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不仅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同时也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的经历体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学习活动中要提高质量,就必须提高学习效率,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采取措施,增加有效教学行为,让学生在学习的每个环节中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要达此目的,笔者认为,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可采用如下策略: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们所说的教学情境,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要使这个现实环境有效,创设时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场面上的热闹,要注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即通过课堂外部因素的作用,诱发学生内部因素,并最终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具体地说,应考虑 “五个有助于” :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原动力;二是有助于沟通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从现实生活通向书本知识的桥梁;三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产生积极联想,使其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四是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组,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知识应用的价值取向;五是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其成为让知识点纳入知识链甚至知识网的路标。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和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 “问” 。问是科学的阶梯,觉悟的契机。况且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和调控教学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效果大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的指向要明确
问题的设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同时要了解学情,熟悉教材,把握问题设置的深度与广度,且注意表达准确,言简意明。
2.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提的问题要能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引起学生进入 “愤” 的境界。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 “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 三个层次,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因此,提问应在 “已知区” 和 “最近发展区” 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加点”上设置。此外,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且让这些学生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即 “跳一跳、摘桃子” 。那种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不要提。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对学生的答问予以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是教师使用的一种技巧。其效果能让学生有成功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与同学要对此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评价应起到指导和鼓励作用,让学生听后能产生一种力争继续答,争取下次答得更流畅、更好,并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的冲动。
三、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它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个层面。
其中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主要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的程度。
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状况,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否能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带动、感染学生的情感,是否能营造一种让学生轻松、民主、和谐、主动求知的氛围。
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包括教师组织、引导、参与的辅导策略和学生探究、体验、感悟的认知策略。师生双方思维活动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有效的认知互动应该找准知识探究的切入点,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暴露学生原始的思维,捕捉学生的差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获取或整合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一个积极有效的高质量师生互动过程,应该是积极的行为互动、融洽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 “敞开” 和 “接纳” ,双方的相互倾听,互相吸引,相互包容,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强调突出 “经历” “体验” “感悟” “表达” 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使其既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升。
四、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方式有效,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合作学习任务,其任务应该是靠学生独立学习解决不了的。其次,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并在这个切入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问题情境。同时,合作切入点的确定要立足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将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设置在学生潜在水平上。合作学习前,按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原则分组。所谓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合作小组之间的人数相等,综合实力大体相当。组内异质是指,在同一个合作小组中,成员之间个性存在明显差异,学习能力有着较大差别。组内分工要明确,既有组织者,也有记录者,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明白。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尊重,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形成集体看法后,每个成员在综合同伴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合作学习后,推选代表汇报,同组成员可作补充发言。在班额较大、分组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每节课中可以安排几个小组反馈,几个小组补充,几个小组评价,而且尽量做到每节课起用不同的小组,轮换进行,这样基本上能解决时间与效率的问题,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谢先国)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我们所说的教学情境,是指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要使这个现实环境有效,创设时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新颖,场面上的热闹,要注重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即通过课堂外部因素的作用,诱发学生内部因素,并最终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具体地说,应考虑 “五个有助于” :一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成为学生获取新知的原动力;二是有助于沟通已有知识和新学知识间的联系,使其成为从现实生活通向书本知识的桥梁;三是有助于促进学生产生积极联想,使其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四是有助于学生知识的重组,使其成为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知识应用的价值取向;五是有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使其成为让知识点纳入知识链甚至知识网的路标。
二、设置有效的课堂提问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要求学生回答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这种方式构成了课堂教学和信息交流反馈的过程。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是 “问” 。问是科学的阶梯,觉悟的契机。况且提问在教学中具有传递信息、反馈信息和调控教学的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是否有效,效果大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做到以下几点:
1.问题的指向要明确
问题的设置要紧紧围绕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进行,同时要了解学情,熟悉教材,把握问题设置的深度与广度,且注意表达准确,言简意明。
2.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所提的问题要能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探索的兴趣,引起学生进入 “愤” 的境界。心理学上把人的认知水平划分 “已知区” 、“最近发展区”、 “未知区” 三个层次,并认为人们对问题的认识过程就是这三个层次间的逐步转化过程。因此,提问应在 “已知区” 和 “最近发展区” 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加点”上设置。此外,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且让这些学生经过思考后才能回答出来,即 “跳一跳、摘桃子” 。那种不加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不要提。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3.对学生的答问予以积极强化
积极强化是教师使用的一种技巧。其效果能让学生有成功感。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与同学要对此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此评价应起到指导和鼓励作用,让学生听后能产生一种力争继续答,争取下次答得更流畅、更好,并做好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的冲动。
三、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情感的沟通,思想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它包括行为互动、情感互动、认知互动三个层面。
其中行为互动是基本的互动形态。主要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双方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的程度。
情感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状况,在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否能用自己积极的情感带动、感染学生的情感,是否能营造一种让学生轻松、民主、和谐、主动求知的氛围。
认知互动是指师生双方在课堂中所采用的策略,包括教师组织、引导、参与的辅导策略和学生探究、体验、感悟的认知策略。师生双方思维活动程度是通过一些策略来体现的。有效的认知互动应该找准知识探究的切入点,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空,暴露学生原始的思维,捕捉学生的差错,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获取或整合新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总之,一个积极有效的高质量师生互动过程,应该是积极的行为互动、融洽的情感互动和高层次的认知互动有机结合、和谐统一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 “敞开” 和 “接纳” ,双方的相互倾听,互相吸引,相互包容,为实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强调突出 “经历” “体验” “感悟” “表达” 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使其既理解他人也理解自己,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升。
四、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 是我国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组织实施的学习方式。要使这种学习方式有效,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合作学习任务,其任务应该是靠学生独立学习解决不了的。其次,找准合作的切入点,并在这个切入点创设能激发学生合作欲望的问题情境。同时,合作切入点的确定要立足在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 ,将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设置在学生潜在水平上。合作学习前,按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的原则分组。所谓组间同质是指,每个合作小组之间的人数相等,综合实力大体相当。组内异质是指,在同一个合作小组中,成员之间个性存在明显差异,学习能力有着较大差别。组内分工要明确,既有组织者,也有记录者,解决的问题学生要明白。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相互尊重,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取长补短,统一认识,形成集体看法后,每个成员在综合同伴意见的基础上概括出结论。合作学习后,推选代表汇报,同组成员可作补充发言。在班额较大、分组较多的情况下,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有表现的机会,每节课中可以安排几个小组反馈,几个小组补充,几个小组评价,而且尽量做到每节课起用不同的小组,轮换进行,这样基本上能解决时间与效率的问题,使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谢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