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初夏的下午,一位面带愁容的女生急匆匆地走进了我的咨询室,身上背着一个鼓鼓的包。她进门就说:“老师,我实在熬不住了,帮帮我吧。”
“老师,镜子里的‘我’为何不一样?”
我先让她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慢慢地说。她喝了口水,便开始急切地诉说……
她叫小敏(化名),现在读高三,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一件非常特别的,令她很痛苦和烦恼的事。大约一周前,她在一次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镜子里的“她”和照片里的“她”不太一样,于是就拿着照片和镜子里的她对比。她越是对比,两个“她”越不像,越不像便越想看,到底哪儿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有时她怀疑头发不一样,有时怀疑下巴没那么尖,有时候怀疑额头要宽些……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她就不停地照镜子,换用不同的镜子照,把自己多年的照片收集在一起放在书包里,随时拿出来和镜子里的“她”比较、对照。这种比较的念头和照镜子行为不断增多,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比较对照才舒服。言谈间她还从书包里拿出一叠她本人的照片和两面镜子,为我讲述。这样的行为频率越来越高,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严重影响复习备考,成绩也下降了,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前来求询。
听完她的诉说,我初步判断小敏的问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总觉得镜子里的“她”不一样,伴随而来的是要照镜子、看照片、比较,才放心。
寻根溯源,打开心结
出现强迫症的心理症状,一般而言,与来访者的家庭背景、文化价值观、个人生活经历、环境、人格和所受压力等因素相关。
从与小敏的进一步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个区的副区长,家教甚严。由于环境(父母在外地工作,在外婆家长大)的原因,她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听话,成绩很好,父母以此为荣,并要求她做得更好。此外,小敏做事很细心,追求完美,性格比较内向。
高中时期,小敏成绩一直尚可。进入高三后,父母为了她能上重点大学,把她从平行班调到了实验班,为她在学校租了一套环境很好的房子,并且为她请了保姆、厨师,还有一个做过保健医生的阿姨。父母的要求就是让她考上重点大学,为他们争光。她说,因为父母周围的朋友和下属的孩子很多都上了重点大学,如果自己考不上,父母会很伤心,很没面子。
在学校考完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小敏的成绩只是上了一般本科线,于是她越发焦虑,感到离目标很远,压力很大,第二次考试后甚至只上了专科线。这样,她的精力无法集中,思想也模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在照镜子的时候样子有点“特别”,便仔细端详,哪知道越看越不可收拾,就成了现在这样。
我分析了小敏的情况,认为她这个“爱好”与她追求完美、内向的性格,家庭以及她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有很大关系。我让她做了一份强迫性自我诊断问卷,其结果属中度以上。所以,我认为小敏的内向,追求完美的个性,导致她在遭遇挫折和面对压力的时候,为逃避压力和减轻压力带来的焦虑,和“照镜子”这一偶然的生活事件发生了联系,形成了这种比较特殊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她越是去想像“为什么不一样”,就越是要去照镜子,那么精力就更加集中在这上面,强迫的倾向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她也知道这是病态的行为,很奇怪、烦恼、痛苦的行为,但是又无法控制。
告别镜子,重塑自我
我结合小敏的实际情况,取得小敏的同意并与其父母沟通,为小敏制定了以下心理咨询方案。
第一阶段:
为了减轻小敏最根源的压力,我采用了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邀请其家属共同参与、通过角色交换的方式,帮助其沟通和相互理解,以重建小敏的家庭生活环境,减轻其焦虑。另外,我针对其面对巨大的压力产生和积压的焦虑情绪,采用“宣泄净化疗法”,在起初的两次咨询中,我都会让小敏尽情地倾吐内心的焦虑和压抑的情感,让其得到宣泄和释放。
在强迫症状方面,我利用“思维阻断法”教她抑制其强迫观念——每当想照镜子,想那个不一样的“她”时,便舞动手臂,大呼“停下”。针对其强迫性行为,我采取“厌恶疗法”,在她的镜子上贴了一个她讨厌的苍蝇图案,当她拿出镜子的时候,看到这个图案会不舒服,以抑制其强迫性行为——照镜子。
第一阶段经过三次咨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照镜子的想法和行为的频率都有明显下降,小敏已学会这些方法控制强迫行为,但是强迫行为还是偶尔出现。这时候我便进入第二阶段的咨询。
第二阶段:
第四次咨询中,我向小敏讲了森田正马的故事,告诉其“森田疗法”的原理,让其领悟。当她能用平常之心对待其特殊行为,而不花费过多精力在这上面,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就自然消失了。
这个阶段为巩固阶段,我通过几个哲理故事让她加深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解。又经过了两次咨询,小敏的特殊强迫行为基本消除了。
07年8月的一天,我又在校园碰到了小敏和她的父母,她是来学校搬东西的,她说她非常感谢我的帮助,并告诉我她已经考上了北京的一所本科院校。
咨询后记:
通过对来访者的情况分析得出,这是一个因家庭和学习压力所致,由偶然生活事件引发的特殊强迫症问题。来访者由于父母的期望和学习的挫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其自身的个性特征作用下,为转移压力和焦虑,和一普通的生活事件发生联系,发展而成的病态行为。为此,我结合此分析结果,采取“家庭疗法”、“宣泄疗法”等以疏导、减轻其压力和焦虑。采取“思维阻断训练”和“厌恶疗法”以抑制其强迫观念和行为。在咨询效果显著的情况下,我在咨询后期采取“森田疗法”的一些理念让来访者领悟,以巩固咨询效果。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来访者不再关注其还在偶尔发生的一些强迫行为,让强迫症状自然消退。总的来说,本案例的咨询应该是成功。
点评
作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能够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取得较好的成效,非常难能可贵。
作者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并在其中运用了倾听,共情的技巧和认知领悟及厌恶疗法的方法,从认知和行为层面使得来访者的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基本上是一次成功的咨询。
但是,咨询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如在原因的分析中,对童年期经历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还有,对造成其强迫行为的个性因素的分析还不够精确,另外如何巩固疗效也是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点评人:王卫红,教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咨询心理系主任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县中学。电邮:hepo438@sina.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
“老师,镜子里的‘我’为何不一样?”
我先让她坐下,给她倒了杯水,让她慢慢地说。她喝了口水,便开始急切地诉说……
她叫小敏(化名),现在读高三,还有两个月就要高考了。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却发生了一件非常特别的,令她很痛苦和烦恼的事。大约一周前,她在一次照镜子的时候突然发现镜子里的“她”和照片里的“她”不太一样,于是就拿着照片和镜子里的她对比。她越是对比,两个“她”越不像,越不像便越想看,到底哪儿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有时她怀疑头发不一样,有时怀疑下巴没那么尖,有时候怀疑额头要宽些……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她就不停地照镜子,换用不同的镜子照,把自己多年的照片收集在一起放在书包里,随时拿出来和镜子里的“她”比较、对照。这种比较的念头和照镜子行为不断增多,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比较对照才舒服。言谈间她还从书包里拿出一叠她本人的照片和两面镜子,为我讲述。这样的行为频率越来越高,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严重影响复习备考,成绩也下降了,自己也很痛苦,所以前来求询。
听完她的诉说,我初步判断小敏的问题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总觉得镜子里的“她”不一样,伴随而来的是要照镜子、看照片、比较,才放心。
寻根溯源,打开心结
出现强迫症的心理症状,一般而言,与来访者的家庭背景、文化价值观、个人生活经历、环境、人格和所受压力等因素相关。
从与小敏的进一步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出生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一个区的副区长,家教甚严。由于环境(父母在外地工作,在外婆家长大)的原因,她小时候很独立,也很听话,成绩很好,父母以此为荣,并要求她做得更好。此外,小敏做事很细心,追求完美,性格比较内向。
高中时期,小敏成绩一直尚可。进入高三后,父母为了她能上重点大学,把她从平行班调到了实验班,为她在学校租了一套环境很好的房子,并且为她请了保姆、厨师,还有一个做过保健医生的阿姨。父母的要求就是让她考上重点大学,为他们争光。她说,因为父母周围的朋友和下属的孩子很多都上了重点大学,如果自己考不上,父母会很伤心,很没面子。
在学校考完第一次模拟考试后,小敏的成绩只是上了一般本科线,于是她越发焦虑,感到离目标很远,压力很大,第二次考试后甚至只上了专科线。这样,她的精力无法集中,思想也模糊。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在照镜子的时候样子有点“特别”,便仔细端详,哪知道越看越不可收拾,就成了现在这样。
我分析了小敏的情况,认为她这个“爱好”与她追求完美、内向的性格,家庭以及她所承受的学习压力有很大关系。我让她做了一份强迫性自我诊断问卷,其结果属中度以上。所以,我认为小敏的内向,追求完美的个性,导致她在遭遇挫折和面对压力的时候,为逃避压力和减轻压力带来的焦虑,和“照镜子”这一偶然的生活事件发生了联系,形成了这种比较特殊的强迫性观念和行为。她越是去想像“为什么不一样”,就越是要去照镜子,那么精力就更加集中在这上面,强迫的倾向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她也知道这是病态的行为,很奇怪、烦恼、痛苦的行为,但是又无法控制。
告别镜子,重塑自我
我结合小敏的实际情况,取得小敏的同意并与其父母沟通,为小敏制定了以下心理咨询方案。
第一阶段:
为了减轻小敏最根源的压力,我采用了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为指导,邀请其家属共同参与、通过角色交换的方式,帮助其沟通和相互理解,以重建小敏的家庭生活环境,减轻其焦虑。另外,我针对其面对巨大的压力产生和积压的焦虑情绪,采用“宣泄净化疗法”,在起初的两次咨询中,我都会让小敏尽情地倾吐内心的焦虑和压抑的情感,让其得到宣泄和释放。
在强迫症状方面,我利用“思维阻断法”教她抑制其强迫观念——每当想照镜子,想那个不一样的“她”时,便舞动手臂,大呼“停下”。针对其强迫性行为,我采取“厌恶疗法”,在她的镜子上贴了一个她讨厌的苍蝇图案,当她拿出镜子的时候,看到这个图案会不舒服,以抑制其强迫性行为——照镜子。
第一阶段经过三次咨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照镜子的想法和行为的频率都有明显下降,小敏已学会这些方法控制强迫行为,但是强迫行为还是偶尔出现。这时候我便进入第二阶段的咨询。
第二阶段:
第四次咨询中,我向小敏讲了森田正马的故事,告诉其“森田疗法”的原理,让其领悟。当她能用平常之心对待其特殊行为,而不花费过多精力在这上面,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就自然消失了。
这个阶段为巩固阶段,我通过几个哲理故事让她加深对“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理解。又经过了两次咨询,小敏的特殊强迫行为基本消除了。
07年8月的一天,我又在校园碰到了小敏和她的父母,她是来学校搬东西的,她说她非常感谢我的帮助,并告诉我她已经考上了北京的一所本科院校。
咨询后记:
通过对来访者的情况分析得出,这是一个因家庭和学习压力所致,由偶然生活事件引发的特殊强迫症问题。来访者由于父母的期望和学习的挫折,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在其自身的个性特征作用下,为转移压力和焦虑,和一普通的生活事件发生联系,发展而成的病态行为。为此,我结合此分析结果,采取“家庭疗法”、“宣泄疗法”等以疏导、减轻其压力和焦虑。采取“思维阻断训练”和“厌恶疗法”以抑制其强迫观念和行为。在咨询效果显著的情况下,我在咨询后期采取“森田疗法”的一些理念让来访者领悟,以巩固咨询效果。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让来访者不再关注其还在偶尔发生的一些强迫行为,让强迫症状自然消退。总的来说,本案例的咨询应该是成功。
点评
作者作为第一线的教师,能够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取得较好的成效,非常难能可贵。
作者进行了一个完整的心理咨询过程,并在其中运用了倾听,共情的技巧和认知领悟及厌恶疗法的方法,从认知和行为层面使得来访者的问题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基本上是一次成功的咨询。
但是,咨询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如在原因的分析中,对童年期经历的挖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还有,对造成其强迫行为的个性因素的分析还不够精确,另外如何巩固疗效也是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点评人:王卫红,教授,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咨询心理系主任
(作者单位:重庆市巴县中学。电邮:hepo438@sina.com)
编辑/何 妍 舒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