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预习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课文;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预习,不但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1. 练习辅助——“趣、深、广”先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是不够的,还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一些预习练习或活动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技能。
1.1練习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预习练习的趣味性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与成功的一条通道,因此,作为老师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等特点,精心设计预习练习,增强趣味性。学一学、画一画,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一边读书、一边把文字描绘成形象的图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学一学、议一议,在预习时教师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与同学,与家长共同讨论,在探讨中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1.2练习的层次性。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想价值,所以,一定要根据教材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设计出难易适当的问题。同时,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问题、让学生装有选择地做,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
1.3练习的开放性。在预习课文时,我们应该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
2. 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3. 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3.1读,读通课文。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如: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学生初读课文时,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才能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3.2想,边读边想。“想”和“读”更要做到相辅相成。“一边读,一边想”,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内容或能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俗话说:“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然后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3.3疑,学贵有疑。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3.4做,检测效果。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思维。
3.5摘,积累借鉴。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以便以后更好地运用。这样使眼、口、手、脑并用,预习效果更好。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你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课文;教学策略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进行预习,不但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听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且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1. 练习辅助——“趣、深、广”先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是不够的,还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一些预习练习或活动练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技能。
1.1練习的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预习练习的趣味性是学生体验学习快乐与成功的一条通道,因此,作为老师在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等特点,精心设计预习练习,增强趣味性。学一学、画一画,文字是抽象的图画,图画是形象的文字,一边读书、一边把文字描绘成形象的图画,这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很有帮助。学一学、议一议,在预习时教师要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预习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与同学,与家长共同讨论,在探讨中帮助学生学习课文。
1.2练习的层次性。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想价值,所以,一定要根据教材的难易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同设计出难易适当的问题。同时,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预习问题、让学生装有选择地做,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好方法。
1.3练习的开放性。在预习课文时,我们应该拓展语文教学资源,让学生到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寻访,解疑。图书馆、展览馆、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网络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常见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都可作为预习的材料使用。
2. 指导预习过程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指示,结合教材,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我阅读的良好习惯。
(1)阅读“导读”。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读、思、圈、画。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预习”文字的基础上,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注意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加上不同的标记。比如:文中的生字连词可以用“--”标出;容易写错的字用“○”标记;需要着重理解的词语可用“=”标明,并认真思索,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词典理解词意;遇到描写优美的句子用“”画出,并反复朗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打上“--?”,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习,学生手、脑、口并用,既提高了预习能力,又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问题,写在纸张上并在课堂上交流。在课堂上的高度重视,培养了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
3. 循序渐进,指导预习过程
3.1读,读通课文。预习时要多读几遍课文,还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做点什么。如: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大声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标注出来。然后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弄懂词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也有利于扫除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更便利了学生顺利地读懂课文。朗读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学生初读课文时,多读几遍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才能逐步理解文章内容。
3.2想,边读边想。“想”和“读”更要做到相辅相成。“一边读,一边想”,这是最基本的读书方法。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把阅读与思考结合起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内容或能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俗话说:“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如,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然后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在初步弄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
3.3疑,学贵有疑。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常鼓励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通过默读思考,明白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者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独特的见解,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这一步预习完成得好,可为课堂上“问题的探讨”这一活动奠定基础,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节约了时间,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3.4做,检测效果。学生预习课文时,一定要根据具体要求,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带着问题去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预习时,想想这些题目,可以帮助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难点。练习题侧重词句段的训练,富有启发性。预习完课文试着做一做,可检查预习的效果。但不要去抄参考书,因为毕竟自己通过动脑筋得来的答案是劳动收获,可以很好地锻炼自己思维。
3.5摘,积累借鉴。课文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句子,优美的描写,动人的抒情,富有哲理的思想随处可见。文章写得精彩的句段,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直至成诵。也可以把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以便以后更好地运用。这样使眼、口、手、脑并用,预习效果更好。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于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你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