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篇层面上,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主要是由于汉英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的。语篇组织规律与其特定的思维模式紧密相关,有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语篇组织结构。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在语篇上体现为:英语语篇的组织和扩展具有开门见山、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而汉语篇章结构和发展具有注重铺垫、烘托,含蓄委婉,结构松散的特点。语篇层面的错误主要反映在篇章的展开模式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
一、语篇的展开——螺旋式与直线式
Kaplan曾对英语为母语者和东方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由主题句直接向纵深方向拓展,进行论述;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形”,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语篇的随意性较大,一般不强调主题句的应用,尤其在段首。
调查中发现,学生英语作文中多数段落是套用汉语段落的展开方式写成的,具有汉语篇章的螺旋形、间接迂回式的痕迹。英语通常是用一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段落中心意思往往由作者开门见山直接说出,然后按线性发展、分类论述,段中的其余句子都应与主题相关。
二、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意合与形合
从汉语篇章角度来看,汉语强调以语义上的自然贯通来表明语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对形式并不太看重。而在英语族人的思维模式里,语篇是由一个一个句子构成,句与句之间需要依靠像连接词和连接性词组之类的语言手段加以衔接,使句子连贯,文章的逻辑得到理顺。
英语是形合性语言,连接成分是显性的,常采用各种连接手段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副词、介词等连接词。英语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特别多,而且这类词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而汉语总体说来是意合性语言,汉语文章有时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其他的语言手段来表现,而是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
研究发现,学生对英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敏感性。由于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而已,因此,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往往不明白英文段落组织的规律,他们以语义为中心,认为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流畅。这样写出来的句子缺乏必要的衔接与连贯。
由此可见,过渡词犹如路标,英语句子之间的连接离不开它们,缺少了它们,文章就如同散沙一般松散了。从文章的局部来看,段落内句子的连贯很重要;从文章的整体来看,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也很重要,它们之间的连贯主要通过过渡句来实现。
三、回避和过度使用
语篇层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句法结构简单,大量使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一句话一层意思,而没有把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表达出来。其原因在于:汉语习惯使用短句,英语更多地将短句通过各种从句组合成复合句,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这就是英语写作中的回避和过度使用现象。比如说,英语中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定语从句,而汉语中是没有定语从句的,所以对高中生来说,掌握定语从句本身就有较大困难,更别提运用到写作中了。
回避就是指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回避使用由于两种语言差异而令他们感到困难的语言结构。schachter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英语的中国和日本学生使用关系从句的频率要少于母语中有与英语关系从句相似结构的学生。阮周林对二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是导致回避现象的根本原因。一般说来,学生倾向于避免使用他们没有完全把握或感到较难的外语词汇或语法规则,在考试情形下,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有些老师甚至建议学生们在考试时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而不要冒险去尝试那些没把握的复杂结构。结果,学生的作文通篇都是简单句,虽无大的语法错误,却也很难称得上好文章。
另外,英语中的被动句使用频率比汉语高,而中国学生不习惯使用被动句,通篇主动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受汉语思维习惯影响的结果。
和回避相反,过度使用则是学生过多地使用某些他们认为简单的、有把握的词汇或结构。学生回避和过度使用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它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应用新学的知识;其次,它容易造成假象,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再者,学生可能会养成学习中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这些都会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克服母语的负面影响。
以上从语篇思维模式方面阐述了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这种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寻求对策,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一、语篇的展开——螺旋式与直线式
Kaplan曾对英语为母语者和东方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写的英语文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篇章的组织方式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他认为英语篇章的组织和发展是“直线型”,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由主题句直接向纵深方向拓展,进行论述;母语为汉语的学生的典型作文方式呈“螺旋形”,即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兜圈子”或“旁敲侧击”,最后进入主题,语篇的随意性较大,一般不强调主题句的应用,尤其在段首。
调查中发现,学生英语作文中多数段落是套用汉语段落的展开方式写成的,具有汉语篇章的螺旋形、间接迂回式的痕迹。英语通常是用一个段落表达一个意思,段落中心意思往往由作者开门见山直接说出,然后按线性发展、分类论述,段中的其余句子都应与主题相关。
二、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意合与形合
从汉语篇章角度来看,汉语强调以语义上的自然贯通来表明语言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对形式并不太看重。而在英语族人的思维模式里,语篇是由一个一个句子构成,句与句之间需要依靠像连接词和连接性词组之类的语言手段加以衔接,使句子连贯,文章的逻辑得到理顺。
英语是形合性语言,连接成分是显性的,常采用各种连接手段如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副词、介词等连接词。英语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语特别多,而且这类词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而汉语总体说来是意合性语言,汉语文章有时并不需要用一定的语法手段或其他的语言手段来表现,而是靠层次内容之间的自然衔接。
研究发现,学生对英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敏感性。由于汉语句法关系主要靠词序和语义关系表达,并不追求形式上的完整,往往只求达意而已,因此,中国学生在用英文写作时,往往不明白英文段落组织的规律,他们以语义为中心,认为只要语义相关,篇章就会自然流畅。这样写出来的句子缺乏必要的衔接与连贯。
由此可见,过渡词犹如路标,英语句子之间的连接离不开它们,缺少了它们,文章就如同散沙一般松散了。从文章的局部来看,段落内句子的连贯很重要;从文章的整体来看,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连贯也很重要,它们之间的连贯主要通过过渡句来实现。
三、回避和过度使用
语篇层面的另一个问题是:句法结构简单,大量使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一句话一层意思,而没有把意思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表达出来。其原因在于:汉语习惯使用短句,英语更多地将短句通过各种从句组合成复合句,表达较为复杂的意思。这就是英语写作中的回避和过度使用现象。比如说,英语中经常会使用大量的定语从句,而汉语中是没有定语从句的,所以对高中生来说,掌握定语从句本身就有较大困难,更别提运用到写作中了。
回避就是指学生在使用英语时回避使用由于两种语言差异而令他们感到困难的语言结构。schachter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英语的中国和日本学生使用关系从句的频率要少于母语中有与英语关系从句相似结构的学生。阮周林对二语学习中的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母语和目的语的差异是导致回避现象的根本原因。一般说来,学生倾向于避免使用他们没有完全把握或感到较难的外语词汇或语法规则,在考试情形下,这种情况尤为明显。有些老师甚至建议学生们在考试时尽量使用自己熟悉的、有把握的词汇和句子结构,而不要冒险去尝试那些没把握的复杂结构。结果,学生的作文通篇都是简单句,虽无大的语法错误,却也很难称得上好文章。
另外,英语中的被动句使用频率比汉语高,而中国学生不习惯使用被动句,通篇主动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受汉语思维习惯影响的结果。
和回避相反,过度使用则是学生过多地使用某些他们认为简单的、有把握的词汇或结构。学生回避和过度使用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首先,它导致学生不能及时应用新学的知识;其次,它容易造成假象,不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再者,学生可能会养成学习中投机取巧的不良习惯。这些都会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积极克服母语的负面影响。
以上从语篇思维模式方面阐述了母语的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这种影响是难以避免的。作为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寻求对策,将其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