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lsq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我国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此次疫情在各个方面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冲击,对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的精神心理疾患患者冲击尤其巨大。虽然国内疫情已经得到很好的控制,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往常的秩序,但是类似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情况,在若干年后仍可能出现。作为患有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在类似环境下更要做好自我心理防护,尽量保持精神状态的稳定。

面对应激的对策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非常生动、准确地描述此类事件的特点,“重大”表示后果严重,“突发”表示发生突然,“公共”表示影响范围广。所以此类事件一旦发生势必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打开手机、电脑、电视,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在自媒体盛行的时代,谁都可以发布消息,这就造成各种消息中夹杂不实消息甚至是谣言,容易引发广大群众紧张和焦虑情绪。
  对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其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有限,较常人更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及生理反应,即应激反应。轻度应激反应如焦虑、疲乏等是正常的,尚不会对身心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对个体有益,可以坦然处之。但是如应激过度,出现严重的紧张、坐立不安、做噩梦、情绪不稳定、冲动等现象,则预示着情况恶化,对身心产生严重影响。
  如何避免自己的应激状态由轻度恶化到重度呢?
  这里有一些小技巧。
  首先,要合理地关注突发事件,避免长时间持续接收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避免自我卷入,避免睡前查看相关信息。每天看此类新闻、话题的时间最好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
  其次,信息的来源十分重要,建议从权威媒体上获取此类事件相关信息,因为此类信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靠的。而自媒体的信息真假难辨,可能具有一定煽动性,对情绪稳定不利,必要时可临时关闭诸如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

未雨绸缪,避免病情波动


  多数精神、心理疾病为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维持病情稳定,如突然停藥可能会造成撤药反应、疾病复发等严重后果。而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多为传染病所致,容易造成普通医疗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再加上可能出现的隔离措施,势必造成很多患者无处取药,不得不自己减停药物。
  如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利用目前的互联网优势,在网络医院就诊取药。患者应选择正规大型互联网医院,最好是与自己长期就诊实体医院有官方合作关系的互联网医院,不要轻易从第三方电商平台购买。


在平时我们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避免疫情来临时手足无措:


  1平时多留出一段时间的药品,以1个月为宜,在突然无法取药时可给予时间上的缓冲,但药品建议由家属保管,单独存放。
  2在病情相对稳定时逐渐戒断如安定类、镇静催眠药等药品,因为此类药品有较强的致人成瘾的倾向,不能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
  3平时有相对固定的医生,并留存该医生的互联网平台出诊信息,在疫情期间可维持诊疗的连续性。
  4在联系不到医生的情况下,建议中止正在进行或计划进行的减药行为,降低病情波动风险。
  以上就是我们总结出的一些针对精神心理疾患患者的自我管理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其他文献
寒冬已过,万花重开,经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超长“寒假”后,大学校园终于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熟悉而年轻的身影。在这漫长的4个月里,有老师变“主播”,网课花样繁多的学习生涯;有远亲近邻不得见,网络情谊一线牵的社交生活;也难免有不回家母慈子孝,一回家鸡飞狗跳的家庭关系。疫情像是一个偶然而至的停顿,它让我们有机会以全新的方式触摸我们原已熟悉的生活。那么,疫情对于在校大学生又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适
期刊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学校正在陆续结束“超长寒假”,有序恢复返校学习。但这次疫情也让广大学子经历了且还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纠结:无论假期还是学期,都不觉得开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和怎么办。首先,我们开心与否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幸福快乐的生活一直是人类最重要的追求。古希腊伊壁鸠鲁派哲学就认为人生在世,生存的原则就是避免痛苦和追求快乐。心理学上描述开心、快乐通常用“主观幸福感
期刊
谈对偏执型人格的治疗,似乎隐含着一种意味:如果一个人是偏执型人格,那他必然是有问题的,是需要被治疗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一个人之所以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模式,这出于他曾经独特的经历,以及通过这种模式会帮助他渡过人生早期的难关。只有在未来的生活中,这种人格模式会带来某些困境,让他难以适应当前现实,才需要外界帮助去有所调整,不然,任何一种人格其实都是正常的存在,而无需治疗。  上篇谈到的高山就是如此
期刊
孩子咬手指很常见,但很多父母都意识不到,孩子这样做,原来是有“需求”。  1岁半以内的宝宝,尚处在口欲期,探索世界的主要方法就是口和手,乱吃、乱啃、乱扔是正常的情况。手是最方便的“玩具”,给孩子清洗干净就可以了。如果父母还是很担心,为宝宝提供牙胶,吃软硬适度的食物都有帮助。  如果2歲以上还咬手指,一般就要考虑习惯、情绪、适应力等因素,但不需要过度干预。  虽然咬手指无伤大雅,但肯定不是好习惯。尤
期刊
男生小C,初三年級学生,在朋友的陪伴下走进心理咨询室,嘻嘻哈哈地说来做个咨询,是思品老师建议来的,老师说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问题。气急败坏的爸妈和无所谓的娃  小C是家中独子,爸爸做生意,妈妈是医务工作者。他说,他现在没有办法待在家里了。家里经常鸡飞狗跳,时常饭吃得好好的,爸爸就会莫明其妙地和他吵起来,掀桌子,摔盘子,还动不动就赶他走,叫他滚出家门,有时到凌晨才让他回家。要么就不让他好好睡觉,有次
期刊
小张考取了重点大学,很多以前教过他的老师都不敢相信。他一直是个因为严重偏科而不被看好的学生,也曾被许多老师公开批评数学成绩太差劲。成绩公布后,老师们吃惊之余又不免向我讨教:“董老师,您班小张的数学成绩是如何逆袭成功的?”  我回答说:“后天努力,为时不晚。”  成长就是一路逆袭。小张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我刚接手小张的班级时,他数学成绩徘徊在及格线边缘,的确很不乐观。  教了他一周,我发现上课时
期刊
小轩,一位高一学生,一进咨询室就哭了起来:“老师我该怎么办?我现在学不下去,可是又着急,越想学越学不进去!”  原来,小轩以前在班里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家长和老师对她期望都很高。可是自从进入高中后,她对自己的成绩没有信心,进入考前复习阶段,一拿起书就想到考试,害怕自己考砸了,越害怕越学不下去……  我们知道,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
期刊
身为小学低年级的班主任,最近有许多学生家长向我反映,孩子不爱吃早餐,不论怎么劝说也不肯吃。家长们担心长期下去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低血糖,希望我能想想办法,让学生们认识到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由此,我决定在班级内举办“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手抄报主题活动。  很多父母对我的做法表示怀疑:手抄报有什么用?他们觉得手抄报只是一份麻烦的负累,琐碎、耗时,对孩子现阶段纠正饮食习惯,以及未来的学习,都不
期刊
初遇惊恐发作  阿兰四十出头,有着爱她的老公和乖巧自律的孩子,虽是一般工薪家庭,但这样舒心的生活着实让人羡慕。可两年前的一次惊恐发作改变了阿兰原本的生活。  那是一个周末的上午,阿兰像每个周末一样,端着一杯咖啡窝在沙发里看着一部喜剧片。主人公滑稽的表演让阿兰大笑起来,可笑着笑着,阿兰感到心脏猛地狂跳起来,那一瞬间,她感到喘不上来气,头皮发麻,一种强烈的濒死感渗透了她的全身。阿兰挣扎着呼喊,老公闻声
期刊
蝴蝶抱自我催眠操,简单易学、抚慰心灵,就是像蝴蝶一样,拍打着翅膀,又好像我们在自己拥抱自己、安慰自己;可以促进心理、身体恢复和进入一种“稳定”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提取、深化自身资源,增强心理弹性,提升復原力,使我们情绪稳定,获得安全感和愉悦感。  安全感是每个人渴望稳定的心理需要。孕妈妈越稳定,内心感觉越安全,传递给胎宝宝的心理营养越丰富。“蝴蝶抱自我催眠操”可以给孕妈妈更多安全感,促进孕妈妈与胎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