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教学理念大力倡导教育工作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作为教育领域的基础性学科,语文教学自然也需要践行这一要求。简单来说,以人为本指的是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及能力,促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强化自身核心素养的一种全新性教学思想。本文将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对现阶段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优化性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性意识;培养对策
前言:主体性教学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基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创新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自身学习自主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在于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学生的主观意识,而不是教师客观的引导。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主体性意识培养中,并不适用。教师需要对此加以适当的优化调节。
(九)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问题
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很多教师仍旧会囿于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认为高中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应对高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所持有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极端。在课堂上,仍旧会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会限制学生的课堂参与与课堂表现,甚至会把学生看作被动学习的机器,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灌输,试图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学生的成绩。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毫无体验感,也无法感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自身的主动性相对偏低,主体意识自然无法形成。
(十)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对策
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领域,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也产生了一定的个人意识,但由于其处于青春期,自身的思维及思想并不稳定,所以教师仍旧需要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教育指导。以教师指导的方式,归正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需要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主体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找准主体性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引导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结构[1]。并且,教师需脱离传统满堂灌教学手段的限制,转变错误的教学思想,不能过多的认为讲的少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所学内容。
客观来说,高中生已逐渐踏入成人世界,对于所学的内容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思路,以独特的学习模式,提高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自身的主体性意识。
八、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主要主体性作用的群体只有学生。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教师需要正确理解这一理念,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者角色。在课堂上,多多的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自我发挥的机会,借此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代高中生与传统高中生不同,身处于网络时代,接触世界、接触信息的途径相对较为丰富,几乎每天其都会接收到大量的创新性信息。如若要求学生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只聆听、不思考、不主动获取,那么对于其自身而言会形成极大的发展限制,也并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并储备知识点。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思考、自我理解,那么学生会由于丰富的课堂体验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更深层次的掌握巩固。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举一反三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既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主体性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
九、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
创新教学培养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过程中,必须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个体,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调节教学方式,打造全新的教学培养体系。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语文知识,并且需要背诵的课文篇目相对较多。加之高考的存在,很多学生也具备较高的学习压力。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一些障碍以及问题。并且,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出现的变化会使之产生更加复杂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情感角度上,与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及主体性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耐挫能力以及独立意识。在建构主义学角度上分析来看,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中,学生需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要耐得住外界的诱惑,要扛得住学习道路上的挑战[2]。在不断的跌倒、不断的爬起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而教师也可借助这一机会强化学生的耐挫能力,促使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清晰坚定。
最后,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调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使之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体系。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自信以及主体性意识。
结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过程中,虽然起到主要性影响的是学生群体,但教师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性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需要及时转化固有的教学思维,要注意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表达机会,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以多样化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茅利平.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9.
[2]石晓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皮革,2018,38(16):267.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袁美美
关键词:高中语文;主体性意识;培养对策
前言:主体性教学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基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创新教学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提高自身学习自主能力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就在于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主动性是学生的主观意识,而不是教师客观的引导。所以,传统的教学手段在主体性意识培养中,并不适用。教师需要对此加以适当的优化调节。
(九)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问题
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来看,很多教师仍旧会囿于应试教育理念的限制,认为高中生的唯一任务就是应对高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所持有的教学观念也比较极端。在课堂上,仍旧会对学生实施填鸭式教育,会限制学生的课堂参与与课堂表现,甚至会把学生看作被动学习的机器,单方面的进行知识灌输,试图通过这一方式提升学生的成绩。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毫无体验感,也无法感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自身的主动性相对偏低,主体意识自然无法形成。
(十)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对策
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校领域,教师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引导者。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也产生了一定的个人意识,但由于其处于青春期,自身的思维及思想并不稳定,所以教师仍旧需要对学生形成有效的教育指导。以教师指导的方式,归正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需要创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到主体教育的重要性,能够找准主体性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引导学生在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结构[1]。并且,教师需脱离传统满堂灌教学手段的限制,转变错误的教学思想,不能过多的认为讲的少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會导致学生无法掌握所学内容。
客观来说,高中生已逐渐踏入成人世界,对于所学的内容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机会,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思路,以独特的学习模式,提高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自身的主体性意识。
八、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主要主体性作用的群体只有学生。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之一,而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教师需要正确理解这一理念,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者角色。在课堂上,多多的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自我发挥的机会,借此强化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代高中生与传统高中生不同,身处于网络时代,接触世界、接触信息的途径相对较为丰富,几乎每天其都会接收到大量的创新性信息。如若要求学生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只聆听、不思考、不主动获取,那么对于其自身而言会形成极大的发展限制,也并不利于学生正确的理解并储备知识点。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意识,促使学生自主思考、自我理解,那么学生会由于丰富的课堂体验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加以更深层次的掌握巩固。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举一反三过程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既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主体性意识,同时也能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思考习惯。
九、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
创新教学培养方式是高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过程中,必须要开展的一项工作。教师需要立足于学生个体,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性格特点,调节教学方式,打造全新的教学培养体系。
首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接触到大量的语文知识,并且需要背诵的课文篇目相对较多。加之高考的存在,很多学生也具备较高的学习压力。在与其他同学交往接触的过程中,很容易会产生一些障碍以及问题。并且,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出现的变化会使之产生更加复杂的心理问题。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情感角度上,与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及主体性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耐挫能力以及独立意识。在建构主义学角度上分析来看,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高中三年的学习任务中,学生需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要耐得住外界的诱惑,要扛得住学习道路上的挑战[2]。在不断的跌倒、不断的爬起过程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而教师也可借助这一机会强化学生的耐挫能力,促使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越来越清晰坚定。
最后,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调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在提出一个问题后,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而后与其他同学交流。使之在思维碰撞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体系。在自主探讨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自信以及主体性意识。
结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过程中,虽然起到主要性影响的是学生群体,但教师在此过程中,所发挥的引导性作用也不容忽视。教师需要及时转化固有的教学思维,要注意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中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创造。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主动表达机会,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以多样化的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培养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茅利平.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179.
[2]石晓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皮革,2018,38(16):267.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袁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