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择题是历史高考和各种测试中最基本的题型,其优势在于命题灵活,信息量大和技巧性强。要解答好选择题,关键是找到其突破口——“题眼”。
虽然对“题眼”的解释见仁见智,但大都含有“试题主要落脚点”或“解题的关键词”之意。从同学们解题的角度看,“题眼”是指题目的要害,是解题的关键信息、首要条件。因此,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思维环节,即可称为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
在新课程高考下,选择题的题干多采用材料加设问的呈现形式。“题眼”一般就包含在材料或设问中。材料包含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观点是解题的基础,而设问决定着答题的方向,同样的材料因设问不同而结论也大相径庭,因题目的设问巧妙而更加灵活。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例题,讲讲如何巧找选择题的“题眼”。
一、找设问和材料中相同的关键词语
例1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起家的。”下列各项符合其“山寨”性表现的是( )
A.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借鉴德国的联邦制
D.沿袭英国责任制内阁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初建时对欧洲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借鉴。考查同学们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为多数同学对美国的联邦制和共和制印象深刻,所以极易误选B或C,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于1875年,德意志联邦制确立于1871年,而美国共和制确立于1787年,故美国不可能仿效法、德两国的政体。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故排除D。美国的两党制效法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故A项正确。
答案 A
点拨 一般来说,设问能直接或间接表明题目要考查的方向及答题指向,故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切入点和侧重点就可以推定“题眼”,如果这一关键词在材料中也处于核心地位,那我们就确凿无疑地找到了“题眼”。
从呈现形式看,题眼往往通过一些关键词、限定条件、设问的切入点或侧重点体现出来,它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词组,也可能是一个词。本题的“题眼”是“山寨起家”,这也是本题设问中的核心关键词,它影响并主导着我们答题的方向。
二、找体现材料主旨或主题的关键引文
例2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本题引用唐太宗的言论,考查同学们对唐代选官用人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材料,迁移科举制的有关知识,从科举制的局限性角度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中“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的引文,体现了材料的主题,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则进一步说明如不了解其品行,则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意在强调选官还需注重品行。
答案 D
点拨 平时老师常说的审题中的“题”,其实就是指“题眼”。它是命题者设置的主要障碍点,常常以知识点、隐含条件、联结点、临界点等形式出现。我们平时在审题中出现的失误、卡壳或毫无思路等情况,往往就是因为不善于寻找或忽视“题眼”造成的。鉴于中学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现实状况,选择题更加注重“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的创设与运用,选择题题干也由传统的直接发问变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讲究设问艺术,从而更能顺应高考对学科各项能力的考查要求。
三、找图表中能体现阶段特征的关键信息
例3 下图是抗日战争中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解析 本题以一幅战争形势图为材料,考查对抗日战争特点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获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依据图片中的“缅甸”“云南”等关键信息确定“抗日战争中的某一战场”是指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此外,要明确远征军开辟国外战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便于国际战略物资对中国的供应,故判断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C项是1944年打通的,当时谈不上切断;D项,此战场开辟时是1942年,而日本投降是1945年。
答案 B
点拨 在新课程高考下大量涌现的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片、表格或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选择题。它具有新颖直观、信息量大、内涵丰富等特点,主要考查同学们获取图表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历史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其“题眼”就是图表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所以审题的要务是审“图”:要弄清图表包含的要素(人物、器物或文字等)及表达的意思,如是地图则要首先看懂图例。从本题题干中的“抗日战争”和图片中的“云南”和“缅甸”等关键信息来判断,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阶段特征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例4 观察下列历史照片。它最可能拍摄于公元( )
A.1940年 B.1941年
C.1943年 D.1945年
解析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信息:主人公是罗斯福与丘吉尔;后面的人物是海军军官。由此推论两巨头这次会晤的具体地点可能在有海军的地方。事实上,1940年他们没有会晤过,1943年他们只在开罗和德黑兰会晤过,1945年在雅尔塔会晤,但这三次会晤的具体地点有海军的可能性不大,故排除。 答案 B
点拨 寻找图表型选择题的题眼,要审清其中的“注”:注的内容对图表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次寓意。如题目选项中的几个历史年代,这种注脚就是命题者为降低题目难度、消除歧义而特别设计的。
从知识点看,该题的“题眼”落在1940美英对二战的态度和作为、1941年《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3年的《开罗宣言》与《德黑兰宣言》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从解题的角度看,假定大家对二战中几次重大会议的知识比较熟悉,那么,该题的“题眼”是在照片所含的诸多信息中看出“海军军官”这一有效信息。
下面,我们再看例4的变式训练设计:
例5 观察历史照片(见例4)。两位巨头虽然都笑容满面地为这次会晤的成功而高兴,但他们此时最关心的可能是( )
A.法国是否配合 B.法西斯的动向
C.中国持何态度 D.斯大林的反应
解析 设问是解答图表类选择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图表的核心寓意。在这道变式训练题中,材料和图片未做任何变动,只是设问的些许变动,就使题目的考查目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题眼”由之前的“有海军军官”转换为“最关心”,题目就由单纯的知识再现上升为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
答案 D
点拨 经过如此修改,例5不仅保留了题目考查的基本目标,而且增加了对两位巨头心理的活动的考查。同学们必需进行角色体验,“做一做”当时的罗斯福和邱吉尔,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换位思考,这就使试题的“题眼”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当然,试题的难度也会因此而提高,这就能考查出高层次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这就启示我们必须认真审题,特别是图表式选择题的设问指向至关重要。
从上述例题分析看,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就要在明确选择题的构成与功能的基础上,巧找“题眼”,审清材料、图表中的关键引文、信息、注脚以及设问角度,并恰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解题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1.2012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见下图)。按照英国惯例,下列各项推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宣告结束
B.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
C.英国国王成为英国各个政党的公共领袖
D.英国国王重新成为议会实际上的控制者
2.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刘伯承对国共合作持保留态度
B.中共把维护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C.国共采用了“党内”合作形式
D.中共暂时放松了对军队的领导权
3.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中的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爆发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5.据下图的信息判断,当时该政府向群众发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援北伐战争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解决抗日战争的经济困难
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1~5 BBCCB
虽然对“题眼”的解释见仁见智,但大都含有“试题主要落脚点”或“解题的关键词”之意。从同学们解题的角度看,“题眼”是指题目的要害,是解题的关键信息、首要条件。因此,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思维环节,即可称为寻找和破解“题眼”的过程。
在新课程高考下,选择题的题干多采用材料加设问的呈现形式。“题眼”一般就包含在材料或设问中。材料包含的关键信息或核心观点是解题的基础,而设问决定着答题的方向,同样的材料因设问不同而结论也大相径庭,因题目的设问巧妙而更加灵活。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例题,讲讲如何巧找选择题的“题眼”。
一、找设问和材料中相同的关键词语
例1 有学者认为:“与欧洲文化相比,美国文化完全是山寨起家的。”下列各项符合其“山寨”性表现的是( )
A.效法英国的政党政治
B.仿照法国的共和制
C.借鉴德国的联邦制
D.沿袭英国责任制内阁
解析 本题考查美国初建时对欧洲文化和民主政治的借鉴。考查同学们解读材料信息,并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为多数同学对美国的联邦制和共和制印象深刻,所以极易误选B或C,这就要求我们明确相关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于1875年,德意志联邦制确立于1871年,而美国共和制确立于1787年,故美国不可能仿效法、德两国的政体。美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制内阁,故排除D。美国的两党制效法的是英国的政党政治,故A项正确。
答案 A
点拨 一般来说,设问能直接或间接表明题目要考查的方向及答题指向,故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切入点和侧重点就可以推定“题眼”,如果这一关键词在材料中也处于核心地位,那我们就确凿无疑地找到了“题眼”。
从呈现形式看,题眼往往通过一些关键词、限定条件、设问的切入点或侧重点体现出来,它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一个词组,也可能是一个词。本题的“题眼”是“山寨起家”,这也是本题设问中的核心关键词,它影响并主导着我们答题的方向。
二、找体现材料主旨或主题的关键引文
例2 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解析 本题引用唐太宗的言论,考查同学们对唐代选官用人制度的理解,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材料,迁移科举制的有关知识,从科举制的局限性角度理解材料信息。材料中“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的引文,体现了材料的主题,说明当时的选官只重才学;“不悉其行,至后败职”则进一步说明如不了解其品行,则会导致官员滥用职权,危害百姓,意在强调选官还需注重品行。
答案 D
点拨 平时老师常说的审题中的“题”,其实就是指“题眼”。它是命题者设置的主要障碍点,常常以知识点、隐含条件、联结点、临界点等形式出现。我们平时在审题中出现的失误、卡壳或毫无思路等情况,往往就是因为不善于寻找或忽视“题眼”造成的。鉴于中学历史教学“一标多本”的现实状况,选择题更加注重“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的创设与运用,选择题题干也由传统的直接发问变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讲究设问艺术,从而更能顺应高考对学科各项能力的考查要求。
三、找图表中能体现阶段特征的关键信息
例3 下图是抗日战争中某一战场的局部示意图,与其相关的正确表述是( )
A.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
B.有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
C.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
D.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
解析 本题以一幅战争形势图为材料,考查对抗日战争特点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同学们读图获取历史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依据图片中的“缅甸”“云南”等关键信息确定“抗日战争中的某一战场”是指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此外,要明确远征军开辟国外战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便于国际战略物资对中国的供应,故判断B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目的;C项是1944年打通的,当时谈不上切断;D项,此战场开辟时是1942年,而日本投降是1945年。
答案 B
点拨 在新课程高考下大量涌现的图表型选择题,是以图片、表格或历史地图等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选择题。它具有新颖直观、信息量大、内涵丰富等特点,主要考查同学们获取图表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历史问题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其“题眼”就是图表中的文字、数据等关键信息,所以审题的要务是审“图”:要弄清图表包含的要素(人物、器物或文字等)及表达的意思,如是地图则要首先看懂图例。从本题题干中的“抗日战争”和图片中的“云南”和“缅甸”等关键信息来判断,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阶段特征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互配合、相互支持。
例4 观察下列历史照片。它最可能拍摄于公元( )
A.1940年 B.1941年
C.1943年 D.1945年
解析 从这张照片中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信息:主人公是罗斯福与丘吉尔;后面的人物是海军军官。由此推论两巨头这次会晤的具体地点可能在有海军的地方。事实上,1940年他们没有会晤过,1943年他们只在开罗和德黑兰会晤过,1945年在雅尔塔会晤,但这三次会晤的具体地点有海军的可能性不大,故排除。 答案 B
点拨 寻找图表型选择题的题眼,要审清其中的“注”:注的内容对图表起补充或解释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图的深层次寓意。如题目选项中的几个历史年代,这种注脚就是命题者为降低题目难度、消除歧义而特别设计的。
从知识点看,该题的“题眼”落在1940美英对二战的态度和作为、1941年《大西洋宪章》的发表、1943年的《开罗宣言》与《德黑兰宣言》和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从解题的角度看,假定大家对二战中几次重大会议的知识比较熟悉,那么,该题的“题眼”是在照片所含的诸多信息中看出“海军军官”这一有效信息。
下面,我们再看例4的变式训练设计:
例5 观察历史照片(见例4)。两位巨头虽然都笑容满面地为这次会晤的成功而高兴,但他们此时最关心的可能是( )
A.法国是否配合 B.法西斯的动向
C.中国持何态度 D.斯大林的反应
解析 设问是解答图表类选择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不同的设问决定了不同的答题方向,也更能帮助我们理解图表的核心寓意。在这道变式训练题中,材料和图片未做任何变动,只是设问的些许变动,就使题目的考查目标就有了很大的变化,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题眼”由之前的“有海军军官”转换为“最关心”,题目就由单纯的知识再现上升为对人物心理活动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
答案 D
点拨 经过如此修改,例5不仅保留了题目考查的基本目标,而且增加了对两位巨头心理的活动的考查。同学们必需进行角色体验,“做一做”当时的罗斯福和邱吉尔,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换位思考,这就使试题的“题眼”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当然,试题的难度也会因此而提高,这就能考查出高层次的鉴别和判断能力。这就启示我们必须认真审题,特别是图表式选择题的设问指向至关重要。
从上述例题分析看,要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就要在明确选择题的构成与功能的基础上,巧找“题眼”,审清材料、图表中的关键引文、信息、注脚以及设问角度,并恰当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解题能力有较大的提升。
1.2012年12月18日,从英国传出了一条爆炸性新闻(见下图)。按照英国惯例,下列各项推断最有可能成立的是( )
A.英国国王“统而不治”的时代宣告结束
B.英国国王出席会议但却没发表任何言论
C.英国国王成为英国各个政党的公共领袖
D.英国国王重新成为议会实际上的控制者
2.国民革命军第129师师长刘伯承在战士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时说:“这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刘伯承对国共合作持保留态度
B.中共把维护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C.国共采用了“党内”合作形式
D.中共暂时放松了对军队的领导权
3.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道中的战役( )
A.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取得了抗战爆发以来的首次大捷
C.取得抗战爆发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D.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4.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C.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D.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5.据下图的信息判断,当时该政府向群众发行“借谷票”的主要目的是( )
A.支援北伐战争的革命军队
B.争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C.解决抗日战争的经济困难
D.救济生活困难的人民群众
1~5 BBC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