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琵琶演奏中的放松问题

来源 :流行歌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zhouhaote6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松”是乐器演奏中经常涉及而又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琵琶以丰富的演奏技巧、深刻的表现力博得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居于弹拨乐器之王的地位。研究琵琶演奏,“放松”是其中应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从生理、姿势、情绪以及艺术实践等多个角度,探索解决“放松”问题的有效方法,以期帮助琵琶爱好者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有关“放松”的简述
  “放松”,是西洋乐器、中国民族乐器演奏、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这里所谓的“放松”是相对于紧张而言的,二者是一对辩证关系。从运动生理角度讲,在乐器演奏中,肌肉对力量的承受是“放松——紧张——放松”这样一个不断交替转化的过程。相对于紧张而言,放松是演奏者必须正确理解和裕如把握的一种情绪能力。
  日常生活中,坐、立、走、跑等动作通常都是在相对放松的状态下完成的,人们对这些习惯性动作一般不会产生紧张感觉,因为这些动作往往是在下意识状态下进行的。乐器演奏中的放松,类似于人们做习惯性动作的那种状态,是肌肉群合理分工、相互协调的肢体动作,并与心理状态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相对平衡,目的是为了使力度得到更精准、更自如地控制,整个过程体现了身体多个部位的相互协调。如果不能达成这种协调与平衡,则难易实现预期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像拳击比赛——优秀的拳击运动员出拳,总是在全身放松的状态下调整好姿势之后,调动腿、腰、肩、臂、腕之力,将力放在拳头之上集中爆发出来。如果身体、手臂僵硬或者用力不集中,就会导致哪怕用力再大也难易打倒对方,同时还容易导致自己过早耗尽体能,甚至出现肌肉拉伤。有理由相信,这也许是运动所具有的普遍规律,因此乐器演奏的用力也应该如此——肩膀、手臂尽量放松,手指、手腕各个关节密切配合,将力量集中在手指触弦(键)的一瞬间,然后马上放松,这样的状态不仅可以使用力更持久,而且有助于演员演奏出最好的音色效果。
  总之,“放松”是演奏乐器的普遍要求和训练重点。
  琵琶演奏中影响“放松”的主要因素
  (一)演奏姿势对放松的影响
  琵琶持琴姿势为坐抱,一般来说是自然的坐姿,双腿稍微分开,左脚微微踮起,使左腿略高于右腿,琵琶竖立在两腿之间,琴体与身体保持大约45°。这样,琵琶的重心就很稳定,不用左手扶也不至于倒下,从而便于左手比较灵活地换把;否则,会导致左手负担过重,影响左手动作的灵活,不利于演奏的顺利进行。
  但是,演奏者在体型上有高矮胖瘦之分,很多琵琶演奏者在持琴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持琴的时候面板朝正前竖立(即说唱音乐中经常用的持琴方法),这样的持琴方式在演奏技巧难度不高的作品时尚可,随着琵琶演奏技巧的发展,这种持琴方法已不能适应高难度演奏的需要;再比如,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演奏者,由于腿比较短,演奏的时候为了保持琴体的稳定,他们不得不将双脚踮起,目的是保持琴体重心不至于偏离,但这样却不自觉地增加了腿部甚至腰部的负担,长时间的演奏会使身体愈来愈僵硬,进而影响到臂膀乃至手腕的动作,导致乐曲的完整性都很难得以保证,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对乐曲的情感抒发了。
  琵琶演奏中的放松,以正确的演奏姿势为前提。在演奏中,左手有推、拉、吟、揉、绰、注等技巧,右手除了演奏技巧外也有很多轻重急缓的动作,这些动作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乐曲内容及其表现在人体上的自然流露,是对音乐进行演绎的客观需要;其次是放松的需要——演奏过程中的放松动作决非仅仅是为了追求视觉上的美感,从生理学角度而言,人体肌肉的能量来源于人体中多糖所转化的单糖,这种转化恰巧是在演奏过程中完成的,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耐力”。耐力是放松技巧在演奏中的直接体现,没有耐力就无从谈及技巧的发挥。简而言之,放松体现在完成“放松——紧张——放松”这一系统动作的过程中,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耐力训练中必须掌握的要领。
  由此可见,姿势正确与否对演奏成败有着很大影响。基本演奏姿势的正确是保证演奏顺利进行的先行条件,所以不论是初学者,还是已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演奏者,都应经常检查自己的演奏姿势是否正确,正所谓“侧抱琵琶不遮面,眼观相品手应弦”,整个姿势要自然大方,形体动作要随着乐曲内容和情感抒发而自然表现,力避虚假、僵硬的动作,以及其他脱离乐曲内容而哗众取宠的做法。
  (二)技巧应用中的放松
  琵琶演奏技巧分为左手技巧和右手技巧。左手按音动作和右手发音技巧的放松与否,对演奏中的音色、音量和乐曲的表现力同样重要。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左手按音力度过重,这样会影响左手在各个把位上的“跑动”;左手按音力度过轻,这样容易造成琴弦在手指和品之间多余的震动,这样的发音首先是噪音很大,其次是音量偏小、音色发“虚”,直接影响演奏的发音质量以及艺术表现力的正常发挥。在右手技巧的运用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主要有手臂过于紧张、弹挑力度不平均、轮指僵硬、手指打不开等,造成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演奏中没有学会“整体框架”的放松,从而使演奏显得吃力、演奏音色干涩,进而影响乐曲的表现力和乐曲的完整性,因此左右手在演奏中放松与否对演奏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左手技巧中的放松
  琵琶演奏中左手技巧练习的首要问题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持琴姿势:大指抵住琴的背面,手掌做半握空拳状,用四根手指的指尖按弦,这是琵琶演奏中左手最基本的用力结构。很多初学者在按音的时候第一关节是凹下去的,这样会影响按音的准确性和换音时的灵活性。这种错误的按音方法往往是由于左手指力不够,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左手指力得到加强之后,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得到矫正。
  琵琶左手技巧中有推、拉、吟、揉、扳、擞、打、带等,上面我们讲过了左手的基本按音方法,无论是哪种左手技巧运用都必须以正确的按音姿势为前提。我们在演奏过程中经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在演奏的按音姿势正确的情况下,演奏慢速的作品(古曲文曲)时我们往往会得心应手,一旦遇到快速的段落则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这样的状况是生理上的因素决定的——导致左手紧张的原因从生理上来讲主要是手指按音太“死”,就是说在演奏快速的作品时左手五个手指一直处在用力的状态,从而影响手指的灵活性,手腕太往外凸导致换弦不顺利,小臂紧张影响手掌关节的放松。影响左手放松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右手对左手的“决定作用”造成的:右“松”左亦“松”,右“紧”左更“紧”。归根结底,这是由于缺乏左、右手单独练习造成的,也是一个协调性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会强调“慢练”。所谓慢练,实际上就是对双手协调性的练习。左手在演奏中除了发音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做“韵”,以“吟”为例,“吟”是在左手整个手臂放松的状态下,手腕摆动带动手指完成的。如果左手不能相对放松,势必会造成手指按音较重,音会偏高,动作的幅度难以控制,这样很容易破坏乐曲的表现力,其成因主要是肩膀紧张导致大臂和小臂僵硬,手腕无法足够放松,最常见的表现是用臂带动手指,“吟”的频率很快,在演奏时给人在视觉上造成不协调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使乐曲产生不必要的“紧张感”,从而破坏了乐曲情绪。   左手的放松练习:肩膀自然放松,切不可过分抬高,小臂不可过分紧张;手腕保持自然状态,不要太向外突起。手掌保持自然的用力状态,手指中关节突起,指尖按弦。以慢练为主,在练习过程中要时常注意整个左手手臂尤其是小臂的用力状态。循序渐进,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指力、耐力得到加强之后,放松的演奏就会相对简单。
  2.右手技巧中的放松
  右手的技巧分为弹挑类和轮指类两大部分。熟悉琵琶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包括轮指在内的右手技巧都是以弹挑为基础发展衍生出来的。弹挑是琵琶右手技巧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法之一,所谓“弹”,是指食指由内向外触弦得声;所谓“挑”,是由大指由外向内触弦得声。跟左手一样,右手技巧也是以正确的姿势为基础:半握空拳状,各指关节自然弯曲呈凸型,小臂与面板基本平行,虎口向上基本和四根弦平行。
  弹挑的用力方法中有两个力,一个是指力,一个是腕力。
  初学弹挑时,要强调指力,因此腕力在初学的时候是不主张使用的,但是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在初学弹挑时,由于指力不够,经常会不自觉地依赖于腕力甚至是臂力,这样的发音音色粗糙,难以控制发音的力度,快速弹挑或者是滚奏的运用难以达到一定的速度,造成发音松散,“颗粒性”难以把握。从用力的角度来说,大的关节肯定比小的关节有力——肩关节的力量大于肘关节的力量,肘关节的力量大于腕力,腕力又大于指力,这是自然的生理现象,而各个力量之间又存在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前面我们已经以拳击为例谈过用力的方法,肩部、手臂是否放松,直接制约着力量的爆发和传递。弹挑的用力方法也是这样——肩膀和整个手臂放松、手腕手指密切配合,把力量集中在触弦的一瞬间爆发出来。弹挑最容易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弹挑完成后手指仍然保持用力的状态。
  二是腕力、指力配合运用不当。
  第一个问题会导致音色干涩,弹挑的力度很难平衡,不利于演奏快速的作品;第二个问题常常会导致两种弊病:一是手腕僵硬,手腕的运用借助小臂的力量,造成音色生硬,二是手腕比较松弛,摆动幅度较大,如此一来就忽略了指力的运用,使音色发虚(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声音发“飘”,不结实)。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指力和腕力结合、指腕用力转换等问题:在演奏慢速的乐曲或者音的时值比较长的时候,动作的幅度大,强调腕力的运用,指力则是次要的;相反,在演奏快速的乐曲时,动作幅度小,强调指力的运用,腕力则是次要的。无论是指力还是腕力,都以正确的手型为力度支撑,都以身体的相对松弛为前提。轮指的用力结构跟弹挑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轮指的主要力量来源于掌关节。很多琵琶学习者都有这样的感觉:作轮时间稍长小臂就会发酸,甚至有些人的肩膀也会有酸痛感——很显然,虽然在演奏轮指时手腕和手臂没有动作,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与手指用力没有关系。在演奏过程中,整个手臂的重量都是由肩部肌肉所控制,力量通过手臂、手腕传达到指尖。换言之,演奏轮指肩臂酸痛是由于肩臂过于紧张造成的,这样不但影响力量的传递,而且极有可能会对肩臂肌肉造成损伤,因此任何演奏技巧都必须以放松为前提,在练习中应该时刻注重观察右手肩膀手臂的用力状态和右手演奏动作,时刻提醒自己肩部、臂部要保持松弛。
  3.情绪对放松的影响
  不少人在参加正式演出时往往很难发挥自己在平时练习时所能达到的演奏水平,究其原因,这种临场大失水准主要是情绪紧张导致的。研究证实,演奏员在演出前通常都会出现紧张情绪,适度的情绪紧张有利于演奏的顺利进行,过分的情绪紧张则很有可能导致演奏的彻底失败,参加大型比赛或者重要演出的人经常会有这样的表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双手或者腿部发抖。这样不但影响持琴的稳定性,加重双手的负担,不利于技巧的发挥,也会影响按音的准确性,破坏乐曲的完整性。
  演奏前要做到心理放松,可以尝试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的地方,做做深呼吸,运动一下四肢,使关节放开、肌肉松弛。或者闭上眼睛,去感受安静、松弛等轻松氛围,想象一些安静美好的事物。上台之前,一定要背熟乐谱,使自己在技术上没有负担,从而消除可能因能力问题而引起的心虚。还要避免患得患失心理,绝对不要去想“演奏错了怎么办”“演砸了怎么办”之类的消极问题,要知道,越怕出错就越容易出错,越错就越慌。此时,应该将注意力转移到对乐曲内容和音乐情绪的把握之中。另外,如果演出之前由于情绪过度兴奋而增加练习强度,那么就可能会出现正式演奏时因体力不足而引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演出前的体力贮备是很重要的,正确的做法是演出前一天多练,演出当天少练,以保持对乐曲的新鲜感。
  综上所述,在琵琶演奏中除了注意演奏姿势、用力的正确方法之外,更应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进入放松状态这一重点上来。进一步讲,在琵琶演奏的过程中,放松是演奏的前提,是应首先解决的问题。演奏者在理解了放松的概念,掌握了放松技巧之后,对其演奏水平的提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①庄永平:《琵琶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②中国民族管弦学会、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琵琶艺术国际研讨会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③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怎样提高琵琶演奏水平》,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④李景侠:《中国琵琶演奏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