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有所上升,但我国少林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环境质量日益下降,不仅如此,我国自然资源对人民生产生活的支持力也在下降,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环境问题不仅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而且使经济难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大量植树造林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森林一般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再加上管理不善,人民为了生存往往滥砍滥伐,甚至是掠夺性砍伐,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经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要探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1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演变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1949年~1992年。这一阶段又称为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很多森林就是在这一阶段遭到破坏的;从1992~2010年。这一阶段人们看到了滥砍滥伐的恶果,开始痛定思痛,谋求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1998年对天然林开始进行保护,2000年重新定位了林业,2002年提出六大工程、五大转变,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林业。这些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明确指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我国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端
2.1 结构单一
我国现在的林业生产采用的模式大部分还是粗放型、密集型生产,林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十分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
2.2 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严重
当前全球的森林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也是如此。本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就堪忧:总面积不到世界的4%,森林蓄积率3%,人均森林面积占不到世界的22%,人均森林蓄积率更是低至世界的1/8,森林覆盖率约是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0%。在如此堪忧的情况下,由于疏于管理,很多天然林木还是被乱砍滥伐,老林、老树的比例越来越小;在中幼林当中,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些人工林大部分只有一种树木,特别容易死亡。我国森林正处于低产期,而我国林业却还是低效益,这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
2.3 我国林业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我国对林业经营体制早就开始了改革,但进展十分缓慢。林业经营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经营模式阶段: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职责不分明,政企不分,缺乏竞争的意识。政府对林业的支持也不足,林业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弱势,用于林业的资金十分少。
3 通过改变经营管理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科技兴林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林业科研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科研路线。林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要用来指导林业生产,科研与生产建设绝不可脱节。鼓励林业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独立或合作创办林业企业的形式,加快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改造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制造业,通过高新技术提高木材生产、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培育良种壮苗,并进行推广,改变森林树种的结构。对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研究,完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检测。
3.2 鼓励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基于科学的生态原理和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产业。生态产业既顾及了环境的承载力,又顾及了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往往将2个甚至2个以上的生产系统进行糅合,从而使能源可以多层次高效率的使用,使资源和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企业通过控制2个生产系统的速度和稳度,实现生态负效益转化为生态正效益,变废为宝。应发展4个方面的生态产业。绿色食品。为市场提供各种无污染、原生态、少人为影响的瓜果以及以瓜果为原料的副食产品。这主要是针对林业中的果树林而言。生态城镇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的林业资源,发展能耗低、废物能够当地资源化的生态旅游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管理。对废弃地进行生态垦殖。在荒山、荒坡、矿区废弃地等未被开发或已经被破坏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利用一定的生态技术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其后发展林业或牧业,然后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庄园。建设生态旅游工程,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3.3 对林业经济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和优惠
对林业经济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保障。要保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资金上要进行长久的支持。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植树造林、开发荒山一定要坚持谁开发就归谁所有,谁开发利益就归谁的原则,使农民造林能够得到经济利益。这样一来,不但林业经济得到发展,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也使农民生活变得富裕,一劳多得。对森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改革。对适宜种林的4种荒地的经营权,要加快拍卖。实行分户承包、分户经营、分户治理,使农民多劳多得,不至于多劳而不得。要坚持林场的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现明确,让林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于国有林场,也应走向市场,甚至可以承包给私人,建立林场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推广股份制造林、合作造林等形式,鼓励农户与农户、农村与农村、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农村、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联合,组成联合体,联合进行植树造林,使植树造林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工具、树苗等进行合理流动、整合,以达到最佳配置。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个领域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多,林地占用问题日趋严重,且世界环境变化日趋复杂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病虫害、捕杀野生动物、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迫切需要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
关键词:林业;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 文献标识码:A
大量植树造林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我国森林一般分布在山区,这些地区往往是经济十分贫困落后的地区,再加上管理不善,人民为了生存往往滥砍滥伐,甚至是掠夺性砍伐,严重影响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经济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经营、科学管理的基础之上,要探索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
1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演变
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1949年~1992年。这一阶段又称为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很多森林就是在这一阶段遭到破坏的;从1992~2010年。这一阶段人们看到了滥砍滥伐的恶果,开始痛定思痛,谋求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1998年对天然林开始进行保护,2000年重新定位了林业,2002年提出六大工程、五大转变,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林业。这些措施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又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明确指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建设、林业经济和社会效益。
2 我国林业经济经营管理存在的弊端
2.1 结构单一
我国现在的林业生产采用的模式大部分还是粗放型、密集型生产,林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十分低,对原材料的利用率低,结构不合理,浪费严重。
2.2 森林资源总量下降严重
当前全球的森林资源总量呈下降趋势,我国也是如此。本来我国的森林资源状况就堪忧:总面积不到世界的4%,森林蓄积率3%,人均森林面积占不到世界的22%,人均森林蓄积率更是低至世界的1/8,森林覆盖率约是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0%。在如此堪忧的情况下,由于疏于管理,很多天然林木还是被乱砍滥伐,老林、老树的比例越来越小;在中幼林当中,人工林占了很大的比例,而这些人工林大部分只有一种树木,特别容易死亡。我国森林正处于低产期,而我国林业却还是低效益,这对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危害很大。
2.3 我国林业体制改革进程缓慢
我国对林业经营体制早就开始了改革,但进展十分缓慢。林业经营体制基本上还是处于传统经营模式阶段:产权和经营权不明确,职责不分明,政企不分,缺乏竞争的意识。政府对林业的支持也不足,林业经济总体上还是处于弱势,用于林业的资金十分少。
3 通过改变经营管理来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 科技兴林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林业科研要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科研路线。林业方面的科研成果要用来指导林业生产,科研与生产建设绝不可脱节。鼓励林业的科技人员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甚至独立或合作创办林业企业的形式,加快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加强基础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改造传统的木材生产、加工、制造业,通过高新技术提高木材生产、加工、制造的技术含量,增加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和产品附加值,增强我国林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培育良种壮苗,并进行推广,改变森林树种的结构。对森林生态系统加强研究,完善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检测。
3.2 鼓励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产业是基于科学的生态原理和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产业。生态产业既顾及了环境的承载力,又顾及了生产过程的经济效益,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往往将2个甚至2个以上的生产系统进行糅合,从而使能源可以多层次高效率的使用,使资源和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生态产业的企业通过控制2个生产系统的速度和稳度,实现生态负效益转化为生态正效益,变废为宝。应发展4个方面的生态产业。绿色食品。为市场提供各种无污染、原生态、少人为影响的瓜果以及以瓜果为原料的副食产品。这主要是针对林业中的果树林而言。生态城镇建设。充分利用本地的林业资源,发展能耗低、废物能够当地资源化的生态旅游村,利用林业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加强管理。对废弃地进行生态垦殖。在荒山、荒坡、矿区废弃地等未被开发或已经被破坏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利用一定的生态技术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其后发展林业或牧业,然后进一步发展相应的庄园。建设生态旅游工程,既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经济效益,一举多得。
3.3 对林业经济在政策上给予宽松和优惠
对林业经济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扶持,是林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保障。要保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和资金上要进行长久的支持。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植树造林、开发荒山一定要坚持谁开发就归谁所有,谁开发利益就归谁的原则,使农民造林能够得到经济利益。这样一来,不但林业经济得到发展,森林覆盖率得到提高,也使农民生活变得富裕,一劳多得。对森林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改革。对适宜种林的4种荒地的经营权,要加快拍卖。实行分户承包、分户经营、分户治理,使农民多劳多得,不至于多劳而不得。要坚持林场的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现明确,让林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对于国有林场,也应走向市场,甚至可以承包给私人,建立林场公司。开展多种形式的植树造林活动。推广股份制造林、合作造林等形式,鼓励农户与农户、农村与农村、乡镇与乡镇、乡镇与农村、单位与单位之间进行联合,组成联合体,联合进行植树造林,使植树造林的资金、劳动力、土地、工具、树苗等进行合理流动、整合,以达到最佳配置。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个领域工程项目建设越来越多,林地占用问题日趋严重,且世界环境变化日趋复杂化,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病虫害、捕杀野生动物、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迫切需要做好林业管理及可持续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