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098-01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其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也都深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至今,我们在评价方面的确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老师多用的还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质;重选拔,轻激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学习动机,阻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教师、学生、家长还没有体会到对学生发展的明显的促进作用。反思一下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评价,以下现象不容忽视: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单一,针对性不强
课堂评价语言需要的是激励性、针对性、导向性,而不是甄别性。好的语言评价可以带来一个充满感情和激扬的课堂。但只要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时下我们评价学生的语言大部分是一味的笼统、模糊的表扬,“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等等,这种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评价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听了就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当然也达不到评价效果。有的则直接指向学生的缺点,“声音太小了”、“坐下,再想想”、“听其他同学来回答”等等,缺乏肯定、激励、引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教师的很多评价语言就是:嗯、不错;是的,答得很好!是吗?这样对一些平常就爱发言,理解到位、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来说,这些评价语言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渴求在自己的每一次回答后,都能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还有的教师的情感不到位、语调、语速没有多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情不到位,不投入,仅仅跟着教案走,语调无抑扬顿挫,就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學生共鸣。
二、考试和学业评价只重分数等级,缺乏人文关怀。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为主,把一张考卷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很难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活动是单向性的,学生没有参与评价。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堂教学几乎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的局面。
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为了适应形式,我们的作业评价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其目的主要是淡化甄别的功能,分数的意识。但从评价的功能上看,这种变化没有引起质的改变。教师批改作业,主要目的依旧是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考察学生对基本内容掌握与否,以便及时弥补学生的疏漏。对优秀的作业,主要是采取加贴红花的方法给予鼓励。但批改后的作业中仍然只有分数或等级,缺乏激励性的鼓励或根据作业中错误的成因及学生各自的特点,帮助他们弥补解决问题策略上的不足的善意的提醒。
三、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评价多,学生自评、互评少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否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尚有质疑。表现在评价方面,部分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评价,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没有真正得到尊重。尽管我们都很清楚,一定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但具体到实际操作时,却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了。
找到了评价中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呢?我个人觉得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作用,让形成性评价切实走进课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一)为使课堂评价跟上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贯彻形成性评价: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彩,常用常新、层出不穷。
2.评价的手段多样化,可以针对年级段的特点适当利用实物评价,如低段学生可以奖给红星、笑脸、小红花等。
3.让肢体语言的评价和口头语言的评价相结合,做到声情并茂,评价效果会更好。
4.打破教师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二)在评价方法上我们要努力和新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
总之,运用形成性评价,能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健康地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因此,我们一线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大胆地将形成性评价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学生学业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新课程改革已走过十个年头,其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也都深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如果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够激励学生满怀信心、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课程改革至今,我们在评价方面的确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中,老师多用的还是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素质;重选拔,轻激励,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内在学习动机,阻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教师、学生、家长还没有体会到对学生发展的明显的促进作用。反思一下我们英语教学中的评价,以下现象不容忽视:
一、课堂教学评价语言单一,针对性不强
课堂评价语言需要的是激励性、针对性、导向性,而不是甄别性。好的语言评价可以带来一个充满感情和激扬的课堂。但只要注意一下,就不难发现,时下我们评价学生的语言大部分是一味的笼统、模糊的表扬,“很好”、“你真棒”、“你真聪明”、“你读得真有感情”、“你听得真仔细”等等,这种笼统、模糊,针对性不强的评价语言,久而久之,学生听了就会毫无感觉,还有可能失去激励的作用,当然也达不到评价效果。有的则直接指向学生的缺点,“声音太小了”、“坐下,再想想”、“听其他同学来回答”等等,缺乏肯定、激励、引导,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中,教师的很多评价语言就是:嗯、不错;是的,答得很好!是吗?这样对一些平常就爱发言,理解到位、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来说,这些评价语言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渴求在自己的每一次回答后,都能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还有的教师的情感不到位、语调、语速没有多大变化。在课堂上,教师如果情不到位,不投入,仅仅跟着教案走,语调无抑扬顿挫,就不能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學生共鸣。
二、考试和学业评价只重分数等级,缺乏人文关怀。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知识为主,把一张考卷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很难合理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谈到的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活动是单向性的,学生没有参与评价。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使相当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极大地降低了外语学习的效率,同时也造成了课堂教学几乎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的局面。
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不断自我完善与提高的机会,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为了适应形式,我们的作业评价由百分制改为等级制,其目的主要是淡化甄别的功能,分数的意识。但从评价的功能上看,这种变化没有引起质的改变。教师批改作业,主要目的依旧是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考察学生对基本内容掌握与否,以便及时弥补学生的疏漏。对优秀的作业,主要是采取加贴红花的方法给予鼓励。但批改后的作业中仍然只有分数或等级,缺乏激励性的鼓励或根据作业中错误的成因及学生各自的特点,帮助他们弥补解决问题策略上的不足的善意的提醒。
三、在评价的主体上教师评价多,学生自评、互评少
“以学生为主体”,这是课改中提得最多的一句话,但是否作为一种观念深入人心,尚有质疑。表现在评价方面,部分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评价,对来自学生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在心里把学生评价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项目。生生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没有真正得到尊重。尽管我们都很清楚,一定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但具体到实际操作时,却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被忽视了。
找到了评价中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呢?我个人觉得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评价在教育教学中的总结、矫正、促进和催发作用,让形成性评价切实走进课堂。《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所谓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一)为使课堂评价跟上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贯彻形成性评价:
1.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多彩,常用常新、层出不穷。
2.评价的手段多样化,可以针对年级段的特点适当利用实物评价,如低段学生可以奖给红星、笑脸、小红花等。
3.让肢体语言的评价和口头语言的评价相结合,做到声情并茂,评价效果会更好。
4.打破教师垄断评价的现状,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二)在评价方法上我们要努力和新课标的要求保持一致: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
总之,运用形成性评价,能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与人交往合作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更健康地发展。同时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因此,我们一线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大胆地将形成性评价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为学生学业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