”,在家乡普遍浓厚的武术氛围以及对传统武术颇有研究的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小就对习武心向往之。
“我6岁开始习武,起初就是希望能够强身健体,后来看到很多成年人身穿白色太极服,背着一把长剑或者拿一把扇子,当时就觉得很酷,像那种真正的武侠人士。”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男孩一样,“热血江湖、侠义气概”是年少时的梦想,一部《少林寺》改变了高崇的人生轨迹。起初高崇的主攻方向是长拳、棍棒等传统武术,随着当地“太极之乡”的名声愈发响亮,国际太极年会、大型国际比赛频频在当地举办,他看到了太极拳未来无限的发展可能,于是逐渐走向了专业太极的道路。
和其他拜师学艺的练武少年不一样的是,高崇走的是一条“体制成熟”的升级之路。“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样”,高崇这样形容自己从体育馆到体校,再进专业运动队的过程。成为竞技太极拳专业运动员后,要求自然不同以往,刚入队时由于转行较晚、专业技能有所落后,他只能付出更多去追赶同队运动员的脚步。“除了吃饭,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运动馆里,累了就看比赛录像和文献资料权当休息。”提起那段训练时光,高崇的语气里有一丝自豪:“所以我说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在运动队的练习特别刻苦,才有了我2008年的成绩,才有我后来到北京的机遇。”
太极两仪,谁主沉浮
和民间一些传播太极文化的前辈相比,高崇身上“90后”的标签格外鲜明。2012年获得全国冠军后,他前往北京体育大学接受了更为专业的运动学教育。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课程,帮他填补了专业技术之外的文化空白。“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一套适应比赛、快速进入比赛状态的方法,包括赛前如何通过训练来调节肌肉状态的技巧,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在教材中都是有迹可循的。能够清楚地将这套运动中蕴含的知识用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具备实际操作经验,這大概是我与他们的最大不同吧。”这段将实践经验归于理论,再通过理论印证实践的经历,对于毕业后服务于某家培训机构的高崇来说再珍贵不过。
“热血江湖、侠义气概”是年少时的梦想
2006年太极拳入选成为中国第一批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虽然普及率高,但它其实仍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拳种,因为其传播多存在于需要通过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老年人群体中。“很多年轻人觉得太极拳的节奏太慢了,他们更愿意去健身房或者学跳舞。”然而正是因为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外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太极才更被人所需要。它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外表是忙忙碌碌的“动”,内心是清澈从容的“静”,才能达到生命最和谐的动静等观、阴阳平衡的状态。
“太极拳的教授方法一定因人而异,拳术也应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特色。”高崇表示,这是自己在北体学到的最重要的理念,“针对年轻学员,我不会总灌输枯燥的知识动作,而是通过一些游戏、对抗训练,引起他们的兴趣。将现代竞技运动、舞台表演内容和传统武术训练相结合,建立更加科学、时尚的现代传播模式,这样太极拳也许能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以武传礼,任重道远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的必修课,部分地区甚至将太极拳列为了中招考试项目,早已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由江湖进庙堂”的太极拳也开始加速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早在1996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康复医学教授Steven Wolf博士就因为对当地华裔练习的陈氏太极拳极为感兴趣,从而对其进行过研究。他发现,当地练习太极拳的老年人跌倒几率下降了48%,可见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平衡性和柔软度非常安全有效。
在全球130多个国家的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中,太极拳作为最常见的文化课程之一,受到了各国师生和民众热烈欢迎。美国权威媒体把太极列为十大最适宜的健身项目。今年67岁的美国洛杉矶市民约翰·乔尼当初就是看见正在孔子学院上学的孙子打太极,风度翩然非常有趣,才决定学习太极拳,久而久之,觉得身体舒畅,精神焕发,从此开始对太极痴迷。也因为他的影响,邻近社区里有很多朋友都开始练习太极。
高崇本人也曾多次随团出访国外推广太极文化。他表示,太极拳与太极文化在海外受到各年龄段、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也正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使得历史底蕴深厚的太极文化以及太极拳的气韵精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我曾经教过一个澳洲的学生,就一个‘松’字诀窍,因为语言的交流偏差,他理解了一年都不对。”一两次文化推广活动后,学员们浅尝辄止,反而导致当地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产生了误解。
此外,“教拳的多如牛毛,能教透的少如牛角”,也是高崇对于国粹太极拳在海外传播的最大担忧,“这些人只学了一些简单的皮毛,就开始教拳,这样对于太极文化推广没有益处。如果能够借助孔子学院这个渠道,接触更多国外太极文化爱好者,同时号召更多太极专业人士加入其中,不仅对于传播太极拳,甚至对于整个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播也是大有裨益的!”
河南省焦作市的陈家沟被认为是太极拳的发源地。这里地处河洛交界,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一幅天然的太极阴阳图。当地人坚信,天下之大,太极成于此处却是必然。刚刚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高崇,就来自于河南焦作“太极之乡”,在家乡普遍浓厚的武术氛围以及对传统武术颇有研究的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小就对习武心向往之。
“我6岁开始习武,起初就是希望能够强身健体,后来看到很多成年人身穿白色太极服,背着一把长剑或者拿一把扇子,当时就觉得很酷,像那种真正的武侠人士。”和那个年代的所有男孩一样,“热血江湖、侠义气概”是年少时的梦想,一部《少林寺》改变了高崇的人生轨迹。起初高崇的主攻方向是长拳、棍棒等传统武术,随着当地“太极之乡”的名声愈发响亮,国际太极年会、大型国际比赛频频在当地举办,他看到了太极拳未来无限的发展可能,于是逐渐走向了专业太极的道路。
和其他拜师学艺的练武少年不一样的是,高崇走的是一条“体制成熟”的升级之路。“像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样”,高崇这样形容自己从体育馆到体校,再进专业运动队的过程。成为竞技太极拳专业运动员后,要求自然不同以往,刚入队时由于转行较晚、专业技能有所落后,他只能付出更多去追赶同队运动员的脚步。“除了吃饭,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运动馆里,累了就看比赛录像和文献资料权当休息。”提起那段训练时光,高崇的语气里有一丝自豪:“所以我说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正是因为在运动队的练习特别刻苦,才有了我2008年的成绩,才有我后来到北京的机遇。”
太极两仪,谁主沉浮
和民间一些传播太极文化的前辈相比,高崇身上“90后”的标签格外鲜明。2012年获得全国冠军后,他前往北京体育大学接受了更为专业的运动学教育。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等课程,帮他填补了专业技术之外的文化空白。“我一直觉得自己有一套适应比赛、快速进入比赛状态的方法,包括赛前如何通过训练来调节肌肉状态的技巧,到了大学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些在教材中都是有迹可循的。能够清楚地将这套运动中蕴含的知识用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同时也具备实际操作经验,這大概是我与他们的最大不同吧。”这段将实践经验归于理论,再通过理论印证实践的经历,对于毕业后服务于某家培训机构的高崇来说再珍贵不过。
“热血江湖、侠义气概”是年少时的梦想
2006年太极拳入选成为中国第一批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遗憾的是,虽然普及率高,但它其实仍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拳种,因为其传播多存在于需要通过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老年人群体中。“很多年轻人觉得太极拳的节奏太慢了,他们更愿意去健身房或者学跳舞。”然而正是因为身处快节奏的社会,外界浮躁的东西太多了,太极才更被人所需要。它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能够让人静下来,外表是忙忙碌碌的“动”,内心是清澈从容的“静”,才能达到生命最和谐的动静等观、阴阳平衡的状态。
“太极拳的教授方法一定因人而异,拳术也应多借鉴其他学科的特色。”高崇表示,这是自己在北体学到的最重要的理念,“针对年轻学员,我不会总灌输枯燥的知识动作,而是通过一些游戏、对抗训练,引起他们的兴趣。将现代竞技运动、舞台表演内容和传统武术训练相结合,建立更加科学、时尚的现代传播模式,这样太极拳也许能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以武传礼,任重道远
近年来,太极拳已经成为许多中小学的必修课,部分地区甚至将太极拳列为了中招考试项目,早已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由江湖进庙堂”的太极拳也开始加速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
早在1996年,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康复医学教授Steven Wolf博士就因为对当地华裔练习的陈氏太极拳极为感兴趣,从而对其进行过研究。他发现,当地练习太极拳的老年人跌倒几率下降了48%,可见太极拳对老年人的平衡性和柔软度非常安全有效。
在全球130多个国家的500多所孔子学院和1000多个孔子课堂中,太极拳作为最常见的文化课程之一,受到了各国师生和民众热烈欢迎。美国权威媒体把太极列为十大最适宜的健身项目。今年67岁的美国洛杉矶市民约翰·乔尼当初就是看见正在孔子学院上学的孙子打太极,风度翩然非常有趣,才决定学习太极拳,久而久之,觉得身体舒畅,精神焕发,从此开始对太极痴迷。也因为他的影响,邻近社区里有很多朋友都开始练习太极。
高崇本人也曾多次随团出访国外推广太极文化。他表示,太极拳与太极文化在海外受到各年龄段、各阶层人士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但也正是由于文化和语言的隔阂,使得历史底蕴深厚的太极文化以及太极拳的气韵精髓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偏差。“我曾经教过一个澳洲的学生,就一个‘松’字诀窍,因为语言的交流偏差,他理解了一年都不对。”一两次文化推广活动后,学员们浅尝辄止,反而导致当地人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武术产生了误解。
此外,“教拳的多如牛毛,能教透的少如牛角”,也是高崇对于国粹太极拳在海外传播的最大担忧,“这些人只学了一些简单的皮毛,就开始教拳,这样对于太极文化推广没有益处。如果能够借助孔子学院这个渠道,接触更多国外太极文化爱好者,同时号召更多太极专业人士加入其中,不仅对于传播太极拳,甚至对于整个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播也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