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当一片沉睡的古瓷被唤醒,它语言的褶皱里充满了神性的暗喻。
“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当疏浚河道的民工不经意间把它挖出来重见天日时,对于这种绊脚的惊人发现,这里的人却都司空见惯。因为这里是神垕下白峪,更是唐宋窑址遗址群,任何一个普通的日子都能随时挖出个钧瓷腰鼓、古钉洗。对于20世纪70年代处于温饱不足状态的人们来说,他们只对泛着金属光芒的铜钱和完整的瓷碗感兴趣,这些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什多少可以给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带来实惠,而那片标识着底款的钧瓷残片在人声鼎沸之后被轻轻地搁置一边。
挽救这片珍贵瓷片的是当时在神垕工业办和后来成立的《钧瓷志》编纂办公室工作的苗锡锦先生。据今年89岁的苗老先生回忆,1976年冬季,当地生产队组织民工对神垕西部下白峪的倒流河进行河底清淤,那个地方在古代是通往汝州和郏县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唐代花瓷和宋代民窑遗址群都集中在那里。下白峪古称拜御,东汉皇帝刘秀曾屯兵于此与王莽20万大军对峙,将领和大臣们听闻消息前来拜见,此地故称拜御,年代久远因音变被误念为白峪,即一条白色的河流深涧通过此地。这条河从大刘山背阴坡流出,自东向西流去,人们唤此河为倒流河。
苗锡锦先生拨开人群,从地上捡起遗落的残器。当他轻轻地将沾满泥土的钧瓷残碗洗刷干净后,在瓷碗底部惊异地发现了几个字:“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在这个具有隐喻性质的倒流河里,时光真的倒流回来。
他瞪大了双眼,毫不迟疑地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钱作为酬谢递给生产队负责人,手捧这件宝贝一路狂奔回到镇里。直到20多年后,由他主编的《钧瓷志》出版发行,他都没有中断对“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这个独特年份的研究和探索。
让我们检索一段历史,给钧瓷原产地赋予一段历史传奇。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历史纪年表载:公元前21世纪,夏启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建钧台大飨诸侯,废除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帝王世纪》曰:禹受封在河南阳翟,称夏禹国。禹州地名起自大禹。此后此地称栎地,春秋战国时韩国在此设都,称为阳翟,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称钧州,明万历年间(1575年)为避朱翊钧讳,将此地改为禹州。
神垕坐落在如此庞大的历史坐标之下。这个位于禹州西南隅60里远的浅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经考古发现,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先民从事农耕和冶陶,是黄河流域陶瓷文明的发源地,是我国北方的文化重镇和著名陶瓷之乡。《中州杂俎》曰:大刘山为汉高帝略地常猎于此,小刘山为汉光武帝驻兵之地,亦称大龙山。《明史·成祖纪》载:明成祖二年秋(1404年9月),驺虞见于神垕山,周王橚来朝,献驺虞,帝悦,赏赐甚厚。《神垕山神庙记》碑记载:古者,诸侯祭封内山川,诚以名山大川必有神祇主之。此山遂称神垕山。《图书集成·职方舆》曰:神垕山,一名大龙山,在禹州西六十里,其土可陶,产煤,驺虞河出其阴,以明永乐二年获驺虞名。建神垕庙,将大刘山改名神垕山,山下之村命名为神垕,意即神灵保佑之地。又说,神垕是取自十二月神之一的月将的名字,日月交会之晨夜都有一个名字,至十二月时月将的名字叫神垕,因神垕屬水,此地窑业发达,火势较旺,以此求得水火平衡之意。《新华字典》里对专用字“垕”有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辞海》又将神垕多次作为钧瓷故乡作了简明介绍。唐、宋时属大儒乡;金元归文风里;明代称镇,属红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
那么由此推断,当时的神垕应当归西吴镇管辖,那么东吴镇又在什么地方?2018年春在鸿畅镇李金寨村破获一起盗墓案,发现的碑刻为蔡京为其堂弟蔡砺之妻苏夫人淑撰写的墓志铭记载:以元丰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甲申葬夫人于颍昌府阳翟县大儒乡东吴村之原。由此可见,在北宋时,神垕东边有个东吴村,在200多年后的元代,西边有个西吴镇,而今这两个地名全部消失,在神垕东鸿畅镇境内东吴村的东边,存在一个山底吴村,据考证为吴道子故里。这个地名元素中不同年代反复出现的“吴”字,一定与唐代画圣吴道子有关,因为这些地名均出自唐代之后,亦可见吴姓在当时系阳翟名门望族。
这里再追溯一下“至元七年”的年代问题。历史上“至元”年号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4—1294年使用了30年,第二次是元惠宗在1335—1341年使用了6年,而钧瓷底款标识的“至元七年”只能发生在前至元即公元1271年。而此时的元朝刚建立不久,元朝战胜金国,史料上记载“壬辰兵变”的金元大战,决定元军灭掉金国20万大军的关键之战就发生在1232年禹州境内的三峰山一带。这场战役不仅对金国是致命打击,对于生产力相对发达的中原名城钧州,也产生了极大破坏。金军南下灭掉北宋就造成了钧州名门大户及钧瓷匠师四散逃离。元朝灭金,重要战役又发生在钧瓷故乡,可见这场王朝更迭对钧州城市发展及民间手工业造成了重创。从现存的元钧与之前的宋钧比较,元代钧瓷做工粗糙,手艺笨重,显然系在宋代窑系遭到重大破坏之后,朝廷有序组织或者是民间百姓为了讨活路谋生计而重操旧业。而元代同时出现“至元七年”具体年代纪元的考古发现,还有至元七年的单体铜钱,由此推断,至元七年之时,战争平息,社会趋于稳定,各种矛盾得到缓和,民间生产渐渐恢复,他们此时生产钧瓷不是在制作艺术,而是大量地复制生活用品或者商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发现的“钧州西吴镇至元七年周家造”款识的钧瓷,相距下白峪刘庄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北宋窑址仅仅不到一公里。由此可见,在神垕区域内,唐宋金元明清时期钧瓷生产制作一直在延续更迭,没有长时间中断。
二
凝眸蹙眉的人在专著于一件精美瓷器的制作,他要完成拉坯、修胎、成型、烘干、上浆、素烧、施釉、烧制、开窑等多个过程。在一个匠师的手中,能化腐朽为神奇,雕泥土为圣灵,在瓷器优美的弧线里,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是大事情,在钧瓷美妙的窑变里,一切矜夸的词语都不足以抵达它真实的拥有。
当一片沉睡的古瓷被唤醒,它语言的褶皱里充满了神性的暗喻。
“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当疏浚河道的民工不经意间把它挖出来重见天日时,对于这种绊脚的惊人发现,这里的人却都司空见惯。因为这里是神垕下白峪,更是唐宋窑址遗址群,任何一个普通的日子都能随时挖出个钧瓷腰鼓、古钉洗。对于20世纪70年代处于温饱不足状态的人们来说,他们只对泛着金属光芒的铜钱和完整的瓷碗感兴趣,这些具有使用价值的物什多少可以给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带来实惠,而那片标识着底款的钧瓷残片在人声鼎沸之后被轻轻地搁置一边。
挽救这片珍贵瓷片的是当时在神垕工业办和后来成立的《钧瓷志》编纂办公室工作的苗锡锦先生。据今年89岁的苗老先生回忆,1976年冬季,当地生产队组织民工对神垕西部下白峪的倒流河进行河底清淤,那个地方在古代是通往汝州和郏县的重要交通要道,因此,唐代花瓷和宋代民窑遗址群都集中在那里。下白峪古称拜御,东汉皇帝刘秀曾屯兵于此与王莽20万大军对峙,将领和大臣们听闻消息前来拜见,此地故称拜御,年代久远因音变被误念为白峪,即一条白色的河流深涧通过此地。这条河从大刘山背阴坡流出,自东向西流去,人们唤此河为倒流河。
苗锡锦先生拨开人群,从地上捡起遗落的残器。当他轻轻地将沾满泥土的钧瓷残碗洗刷干净后,在瓷碗底部惊异地发现了几个字:“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在这个具有隐喻性质的倒流河里,时光真的倒流回来。
他瞪大了双眼,毫不迟疑地从口袋里掏出几块钱作为酬谢递给生产队负责人,手捧这件宝贝一路狂奔回到镇里。直到20多年后,由他主编的《钧瓷志》出版发行,他都没有中断对“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这个独特年份的研究和探索。
让我们检索一段历史,给钧瓷原产地赋予一段历史传奇。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国历史纪年表载:公元前21世纪,夏启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建钧台大飨诸侯,废除禅让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帝王世纪》曰:禹受封在河南阳翟,称夏禹国。禹州地名起自大禹。此后此地称栎地,春秋战国时韩国在此设都,称为阳翟,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称钧州,明万历年间(1575年)为避朱翊钧讳,将此地改为禹州。
神垕坐落在如此庞大的历史坐标之下。这个位于禹州西南隅60里远的浅山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经考古发现,夏商时期这里就有先民从事农耕和冶陶,是黄河流域陶瓷文明的发源地,是我国北方的文化重镇和著名陶瓷之乡。《中州杂俎》曰:大刘山为汉高帝略地常猎于此,小刘山为汉光武帝驻兵之地,亦称大龙山。《明史·成祖纪》载:明成祖二年秋(1404年9月),驺虞见于神垕山,周王橚来朝,献驺虞,帝悦,赏赐甚厚。《神垕山神庙记》碑记载:古者,诸侯祭封内山川,诚以名山大川必有神祇主之。此山遂称神垕山。《图书集成·职方舆》曰:神垕山,一名大龙山,在禹州西六十里,其土可陶,产煤,驺虞河出其阴,以明永乐二年获驺虞名。建神垕庙,将大刘山改名神垕山,山下之村命名为神垕,意即神灵保佑之地。又说,神垕是取自十二月神之一的月将的名字,日月交会之晨夜都有一个名字,至十二月时月将的名字叫神垕,因神垕屬水,此地窑业发达,火势较旺,以此求得水火平衡之意。《新华字典》里对专用字“垕”有介绍:“垕,神垕,地名,在河南省。”而《辞海》又将神垕多次作为钧瓷故乡作了简明介绍。唐、宋时属大儒乡;金元归文风里;明代称镇,属红畅都凌锦里;清属文风里。
那么由此推断,当时的神垕应当归西吴镇管辖,那么东吴镇又在什么地方?2018年春在鸿畅镇李金寨村破获一起盗墓案,发现的碑刻为蔡京为其堂弟蔡砺之妻苏夫人淑撰写的墓志铭记载:以元丰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甲申葬夫人于颍昌府阳翟县大儒乡东吴村之原。由此可见,在北宋时,神垕东边有个东吴村,在200多年后的元代,西边有个西吴镇,而今这两个地名全部消失,在神垕东鸿畅镇境内东吴村的东边,存在一个山底吴村,据考证为吴道子故里。这个地名元素中不同年代反复出现的“吴”字,一定与唐代画圣吴道子有关,因为这些地名均出自唐代之后,亦可见吴姓在当时系阳翟名门望族。
这里再追溯一下“至元七年”的年代问题。历史上“至元”年号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64—1294年使用了30年,第二次是元惠宗在1335—1341年使用了6年,而钧瓷底款标识的“至元七年”只能发生在前至元即公元1271年。而此时的元朝刚建立不久,元朝战胜金国,史料上记载“壬辰兵变”的金元大战,决定元军灭掉金国20万大军的关键之战就发生在1232年禹州境内的三峰山一带。这场战役不仅对金国是致命打击,对于生产力相对发达的中原名城钧州,也产生了极大破坏。金军南下灭掉北宋就造成了钧州名门大户及钧瓷匠师四散逃离。元朝灭金,重要战役又发生在钧瓷故乡,可见这场王朝更迭对钧州城市发展及民间手工业造成了重创。从现存的元钧与之前的宋钧比较,元代钧瓷做工粗糙,手艺笨重,显然系在宋代窑系遭到重大破坏之后,朝廷有序组织或者是民间百姓为了讨活路谋生计而重操旧业。而元代同时出现“至元七年”具体年代纪元的考古发现,还有至元七年的单体铜钱,由此推断,至元七年之时,战争平息,社会趋于稳定,各种矛盾得到缓和,民间生产渐渐恢复,他们此时生产钧瓷不是在制作艺术,而是大量地复制生活用品或者商品,以满足不同层次人们的需求。发现的“钧州西吴镇至元七年周家造”款识的钧瓷,相距下白峪刘庄200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北宋窑址仅仅不到一公里。由此可见,在神垕区域内,唐宋金元明清时期钧瓷生产制作一直在延续更迭,没有长时间中断。
二
凝眸蹙眉的人在专著于一件精美瓷器的制作,他要完成拉坯、修胎、成型、烘干、上浆、素烧、施釉、烧制、开窑等多个过程。在一个匠师的手中,能化腐朽为神奇,雕泥土为圣灵,在瓷器优美的弧线里,一切世间的事情都不是大事情,在钧瓷美妙的窑变里,一切矜夸的词语都不足以抵达它真实的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