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udahua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晶,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民族文化,在中国画中,笔墨心象的表现和审美将中国画的成因、图示价值、语言特征形象地展现出来,对中国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中国画中笔墨心象的表现及审美进行全面探析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审美
  一、引言
  在中国画的表现体系中,笔墨形式是最核心的文化因素,也是最能表现中国画价值的元素,而中国画中的笔墨表现,则蕴含着丰富的心象审美。笔墨的表现是以心象笔墨表达为核心,心象的表现则是主观精神、客观描述等形成的绘画表达方式,在对自然的观察和实践中,笔墨心象赋予了中国画灵魂,心化自然,以此展开中国画的创作。下面就中国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中国画的笔墨心象及其表现
  (一)笔墨心象
  在中国画中,“心象”一词并不存在,但是这个词经常会出现在画论中,代表着作画中主观思维和客观现象两种现状,目前,在绘画领域中,经常会使用“心象”一词。所谓的心象就是指跟随本心所幻化的物象,将客观的“象”和主观的“心”联系在一起,形成心、象合体。在中国画中,笔墨心象地表现,能将中国画中的民族内涵、文化特性形象的展现出来,其中笔墨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是一种视觉感悟,而心象则是心灵体验,只有实现笔墨心象的有效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视觉感受,才能体现出中国画的内涵,两者缺一不可。
  在作品中,心象是画家对大自然独特观察的体现,大自然是原始的,而要想用最原始的、纯净的自然表象将大自然的真谛描绘出来,就必须注重笔墨与心象的全面结合,以心象为核心,以笔墨为手段,以此体现出视觉艺术。对于中国画的笔墨心象,大多体现在对大自然的物象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经常在中国画中看见山川景物、水墨人物、花鸟等自然客观事物,对中国画中的这些自然景象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这些自然形象并不是很自然,之所能将自然本身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主要在于心象的体现。在中国画中,如果说心象需要通过笔墨展现,那么笔墨心象就是中国画的灵魂,不管以哪种表现方式,笔墨与心象都无法分离开来。一般而言,心象源于画家对自然的观察、体悟,并结合自身的主观思维,形成虚幻之象,通过笔墨相容,呈现在画面中,对于自然物象,虽然繁杂多样,但是心象的形成及其艺术价值是唯美的,而要想在自然中体会到心象的美,就需要从思维上构建一个“象”,并与笔墨有效地结合,以此体现出艺术的形象。
  (二)笔墨心象的表现
  在中国画绘画中,笔墨贯穿于整个过程,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笔墨已经成为中国画中的一个完善的体系。在古人看来,“有笔有墨方可称为画”,由此可见,在中国画中,笔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画中,经常会利用笔、墨、纸、砚等工具进行表现,而在这个过程中,笔墨工具的出现,经常会与中国画特有的内涵结合起来。从视觉的角度看,中国画在表现物象时,笔墨会呈现多样化的表现,有时还会以装饰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画中,笔墨工具的使用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而在笔墨技巧、技法方面,会呈现出比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画中,笔墨心象不管是以自然为表现、人化自然的呈现美,还是以自然为表象、心化自然的呈现美,都是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在体现中国画笔墨心象时,画家的精神情感、生命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要想通过笔墨来展现自然事物,就需要从心出发,对物的表象进行描述,可以说笔墨的美学在中国画中有十分重要的表现意义。在中国画中,笔墨的审美是中国画文化意蕴的体现,而心象笔墨则是对中国画精神文化的升华,通过对情、景的描述,来使得心象与心灵、精神融合。
  三、中国画的审美意象
  (一)审美意象及体现
  审美意象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创作中,审美意象是画家根据自身思维想象力,对自然景物、现实生活进行意识加工,从而在画家脑中形成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是画家主观精神对客观事物进行审美活动的意识层次表达。审美意象的表现最早起源于《周易》中的“立象”“尽意”思想,这里的“意”是指在古代占卜中所体现的思想,重点突出形象思维在概念思维前的优势,这也直观地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中审美的“以象明意”思维。这也说明了在古代绘画中,画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应该尽可能地将自然情趣、自然物象、自身情感结合在一起,以此在作品中体现出良好的审美意象。
  (二)中国画对审美意象的锤炼
  对于中国画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在不同时期下,对绘画艺术、形式的研究,使得绘画技艺逐渐朝着审美意象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中国画中的审美意象,不管是品质,还是境界都在不断地提高,从而将中国画的价值推向了一个历史高度。对于审美意象的锤炼,在不同的时期,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努力,但这些努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需要专注于内心,要从内心深处对审美意象进行深入地甄别、剖析,将自身对事物的理解与艺术全面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对审美意象的整体认知,以此实现中国画审美意象的锤炼。
  四、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意象的联系
  (一)传统审美意识对笔墨心象表现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下,画家会利用绘画图式的形式将心象表现出来,并赋予其相应的审美概念,从而使绘画既能在外在形式上描绘心象,又能从思想上将心象的人文内涵体现出来。这也体现出在进行中国画创作时,不仅要注重主观创作意识在自然物象中的渗透,还需要注重将物象的心象内涵准确地传达出来,以此实现审美意象在画面的一一呈现。一般情况下,笔墨心象会以图式创作为基本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可以将与联想中的虚像全面展现出来,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图式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内涵,需要以“象”为基本内涵,也就是说要以心象为核心。
  对于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心象包含了画中的所有审美意象,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整体审美意识共同体现在中国画的结果,对于中国画的产生、发展,都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变革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必然会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首先,儒家的审美意识会对心象表现带来一定影响,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爱、中庸,它注重以“和”为美,提倡在中庸中,将人的真善美体现出来,对中国文人而言,儒家文化有很深的影响。因此,在这种仁爱、中庸的思想下,中国画在早期创作时,其题材内容大多是以“善”为主,在画面整体方面,强调和谐统一。其次,道家的文化审美意识也对心象造成了一定影响,对于道家,其主要思想主张无为、超脱,注重在文学作品中将思想情感抒发出来,以此体现出画家追求自由心境的心情,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在中国画中,最出名的留白理念就是受到道家审美意识的影响。   (二)中国画审美意象的笔墨语言表达
  对于中国画,与世界其他绘画体系之间最大的差异就是在绘画中国画时,利用有限的笔触,描绘出无限的境界,也就是说,在中国画中,抽象的审美意象是通过具体的笔墨语言描绘出来的,通过画家布局构建出一幅“言有尽意无穷”的氛围。在中国画中,常用的笔墨语言布局包括虚实结合、运用笔墨线条、留白布局、观物造景等,这些手段对于中国画中审美意象的构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留白为例,在中国画中,留白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在整幅画中,画面会集中在一个部分,而其他部分则会设置留白,以此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整个画面的审美意象会在画家仅有的笔墨下,对画面进行无限的意蕴想象,以此突出画面无尽的情趣。
  对于留白技法的应用,在我国古代比较成熟的画家主要有南宋马远和夏圭,他们在作画过程中,经常会对山水的一角进行描绘,对于画面的整体部分,则会设置留白,以此达到画面“笔不到意到”的奇妙境界。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齐白石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其留白技巧也使用的十分熟练,齐白石先生在整个画面中只画出一群刚游出的蝌蚪,并没有画出青蛙,这样就能让读者在欣赏作品时,充分联想十里蛙鸣。
  此外,虚实结合和观物造景等技法对于中国画中审美意象的表达也有独特的意义,在作品《松窗静眺图》中,画家黄宾虹利用虚实结合的手段,使得整个画面云雾飘渺、山峦相叠、虚实交替,充满了生机和灵秀。在作品《长风万里》中,张大千利用独特的造景手法,将孤帆、江天、石岸合理地设置在一个画面中,构成了长风万里的豪情气魄,以此表达出张大千对晚辈的鼓励之情。
  五、总结
  笔墨心象是整个中国画的灵魂,而审美意象则是整个中国画的内涵展示,在中国画中,笔墨心象与审美意象的有效结合,使得整个中国画充满了美学艺术和精神内涵,对中国画笔墨心象及审美进行研究,对于促进中国画的保护和传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卉珏.论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J].戏剧之家, 2014,(16):66-67.
  [2]陈永红.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分析[J].艺术教育, 2014,(09):120-122.
  [3]刘路遥.试论中国画笔墨心象的表现与审美[J].艺术教育, 2015,(06):163-164.
  [4]翟洁.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J].湖北社会科学, 2014,(05):120-123.
  [5]魏江华.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与审美标准研究[J].艺术科技, 2015,(06):118-119.
  [6]刘莉.中国画笔墨心象表现中的审美意象[J].国画家, 2015,(04):70-71.
  [7]曹云.浅析国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J].科技致富向导, 2013,(02):77-78.
  [8]梁凤银.浅析中国画的审美特征[J].才智, 2013,(34):296-297.
  作者简介:
  刘爰,艺术硕士,西安文理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研究卫生和计划生育2部门的资源拥有状况、服务提供状况以及在母婴保健服务中出现的矛盾和协调方式,为全面评价基层母婴保健工作及其管理提供参考意见.资料与方法重庆市2
摘 要:泛图像时代削弱了人文传承中的民族性,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立足于“闽南人文”,通过探究式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人文以及本土人文和非物质人文遗产中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人文资源,使得儿童美术的课程在一种人文关照下进行。  关键词:人文;美术课程  当今社会的泛视觉化,让我们遭遇了纷繁杂乱、前所未有的视觉景观和人文现象,面对民族传统人文影响的日渐式微,如何立足于自己的传统人文培养“人
期刊
目的研究谷胱苷肽转移酶-π(GST-π)与卵巢上皮性肿瘤发生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用谷胱苷肽转移酶(GST)单克隆抗体检测卵巢肿瘤73份(其中良性肿瘤20份、恶性肿瘤
自我医疗作为就诊的一种替代形式,在过去几年中,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比例逐渐增加,给卫生服务提供方带来了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表现于对医疗服务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和对供方
为改善目前贫困地区农村因补偿机制不健全,卫生投入不足,卫生人员素质偏低而导致的不合理用药现状,西部地区5省和全国其它许多地区都相继开展了'医药分开'干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