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解决温饱之后,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40年。40年中,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说。
初期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初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文化产业开始萌芽。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布,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以文补文”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一系列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大幅缩减,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这也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范周回忆起1998年在大连策划承办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场景:“近10万人参加活动,很好地推广了大连的城市形象,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活动支撑。”
1999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同年,我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新的改革临界点。
2001年,《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局面,尤其是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范周说。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竞争日益加剧,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科学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阐述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
“‘两分法’在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范周说,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新引擎
2003年9月,文化部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管理范围。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家单位进行试点,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中宣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论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化。
2009年,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012年以后,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2015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深入融合与交融,极大拉动了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自2012年至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至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至2016年的4.29%。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与此同时,中央加大规划指导,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基地),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19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建成48个,2012年达到1457个,2014年达到3500个。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个。2017年4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培育一批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促进。《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明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
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到2017年4月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开始打破界限、联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462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9.3倍。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4.29%,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目前,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已进入改革开放40年来最快的阶段,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解決了温饱之后,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范周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全球化进程提速,已从传统的“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齐头并进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通过立法给予保证,特别是新兴文化业态需要纳入法治轨道,才能够健康有序发展。”范周思考着文化产业的未来。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求新求变,是范周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的要求。
“我带的本科是00后,研究生是95后,博士生是80后,要求我必须具备他们的语言体系,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交流。”范周不仅保持着年轻人旺盛的精力,也有年轻人的探索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文化观,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判断,对我们研究文化消费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有启发。”
采访前一天,范周在南京秦淮河上筹划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网络文学论坛。“网络文学是新型文化,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我们采取新型传播方式,专家学者围坐交流,网络实时传播。”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华文化蓬勃发展的40年,也是文化产业不断壮大的40年。40年中,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持续提升,文化走出去新格局逐渐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提升。
“文化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和旅游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范周说。
初期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随着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并初步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的变革,人们开始积极探索新知识、新观念,创造新生活,社会文化消费得到复苏,文化产业开始萌芽。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年,《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发布,正式把文化产业列入第三产业,把文化部门由财政支出型部门定位为生产型部门。文化产业发展由较单纯“以文补文”进入初始发展阶段。
1998年,我国进一步明确政府机构改革目标和任务,文化管理领域也发生一系列变革。文化部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方面大幅缩减,1998年设立文化产业司,这也标志着文化产业由民间自发发展阶段进入政府推动阶段。
范周回忆起1998年在大连策划承办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场景:“近10万人参加活动,很好地推广了大连的城市形象,文化品牌的塑造需要活动支撑。”
1999年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文化行业与旅游行业创造的增加值约为281.2亿元,占全市GDP的14%。同年,我国第一家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自发增长已经达到新的改革临界点。
2001年,《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发展为主题,组建包括中国广电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在内的70多家文化集团,加快文化市场整合和结构调整。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化市场出现空前繁荣局面,尤其是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外资在激活文化市场和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化资本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文化要素市场逐渐孕育和生长。”范周说。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间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领域竞争日益加剧,文化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党的十六大首次科学区分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阐述了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关系,强调“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强调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方面”。
“‘两分法’在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范周说,在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政策指导下,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期。
新引擎
2003年9月,文化部下发《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并将演出、影视、音像、文化娱乐等九大行业纳入文化产业管理范围。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在9个地区和35家单位进行试点,文化市场体系改革进入全面深化阶段。中宣部、文化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004年,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包括文化产业核心层、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对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进行论述,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表明,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认识逐步深化。
2009年,我国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至国家战略性产业加以重视。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必须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2012年以后,得益于国内外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条件,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强劲发展势头。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特点”。
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日益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增长点。
2015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深入融合与交融,极大拉动了电影、电视、新闻出版等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数字出版、手机游戏、网络文学等新兴文化业态不断出现。
自2012年至2017年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上升趋势,从1.8万亿元增至3.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3.48%增至2016年的4.29%。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之时,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加快发展,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与此同时,中央加大规划指导,优化文化产业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培育出一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基地),建成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文化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态势。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从1990年代起步,到2002年末建成48个,2012年达到1457个,2014年达到3500个。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文化产业园区超过2500家,其中国家已命名的文化创意产业各类相关基地、园区超过350个。2017年4月,《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要培育一批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明显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得到促进。《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区域协同,明确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要走特色化、差异化之路。
从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到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发布,从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到2017年4月雄安新区设立,区域发展开始打破界限、联动发展,区域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462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9.3倍。从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看,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4.29%,占比逐年提高,对GDP增量的贡献年平均达到4.7%。目前,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已进入改革开放40年来最快的阶段,文化产业对推动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解決了温饱之后,文化消费必然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范周说。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全球化进程提速,已从传统的“引进来”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并举、齐头并进格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我们通过立法给予保证,特别是新兴文化业态需要纳入法治轨道,才能够健康有序发展。”范周思考着文化产业的未来。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求新求变,是范周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文化工作者的要求。
“我带的本科是00后,研究生是95后,博士生是80后,要求我必须具备他们的语言体系,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交流。”范周不仅保持着年轻人旺盛的精力,也有年轻人的探索心。“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文化观,听听他们的想法和判断,对我们研究文化消费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有启发。”
采访前一天,范周在南京秦淮河上筹划了一场“与众不同”的网络文学论坛。“网络文学是新型文化,被称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我们采取新型传播方式,专家学者围坐交流,网络实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