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武德的文化价值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tiandegush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集中表现,武德是武术的宗旨和灵魂。在长期的传承中,中国的武德形成了完整的规范系统,强调以崇德尚武、健身卫国为宗旨,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为原则,以严格要求、感恩尊重为规范,以“三不教”为传承的戒律。中国武术中的道德对武功发挥着指引武功发展的方向、保障武术功能的发挥、提升武术的程度和境界的作用。在中国迈向现代化的今天,弘扬民族传统,整理发掘武术的道德,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国民素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武术;武德;武功;中国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1-0082-04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流行于海外的“中国功夫”的主要成份。几千年来,中国的武术不仅形成了令人吃惊的功夫,具有神奇的搏击力量,可以置敌人于死地,而且形成了中国文化理论支撑的武德思想和武德价值观念,构建出了武德与武功之间不可分割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武德是中国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价值底蕴,武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德是武术的指导思想和保障系统,只有在武德引领下的武功才能发展和提升,武德成了武术的灵魂和精髓,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
  
  (一)天人合一的心理状态
  武术是修炼武功、提高技法的过程,修炼武功的目的不是施展拳法,而是为了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与境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及物质领域与精神领域的和谐统一。在太极拳理论中,强调以太极学说为理论基础,通过太极进人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无极”状态,要求在“意念引领”下,虚灵顶劲,意形合一。传统内家拳进而把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外家拳把宇宙作为一个大天地,练拳的最高境界是把人体这个小天地融合于宇宙的大天地之中,实现人天相应、天人合一的目标。大成拳的起步功夫是三年站桩,在各种桩中体会身与心、人与自然的融合,以期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无形无象之最佳和谐状态。
  武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不能离开社会现实而独立地存在与发展,只有把武德理论置于现实生活的丰厚土壤中,将武德与武功,个人之武功同群体乃至国家社会的大德相融合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一是意念与形体的合一,用空虚乎静的内心意念,引发内在的“劲”,把力转化为意念之劲。天人合一的表现之二是个人与他人和群体的统一。要求练习者事事讲求整体和对全局的把握,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维持自然界的平衡,彻底体悟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以柔克刚的辩证观念
  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提出了“反者道之动”的理论,强调任何事物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后会向其相反的方面发展,即所谓的物极必反。由于强必转弱,弱能胜强,形成了中国武术技击理论的“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辩证观念。
  《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著作,其阴阳学说包含的阴阳对立、阴阳互粮、阴阳互转和阴消阳长等基本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集中体现。这些朴素的辩证法在中华武术的劲力动用、技战法则、演练风格及战术思想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对劲力的刚与柔这一矛盾关系的处理,是区别不同武术拳种的劲力标志之一。传统武术中“柔与刚,弱与强”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没有纯刚的拳术也没有纯柔的拳术,刚与柔是相互依存而又相互转化的。太极拳等内家拳是“柔极软然后极刚强”。柔中带刚,以柔克刚体现了“阴极生阳,阳极转阴”的阴阳辩证观。太极拳大师杨澄甫说太极拳的本质是“柔中寓刚,绵里藏针”。正如太极拳创始人王宗岳所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而以刚劲勇猛著称的少林拳、铁砂掌等外家拳,也是“刚中寓柔”的。“柔在他力之后,刚在他力之先”。在武术技击中强调攻与防的辩证转换,提倡攻与防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攻中带守,守中有攻,攻能转化为防,防能转化为攻,“攻不忘防,防不忘攻”,“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攻中寓防,防中寓攻,最积极的进攻就是最有效的防守,最有效的防守就是最好的进攻。这些都蕴涵了传统的辩证法思想。
  
  (三)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易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武术源于华夏祖先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斗争,同野兽及敌人进行的生存搏斗,从一开始就充满不甘屈服、奋起进取的斗志。虽然在当今时代,武术的技击地位已不是克敌制胜的主导因素,但其本质属性仍是技击性,是顽强拼搏的象征。像霍元甲这样的近代武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以自己精湛的武术打败了日本浪人,吓跑了西洋大力士,更重要的是他不甘于“东亚病夫”的耻辱,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终于通过个人的修炼和武德的指引能够奋发搏击,击而必胜,成为中华武术之魂。
  
  (四)意形合一的修炼观
  “内炼精气神,外练筋骨皮”体现了中华武术内外兼修的特点。既讲究外在形体的规范性,又讲究精神气质的崇高性,是中华武术的一大特色。它要求内在的手法、眼法与外在身法、步法协调一致。外在的形体活动与内在的心神、意志、心理活动和气息运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与神、内与外是不可分开的。如太极拳主张身形合修,注重“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长拳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变化来锻炼身心;少林拳则强调精、力、气、骨、神的内外兼修。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儒家思想讲究“修身养性”,强调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现在武术文化的内外兼修上,不仅要修身同时也要修性。道教是唯一植根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可谓中华文化的产儿,它也强调形神兼修。道家的基本主张就是形神俱备,与道合一。“道”是其世界观的最高境界。中华武术要求只有内炼与外练相统一,才能达到形神共养,形体和精神协调发展,进而实现强体健身的目的。这种形神统一的思想,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形神统一观。
  
  二、武德形成了完整的规范体系
  
  在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中,与其他国家的拳法理论形成鲜明区别的是:中国的武术是以武德为宗旨和灵魂的,而武德自身形成了完整的规范体系,从而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历经磨难而不绝,使人在修炼中体会至高至深的道义观念。著名的当代拳师李小龙在创立自己的武术流派时,取名为“截拳道”而不用“截拳术”是耐人寻味的。
  
  (一)以崇德尚武、健身卫国为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武德的宗旨是崇德尚武,健身卫国。武在汉字中是由“止”和“戈”两个字构成 的,意思是通过使用战斗的武器和利器,达到制止战争的目的。中国的武术并不崇尚暴力,不崇尚武功本身,而是崇德尚武,健身卫国。为武之道,以德为本。只有以崇高的品德做基石,才能提高武功。
  对于习练武术的人来说,通过修炼具有了一定的功夫,具有了超出一般人的力气和技能。武功如同随身携带的武器,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特别是在古代的冷兵器时代,武功不仅可以置人于死地,而且是保家护国的本领。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就可能逞能斗狠,以武伤人,随意出手,伤及无辜,给社会和民众造成危害,也从根本上不利于武术自身的发展。如果把崇德放在尚武之前,就能够以武德控制、压制武功的施展,保证武功良好的社会作用。
  
  (二)以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为原则
  武功的长进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必须做到勤学苦练,持之以恒。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要练好武功,必须时时刻刻进行练习,把生活当作练功,做到拳不离手。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勤学苦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武功高强是刻苦用功的结果。要提高武功,必须钻研武技,做到日日有长进,月月有提升。俗话说得好,“艺无止境”,技不压身。武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必须刻苦钻研,反复修炼,认真体悟,才能做到熟能生巧,不断进步。在练习中,必须具有坚定的意志,做到持之以恒,不怕困难,乐于吃苦。
  
  (三)以严格要求、感恩尊重为规范
  严格要求、感恩尊重是武术传承、师徒教授的基本规范。武术是通过师徒传授、学习体会进行传播的,师傅与徒弟构成了武术的主体。武林中武术的种类繁多,有严格的门派之分。武术在师傅与徒弟之间口口相传,代代延续。在传授武术中,师傅是武德和武功的承载者,徒弟是接受者。只有师傅对徒弟严格要求,严厉认真,严肃谨慎,才能营造出武术传授的良好氛围,不能大小不分,嬉笑随便。俗话说,严是爱,宽是害,严师出高徒,意味着只有严格要求,才能引起徒弟的重视。同时,在生活上,师傅对徒弟又要关心爱护,如同父母,关心徒弟的身体,体谅徒弟的难处,保障徒弟的健康成长。
  一日为师,终生同父。徒弟应当尊师重道,怀抱感恩之心,认真领会师傅的教诲,聆听师傅的教导,完成师傅布置的任务。师傅与徒弟应相互理解,形成良好的武风,做到武风端正,谦和礼貌。与对手交锋,要抱拳行礼,以礼相待,有礼有节。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习武者应当平易近人,谦和有礼,不能出口不逊,得意忘形;应当举止端庄,仪表端正,表现出气宇轩昂的精神状态。
  
  (四)以“三不教”为传承戒律
  在师傅传授武功时,必须选准掌门人,严格要求徒弟的品行。因此,必须立规矩,定戒律,严防败类败坏武门风气,严防三种品行不端的入学得武功,危害社会。一是不传人品不端者。人品不端,学习武功的心术不正,一旦成为了掌门人,可能在日后的岁月中把武术作为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背离武德。二是不传心险斗狠之徒。心险斗狠者一旦学得武功,可能利用武功,斗狠逞能,会招致功法更强者的出手和开杀戒,导致自己的受伤,甚至终身残疾;或者引来杀身之祸,导致武门灭绝。三是不传愚昧呆傻者。愚昧呆傻者生性迟钝,缺少悟性,愚顽成性,点化不开。学习武术,需要学习的能力,需要悟性和灵性。学艺先学理,理不明艺不精;学理先修德,德不正武不成。武功修炼需刻苦,更需要悟性。总之,武门秘诀不能轻易传人。因为不修德者掌握武功一旦走向社会被坏人利用,就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三、武德对武功的价值引领功能
  
  (一)武德对武功的催生功能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武术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作为中国功夫是在中国文化氛围中产生的,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武术。武德是因,武功武技是果。只有在武德的启发诱导下,才能结出武功的果实。正如陈式太极拳拳谱规定:“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说明了练武中提高武技的关键在于内心的道德素质和练习时的以意领气。“心为令,气为旗”,心是发令者,气是奉令而行的“传旗手”,整个身体都处在意念的支配下,要集中意念,用意念练习、引导和运化。在太极拳练习中,最忌讳用“蛮”劲,最崇尚巧劲。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用力,先意动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把意气劲融会贯通,在抗击中才能拉长肌肉,收敛能够内气入骨,行气如同疾风闪电。
  武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武德是武功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中国文化的和谐理念是武术的精髓,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在武术中是阴阳转换,意形合一。其中武德是孕育者,是支配者,又是主导者。
  
  (二)武德对武功的保障功能
  武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搏击技艺,它具有实用性和功效性。在古代社会中,武术可以杀敌立功,保家卫国,是古代打仗的技能。人具有了高超的武功,有可能致敌人于死地,也可能助纣为虐,残害忠良,为害百姓,成为反动统治者的鹰犬。
  武术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性格斗,在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中,稍有松懈就会导致失败。在长期的武打实践中,中国传统武术道德总结出了对师傅“尊师重道”的原则;与武友切磋“点到为止”的原则和与敌格斗制服不害命的原则。
  第一,对师傅尊敬爱戴,敬如父母。只有尊敬师傅才能得到师傅的器重,受到点拨,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迅速成长。中国传统武术是以师徒传授、口口相传、不立文字的方式传播开来和传承下来的。对师傅的尊敬是获得点拨的先决条件。传说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拜师学艺,没有被准许。后来他扮作哑巴,进入师傅陈长兴家作伙计,白天干活,晚上偷偷学艺,苦学了三年,直到比武时,才崭露头角。最终得到师傅陈长兴的喜欢,收为徒弟,悉心指导,把陈式太极拳的秘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杨露禅,成就了一代名师。可见,没有杨露禅的尊敬师傅,获得师傅的允许和喜爱,就不可能获得培养,不可能学到真功夫。
  第二,与没有敌意的武友之间的学习切磋,应当遵循“点到为止”的原则。武术是一种搏击的技术,仅仅根据师傅的讲解和自己的勤奋练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实战性的对抗练习中才能提高对抗的本领,因此,练武者之间的学习切磋是十分必要的。在练习中应当以德为先,以礼为仪,相互尊重。练习时要拿出真本领,在对击中提高自己的功法。对于对手的击打,一方面要接应还击,另一方面又要点到为止,千万不能出手伤人。在遇到对手用力击打时,不要与对手死拼硬抗,而是要借力发力,先化力后发力,趁势追击,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在点到为止中,要求做到不使用本能的还击,而是对本能加以抑制,同时控制对方,变换手法摆布对方,把化劲转换为攻击,在发力时同样控制力度,让对方降服。 第三,与敌人格斗时,遵守“八打八不打,过手要得法”的击打要领。所谓“八打”是指击打那些击打后能够迅速有效地制服对手,又不至于给对方造成严重伤残的部位,比如双眼眉弓、唇上人中、腮帮耳下、前胸肋上。这些部位穴位密布,神经发达,有效击打能够控制对方,同时,这些部位肌肉比较厚实发达,能够起到缓冲作用,可化解力量。“八不打”的部位包括太阳穴、腋下软肋、腰后肾眼、双风灌耳、掌脚撩阳、腚后尾骨。击打太阳穴会导致头颅受损;击打软肋容易骨折;击打肾眼撩阳可能导致终身残疾;而猛打尾骨会导致高位截瘫。这些部位属于要害部位,在对手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击中后会使对手留下终身无法治愈的伤残。
  为了防止武术的失传、外在因素带来的毁灭,武术自身必须崇尚武德,把匡扶正义作为宗旨。只有这样,武术才能顺应文化的发展和民心,也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没有武德的保护,武术就没有前途。
  
  (三)武德对武功的的提升功能
  武功是一种功法和技能,这种技能是没有尽头的,正所谓“艺无止境”。为了提高武功,必须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钻研。武德是保证刻苦练习的关键。练习武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只有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武德对武功的提升功能具体表现为:一是长功需要心静,集中精力。中国传统武术分为内家功法和外家功法,所有的门派都是以意领气,习武者的意识和内心宽厚自然,处在心无杂念的状态,才能保证心平气和,集中全身的能量来发于一点。二是勤学苦练,反思顿悟,在苦练中提高功法。俗话说,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拳打千遍,其义自现。这都说明了学习武术关键在于实践练习。“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提升武功的过程中,增长武功的关键是武德。练武是吃苦的过程,应当勤学苦练,坚持不懈。由此可见,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中华文化的传统,武德的保障促进了武功和武技的发展,这是中国武术文化特有的现象。
  
  责任编辑 赵 玲
其他文献
[摘 要] 东营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且极不平衡;依靠石油资源建立起来的工业经济体系,其发展随油田衰竭全面放缓;油田服务业的内部化及历史原因导致第三产业相对滞后,总量不到山东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地域和交通的限制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东营县域经济,必须优化第三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现有的特色优势。  [关键词] 东营;县域经济;对策  [
[摘要]技术发展在于生活世界中物质属性与人类需要之间的结合,技术发展既浸透着创造者的知识、情感和意志,又凝结着自然界的规律。它的结构和规律与人的意向性和意志相互撞击的结果,体现在人造物活动之中,体现在发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弘扬以及人本主义趋势之中。  [关键词]技术发展;人文;向度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3-0079-04 
概述DDR (Double Data Rate)DRAM由于性能和价格的优势,正日益广泛的应用于计算机平台以及各种嵌入式产品设计中。DDR规范从DDR1,DDR2发展到DDR3,并且也发展出主要应用于移动设备
[摘要]宋人注宋诗中的胡穉《增广笺注简斋诗集》是现存最早的陈与叉别集传本,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本还是现存诗歌注释中最早使用“笺注”这一名称的著作,对诗歌注释名目的扩展亦有贡献。胡穉采用“知人论世”的解释方法,将陈与义诗编年,并撰有《简斋年谱》,在此基础上考证创作背景与时事今典,从而解释诗意。胡穉还准确地引出陈与义诗中的典故出处,重点探讨陈与义对杜甫、苏轼、陈师道等人诗法的继承和变化,总结了陈与义
【正】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这是十分明确的。但是长期以来,在一些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着滥用“马克思主义”字样的倾向,例如:在各种学术研讨争鸣中动
近年来,我国通信产业进入迅猛的发展期,通信网络开始深入到社会生产工作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对于网 络运行维护而言第一时间针对发现的故障快速响应在网络维护中具有非
【正】 “逼蒋抗日”是党中央在抗日战争前夕的重大策略方针。由于我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了这一策略方针,才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深入研究这一策略方针的制定及其经
本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评价等级确定过程进行步骤上的详细论述,发现每个部分的工作对大气大气环境 影响评价工作的结果都至关重要,因为技术研究人员必须秉承严谨的原
本文通过对森工企业现状的分析,指出森工企业要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调整发展战略,以推进林业的跨越式发展。
【正】 一、教学的目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政党制订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思想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