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世纪,我国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优化开展深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的直接影响,也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校教育实践进程当中深入渗透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创新改革发展。然而,随着该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乏力现象逐步突显,制约着理论作用的全面发挥,基于此,本文将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建构主义 ; 教学理论 ; 实践乏力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47-01
1.前言
纵观可知,自我国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来,由于其颇具独特教学视角,进而深受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应用意义十分深远。现如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然发展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理论基础内容,人们愈发重视该理论的深化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进行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用尚未全面发挥,普遍存在着实践乏力问题,理论跟实践冲突现象突显,就此应展开深化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优化课堂教學。
2.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存在实践乏力现象
2.1实践简单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已经广为认可并接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蕴含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等,该理论积极引导着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然而,由于对建构主义相关思想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推行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譬如说,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把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简单理解为普通的问答模式,通过一问一答,表面上看师生互动频繁,似乎很好地贯彻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师生间有意义的交流对话作用尚未完全充分发挥,未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深奥的理论本应历经不断摸索、思考、探究的过程,由于教师理解肤浅,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使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简单化,导致实践乏力。
2.2实践绝对化
纵观可知,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应用、重视学生直接学习经验、给予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关注、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等可谓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的亮点所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进程当中,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对所涉及的理论思想绝对化,将学习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自主探究与接受学习、认知与情感等内容看作为非此即彼的对立情况,显而易见,实践绝对化行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初衷是相背离的。譬如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推行实施学生自主探究,然而并非全部教学工作必须全面围绕这一观点来进行,同时,也并非各个知识点均适应意义建构及自主探究,必须结合知识本身的性质特征来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模式,断言通过自主探究针对接受学习进行替代的行为必将催生消极结果,严重时会降低实际教学效果。可见,无论面对何种事物,应秉持客观辩证态度,切忌绝对化。
2.3实践浅表化
通常而言,浅表化指的是没有科学深入地完成理论实践工作,僅流于表面肤浅实施实践活动。纵观整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进程,普遍存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运用欠缺深度且形式化等问题。譬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主要强调学生动手参与并主动进行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各类可参与活动,然而,相应问题不断涌现,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探究时间,然而教师却未给予学生较多的启发引导,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效率低下,有时,部分教师由于安排了过多的教学活动,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使得学生忙个不停,由一个活动匆匆转到另一活动,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实现自主反思建构。由此可见,为活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现象表明教师对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较为浅表化,造成实践乏力问题形成。
2.4实践泛化
一般来说,泛化即指理论内涵愈发模糊且实践范围愈发广泛,则所产生的应用成效愈发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大力推行实践,众多教育者接受并支持合作交流以及过程关注、意义建构以及自主探究等相关教学理念,然而在课堂中渗透运用理论实践却普遍存在一定泛化问题。譬如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让其尽可能使用颇具启发激励性质的教学语言,进而导致课堂中出现如下问题,即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实际表现是否得当,教师均无差别地回应学生“你真棒”、“表现好”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虽然教师对学生给予了肯定,可是学生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动力启发。所以,正是因为理论实践泛化问题存在,导致理论应用价值尚未全面展现,催发实践乏力问题。
3.优化措施分析
第一,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双重积极性应并驾齐驱,在开展师生间双边活动同时,优化实施学生相互间多边活动,贯彻最新教育理念,选用科学教学理论,完善设计教学方式,优化实施教学策略,调动师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突破平衡常规,教师应做到真正体贴学生,切实了解掌握学生性格特性与学习状态,力做教学实践有心人,创设引起不平衡因素,促使教学活动良性循环发展;第三,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习环境作用,其认为合作、会话以及情景、意义建构为组成环境的四类要素,立足社会文化大背景,应重视教师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氛围,力求实现情景化,有机结合理论与教学实际;第四,关注哲学思维及元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实现自身透过事物现象掌握本质能力的显著增强,这就要求应努力培养学生原认知能力,使之颇具较强辩证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自身形成自觉意识展开学习行动,进而完成各项教育工作目标。
4.结语
综上,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谓是重要基础内容,其推动着我国教学事业深化改革,备受众多教学者充分重视,然而由于实践乏力现象的存在,导致理论应用受到直接制约,进而需立足现象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优化解决,力求获取良好理论应用成效,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得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04).
[2]丁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成人高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肖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
[4]吕铁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结构化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
【关键词】建构主义 ; 教学理论 ; 实践乏力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047-01
1.前言
纵观可知,自我国引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以来,由于其颇具独特教学视角,进而深受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应用意义十分深远。现如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然发展成为我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关键理论基础内容,人们愈发重视该理论的深化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进行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作用尚未全面发挥,普遍存在着实践乏力问题,理论跟实践冲突现象突显,就此应展开深化研究,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通过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优化课堂教學。
2.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存在实践乏力现象
2.1实践简单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已经广为认可并接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所蕴含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等,该理论积极引导着教师实际教学行为。然而,由于对建构主义相关思想理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推行受到一定的消极影响。譬如说,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把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简单理解为普通的问答模式,通过一问一答,表面上看师生互动频繁,似乎很好地贯彻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然而,透过现象看本质,师生间有意义的交流对话作用尚未完全充分发挥,未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深奥的理论本应历经不断摸索、思考、探究的过程,由于教师理解肤浅,仅关注事物的表面现象,使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运用简单化,导致实践乏力。
2.2实践绝对化
纵观可知,合作交流以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应用、重视学生直接学习经验、给予学生学习过程更多关注、实现课堂教学活动化等可谓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的亮点所在。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进程当中,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对所涉及的理论思想绝对化,将学习与结果、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自主探究与接受学习、认知与情感等内容看作为非此即彼的对立情况,显而易见,实践绝对化行为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初衷是相背离的。譬如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积极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应推行实施学生自主探究,然而并非全部教学工作必须全面围绕这一观点来进行,同时,也并非各个知识点均适应意义建构及自主探究,必须结合知识本身的性质特征来选择正确合理的教学模式,断言通过自主探究针对接受学习进行替代的行为必将催生消极结果,严重时会降低实际教学效果。可见,无论面对何种事物,应秉持客观辩证态度,切忌绝对化。
2.3实践浅表化
通常而言,浅表化指的是没有科学深入地完成理论实践工作,僅流于表面肤浅实施实践活动。纵观整个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进程,普遍存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运用欠缺深度且形式化等问题。譬如说,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实践主要强调学生动手参与并主动进行学习探究,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为学生创设各类可参与活动,然而,相应问题不断涌现,虽然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预留了足够的探究时间,然而教师却未给予学生较多的启发引导,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究效率低下,有时,部分教师由于安排了过多的教学活动,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使得学生忙个不停,由一个活动匆匆转到另一活动,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实现自主反思建构。由此可见,为活动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现象表明教师对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较为浅表化,造成实践乏力问题形成。
2.4实践泛化
一般来说,泛化即指理论内涵愈发模糊且实践范围愈发广泛,则所产生的应用成效愈发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大力推行实践,众多教育者接受并支持合作交流以及过程关注、意义建构以及自主探究等相关教学理念,然而在课堂中渗透运用理论实践却普遍存在一定泛化问题。譬如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多鼓励,让其尽可能使用颇具启发激励性质的教学语言,进而导致课堂中出现如下问题,即不管学生回答是否正确,实际表现是否得当,教师均无差别地回应学生“你真棒”、“表现好”等,从某种程度上看,虽然教师对学生给予了肯定,可是学生难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动力启发。所以,正是因为理论实践泛化问题存在,导致理论应用价值尚未全面展现,催发实践乏力问题。
3.优化措施分析
第一,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学生双重积极性应并驾齐驱,在开展师生间双边活动同时,优化实施学生相互间多边活动,贯彻最新教育理念,选用科学教学理论,完善设计教学方式,优化实施教学策略,调动师生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第二,突破平衡常规,教师应做到真正体贴学生,切实了解掌握学生性格特性与学习状态,力做教学实践有心人,创设引起不平衡因素,促使教学活动良性循环发展;第三,建构主义非常重视学习环境作用,其认为合作、会话以及情景、意义建构为组成环境的四类要素,立足社会文化大背景,应重视教师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氛围,力求实现情景化,有机结合理论与教学实际;第四,关注哲学思维及元认知能力的有效培养,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实现自身透过事物现象掌握本质能力的显著增强,这就要求应努力培养学生原认知能力,使之颇具较强辩证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自身形成自觉意识展开学习行动,进而完成各项教育工作目标。
4.结语
综上,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可谓是重要基础内容,其推动着我国教学事业深化改革,备受众多教学者充分重视,然而由于实践乏力现象的存在,导致理论应用受到直接制约,进而需立足现象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优化解决,力求获取良好理论应用成效,有助于课堂教学水平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孙得人.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04).
[2]丁丽.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成人高教教学模式改革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3]肖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以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课程建设与实践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4(03).
[4]吕铁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结构化学教学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